动车设计师的科研日常

2024-01-14 01:54李银慧
知识就是力量 2024年1期
关键词:复兴号时速动车

时速600 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

近年来,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球瞩目。作为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动车组的设计与研发扮演着关键角色。在这一领域,由梁建英及其团队亲手设计制造的动车组已经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国“智”造的力量。动车设计师的科研日常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一睹其风采吧!

梁建英正在认真细致地检查列车零部件

1995年,从同济大学毕业的梁建英,被分配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自那时起,她成为一名铁路列车设计师,开启了和中国铁路事业的不解之缘。

2006年,中车四方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梁建英担任项目主任设计师,第一次设计高速列车。

高速动车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列动车组光零部件就有50多万个。从时速200公里到时速300公里,速度提升的背后,是无数道需要跨越的高难度技术门槛。

“巨人的肩膀不好站,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梁建英带领研发团队从关键技术研究到方案设计,从仿真分析到试验验证,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每天“早八晚九”,没有节假日成为生活的常态。

在梁建英的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广袤的国土、巨大的客流量、复杂的地貌、国家的支持、旅客的期盼,你不做到世界最好,对不起这个国家和时代。”

就这样,她带领团队在京津、武广、郑西高速铁路完成了累计长达两年的线路试验,历经450多项仿真计算、1050多项地面试验、2800多项线路试验,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2010年,和谐号(CRH380A)动车组成功问世。同年12月,在京沪高铁先导段,它跑出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中国速度”震惊世界。

俗话说,搞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着你。

2013年,复兴号动车组研发项目启动,中国高铁又开启了新的征程。梁建英瞄准了高速列车技术的新高峰。

为了实现复兴号的技术升级,梁建英带领团队一项一项攻关。为了拿出性能最佳的车头,他们设计了46个概念头型,从中反复比选,实施了23个工业设计方案,再遴选出7个头型,进行海量的仿真计算和试验。当最终方案出炉时,车头的数据打印的A4纸足足堆了1米多高。

2015年6月,复兴号动车组样车下线并开始试验。梁建英和研发团队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形试验基地到大同线、哈大线、郑徐线,跟车跑遍了大江南北,经历了严寒酷暑。

复兴号从样车下线到最终定型,一共做了2300多项线路试验,试验里程达到61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15圈,耗时整整一年半。

当复兴号震撼问世时,整车阻力降低了12%,噪声降低了4~6分贝,平稳性指标达到优级……一项项先进的指标,标注了中国高速列车的新高度。

2017年,复兴号正式投入运营,并于9月在京沪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运营,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2016年,梁建英带领团队又开始了一项新的技术攻关——研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为了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從项目启动到成套系统装备下线,梁建英团队历时5年自主攻关,历经1680余项仿真计算、4250余项地面台架试验和500余项线路试验,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2021年7月20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这标志着中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搞科研是很苦的,梁建英坦言,在研发中遇到难题和失败时,也会感到焦虑,甚至沮丧。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总工程师、技术带头人,直到现在的“国字号”的技术研发负责人,梁建英说,自己能走到今天,是赶上了国家高速铁路事业发展的好时机,是机遇让她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是团队让她获得了攻坚克难的力量。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下。2022年,梁建英担任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在这个“国字号”的研发试验机构中,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要带领团队成为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

复兴号正在试验室做滚动试验梁建英及团队让中国高速列车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作为一名动车设计师,梁建英的科研日常充满了挑战和创新。她的才华和奉献精神也彰显了中国动车设计师的优秀品质!

(责任编辑 / 李银慧 美术编辑 / 周游)

猜你喜欢
复兴号时速动车
时速90KM的追尾碰撞,这辆国产MPV带来“100KM/H”的惊喜
复兴号
坐上动车去西藏
我的“复兴号”
时速600km高速磁浮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动车西行记
江苏新增两条120km时速高速
复兴号
乐!乘动车,看桂林
“复兴号”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