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然与实然

2024-01-15 15:22高敏陈昕晨丁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5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学高质量

高敏 陈昕晨 丁利

[摘           要]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民办教育有其独特优势,要想跻身高质量发展的行列,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首要任务。针对“1+N”多元化模式对高质量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条件因素进行探究。同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统筹兼顾、共同推进,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必然;实然;“1+N”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077-04

“十四五”规划指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要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对新发展理念、新发展要求,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理念。教育从精英化到普及化,而教育目标则应向高质量培养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成了高校致力研究的主题,培养高质量人才为首要任务。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与重点要求,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支持[1]。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建成教育强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民办高校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各高校都在积极努力,本文将对“1+N”多元化合作模式对高质量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条件进行探究,希望有力加快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民办高校的“生存危机”

(一)紧迫: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就高等教育系统分层情况看,我国民办高校具有典型的非精英型特征。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本科院校1270所,民办普通高校771所(含独立学院241所),比上年增加15所。普通本专科招生236.07万人,比上年增加16.38万人,增长7.46%;在校生791.34万人,比上年增加82.51万人,增长11.64%[2]。在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和建设学科的名单中,民办大学令人遗憾地缺位,这并不是因为刻意地忽略或排除。客观原因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民办大学具备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综合实力。一些人指出,仅仅依靠公办大学冲击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得到发展。[3]

历经4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经历了从“作为国家办学补充的社会力量办学”(1982—1998)到“与公办大学共同发展”(1999—)的逐步发展壮大。受多种因素的限制,民办高校长期处于拾遗补缺的位置。然而,在世界顶尖私立大学的激励下,民办高校一直希望能够向一流迈进。进入21世纪以来,理论界和实践界都纷纷提出“在我国建立一流的民办大学”的愿景[4],“拥有至少可与一流公办高校匹敌的民办高校”[5],“民办大学也可以成为一流大学”[6],讨论和探索呈几何级增长。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显而易见。

(二)必然: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201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新《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开启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时代。2021年5月,国务院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民促法实施条例》)正式公布。这是对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进一步细化,对上位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作出了更具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的规定,为进一步推进民办教育新法落地提供了依据,为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下的民办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4]。

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40余年的实践,民办高校取得了“在办学规模上持续增长”“在办学条件上持续完善”“总体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等系列成就。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系列问题:法人属性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合理、师资质量薄弱、办学经费渠道来源单一、个别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早已成为民办学术研究和办学实践领域共知的话语内容。同时,由于这些问题,间接引发了多年来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日益艰难,从招生期的“生源大战”到培养期的“教育教学疲软”,再到毕业就业期的“市场冷遇”。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5]。因此,要想跻身高质量发展的行列,除了加快自身的建设外,必须借助外来的力量助推。挖掘和提高自身亮点,培育出卓越人才才是硬道理,这也是民办高校能够“存活”的唯一出路。

二、民办高校的“存活”之策

(一)首要任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鲜明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为“十四五”时期直至2035年时期教育工作,尤其是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着力点在于人才培养,这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对民办高校来說,人才培养质量还是衡量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首要指标,是立足社会并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其对社会贡献度的直接体现[6]。

民办高校需要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实现高质量教育为重要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的良好双向互动。民办高校的主要优势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机制灵活,办学自主性强,能有效缓解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人民对高等教育需求迅速增长的压力,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毕业生,是民办高校的社会使命;培养全面发展指向未来发展的人才,是民办高校的育人使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有助于提高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以及同质性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力,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发展[7]。

(二)支撑保障:“1+N”多元化合作

1.“1+境外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经验

民办高校自身发展薄弱,必须借助国外优秀的高校力量,与学科专业国际排名第一的顶级高校进行联袂,与一所一流港澳台新学科的高校合作。教育部早在2006年就明确指出,“鼓励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鼓励在国内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与外国高水平大学以及具有优势学科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民办高校可以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自身学科建设需求来进行国际化合作,以推动我国髙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1+1+1”(民办高校+国内知名院校&港澳台新华语国家和地区知名院校+国际学科专业一流的高校)多元化模式,围绕行业和专业领域,采取多校/多方联动合作,开展类似双联课程、第三国课程、产教研、实习基地建设等,通过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师生交流、共建专家团队、共建专业、协同育人、共建研究院协同赋能产业等途径来提升民办高校的QS国际排名。

2.“1+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成果转化

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手脑并用,知行統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特别是对于民办院校,要坚定地走应用型院校路径,就必须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与行业的知名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打造特色产教融合模式,按照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培养企业预定的人才,共建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共建知名企业的青岛研发机构、生产基地、销售及售后服务中心,形成完全落地的产教融合企业,实施精准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顺应深化推进高校转型的改革要求,是对于国家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大学生目标的响应,这种培养模式有效地将高校、企业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促进校企双方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当今形势下,民办高校需要从宏观层面上更为全面和深入地探讨民办高等院校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间的关系与应用,以期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开展与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操作依据。

3.“1+国内一流高校”结对帮扶,实现资源共享名师共用

国内一流高校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优势明显,教学资源、社会资源丰富,科研成果突出,社会美誉度高,社会感召力大等特点。民办高校每个学科、专业要有一所国内一流高校引领,与国内学科专业排名第一的双一流大学进行联姻,找准共同的发力点,引领民办高校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共建行业研究院,带领其一起产出一流课程、精品教材、高水平创新平台及科研成果等,快速提升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国内排名。由联姻高校的院士大师领军,引入更多的知名学者,共建行业研究院,带领师生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升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和知名度。

通过双方紧密合作,基于民办高校机制灵活的特点,充分发挥一流高校的各项办学优势,实现资源双向流动,创立合作共赢的机制。

4.“1+行业团体、学术组织”助力合作,以赛促学提升知名度

民办高校在大好的环境支持下,应多与教育部、行业对口部委的对口管理司处及相关的事业单位、学会、协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对口帮扶知名高校大师团队的帮助下,承办、参与省市级行业团体、学术组织,助力学校申报各类政府项目、获得各种荣誉、学科及专业大赛获奖、学生技能大赛获奖等。与行业协会合作,组织策划、承办、参与行业大赛,扩大学校本专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以赛促进学生专业水平提升,同时通过竞赛获得全国大奖的方式衡量学生的行业人才领先水平。

5.“N”多元化延伸,创造“卓越人才”无限可能

“N”还有更多种可能,这种合作都是为了培养“卓越人才”而做的基础保障,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只为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社会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获得行业高度认可、具备较宽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卓越人才,他们步入社会后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挺起行业发展的脊梁。

三、将然:民办高质量发展的“必须之路”

(一)紧跟国际化步伐,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所谓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一般表现为有特色的或已有办学经验的学科和专业。”民办高校可以引进国外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突破当前民办高校办学同质化困局,实现办学的转型和特色发展[8]。

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任之一。我国民办高校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国界的高等教育,不仅肩负着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还应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同等的责任和作用,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民办高校体制机制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办学自主权更大,要顺应潮流、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服务社会,走向国际市场,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二)借力知名学府优势,助推高校教育强国建设

加强名校合作、名人合作、项目合作,以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为指引,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建、成果共享,提高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办学声誉,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应用型大学。

由合作高校的院士大师领军,引入更多的知名学者,共建行业研究院,带领民办高校师生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升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和知名度。国内高校的知名名家团队与民办高校的专家教师团队一起围绕高质量学生标准开展名生精雕工程,在精雕过程中薪火相传,逐步培养出双带头人、双师型名师、管理名师和经营名师,并形成一支薪火相传的民办高校高质量人才队伍。

(三)联袂名企转化成果,深度产教融合

与知名企业合作过程中,通过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培育和打造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为行业学院提供更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岗位,为行业学院师生提供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的平台。

为加强高校教学能力,提高高素质实践型人才的素质,民办高校应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产教融合、合作办学机制、发展战略、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加快融合教育在实践中前进的步伐。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为企业、科研院所的研究、实践和培养路径提供宝贵经验,集理论知识、人才培养、实践应用和创新改革于一体。

四、辩证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实然: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任务。在新时代,这样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要。教育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作用。然而,教育的社会作用并不等于教育的经济和生产作用。一般来说,教育主要通过教育人来发挥其社会作用。这意味着教育使学生能够获得和认同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从而巩固社会的基础。这是教育的独特作用,也是国家和文化更新的关键。就高等教育而言,其教學、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不仅限于经济考虑。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讨论“教育是生产力”和“教育是生产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产业化”也流行起来。但是,其中大部分都很快得到了纠正。社会后果也令人担忧。教育是一项公益活动,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必须致力于个人理性、价值和道德的发展。教育的社会价值远远超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对教育的考虑必须是全面的、科学的[9]。

所谓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教育在发展逻辑和发展价值上的优先性,系统考虑教育的内在规范、主体满意度和自身特性。高质量发展教育需要做到:正确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之目的,坚守教育的初心和底线,还教育和学术应有的自由与尊严,辩证处理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关系。

(二)将然:高质量教育发展的目标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它所追求的是崇高理想,而非只是具体的、庸常化的指标。当高质量发展沦为普通指标和数据的现实时,其理想性、崇高性就失去了灵魂。为了具体地表现物而贬损人、折腾人,甚至使人产生恐慌,我们也就背离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永恒过程。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不是搞表面文章、形象工程,不能急功近利,而是发展内涵的持久谋划。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气定神闲、居敬持志,需要慢功夫,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做事情、思问题。有了更多用于思考的空余时间,才能关心质的问题,才能真正潜心问道和关怀社会,关心自身与教育人的问题。事实上,在急促地赶任务的节奏下,往往难以产生高质量的学术研究。

高质量建设、提升其内涵是民办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其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是高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取一系列建设措施。多年来,国家不断优化民办教育政策,为民办高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民办高校也在规范的市场中完成了从初创阶段追求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阶段质量追赶、以质取胜的转变。加快建成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呼声也愈发强烈,不少初见规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的民办高校正在努力探索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路径。追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既顺应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又是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

五、结束语

要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对新发展理念、新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课题。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新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与延伸。但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却不同于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认真理解何为“教育”,何为“高质量”,何为“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和平,郭婧.困境与破局: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发展之路: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21(6):12-20.

[2]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8-27)[2023-11-13].http://www.moe.gov.cn/jyb_ 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3]严晓蕾.国外私立高校和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状况及比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103,107.

[4]张旭东.温家宝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建议[N].中国青年报,2012-02-13(1).

[5]蒋惠玲.美国一流私立研究型大学内部治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6]仇玉坤,顾冠华.供给侧改革视域中的一流民办大学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80-84.

[7]阙明坤,余苏.《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教育发展格局的影响及展望[J].中国民族教育,2021(10):6-9.

[8]薛卫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8.

[9]李成吾.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1(Z1):21-22,32.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办学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