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金属材料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1-15 15:22汪丹丹李伟陈军修魏坤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5期
关键词:金属材料多元化校企

汪丹丹 李伟 陈军修 魏坤霞

[摘           要]  金属材料的应用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金属材料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是教育创新的大趋势。结合新时代人才市场需求和青年人个性思维特征,探索校企合作下金属材料学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旨在为促进该类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金属材料;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081-04

一、引言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金属材料的应用密切相关。自古以来,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当今社会对金属材料学相关人才具有广泛的需求。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同质化日益突出,就业匹配度和环境适应性已经成为制约金属材料发展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因素。这就要求高校对学生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素质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使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稳步提高,从而参与新型金属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人才培养是一个多角色、系统化的工程,紧密关联着教育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能仅依赖于某个单一主体,而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目标,培养过硬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优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目标。面对国家人才战略的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或将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阶段,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还是我国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1]。通过协同科研和教育,校企合作有望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2]。然而,据2018年不完全统计数据,全国122所“双一流”高校仅有13%的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3]。拔尖人才与国家战略、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在当前金属材料学的专业属性背景下,结合“90后”和“00后”的个性思维特征,亟须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本研究旨在探索新时代金属材料学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可持续发展环境[4-6]。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必要性论证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本。由于我国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区域之间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发展目标的差异,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行,各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多样化,尤其关注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十三五”规划发布以来,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纳米材料、汽车材料和航空航天材料等产业是中高端金属材料产业的主体,这些产业的每个领域都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高素质人才具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领军人才。第二和第三类分别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科技人才和掌握高端制造技术的匠才。第四类是拥有各种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7]。然而,就人才现状而言,我国对于四类高素质人才的供给仍然不足,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须一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可行性论证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源于其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在满足某些领域需求方面可能存在局限,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产学研结合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结合、构建技术创新链和培养多元化人才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紧密结合高校、产业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可以作为支持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论据。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在于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把握产业、教学、科研的有效结合点,确保三者的高效结合。一方面,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可以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向。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经验和实际情况,与企业共同确立研究生培养目标,把握科研方向,确定研究生素质与能力培养要求,使其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素质的提高使企业得以引进高端人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促进企业创新,助力产业发展[8]。

校企联盟是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可以有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是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的一种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近几十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校企联盟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探索组建期、规范运行期和特色发展期,促进了人才链、产业链等方面的沟通和协调。这些联盟建立了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推动了各主体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及各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6,9]。相对于一般的校企合作,校企联盟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一种融合模式,它致力于实现高校融入企业研发、企业融入课堂教学,培养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教育共同体”式的联盟,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高校的科技成果也才能更有效地面向企业需求并实现快速转化[10,11]。

综上所述,在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可能受限的情况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具灵活性,产学研合作和校企联盟等手段可以促进知识传递、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满足社会发展趋势。因而,产学研合作和校企联盟等手段不仅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论据,更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模式理论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首先是在1994年提出的,其内涵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12]。人才培养模式为:“所谓方案、培养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穩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多元化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适应日益变化的职业和社会需求,具有多元技能、跨学科思维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构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应基于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指导思想

校企合作作为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核心,强调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满足实际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教育与产业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和升级。校企合作应奉行“实践优先,紧跟行业,协同合作,创新创业”的原则,为学生制定课程和项目,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应用场景。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在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中,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创新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需求。

2.目标定位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在于从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转变,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其主要目标包括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跨领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产业环境,为个体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于金属材料专业而言,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可以更具体地考虑该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培养学生在材料工程领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一方面受益于企业多元化战略思维,如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和人力资源优化,另一方面源于产学研用的教育特征及国家人才建设的迫切需求[13]。在历史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基于当前成熟的校企合作形式,金属材料学以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炼、金属材料加工等行业为代表,努力构建具有新要素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教研混合改革、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师资整合等,逐步迈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时代[11]。

(四)多元化培养模式探索

人才培养方式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指导下回答怎样培养的问题[14]。通过统筹不同的培养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多元化培养模式涵盖教学、实践、指导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1.理论结合实践

实践活动与校外的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与外部资源和机构互动,增进对社会发展需求的了解。通过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科研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加高等教研课程的实践元素,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融入金属材料行业发展动态和先进技术经验,让行业真实案例走进大学课堂。例如,教师讲解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及电气设备,打破滞后性的教材内容,切实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实践中的体验和亲身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塑造良好的品格和道德素养。因此,实践在多元化培养模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掌握实践技能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一环。教育改革应继续推动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结合不同模式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15]。

2.建立共享平台或战略合作联盟

共享平台在多元化培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合作和共享资源的平台,促进了多方面的协作和互动。共享平台可以汇集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等不同领域的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实践和研究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实践机会和科研项目,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借助政府引导或搭建共享平台,鼓励高校教研团队按一定比例采用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选择性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如产业教授和副高及以上技术专家,共同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通过此类创新模式,金属材料学人才一方面可以提前适应岗位角色和了解岗位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明确职业规划及人生定位,从而提高产学匹配度和金属材料行业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共享平台建立持续反馈机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外的实际表现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鉴于金属材料学具有力学、化学、机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特点,具有强烈的应用导向和明确的应用背景,通过校企联盟和战略合作等创新模式培养金属材料学多元化人才,打造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创新基地、研发中心等实践教学共同体。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培养多元化人才,如吸纳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通量仿真计算等领域,多层次分析、设计和模拟金属材料的组织及性能,加快研发各类新型金属材料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以建立高校—研究院—企业的产业技术链为基础,开启定制化高端人才培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规模化产业。

3.培养人才多元化能力

遵循产学研用的培养模式,高校不仅要培养人才的专业深度,还要在广度上培养人才多元化能力。在专业深度方面,高校应提供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这有助于他们在特定领域内具备深度的专业素养,能够在行业中胜任各类技术和岗位需求。而在人才多元化能力的培养方面,高校应通过跨学科课程、实践项目、创新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金属材料学人才可以选择同步学习管理、经济、法律、文化等相关知识,以备不时之需。此外,通过参与各种项目活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等,从而体现教育效能。综合来看,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需要平衡专业深度和多元化能力的提升,通过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高校可以使学生不仅具备在某一领域内的专业水平,还能够跨足多个领域,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是促成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能力培养的重视。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和口试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检验和应试能力的评估。然而,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全面而科学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16]。郭兵[17]等人在关于多元化—差异性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指出,评价体系应包含三个方面:(1)评价指标多元化,包括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模块。(2)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企业评价及小组互评等有机融合,增强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使学生的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3)评价方法多样化,包括实践能力考核、项目报告、实习实训成果评估、团队合作能力评估等。这些考核方式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和社会需求,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金属材料方面的校企合作为例,由于涉及不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偏向参与合作项目。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综合评估学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实践能力、参与情况、创新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除了传统的笔试考核,还可以采用项目报告、成果展示、现场演示等方式,多元化考核方式更贴近实际,更能体现学生在真实场景下的表现,有助于培养更适应新型金属材料研发和应用的综合型人才。当然,需要在评估标准的统一性、评估过程的合理性和评估公平性等方面加以重视和解决,以确保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有效实施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通过以上探讨,可以明确金属材料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和意义。面对当下国内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及金属材料的未来发展,金属材料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是教育创新和相关企业转型的大趋势,该模式的发展需要借助高校、企业、行业、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协作。本文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式,论证了金属材料学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以及探索该模式的培养元素,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献:

[1]程小伟,张春梅,陈建,等.校企合作模式下材料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2016(10):50-51.

[2]毛照昉,刘新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校企合作战略规划与实施策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49-356.

[3]杜云英,李永强.不同类型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状况及类型偏好研究:基于全国2241所高校的调查数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0):41-49.

[4]董媛媛,赵慧颖,刘天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措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11):143-146.

[5]李磊,王进.大学生就业观念探析:以北京科技大学2011~2014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为样本[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4-108.

[6]黄海燕.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创新发展的实证研究:以CZ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1(23):97-104.

[7]黄汉权.产业迈向中高端:瓶颈、路径与对策(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17(63):38-58.

[8]王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下的高校研究生立体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5):158-159, 166.

[9]马如宇.产学研联盟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以L省功能材料产业校企联盟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2(6):38-42.

[10]沈国斐.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人才培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04-107,156.

[11]李学伟,刘爱莲,周长海,等.基于校企合作材料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8):75-76.

[12]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3(5):103-105.

[13]刘敦虎,陶若铭,杨力.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J].软科学,2013(9):107-109,126.

[14]马勇,刘勇,饶平,等.二本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2+2”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105-108.

[15]金华.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9):12-13.

[16]方海环,傅斌.“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73-275.

[17]郭兵,孔维华,姜琳.高校多元化—差异性学生评价方法和体系构建的一点思考和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183-184.

猜你喜欢
金属材料多元化校企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把握考查角度 学好金属材料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负载型纳米金属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为金属材料披上“防护衣”——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沈阳宇金属材料研究所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