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新式学制中“文科”与“艺科”的关系

2024-01-16 07:55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分科学制文科

秦 佩

当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三大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新时期以来,就学科体系而言,艺术学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大致有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2011年以前,艺术学隶属于文学学科门类,是其下的一级学科。从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布的中国第一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以下简称《目录》)开始,艺术学便被归属到文学学科门类,之后尽管有1990年、1997年等几次《目录》的调整,艺术学的变化也仅表现在自身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上的变动和调整,其作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地位并未有过变化。二是2011年,以新版《目录》的颁布为标志,艺术学从文学学科门类下独立出来,成为中国第13个学科门类,其下设置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三是2022年,又一版《目录》调整时,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结构又有了重要变化。①学界对新时期以来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讨论相对较多,可参阅:李心峰.艺术学的“三级跳”与新“节点”[J].文化艺术研究,2009,2(2):47-54.陈池瑜.中国艺术学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2-90.李若飞.艺术学分支学科“中国艺术学”建设学理刍议[J].艺术评论,2023(10):74-84.祝帅.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建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5):74-82.可以说,艺术学在中国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以及脱离文学学科之后,其自身的学科结构构成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录》几次调整的深层原因,当与我国对国际竞争、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等宏观命题的调控不无关系。但每一次调整,都引起了艺术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热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厘清艺术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本学科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对响应国家号召、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学科与文学学科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版《目录》里便已存在,那么在此之前,二者是什么关系?这就需要追溯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历史,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新式学制建立之始,考察当时人们是怎么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定位与关系问题的?这种认识对今天有何影响?目前学界对这个问题讨论较少,因此这将是本文的写作重点,本文将主要围绕清末民初具有标志性的三次学制改革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后,还会简要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学科体系里对二者的规划与定位。从20世纪初新式学制建立之始到21世纪两次学科目录调整为止,梳理其变化,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艺术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与文学学科之间复杂的关系。

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时代浪潮,中国近代新式学制也在模仿日本、吸收欧美、坚守本土传统的多重力量交错作用下,不断寻找和探索发展样式。清末学制颁布之前,一方面,传教士大量译介和著述西学,开办具有西方学制性质的各类教会学校;另一方面,清政府和各界人士也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清政府派遣专员游历欧美诸国、派遣留日学生、考察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翻译日本有关学制的书籍,各级各类学院延请西方和日籍教师,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张之洞、张謇、罗振玉等一批有识之士,不但积极发表教育改制的言论,而且纷纷参与到改革教育的活动中。这一切都为之后的学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在清政府时期两次重要的学制改革“壬寅学制”“癸卯学制”里,文学科和经学科经过激烈的竞争、妥协与相互制衡,最终确立了晚清“八科”分学的局面,即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其中“文科”占据了一席之地,“艺科”未出现在学制系统中,但相关课程被纳入不同科目的授课课程里。到了民国政府时期的“壬子癸丑学制”里,经学科被正式废除,形成了由文科、理科、法科、医科、农科、工科、商科组成的“七科”之学。至此,中国大学的“七科分学”正式定型。文学科在这个过程中被确定并最终独立,艺术学科则始终徘徊在学术分科的大门之外,虽未出现在大学学制系统里,但诸如“美术史”等艺术类课程仍被纳入文学科等科目的授课课程。更重要的是,在大学学科系统之外,民国政府《专门学校令》等教育政策的颁布,为艺术教育奠定了合法地位,这是从未有过的新进展。此后,美术、音乐等专门学校纷纷建立,走出了大学学术分科之外的另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壬寅学制”与“七科”分学

1902年8月15日(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完整学制,也是新式学制推行的开始,因为这一年是壬寅年,故史称“壬寅学制”。想要了解中国近代学科分类的历史以及当时有关“文科”与“艺科”的认识,壬寅学制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壬寅学制由时任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的张百熙主持制定,规定了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学堂等各层级学堂的教育章程,是一套完整的学制系统。尤其是《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不但为全国大学教育树立了统一标准,而且确定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七科”分类——政治科、文学科、格致科、农业科、工艺科、商务科、医术科。

《章程》开篇“全学纲领”即开宗明义:

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现奉谕旨,一切条规,即以颁行各省;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定格式簿,分门罗列,颁发各处学堂,于每岁散学后,将该学堂各项情形,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俟汇齐后,每年编订成书,恭呈御览。①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53-754.

并规定派遣人员赴欧美、日本学习,学成后归国执教:

学堂开设之初,欲求教员,最重师范。现于速成科特立专门之外,仍拟酌派数十人赴欧美日本诸邦学习教育之法,俟二三年后卒业回华,为各处学堂教习。①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54.

由此可见,《章程》并非仅京师大学堂一所学校遵守,而是对全国学校的统一要求,包括七科分类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在内,全国学校均须照此《章程》执行。《章程》也明确体现出欧美、日本学制和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持续影响。

《章程》还详细规定了大学堂设置的全学层次,分别为:大学院(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院)、大学专门分科(相当于今天高校里的各学院)、大学预备科,并附设仕学馆(类似今天面向政府官员的进修学校)和师范馆。其中,大学预备科又分为政科、艺科二科,“以经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财等事隶政科,以声、光、电、化、农、工、医、算等事隶艺科。”②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32.学生在大学预备科毕业后,可按政、艺分科的不同而升入相应的分科大学。针对大学堂不同层次的教育,《章程》还规定了科目课程、授课年限、课时量等。为便于对比说明,重点考察“文学科”“工艺科”“艺科”的内容。(见表1)

表1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分科门目”和“预备科课程门目”情况③内容取自: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M]//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53-769.

表1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分科门目”和“预备科课程门目”情况③内容取自: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M]//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53-769.

大学院为学问极则、主研究不主讲授、不立课程1政治科政治学、法律学2文学科经学、史学、理学、诸子学、掌故学、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3格致科天文学、地质学、高等算学、化学、物理学、大学专门分科动植物学4农业科农艺学、农业化学、林学、兽医学5工艺科土木工学、机嚣工学、造船学、造兵嚣学、电气工学、建筑学、应用化学、大学堂采矿冶金学6商务科簿计学、产业制造学、商业语言学、商法学、商业史学、商业地理学7医术科医学、药学大学预备科1政科伦理、经学、诸子、词章、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国文、物理、名学、法学、理财学、体操2艺科伦理、中外史学、外国文、算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地质及矿产学、图画、体操附设:仕学馆算学、博物、物理、外国文、舆地、史学、掌故、理财学、交涉学、法律学、政治学附设:师范馆伦理学、经学、教育学、习字、作文、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博物、物理、化学、外国文、图画、体操

从表1里可以看到,文学科已经成为大学分科中的重要一门,包括中国传统经史的内容和外国语言文字学的内容。这个“文学”分科的内涵指向,与狭义的“文学”概念,即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的“文学”不同。这里的“文学”仍然是中国传统广义的“文”的概念。就“艺科”而言,此时的大学分科并没有把艺术列为专门一科,但值得注意的是,预备科中出现了“艺科”一门,尽管如此,此“艺科”并不是“美的艺术”的科目,而是指向具有实用主义的“技术”。甚至“艺科”下设置的图画、体操课程也以实用为目的,比如图画课程要求学习用器画、射影图法、图法几何、阴影法、远近法、器械图等,体操课程要求学习兵式。④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57-758.这和“工艺科”下设的科目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关于这一点,晚清洋务派官员王之春的一篇名为《精艺术》(1891年)①王之春.精艺术[M]//王之春集1.长沙:岳麓书社,2010:469-471.的文章亦可为证。这一篇以“艺术”为题目的文章,通篇讲述清政府如何精西方之“艺术”——水雷、火器、电报、枪炮、火车、自鸣钟,以赢得战斗、抵御外敌,唯独没有提到任何一个今天我们认定的艺术类型。据此不难推测,《章程》里规定的那些习得用器画、图法等内容的图画课,和习得兵式内容的体操课,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军事工程、战争器械设计、队列训练等需要,要达到的是典型的实用目的。这显然也是大学分科之一“工艺科”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的。

总而言之,《章程》里的“文学科”,已然成为与农、工、商、医等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成为壬寅学制“七科分学”里的重要一科。但是,也应该看到,此时的“文学”并不是指向纯文学,而是个承续了中国传统,包括文、史、哲等丰富内容的广义的“文”之概念。此时的“艺科”也还不是以审美为标准框定的现代艺术体系中的那些艺术类型,而是以实用为目的,纳入了艺术相关的一部分课程而已。当然,尽管艺术尚未成为分科大学里独立的一个学科,但艺术类课程进入大学体系,在整个艺术学科发展史和艺术教育史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二、“癸卯学制”与“八科”分学

在清廷学制改革的进程中,“壬寅学制”颁布两年后即被废止,个中原因固然有其本身未臻完备之处,然而,据陈宝泉在《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中所言,其中尚有两种重要原因。一是满汉党争。张百熙自任管学大臣以来,广招海内名流充任大学堂各职,受到了清政府的忌惮。于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时,清政府命荣庆会同张百熙共同管理大学堂事务。荣为蒙古旗人,素讲理学,与张之意见既不甚合,而两管学大臣,各用属员,意见尤多歧异,欲与张争学务大臣之势力,故不得不推翻钦定章程。二是张之洞奉旨入京,协调张、荣二人矛盾,共同商定大学堂一切事宜。张之洞素有川、晋、粤、鄂等地建设书院和学堂的经验,享海内重望,故荣庆提出由张之洞会同办理。②陈宝泉.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47-48.另据王国维所言,新版章程草案的实际执笔修订者另有其人,“今日之奏定学校章程,草创之者沔阳陈君毅,而南皮张尚书实成之”③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M]//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无论如何,张之洞在修订版的学堂章程里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协调两派的关键人物,因此被认为是“癸卯学制”的实际主持人。两派势力斗争的焦点落在对“文学”和“经学”关系的认识上。在“壬寅学制”里,经学被置于“文学科”之下,这受到了来自保守派的强烈抨击,他们认为把传统经学抛之脑后,实乃大逆不道之举,学堂研习经学事关立国之本:“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④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M]//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3.于是,在张之洞的主持下,经学又重新被单独拿出,与“文学科”并列,成为独立的“经学科”。这样,“七科”设学被增扩为“八科”——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很显然,这样的改变,是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交锋的结果,亦是清政府对改良派和保守派双方势力进行平衡的结果。

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政府颁布了修订后的章程,名为《奏定学堂章程》,由张之洞主持完成。因为这个时间尚处于旧历的癸卯年,故该章程史称“癸卯学制”。与“壬寅学制”相同,《奏定学堂章程》仍全面规定了各层级、各类型学堂的教育准则,是一套更为完备的学制体系,对蒙养院(类似今天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译学馆、进士馆(类似今天面向政府官员的进修学校)、师范学堂、工农商艺等实业学堂以及上述各层级学堂的管理、学务、考试、奖励、教员任用等法则章程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出台了对应的政策条款。“癸卯学制”是清政府正式推行实施的一整套学制系统,全国范围内的学堂教育均须照此施行,中国新式学校教育由此正式拉开帷幕。“癸卯学制”在对“文学科”地位的确立和艺术教育的开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癸卯学制”规定的各项、各类章程规则中,《奏定大学堂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专门针对的是大学高等教育。《章程》开篇明义,在“立学总义”里明确规定了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机构构成、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学时间等基本内容:

设大学堂,令高等学堂毕业者入焉;并于此学堂内设通儒院(外国名大学院,即设在大学堂内)令大学堂毕业者入焉。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为教授各科学理法,俾将来可施诸实用之所。通儒院为研究各科学精深义蕴,以备著书制器之所。通儒院生但在斋舍研究,随时请业请益,无讲堂功课。各分科大学之学习年数,均以三年为限;惟政法科及医科中之医学门以四年为限,通儒院以五年为限。①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70.

与“壬寅学制”相比,该《章程》在大学堂里取消了预备科、仕学馆、师范馆等机构,只保留通儒院(即“壬寅学制”里的大学院)和分科大学堂两个层级机构,分科数量由七科增设为八科,每一科下又设门类。“八科”类似今天大学里的各个学院;科下设门,相当于今天大学学院里设置的各个专业;每一门之下,再分别设置教授的主要课程。这种结构设置,效法日本又结合了本国国情,《章程》里这样说:

日本国大学止文、法、医、格致、农、工六门,其商学即以政法学科内之商法统之,不立专门。又文科大学内有汉学科,分经学专修、史学专修、文学专修三类。又有宗教学,附入文科大学之哲学科国文学科、汉学科史学科内。今中国特立经学一门,又特立商科一门,故为八门,其学术统系图附后(日本高等师范学堂讲授参考者亦参用《学海堂经解》,陆军中央幼年学校以《资治通鉴》为参考之书;近日妄人乃谓中国经学、史学为陈腐,不必讲习者,缪也。)以上八科大学,在京师大学务须全设,若将来外省有设立大学者可不必限定全设;惟至少须置三科以符学制。②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70-771.

由此可见,针对分科情况,该《章程》专门与日本的相关设置做比较,指出日本大学分文、法、医、格致、农、工六科。又指出,日本六科中不专列商科,而是将其内容放置于政法科中。六科中的文科大学,其下设置汉学科、哲学科、国文学科、史学科等,其中经学专修是汉学科中的一类。接着又以例证阐发,连日本学堂都使用中国经学、史学的典籍,那些认为中国经学、史学不值得学习的“妄人”,实在是大错特错。联系“癸卯学制”出台的背景,这种比较显然是为了给经学独立设科以充分的理由,中国特立经学,并不是凭空杜撰,而是有日本经验依据。这样细致地比较,足见该学制出台时,当时国人对日本教育的充分了解,也足见国人对本国国情特殊性的把握和认识。

这种国情的特殊性,也体现在对待“文科”与“艺科”的定位和关系处理上,这与日本的相比,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就“文科”而言,中日的设置相同之处在于:两国在学制里都将“文科”独立设科,且取“文”之广义概念,涵括文、史、语言等诸多内容。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将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经学”从文学科中单列出来,独成一科,这是“癸卯学制”相较于“壬寅学制”最重要的变动。同时,文学科里不再设置哲学及相关课程。中日相比不同的是,日本文科大学里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即为哲学科,哲学科的主要课程有西洋哲学、东洋哲学、哲学概论、伦理学、心理学等①关庚麟《日本学校图论》记录了日本“文科大学”里的学科分类,其下共分九个二级学科,分别为:哲学科、国文学科、汉学科、国史学科、史学学科、言语学科、英文学科、独逸文学科、佛兰西文学科。可参阅:吕顺长.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教育考察记上[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181-182.。那么,为什么如此熟悉日本学制的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没有延续日本经验,偏偏舍弃了哲学?很显然,是为经学让路。这个问题也是“癸卯学制”出台后遭到诟病的一个焦点,尤其是王国维,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等文章里曾极力抨击过这种缺失。

就“艺科”而言,中日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没有将艺术单列为一门学科,清政府出台的两次学制科目设置都是如此处理,将艺术排除在“七科”或“八科”之外。但是这并不是说当时大学教育里没有艺术存在的空间,艺术是以课程方式开设的,尤其是两国工科的建筑学里,都设有和艺术相关的课程,如美学、自在画、装饰画、计画及制图、意匠及制图、制图及配景图、装饰法等。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文科大学所有的分支学科授课课程里,都有“美学及美术史”这样的艺术类课程;但两个中国学制的大学课程里都没有这样的设置。

为便于说明,兹将“癸卯学制”规定的大学堂内部结构和学科设置情况,列表如下。(见表2)

表2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分科大学科目”情况②内容取自:奏定学堂章程[M]//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71-811.

表2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分科大学科目”情况②内容取自:奏定学堂章程[M]//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71-811.

通儒院在斋舍研究,随时请业请益,无讲堂功课1经学科十一门:周易学、尚书学、毛诗学、春秋左传学、春秋三传学、周礼学、仪礼学、礼记学、论语学、孟子学、理学2政法科二门:政治、大学堂法律3文学科九门:中国史学、万国史学、中外地理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俄国文学、德国文学、分科大学堂日本国文学4医 科二门:医学、药学5格致科六门:算学、星学、物理学、化学、动植物学、地质学6农 科四门: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学7工 科九门:土木工学、机器工学、造船学、造兵嚣学、电气工学、建筑学、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及冶金学8商 科三门:银行及保险学、贸易及贩运学、关税学

《章程》显示,“八科”下又设“门”,“门”相当于今天的二级学科(专业),每门下又详细规定了该专业的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以文学科下的“中国文学门”和“工科”下的“建筑学门”授课单为例,可看到与艺术有关的课程在这两科里的设置情况:

(中国文学门)主课:文学研究法、说文学、音韵学、历代文章流别、古人论文要言、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周秦传记杂史、周秦诸子。补助课:四库集部提要、汉书艺文志补注、隋书经籍志考证、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各种纪事本末、世界史、西国文学史、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外国科学史、外国语文(英法俄德日选习其一)。③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85.

(建筑学门)主课:算学、热机关、应用力学、测量、地质学、应用规矩、建筑材料、房屋构造、建筑意匠、应用力学制图及演习、测量实习、制图及配景法、计画及制图、卫生工学、水力学、施工法、实地演习、冶金制器学。补助课:建筑历史、配景法及装饰法、自在画、美学、装饰画、地震学。④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07-808.

从上述授课单中,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彼时中国人学习日本经验、引入西方学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目的非常明确,即便是像“美学”这样纯粹的人文艺术类课程,也只是将其放置于工科之下的建筑学课程里,并不是像日本那样,设置在文学科下所有的二级学科课程里,反而没有给出其在文学科里的位置,这足以说明其意图。作为“癸卯学制”主持人的张之洞,其所支持的洋务运动本就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当时,传统儒家的价值观与核心理念仍是正统。持这样的思想者,在学制改革和制定上,便会坚守传统经学,对诸如哲学概论、西洋哲学、伦理学等能体现西方思想的课程便会无视或有意隐去,这也是文学科课程单里既看不到哲学,也看不到美学之类课程的原因。

《章程》里文学科之“文”,取其广义概念。其下的二级学科“中国文学”则依然承续传统“文章学”的意涵,重点教授文字音韵训诂、文章名家及流别等内容,这与现代“文学”指向的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有距离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课和补助课后,还规定了“文学研究法”,即解释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要义,其中提到了“小说文体”和“专门艺术文体”。这里的“小说”和“艺术”仍然为中国的传统概念,尤其是“艺术”仍指各类技艺和技术,与现代艺术体系指向的“审美”的艺术仍然不同。现代艺术体系指向的那些“艺术”类型,在此《章程》中并未出现,绘画、雕塑、音乐等这些被归于现代艺术的科目,仍分布在以实用为目的的不同科目和课程之中。

三、民国学制改革:《大学令》《专门学校令》的颁布与“七科”定型

中国近代的学制体系经过清政府时期的两次变革,到了民国初期已经运行了十余年,因其模仿日本的痕迹过重,受到教育界人士的诟病,改革之声渐起。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随即着手草拟民国新学制的工作。经过蔡元培的学制改革,民国大学“七科”最终定型,“文科”成为其中一个独立的学科。“艺科”不入大学分科系统,而是以美术、音乐等专门学校的方式独立办学,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以区别“研究学术之蕴奥”的大学性质。至此,出现了“文科”与“艺科”以双轨制办学的局面。

1912年7月10日,中华民国成立后组织了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演说,在重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基础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废除经学科,将其归入哲学、史学和文学,他指出:“普通教育废止读经,大学校废经科,而以经科分入文科之哲学、史学、文学三门,是破除自大旧习之一端。”进而主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学制,不一定要完全依照日本的,而应兼采欧美并以中国的实际为准:

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我等知日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含有西洋人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宜之法;即使日本及欧美各国尚未实行而教育家正在鼓吹者,我等亦可采而行之。我等须从原理上观察,可行则行,不必有先我而为之者。例如十三个月之年历,十二音符之新乐谱,在欧美各国,为习惯所限,明知其善而尚未施行,我国亦不妨先取而行之。学制之中,间亦有类此者。①我一.临时教育会议日记[M]//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49.

正是这样兼容并包的教育观念,使得蔡元培主持的民国学制打破了一味模仿日本的局限,吸收了欧美学制的一些做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是,彻底废止了经学科,并以哲学取而代之。蔡元培认为中国人自古的“自大旧习之一”便是以经学为本位的传统思想,要破除此旧习,就需要在学术分科和教育教学中,改变经学的地位,将其由不可动摇的本位思想转变成为一种哲学知识,并入分科大学的文科当中。

蔡元培主持召开的此次中央教育会议,从7月到8月,历时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拟提交教育部的议案40余种,涵盖学校系统规划、各级各类学校令及学校规程等各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1912年9月3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学校系统案,确立了民国学制系统的基本结构框架,因当年为壬子年,故史称“壬子学制”。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令和学校规程,有:《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实业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实施规则》《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公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大学规程》《私立大学规程》《实业学校规程》等。这些规程的部分内容与壬子学制的对应部分略有出入,但整体结构并未改变,因此教育部将它们整合起来,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学制系统,因这个过程跨壬子、癸丑两年,故谓之“壬子癸丑学制”,也称“1912—1913年学制”。该学制是民国政府时期的第一个学制,它的制定“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它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为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顾明远,张东娇.中国学制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32.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学制系统(见图1),定大学科目为“七科”——文科、理科、法科、医科、农科、工科、商科。至此,中国大学的“七科分学”正式定型。

图1 壬子癸丑学制系统②陶行知.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M]//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63.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了全部学校的结构层级,基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高等教育阶段设立大学,大学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预科3年后升入本科;本科3—4年,学生选择“七科”之一进行学习;本科之后有大学院,不定年限,目的是“研究学术之蕴奥”。与本科大学平行并列的有本科高等师范学校和本科专门学校,亦分别设置预科、本科、研究科三个层次。

这里要特别注意“本科专门学校”这个层级,正如陶行知所言:“(专门学校)连研究科计算在内,简直可与大学不相上下。”①陶行知.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M]//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67.陶行知总结的该学制系统要点第6条,也指出了这一点:“高等专门教育又得提高的机会并可与大学齐”。可见,本科专门学校是与分科大学平级的高等教育层次。教育部在法令法规上,对“本科专门学校”是如何具体规定的呢?

1912年10月22日,教育部公布《专门学校令》(部令第16号),规定:

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专门学校之种类为法政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药学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工业专门学校、商业专门学校、美术专门学校、音乐专门学校、商船专门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②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72.

该法令规定了包括美术、音乐在内的10种专门学校,这是艺术学科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合法的学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由此可以看出,对“文科”和“艺科”而言,壬子癸丑学制对二者的定位及关系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艺科”虽不入大学“七科”,但能够以专门学校的方式独立办学,且学校层次与分科大学一致,同属高等教育,这与清末学制相比,是巨大的进步。清末学制规定的学堂教育中,艺术类知识和技能是以课程的方式进入学制体系的,到了民国此时,艺术类专门学校已开办,这无疑是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艺术发展带来巨大空间。

从这样的学校分层、学术分科的情况来看,“文科”承继了清廷时期的地位,在民国学制里仍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大学分科之一。进行艺术类学术研究和技能、知识教育的“艺科”,此时主要包含美术、音乐两种科目,依然未入大学分科系统,而是作为专门学校教育的一个存在,艺术类学校可以独立培养学生,学生层次也与大学别无二致,这不能不说是进步。壬子癸丑学制出台以后,中国大地上的艺术类学校纷纷建立,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壮大,比如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北京美术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等院校都是建于这个时期。艺术在民国学制规制下,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艺术类专门学校与高等教育的大学本科平行、学生培养的层级也与大学培养一致,但艺术学科仍未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的大学分科之中呢?笔者认为,个中原因,在于民国学制对大学“七科”与专门学校的定位不同。表现在立校宗旨上,“艺科”与大学“七科”有明显区别——大学以“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专门学校则以“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这种对艺科立校宗旨的解释,实际仍延续的是历史上把“艺术”视为技术,艺科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传统。换句话说,此时出现了以培养硕学闳才的大学“七科”和以培养专门人才的艺术学科的双轨制教育局面,它们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二者并行不悖。

那么,为何“文科”大学和“艺科”专门学校的立校宗旨会有如此差异?壬子癸丑学制的设计者蔡元培对此有更深层次的解释,他认为所谓“学”与“术”有不同性质,需要区别对待。这种思想,在蔡元培回复《太平洋》杂志记者周春岳的一篇文章《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1918年4月15日)里,有明确的说明:

鄙人之意,学与术虽关系至为密切,而习之者旨趋不同。文、理,学也。虽亦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研究真理为的,终身以之。所兼善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鄙人以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两者有性质之别,而不必有年限与程度之差。在大学,则必择其以终身研究学问者为之师,而希望学生于研究学问以外,别无何等之目的。其在高等专门,则为归集资料,实地练习起见,方且于学校中设法庭、商场等雏形,则大延现任之法吏、技师以教之,亦无不可。即学生日日悬毕业后之法吏、技师以为的,亦无不可。以此等性质之差别,而一谓之“大”,一谓之“高”,取其易于识别,无他意也。①蔡元培.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M]//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149-150.

蔡元培认为治学者为“大学”,治术者为“高等专门学校”,“学”与“术”是有区别的。文科是“学”,强调的是研究高深的学问;艺科是“术”,强调的是应用、是服务社会。蔡元培这样以“学”与“术”区分大学教育和专门学校教育的观点,在他倡导建立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时也有表述,他说:“科学、美术,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而大学设科,偏重学理,势不能编入具体之技术,以侵专门美术学校之范围。”②蔡元培.北大画法研究会旨趣书[M]//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156.可见,他认为,建立专门美术学校是以教授“具体之技术”为目的,这和大学以“偏重学理”而设科是不一样的。与此同时,就整个学制设立的角度而言,他也指出:“文学一科,通例属文科大学,音乐则各国多立专校”③蔡元培.国立美术学校成立及开学式演说词[M]//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147.,可见,就蔡元培所见的其他国家设立“文科”大学和“艺科”学校的惯例而言,亦是分别设学。这就解释了蔡元培主持的壬子癸丑学制为何会出现“文科”与“艺科”双轨制的教育局面。尽管如此,壬子癸丑学制对艺科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政府出台法令,保障艺术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合法化,并在高等教育层面给予其与大学“七科”一样平等的地位,将其一并纳入国家整体的学校教育规划中,这在艺术学科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

对“七科”之一的“文科”而言,壬子癸丑学制里最重要的变化,是将经学重新消融于文科之中,这在《大学令》《大学规程》和《私立大学规程》等政策规定里都有明确体现。1912年10月24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令》(部令第17号),规定了大学的宗旨和分科:“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大学为研究学术之蕴奥,设大学院。”④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七科”的通则和分支学科及授课课程在第二年1月12日公布的《大学规程》(部令第1号)里也有详细规定,其中“文科”分为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四门,哲学门下又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两类,周易、毛诗、仪礼、宋理学等传统经学的内容被融入中国哲学的课程里,西洋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西方哲学的内容也被纳入,并且开设了“美学及美术史”课程。文学门下,分为国文学、梵文学、英文学等八类,“美学概论”是所有八类里的必修课程。历史学门则分为中国史及东洋史学和西洋史学两类,均开设“美术史”课程。在“工科”的建筑学门下,与艺术相关的课程仍开设有配景法、装饰法、美学、自在画、装饰画、计画及制图、制图及配景法实习等。⑤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5,14.从大学“七科”设置的分支学科和授课课程,可以获得如下认识和思考。

第一,经学再次失去了独立成科的资格,自此以后,中国整个学科体系中再未出现“经学”之称谓。壬子癸丑学制在处理清廷时期两次学制改革时争论的焦点问题——如何定位经学科、如何处理经学科与文学科的关系上,做出了重大裁量,再一次删去了经学科,直接模仿西方的学科分类,使用“哲学”这个名称,将经学内容归入哲学科下的“中国哲学类”,成为其中的授课课程。这种调整,既秉承了教育部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精神和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改革思想,又与六年前王国维批评清政府“癸卯学制”忽略哲学、并欲重构文科大学的设想一致。这种改变不可谓不大,经学降格三级,内容被拆解成为几门授课课程。之后虽有袁世凯时期短暂的再现——1915年,袁世凯颁布《教育要旨》,再提单独设立经学科大学、师法孔孟的教育观念,但这也不过是一时之举,没有掀起大的浪花。①余来明,刘学超.课堂内外:近代大学兴起与“文学”学科的建立[J].人文论丛,2017,27(1):273-288.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袁世凯的教育政策被彻底废止,经学的地位不再,中国传统的知识分类也自此彻底消隐在现代学科制度里。

第二,文科、艺科的课程有部分重合。有关艺术的科目课程,如美术史、美学概论等仍是大学文科里的必设课程,文科的几个分支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里都设置有这些课程。可见,艺术类的知识始终是作为一门或几门课程出现在“文科”课程之中的。换句话说,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文科,对美术史、美学等知识的研习本就出于“研究学术之蕴奥”的目的,并不十分关注艺术其他的技术性、应用性功能。那些专注艺术应用性功能的培养任务,将由音乐专门学校、美术专门学校等那些“专门学校”承担,培养的也是以艺术技能服务社会的专门人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文科、艺科在知识教授上有融合,在实际办学上却呈现出双轨制的局面。

第三,工科、艺科的课程也有部分重合。在七科之一的“工科”中,有关艺术类科目课程也仍有保留。《大学令》规定“工科”下的分支学科有土木工学、机械工学、船用机关学、造船学、造兵学、电气工学、建筑学、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学、冶金学等十一门,尤其在“建筑学”这个分支学科里,配景法、装饰法、美学、自在画等课程无一不与艺术相关。这类课程被纳入建筑学科目,显然也是着眼于其有益于建造的实用功能。与此同时,在那些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各类实业学校里②实业学校令(1913年8月4日部令第33号)、实业学校规程(1913年8月4日部令第35号)[M]//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83-192.也设有艺术类科目课程,且课程种类更丰富多样。如:工业实业学校设有“图案绘画科”,教授博物学、美术工艺史、图案法、绘画法、装饰法、美术解剖学大意、建筑沿革大意、制版化学等课程;“窑业科”教授陶瓷品制造法、绘画及制图、燃料及筑炉法等课程;“漆工科”教授漆器制作法、颜料调制法、绘画法等课程。很显然,无论是在高等教育层次的“工科”,还是在中等教育层次的实业学校,设置这些与艺术相关的课程的目的,都是着眼于技能训练和艺术的实用主义功能发挥。

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正因为艺术本身的实用属性和审美属性都非常突出,其“术”与“学”的性质也同时存在,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可以提供不同的养分、滋养不同的学科,因而也就出现了艺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被纳入不同的学科体系之中,且不可或缺的现象。那么,是否可以有这样的认识:艺术因其“术”的性质,可以建立各种艺术类型的专门学校,教授学生实用技能;也可因其“学”的性质,研究其中蕴含的学理内容,作为独立的知识系统进入大学体系。这也是壬子癸丑学制留给艺术的一个潜在的发展空间。事实上,六年后的1918年,蔡元培《在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提出讨论之问题》的讲话中,就对吸纳艺术进入分科大学提出过建议,他说:“分科大学于旧规程中所列举之法、商、医、农、工外,增设美术一门,兼授音乐、图画、雕刻、建筑等美术。”③蔡元培.在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提出讨论之问题[M]//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209.这样的思想,无疑为将来艺术进入大学分科体系、设立艺术分科大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而言之,蔡元培主持的民国学制改革,正式确立了“七科之学”的大学分科模式,自此中国现代的学术分科体系建立了起来。正如历史学者左玉河所言:“这套以文、理、法、商、医、农、工为骨干建构的‘七科之学’知识系统,不仅迥异于以经、史、子、集为骨架的‘四部之学’,而且与清末‘八科之学’知识系统也有很大区别。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最重要的经史之学被消融在‘文科’之中,西方近代重要学科门类,均被确立在这套学制体系中。‘七科之学’是以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及分科原则,依照西方学科门类及知识体系建构起来之新知识系统。‘四部之学’被纳入到‘七科之学’知识系统之中,不仅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融入近代西方学科体系中,而且标志着中国的传统知识系统开始转向西方近代知识系统之轨道上来;标志着以注重通、博的中国传统‘四部之学’知识系统,在形式上完成了向近代学术分科性质的‘七科之学’知识系统的转变。”①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98-199.尤其是《专门学校令》的颁布,对艺科而言意义重大,它使得艺术第一次以独立的、合法的地位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艺科虽不入大学“七科”,但能够以专门学校的方式独立办学,且学校层次与分科大学同属高等教育,这无疑是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件,昭示着艺术发展拥有巨大空间。

中国近代学制新变的过程中,整个学制系统向日本、欧美转向,其中既有对本土传统的坚守,也能看到中西方学术思想的竞争、冲撞与平衡、妥协。就“文科”和“艺科”而言,在事实上它们都逐渐脱离了中国传统的轨道,甚至时人对其内涵、外延的认识与界定,都发生了重要转变。这种转变,带给艺术的发展机遇远大于舍弃传统的遗憾,艺术教育突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不重学堂艺术的限制,开始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迅速发展起来,独立办学、以美育代宗教、以艺术提升全社会的审美能力……凡此种种,都是学制新变带给艺术的机遇,艺术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余 论

整个民国时期,在蔡元培主持的壬子癸丑学制确立之后,还有两次重要的学制革新。一是1922年设立的壬戌学制,又名“学校系统改革案”,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其最大的特点是贯彻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从过去模仿日本转而以美国为师,标志着中国整个学制和教育结构从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尽管该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但就本文重点考察的“文科”与“艺科”而言,该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并没有特别变化。文科仍是大学分科之一种,艺科仍以专门学校的方式独立办学,文科课程设置里的艺术类课程,仍以艺术知识的属性而非艺术技能的属性存在,用以帮助拓宽文科“研究高深之学问”的知识视野。二是1928年设立的戊辰学制,该学制是对壬戌学制的继承。该学制修订的目的主要在于国民党政府推行其倡导的“三民主义教育”。该学制的重要变化,是变“专门学校”为“专科学校”。也就是说,1912年颁布《专门学校令》里规定的美术专门学校、音乐专门学校,在此时公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②专科学校组织法(1929年7月26日)[M]//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85-386.和《专科学校规程》③专科学校规程(1931年3月26日)[M]//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90-395.里,正式改为艺术专科学校、音乐专科学校,学校仍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宗旨。那么,改名后的艺术学校办学结构、修业方式、教学内容有变化吗?为什么由专门变为专科?笔者认为,这和当时的时代需求,以及专门学校办学十余年后的经验教训密切相关,但限于本文篇幅,不能展开论述,留待以后再深入讨论。但有一点没变化,那就是尽管艺术类学校改为专科学校,地位仍与大学一样高,是同属高等教育里的两类,是平等的关系。也就是说,双轨制的教育局面,没有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快着手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在教育领域设立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出台之前,我国曾进行过两次条例草拟工作。

第一次是1954年到1957年,林枫主持,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1956年6月)。在这一版草案里,规定了22个学科门类,对文学与艺术学的定位很特殊,把它们并列在了同一个门类里,门类名为“文学、艺术学”。具体表述以及这样划分的理由如下:

硕士和博士的学位按下列学科的门类授予:(注)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工学;建筑学;农学;林学;医学;药学;兽医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学。

(注)关于学科门类的划分问题,我们在起草时曾有一些不同意见,有的主张完全按苏联的办法分为十八个学科,即:物理和数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和矿物学,技术科学,农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语言学,地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药剂学,兽医学,艺术学,建筑学等。有的不赞成细分,主张分几个大类。经过多次考虑,我们觉得对学科门类作比较细的划分,只有好处并无坏处,特别在我们科学比较落后,科学研究工作缺门还不少的情况下,分细一些,可以鼓励和推进我国科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提出了将学科门类分为二十二门的方案,这样的分法,科学界一般是赞成的。①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76-77.

第二次是1961年至1964年,聂荣臻主持,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草案)》(1964年4月)。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教育部又拟定了《关于授予外国留学生学位试行办法》(1966年1月)。此时,已经缩减学科门类为10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②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87.艺术学被缩减掉了。遗憾的是,这两份草案均未能执行。

直到1979年,时任教育部长的蒋南翔主持并出任“学位小组”组长,建立学位制度的问题被再次提上日程。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叶剑英委员长发布命令,该条例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完备的学位法,是我国学位制度规范化运行的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位条例》颁布之后,与之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审定学位授权单位的原则和办法》等也相继出台。尤其是《实施办法》里,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划出的10个学科门类的规定,再次明确:“学位按以下学科的门类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M]//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与研究生工作文件选编.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8:14.

之所以延续了10个而非22个学科门类,蒋南翔曾在1980年2月7日的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就“学位学科门类划分”问题专门作出回应,他说:

一九五六年拟定学位条例时,认为我国科学比较落后,缺门还不少,学科门类划分细一些,可以鼓励和推进科学水平的提高。故将学位学科门类定为二十二类。一九六四年拟订学位条例时,认为各个学科相互渗透,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分细了不能包罗齐全,主张学科门类划粗一些。故分为哲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十类。

我们认为,在我国初建学位制度时,学位学科门类的划分还是粗一点为宜。这个问题需要组织各个方面的科学家认真讨论,在学位条例实施办法中加以规定。①蒋南翔.在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全体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的说明[M]//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与研究生工作文件选编.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8:11-12.

“粗”与“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学位划分的关键词,国家整体的科学发展水平是裁定学科门类如何设置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国家往往是从社会发展和建设管理的宏观层面去考虑进行学科规划的;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内部之间的学理逻辑可以是参考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艺术学曾经在1956年的学位条例草案里与文学一起,并列在了一个门类里,但到此时已被合并和缩减。

《学位条例》里还规定“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据此,1980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之后不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该会议就贯彻落实《学位条例》、做好学位授予工作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决定按照学科门类分别设立上述10个学科评议组。学科评议组负责拟定各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等工作。1983年3月15日,经过草拟、征求意见和修改订正等程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这是我国第一个学科专业目录,其颁布奠定了学科准入、学科划分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各项制度基础,影响至今。它按照《学位条例》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再次明确了10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等学科门类。②该版学科目录试行时设置了上述10个学科门类。之后,为培养军事学高级人才,1985年2月,又增设了军事学门类。因此,该版学科目录最终正式确立有11个学科门类、64个一级学科和647个二级学科(专业)。并具体规定了每个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目录,其中,文学门类下包括3个一级学科,分别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自此,在之后的近30年时间里,艺术学学科始终被归属在文学学科门类之中。直到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学科门类下独立出来,升格为第13个学科门类。由此,艺术学科无论是在高等教育和学科体系中,还是在学位授予的规范化与合法性上,终于均实现了真正的学科独立。

概言之,以笔者目力所及,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时代浪潮的来临,在中国新式学制的建立过程中,文学和艺术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02—1912年,以张之洞主持的“癸卯学制”为标志,文学学科在清末“八科”分学中占据一席之地,艺术学科不入大学分科系统,艺术类课程被散置在文学科、工科建筑学等学科之内。第二阶段是1912—1949年,以蔡元培主持的“壬子癸丑学制”为标志,文学科在民国“七科”定型的学制体系中独立成科,艺科则以专门学校的方式独立培养学生,二者在高等教育领域同处平等地位。该学制之后的民国其他重要学制,如1922年的“壬戌学制”和1928年的“戊辰学制”,在对文科和艺科的定位与关系问题上,并无本质上的变化。第三阶段是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制重建过程中,草拟的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里规定的22个学科门类,其中便有艺术学,它和文学并列为同一个门类。遗憾的是,该草案未能正式出台和执行。艺术学与文学并列为一门的思路,也如昙花一现般未能长久。第四阶段是我国第一个学科专业目录——1983年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颁布施行后,艺术学从此成了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直至2011年从文学门下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

以上,便是艺术学在中国新式学制建立过程中走过的历程,它与文学学科、乃至工科建筑学科一起,经历了交融、双轨、隶属直至各自独立的复杂的发展过程。个中原因,既有西方近代知识系统和学术分科的直接影响,也有中国经史传统的潜在作用,还有对文学、艺术概念的内涵、外延的不同认识,亦有学制制定者们对学科性质、学科研究方法的不同理解等等。总之,一个学科的诞生、成长、发展的历程是艰辛的,既需要自身实力的强大,更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识,正如学者余来明所言“改革学科建设理路,才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①余来明,刘学超.课堂内外:近代大学兴起与“文学”学科的建立[J].人文论丛,2017,27(1):273-288.。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中国艺术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分科学制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大学推出“弹性学制”值得期待
高考改革的关键不是科目多少与是否分科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