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色辞格论析

2024-01-19 12:55李少丹李可青
关键词:润色辞格语体

李少丹,李可青

□修辞学论坛 主持人:高群教授

润色辞格论析

李少丹,李可青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润色作为上世纪末提出的新辞格之一,对于其是否可以独立成格学界有着较大的争议。文章认为,润色符合辞格成格的几方面要素,具备独立成格的相关特性。根据相关的文献调查,我们也能发现润色辞格的发展演变轨迹。润色可以在不同的语体中被接纳使用,使得话语表达产生大异其趣、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这跟社会时代背景与民族文化、交际语用以及心理情感因素密不可分。此外,将润色与易混淆的辞格改易、增动、增饰和序换进行辨异区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润色辞格。

润色;辞格;可行性理据;生成机制;辞格辨异

润色作为汉语词语,本义是指修饰文字,使其有文采或增加光彩,另外也指湿润、粉饰,还有装饰点缀,犹加工促使更完美等词义。润色作为一种辞格,是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最先提出来的,书中定义为:“对一个语句增减字词或笔画,或改变句读,以收到和原来的语句大异其趣的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润色’。”[1]润色本身是修饰文字的意思,在这里借来作辞格名目,就有如画之“写意”,而非“写真”,因此不应拘泥于词的原义。此辞格一提出,引发了不少讨论。但一个新辞格的产生,总会经历不断争议和验证的过程,有人持肯定意见,也会有人持否定意见。其中关于润色是否可以独立成格,讨论最激烈的当属陆文耀的文章《辞格之“格”在哪里?——再评谭永祥的三个“新格”》,文中认为润色作为一种修饰手段,只是“力求适用”的修辞过程,也就是说是为了找到最为适切的修辞手段而对语辞所作的调整[2],可见,他所认为的润色,“只是对自己或他人基本‘定着’或已经‘定着’的言语作品的语辞再加调整”[2],以求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或修辞手段达到最为完美的程度,还不能算为辞格。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润色独立成格的可行性理据,探讨其定义,然后结合相关语言实例,对其生成机制和辞格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从修辞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社会学、语用学等角度对润色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以期能找到润色辞格研究的存在价值,并使人们能对其具备一定的了解乃至熟识运用。

一、润色独立成格的可行性理据

自谭永祥1996年在《修辞新格》中提出润色辞格后,其他的修辞格大辞典类著作也都纷纷把润色作为辞格纳入其中。比如谭永祥的另一著作《修辞精品六十格》中提出的新格就包括“润色”[3]。2010年谭学纯、濮侃、沈孟璎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对润色辞格下的定义为:“通过增减语句字词或笔画以及改变句读的方式使变句与原句产生迥然不同、大异其趣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微殊。”[4]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中对修辞格下的定义是:“辞格是在言语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符合特定类聚系统的模式。”[5]黎运汉、盛永生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对修辞格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总结归纳,认为修辞格具有“定型结构”“独特效果”和“超常方式”三大必要特征[6]。据此,本文认为,润色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能够独立成格的可行性理据,是指润色具备特定表达的修辞效果,有模式化的组织结构,有超常偏离的表达方式,并且符合人们的审美追求。

要想把握辞格独立成格的标准和规范,应充分了解其能够作为辞格的本质特征。杜玉娇在谈辞格成立的可行性时提到“辞格属于修辞方式的一种,要明确它能够称其为格,就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要素:其一,独特的表达效果;其二,独特的表达方法;其三,独特的表达结构”[7]。根据以上,可以概括出润色定义中都涵盖了辞格成立的三要素:独特的方法,即“通过增减字词或笔画或者改变句读”;独特的结构,即“在原有语句的基础上进行更改变动”;独特的效果,即“产生迥然不同、大异其趣的效果”。据此,“润色”具备独立成为一个辞格的条件,因为它符合辞格产生和建立的几大要素,同时还具备效果的特定性、方式的偏离性、结构的模式性和运用的制约性等四个特性,理应归入辞格范畴。

(一)效果的特定性

辞格有独特的功能,就体现在每一种辞格都可以产生特定的表达效果。润色辞格主要是通过增加或改变语句字词,抒发强烈的感情,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此达到委婉含蓄或辛辣讽刺的修辞效果。例如:

(1)潘月亭(自负地) 可惜,你没有瞧见我年轻的时候——(低声)我知道你想我(自作多情)是不是?

陈白露 嗯,我想你给我办一件事。

例(1)出自于曹禺的戏剧《日出》,潘月亭所说的“你想我”是你很思念我的意思,而陈白露在“我想你”之后还加上了“给我办一件事”这一宾语结构,这一话语的语义转变对于陈白露来说并不费力就解了围,同时还顺势发动了一个小小的进攻,变被动为主动;而在潘月亭的角度,则是先高兴得意而后扫兴。通过把对方的话语润色一下,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同时起到了话语反击的作用,效果明显。

(二)方式的偏离性

润色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偏离性、超常变异性,主要是体现在利用某些语言手段,比如增删字词或笔画、改变句读等,有意变动现有的话语,收到与原来的语句大异其趣的效果。例如:

(2)爱民若子,执法如山。

(苏文洋《古今联话》)

据说这是一个贪赃枉法,搜刮民财的县官贴在门口的一副对联。过了几天,门上的对联被人做了改造,上联和下联的后面被各加上三句,变成了:

爱民若子——牛羊父母,仓廪父母,供为子职而已矣?

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是岂山之性也哉?

同时这副对联,还有这样添词加句的另一种“版本”: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苏文洋《古今联话》)

上述两种被改动的不同版本的对联,都是添加词句以后,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原先的正好相反,因此不管是哪种版本的对联,都是经过了新颖别致的更改而被赋予了再生,被润色后的讽刺意味也更加强烈了。

(三)结构的模式性

润色辞格在语言组织上可以发现具有结构模式性。根据润色的定义,都是在利用原来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些更改,因此运用该辞格一般的格式都为:原有的语句±相关字词或语句。例如:

(3)到了山边,他们捶打一家财主大屋的大门。狗叫声中,门打开了。月光里,一个披黑香云纱褂子的中年男子显出满脸不高兴,站在门口问:

“哪一个啊?隆更半夜,有什么事?”等到看见来客是军人,连忙换上勉强的恭敬,问道:

“是皇军吗?”

“是来消灭皇军的。”为首的小张轻快地回答。

(周立波《湘江一夜》)

例(3)原有的语句即为“是皇军”,而小张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来消灭”这几个字词,就变成了“是来消灭皇军的”,通过对话前后内容的转变,体现了人物双方内心的变化,也凸显了小张要消灭皇军的决心。

(四)运用的制约性

辞格运用上的制约性主要是指要把辞格与文学表现手法相区分开来,辞格运用会受到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法单位的制约,有时表面上的一点小差别也会导致整体语意发生较大差别。例如:

(4)洪承畴(明末降清的大臣)在做了清朝大臣后,贴出一副向满清主子送秋波表媚态的春联:

君恩似海

臣节如山

别人对这个大汉奸叛徒早已嗤之以鼻,见了此联,便立即为它在上下联各增加了一个字,变成了: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杨苍舒、汪树福《对联修辞学》)

例(4)可以看出,上下联仅仅一字之增,意思却大不相同。这副被改动后的对联中的“君”之所指,由原来的满清主子一变而成为了明王朝了。这样一来使得该对联的语义内涵更为丰富,讽刺批判的意味也愈发地浓烈。

由上述辞格应当具备的几个特性分析得出,“润色”作为辞格是有着充分的可行性理据的。与此同时,润色辞格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潮流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日常生活的各种领域。无论是文学作品、文艺语体,还是日常交际对话、商业领域中的广告语体,都在不断体现“润色”辞格的运用已经逐步普及,并且呈现现象化的发展趋势。

二、润色辞格的具体类型

润色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沿用至今,在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其存在的印迹,同时从可行性理据的分析得知它具备辞格成立的典型特征,因此是一个具备完整性的辞格。尽管下定义的表达方式存在些许差异,但基本上已达成一致的认识:润色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并且有着独特的方法、结构和表达效果,是独立完整的修辞格。润色以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已被广泛应用于文艺语体与日常交际对话中,根据润色运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增减字词类

(5)电影《夜宴》中,当所有的大臣都称婉后为“皇后”,齐呼“叩见皇后”的时候,只有幽州节度使裴洪一人高呼:“叩见皇太后。”

(6)甲:你是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最出色的一位。

乙:谢谢!你也不错。你是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最色的一位。

例(5)《夜宴》中厉帝谋朝篡位,害死了自己的兄长,并占有了艳丽的嫂嫂婉后,满朝文武大臣为了保护自己头顶上的乌纱帽和性命,投厉帝所好,称婉后为“皇后”。“皇后”这一称呼表明朝臣不仅承认了厉帝篡位的合法性,而且还默认了他占有自己的嫂嫂婉后的合理性。然而,一向耿直忠诚的幽州节度使裴洪不愿意同流合污,他毅然称婉后为“皇太后”。“皇太后”只比“皇后”多一字,但是多这一字就力有千钧,将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大义凛然与苟且偷生表现得分外鲜明。例(6)中“最出色”是“最优秀”的同义词,包含了赞扬、佩服、肯定等褒义的情感,而“最色”则大异其趣,由高雅跌入卑俗,蕴含着强烈的讥讽贬义色彩。

(二)增减笔画类

(7)封建社会,极其讲究门第,有功名和官职的人家,称为簪缨世第,一般人都要另眼相看。却说某处有一户人家,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父亲和儿子都是进士,并且都做了官,老婆和媳妇也都封了夫人。这家人对此很感荣幸,因而十分骄傲。为了炫耀自己,他们在大门外挂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镇上有个穷秀才见了,露出鄙视的神态,他对这种自吹自擂的气势很是看不惯,便和这家人开个玩笑,趁夜色悄悄在对联上添改了一下,变成了: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苏文洋《古今联话》)

上例的穷秀才并未对原对联的词语进行增删,而是巧妙地在文字的笔画上做文章,通过笔画增长(士→土)和笔画增加(夫人→失夫)对专横跋扈的老爷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同时这也体现了汉字独特的功能——可利用笔画的改动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三)改变句读类

(8)一位吝啬的主人看见天下雨了,但他不想留客人吃饭住宿,因此拿起笔写下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句子。客人看完之后,微微一笑,拿起笔将标点符号稍加改动,就变成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9)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一首七言绝句,有人将标点符号稍微挪动一下,便成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谭永祥《修辞新格》)

通过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标点符号虽小,但是作用却不容小觑,用得好、用得妙,能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达到的独特效果。例(8)中吝啬的主人不想留客人吃饭住宿,客人不易一字,只是将标点符号稍加改动,就形成了与主人原意截然相反的语句,体现了客人的机智过人与幽默风趣。而例(9)由七言绝句诗变为长短参差的词完全是标点符号的作用,虽然改动前后的诗与词在内容语义上差别不是很大,但词将“欲断魂”独立开来,愈加突出了行人凄清孤寂、伤心欲绝的内心,在“何处”断开,用问号“?”发问,则是为了突出行人寻找酒馆从而借酒消愁的急切心理。

三、润色辞格的演变轨迹

润色辞格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正式命名独立成格,但其早在古汉语时期,就已被人们运用于文论及作品中。古时作文十分注重文词的修润,也就是讲求说话写文润色其中。清朝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中提到:“文章润色一事,不过以凡有文词贵乎出之以轻松、秀逸、古雅、典确、奇偶相添,虚实长短相间,转掉处以高老雄健佐之,段止势尽处以抑扬顿挫添之,使意尽而余韵悠然,更得平仄谐和,句调协适,文采灿然可观矣。”这段文字表面上是在说读书作文的一些技法,实际上对文字的修饰就免不了增删相关语句或字词,其实也是对润色辞格的追求与提炼。

比如前文中所举的好几例皆来自于苏文洋的《古今联话》,其中收录的大部分都是古代对联的润色改动,因为对联的字数对仗工整,并且相对来说增减字词比较容易入手。下面再举其中一例:

(10)清朝乾嘉年间,广东有一个举人名叫萧燧,他的春联写得好,每年春节他的对子才贴在门上,便被人给抄去了。有一年的除夕之夜,他便写下了一副对子贴在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那些习惯于照抄萧燧门对子的人,看见这两句不吉利的话,只好没精打采地溜回去了。等这些人走了以后,萧燧才又拿出了纸笔,把对联改为了:

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日行。

(苏文洋《古今联话》)

例(10)也是一个典型的增添词语的例子,同样的是出自对联这一文字载体。本充满晦气的对联增添了几个字词,经润色之后反而更显生动且富有喜气。此外,这些对联的润色手法都别有一番韵味,使得语言文字既具文学性又具艺术性,妙趣横生。

又如宋朝苏轼的《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的原稿为:“以猜忌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诫;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在后来的每一句的开头都增加了“德宗”二字,在文章中不显豁不生动处增添字句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在文稿上增添适当的字,这样一来,所要表达的语义也更为明确了,同时更加突出陆贽的贤明与良德。

到了现当代,许多语体中也出现润色辞格的运用,尤其是新兴语体中广告语体和网络语体的应用。“修辞格运用得当,就是在有意识、积极地调整语辞并使之能传情达意”,而润色辞格和其他许多辞格的作用一样,就是使语言表达更有感染力,更具备艺术特色,同时能够在交际话语表达时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而广告语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对话表达,目的是要使广告受众对于所宣传的产品或者消费理念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实现消费购买行为,因此,也会利用润色的修辞艺术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下面请看两则房地产广告语:

(11)早,住别墅。

(12)左岸,特别,有范儿。

例(11)是某地区高速道路旁的房地产广告牌,该则广告通过“早住别墅”来表达广告商对购房者的劝说,同时广告改变原有语句的句读,精心选取特殊的时间地点,在早晨人们外出上班时,以一种问候的方式来传递广告的交际意图。这则房地产广告正是充分运用润色辞格来调整组织语言,以此引起受众的注意,刺激感官,产生同质情绪感染,使受众理解到新颖别致的广告意趣,从而达到更好的修辞表达效果。

例(12)“特别有范儿”本义是指某一事物或行为非常不错的意思,该则广告通过标点符号的润色,将“特别”前后作了停顿处理,起到突出的作用,既表明了左岸的特别,并修饰后面的“有范儿”,后面用时代新潮的热词“有范儿”也彰显出广告创作的意趣,不仅语言生动而且风趣,使人过目不忘。可见广告经润色后,巧妙利用变异表达使得语句更加形象生动了,能进一步引发消费者的认知共鸣。

此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贴吧、抖音等网络传媒平台上也常使用润色辞格作为语言调侃的工具。比如:

(13)我有男性朋友,但没有男朋友。

(14)他的人格,无法用金钱买,但可被金钱收买。

上述两例都是出自网络媒体平台的评论区,例(13)属于字数略有变动的润色类型,“男朋友”只比“男性朋友”少一字,但是前者则是特指女方的恋爱对象,同时通过这样的表达也是在幽默风趣地回答别人突然的发问,语言表达富有深意,耐人寻味。例(14)也是利用稍微增减一些字词的方式达到语言润色的目的。“用金钱买”和“被金钱收买”表达主动和被动的不同,使其中的“买”变成了“收买”,增加了区区一字但是语义内容表达上则大不相同。前者的“无法用金钱买”是指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的人不会出卖人格;后者的“可被金钱收买”则是指情操低下、意志薄弱的人往往更容易丧失人格。由此可见,润色的修辞表达大都以小见大,小小的改动都可以给语言表达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和语意变化。

综上所述,润色作为独立的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文学体裁,特别是诗歌和对联,以及广告语和网络用语中均有用例,应用领域也较为广泛。根据润色辞格历时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其悠久的使用历史和广泛的语用功能,这些都足以证明润色辞格具有存在价值和发展潜力。

四、润色辞格的生成机制

润色辞格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主要可以从社会时代背景及民族文化因素、交际语用因素、心理情感因素三个方面来看。

(一)社会时代背景及民族文化因素

辞格的产生与其在社会上的使用情况、普及程度有很重要的联系[8],而润色辞格首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社会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稳步发展,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面貌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与外界进行交流,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与社会交际的需要,人们往往通过运用异于寻常、突破常理的形式,来达到陌生化的修辞效果。”[8]从润色辞格的历史发展轨迹也可看出,润色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出现,而到现今,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社会文化素质也都普遍提高,人们日常的交际表达需求的多样化现象不断凸显,也就促使着润色辞格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利用。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言辞符合规范、讲求文明、委婉含蓄是汉语表达运用的重要特征,就润色辞格来说,它往往通过较小的改动如增删字词或笔画、交换标点符号等,这样的委婉表达方式更易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即使是对某种现象表达批判和不满,也表现得比较巧妙含蓄,这样往往也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符合普遍的民族文化审美倾向。

(二)交际语用因素

润色辞格的方式是增删原有语句的字词或改变笔画、句读,通过相对较小的改动来产生与原有话语信息大不相同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传达的交际信息前后变化很大。根据语用学的交际信息论,经过润色后的话语信息可能从之前的潜在信息变成了直接信息,也有可能从旧信息变成新信息。从前文中好几例对联修改就可以发现,前后对联两个版本的变化是会产生较大的话语信息差的,语言稍加改动润色,语境也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例(10)的对联由本来充满晦气的“福无双至”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一下子就把整个对联的氛围给逆转过来了。这些话语变化产生的“信息差”,对于语言交际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让语言的信息发生完全不一样的变化,还可以获得绝妙的表达效果。润色辞格在语用交际中可以带来许多修辞作用,首先可以通过有意违反常规的方式来制造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其次可以增强语言的清晰表达度,或是增强话语的真实感亲切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还可以渲染气氛、增强语言表现力,同时可以使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形象得以深化,引起情节的跌宕波澜,达到新颖别致、趣味盎然的修辞功效。

(三)心理情感因素

润色修辞的运用与具体语境下表达主体的心理机制是密切相关的。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为了顺利实现交际意图,使用润色辞格不仅要多在遣词造句和改动话语上下功夫,还要把接受主体的心理认知充分考虑进来。一方面,表达者往往不会用自己的话来明说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而是利用原有的话语,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改动,采用相对委婉迂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表达主体为突出自身的表达意图,故意利用润色造成变化后的语句与先前语句表面上的矛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感受。另一方面,润色辞格应用于广告语时,能够让接受者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本身有不一样的思考,留有把玩语言文字的韵味,营造出生动和谐的交际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受众在接受广告时不会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更有利于交际主体双方准确地传达信息和交际意图。而对于为了达到讽刺反击效果的润色修辞,则是充分考虑了改动方如何采取独特的方式来使润色后的语言相较之原先的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同时又收到润色前后大异其趣的表达效果,这样也更加能体现出语言文字的特色与魅力。

润色作为一种修辞模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语句进行增删改动,产生迥然不同、大异其趣的效果。从接受者的心理效果来看,通过变异引起注意的文本会刺激人的主观认知状态,促使接受主体更进一步去领会润色话语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认知关联的角度来看,心理情感因素伴随着认知思维产生,并且心理情感因素也会受到主体认知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是辞格生成机制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润色辞格的语言表达上看,润色前后的语句形式上虽然变化不大,但是语义内容的转变一般都是较为颠覆性的,往往是因为使用者主观凸显自我表达意图过于明显,为了倾泻情绪而有意识地改造语言表达。从润色辞格的接受主体层面看,润色表达导致话语的整体语义转变起伏,不仅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又能收到更加共情贴切的修辞效果。

五、润色辞格的语体分布

润色与一般的增删变动不同,它是有意打破常规的改动,并不是简单地对话语进行修饰或者增色,而是用细微的语言文字改变,达到具体形象、生动别致或幽默讽刺的效果。根据润色辞格自身的特性,我们可以发现它在不同的语体中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总的来说,润色辞格在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中都很常见,不仅适用于文学艺术语体、新闻报道语体,也适用于演讲语体和广告语体,以及当前互联网时代盛行的网络新兴语体等。

在书面语体和谈话语体中,准确使用润色辞格可以让语言生动形象,含蓄隽永,同时能够让读者感到即使语言变动之处并不多,但是语句表现出来的修辞效果却十分明显,从而使人们主动接受并且愿意在交际中运用这样的修辞表达。通常情况下公文事务语体、科技政论语体都需要使用许多富有科学依据和社会公认度的语词,为了交际场合表达的需要,还要经常选取高度精确的语言表达,并且不会轻易变动原有的话语,而是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措辞来突出正式场合的严肃庄重。相对于这些通常出现在较为正式或庄重的场合的语言体式,润色辞格没有这类语言特征的要求,也不符合润色辞格所产生的大异其趣的效果,因此润色辞格一般较少出现在这一类以正式、严谨、庄重的语言表达为主的科技语体、事务语体中。

文学艺术语体、演讲语体和广告语体的语言呈现鲜明多元、灵活变通的特色,同时会根据读者和听众的需求来调整语辞,选择符合受众认知心理和审美情感的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加入润色修辞,常常给人以宣泄个人内心情绪、表达幽默夸张或讽刺揶揄的意味。随着社会时代的高速发展,广告语体、网络语体成为主流,伴随着一大批网络热词的出现,许多新兴的语体层出不穷,润色辞格的使用也贴合当下民众求新求异的独特心理。此外使用主体还可以通过润色辞格的具体手段巧妙地反映和抨击某种社会现状,起到宣泄情绪、讽刺警醒的表达效果。而在广告语中使用润色辞格,则可以通过不一样的润色方式更好地揣摩广告受众的接受心理,从而根据受众的消费动机来进行广告语言的创作,使得润色后的广告语表达更具艺术性与感染力,同时更能引起广告受众的心理情感共鸣。

六、润色辞格与其他辞格的比较

润色作为新辞格,虽已正式独立成格并被纳入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但还需进一步归纳其特征。由于辞格这一客观语言事实和对其主观理论阐释两个层面上所具有的外延模糊性、形成条件多元性等特点[11],因此辞格在多元思维状态下的严整定义和归类划分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下面列举几个和润色辞格相近的辞格进行辨异区分。

(一)润色与改易

润色在语句中使用时常常是增删或改动字词或笔画,或改变句读,这就很容易与改易辞格相混。但实则这两类辞格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从定义和形式上来说,润色是对一个语句增减字词或笔画,以收到和原来语句大异其趣的效果;而改易在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中的解释为:改动或更换不确切的词句,又可分为改字和改句两种。例如鲁迅《藤野先生》中“在我所认为我师中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句中的“鼓励”在原文中是“奖励”。“鼓励”和“奖励”虽然都有“促使继续努力、上进”的意思,但“奖励”侧重于物质方面,“鼓励”主要在精神方面,不用“奖励”而用“鼓励”,符合事实,而且也显得谦虚。其次,从修辞效果来看,润色使话语表达富有跌宕变化,感情鲜明,善于宣泄内心的情绪,语义重点突出;改易就相当于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这样则使语言简单而概括,语意更加明白而准确。

(二)润色与增动

增动是指故意比常规说法增强动力,或表现出动者益动的情貌,或给人以立体之感[9]。增动在功能上能显示出让人身临其境的动感,在结构上属于换借体换借本事体。虽然润色和增动在辞格运用方式上都是故意打破常规,结构上润色是有着鲜明的前后话语变化之分的,而增动却体现不出来,仅仅只是就语句中的字词增添动感,达到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例如杨朔的《埃及灯》中:“她约摸三十岁左右,高身段,戴着墨镜,耳朵上摇着两只金色的大耳环,怪好看的。”一般情况下会是写作“耳朵上戴着(或挂着)两只金色的大耳环”,这里却用了“摇着”,使用一个动作持续性较久的“摇”字,就把埃及舞蹈家婀娜多姿的体态和舞蹈般的步履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经久不忘。而润色辞格中即便增加字词也会把原有的语句和改动后的语句一并写出来,例如叶青的作品《小村新鲜事》这一增添词语的例子:“你说你是在学雷锋,我说你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傻瓜!”“我是个大傻瓜,是个社会主义的大傻瓜!”句中把原来的词和润色后的词摆在一起,更能体现出幽默讽刺、极具趣味的表达效果。

(三)润色与增饰

增饰也是修辞学辞格的一种,指反复给中心词语增添修饰限制性成分,可把意思表达得充分、完整、准确、严密。它与润色的特点有所不同:润色的特点是润色前后的语词都会出现在话语当中;而增饰的特点是被饰语和增饰语的目标词语同形同现,或者说在描述事物时觉得表述不够充分,于是在后面紧跟着又增添修饰成分。例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心词语“人”的前面加了各种各样的修饰限制成分,就把意思表达得十分完整严密。从辞格内部的分类来看,润色辞格包括了增减字词类、增减笔画类和改变句读类;增饰辞格则根据饰语和被饰语的类型分为名词性增饰、动词性增饰和形容词性增饰。增饰辞格都是侧重增添修饰限制性成分,添加式的修辞方式都在相同的话语结构中完成,而润色辞格不仅包含增添字词的类型,也有许多删减字词的例子,如:

(15)据传,从前有人写过一首打油诗,讽刺爱说废话的人,诗曰:“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这诗的每一句都有多处重复,后人把重复的话删去,就变成了:“孤僧归,掩柴扉;子时分,杜鹃啼。”

(《语言美》日期失记)

上例就是润色辞格增删字词类中的删减词语的情况,删去许多重复性的表达之后,这样变不通为通,也显得更为简练精要。

(四)润色与序换

序换同样属于新辞格,它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作的词序相互调换的修辞手法”[3]。序换可以是紧靠的两个字、词或词组的位置互相对调,也可以是间隔的两个字、词或词组的位置互相对调[3]。例如“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万”是说严重、危险,“万一”是说疏忽大意。从使用方法上看,序换的词序互相对调后,两个词语的意义往往大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润色的顺序对调一般是指改变句读类,通过语句中停顿的变化引起的词语或句子的次序与原先相比发生变化。例如:

(16)俗话说,“和气生财”,这虽然是旧社会的“生意经”,但对顾客,说话客气,还是必须讲究的礼貌。因此奉劝“卢饮xx号”同志,说话要客气,而不要气客——气跑顾客。否则,既做不好社会主义的商业工作,也跟不上五讲四美的要求。

(《新民晚报》1982年3月7日第4版)

例(16)“客气”是待人有礼貌;“气客”是把顾客都气跑了,是一种粗暴、不文明的表现,两者对调后的意义明显不同了。而大家熟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二十八个字,不同的标点法就有不同的意趣。它既可以标点为一首七言绝句,也可以标点为长短句,还可以润色标点成为一出小戏剧中的一个场面:

(17)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例(17)这样多次运用停顿的润色虽然有点类似于文字游戏,但是也不乏美感信息,同时也产生了富于韵味、新颖独特的修辞效果。而序换的修辞作用,往往是两相映照,语意隽永,顷刻之间,突出重点,以此加深读者的印象。

综上,润色修辞具备辞格成立的典型特征,即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超常的表达方法和特定的表达结构,所以属于完整独立的辞格。润色辞格通过改变句读、增删字词或笔画的方式使得语意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大异其趣的修辞效果。正是因为润色使用上的独特性,加上其背后的生成机制存在的诸多影响因素,因此该辞格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广延续下来。其形式的变异性和灵活性使其既可以适用于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还可以运用在文学、广告等类型语体中。而就润色与其他辞格的比较来看,主要侧重于其带来的修辞艺术效果,能够使交际主体收到大异其趣、精妙奇特的修辞感受。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润色辞格还存在研究方面的诸多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挖掘。

[1]谭永祥.修辞新格[M].增订本.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2]陆文耀.辞格之“格”在哪里?——再评谭永祥的三个“新格”[J].修辞学习,2004(5):62-64.

[3]谭永祥.修辞精品六十格[M].太原:山西大学出版社,1994.

[4]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吴士文.修辞格论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6]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M].修订版.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7]杜玉娇.浅论“精细”作为辞格的可行性[D].绵阳:绵阳师范学院,2009:4.

[8]刘婉晴.论“精细”辞格[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5-49.

[9]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0]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李少丹.辞格设立中的包孕现象及其整理规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5-99.

[12]庄涛,胡敦骅,梁冠群.写作大辞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On the Figure of Speech Embellishment

LI Shaodan, LI Keq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As one of the new figures of speech put forward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embellishment has a great controversy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as to whether it can be independent. We believe that embellishment is in line with several elements of figure of speech, and has the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cas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survey, we can also fi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embellishment rhetoric. The embellishment can be accepted and used in different language styles, which makes the discourse expression produce different interesting, novel and unique rhetorical effects,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n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pragmatics and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In additi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mbellishment and confusable figures of speech, such as change, addition, decoration and order,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and use embellishment figures of speech.

embellishment; figure of speech; feasibility rationale; generation mechanism; differenti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3.06.06

H05

A

2096-9333(2023)06-0037-08

2023-02-18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文语篇理论视域下福建农村应急语言研究”(FJ2022C032)。

李少丹(1964- ),女,福建永春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李可青(1999- ),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语篇语言学。

猜你喜欢
润色辞格语体
润色让作文更有文采
图说
删繁就简更向好 润色增彩方显美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