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现状与实践路径

2024-01-19 03:58吴艾卿李佳璐卢文芸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吴艾卿 李佳璐 卢文芸

收稿日期:2023-05-29                                                          修回日期:2023-06-25

作者简介:吴艾卿,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佳璐,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卢文芸,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助育人、高校就业生涯规划。

基金项目:202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研究”(C2021307)

摘    要:调查表明,上海大中小学师生高度认同“五育”并举的教育总方针,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能准确把握,学校组织开展了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劳動教育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度,但劳动教育仍存在“内涵结构性重复,学段脱节严重;劳动评价机制形式化严重,权责有待明晰;劳动管理缺乏一体化统筹,成效不够显著”等问题。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构建机制保障和评价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浓厚教育氛围,在做好劳动教育衔接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方式,着力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22-04

一、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培育时代新人作出的重大决策。为精准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探寻将劳动教育融入不同学段的优化路径,研究团队对上海市21所大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指出了当前统筹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有效推动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衔接、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提出了对策。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一)调研概况

研究团队围绕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对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的认知和把握,设计了关于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的调查问卷,在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上海市川沙中学、上海市江宁学校、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21所学校中随机抽取1 554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参与调研的教师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含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占比为56.6%。教学身份方面,中小学教师占比为4.6%,高中教师占比为10.3%,大学教师占比为85.1%。参与调研的学生中,80后占比为0.1%,90后占比为17.9%,00后占比为81.6%,10后占比为0.4%。学历层次方面,中小学生占比为4.4%,本科生占比为84.9%,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占比为10.7%。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554份,回收有效问卷1 55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经信度分析发现,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克朗巴哈系数)为

0.809,说明问卷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数据采用

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

(二)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1.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加强

调研显示,上海市教师高度认同“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80.3%的学生也认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个都不能少”。然而,也有1.7%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意义不大,甚至没有了解过、接受过劳动教育”;有29.1%教师和47.8%的学生认为“学习是当下学生的主责主业,‘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价值’是工作后才要考虑的”(表1)。同时,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P≤0.05)(概率值小于等于0.05),即年龄越大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越明确,如57.5%的90后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劳动的重要性”,50.8%的00后不赞同“工作后再考虑劳动”这一观点。

2.认同在不同学段设置开展劳动教育的阶段目标

调研发现,94.8%的教师认为“大中小学在教育教学

过程中形成相互贯通、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劳动教育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图1)。同时,分别有98.3%、98.3%、

97.2%、98.3%的教育者对“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启蒙”

“为初中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平台,培养劳动品质”“培养高中生掌握劳动本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育奉献精神”这4个学段开展劳动教育的阶段目标表示赞同。此外,有60.3%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应该贯穿大中小学各个学段”;89.9%的学生认为“不同学段接受到的劳动教育之间是有关联的,虽然难易程度、开展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培养我们‘爱劳动’”。

3.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权责不清及引领力不足

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机统一。调研显示,有77.1%的教师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均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但有25.7%的教师反对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的考核指标。同时,有78.9%的教师和77.2%的学生认为“在劳动教育中,家庭发挥基础作用、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发挥支持作用”,有11.4%的教师和10.6%的学生认为“家庭和社会是掌握生活技能、参与生产劳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应本末倒置开展劳动教育”,有6.3%的教师和6.0%的学生认为“家庭和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创造价值的场所,与劳动教育无关”,有3.4%的教师和6.2%的学生认为“学校和社会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很小”(图2)。

4.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创新不够

调研显示,有69.1%的教育工作者组织开展过劳动教育,开展的形式为“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79.3%)、“参加社会实践活动”(76.9%)、“打扫班级卫生、整理内务”(49.6%)、“赴工厂或相关实践基地开展相关活动”(43.8%)、“课堂教育和讲座报告”(40.5%)、“家庭劳动”(33.1%)。结合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超过九成的教师认为“以实践活动、技能培养为主”的形式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然而,从学生视角来看,12.5%的学生认为“班级(学院、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以视频课或说理教育为主,内容比较枯燥”,80.9%的学生认为“‘走出去’‘看一看’‘动动手’‘出出汗’”的劳动教育形式最有吸引力,其次是“结合学校特色专门开设劳动教育文化课”(63.5%),“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着重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在主修课、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占比均为58.2%,而只有48.1%的学生愿意将劳动教育作为家庭作业,和父母、亲朋好友一起合力完成。

5.對劳动品格的认同度不高

调研显示,在劳动精神层面,超过94.0%的师生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劳动精神生成的文化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劳动精神生成的价值导向,劳动教育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劳动品格层面,对于“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和“劳动教育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境地”的错误观点,分别有32.0%、22.0%的教师和22.3%、21.2%的学生持否定态度。此外,分别有59.2%、51.8%的学生对“人生得意须尽欢;时不我待,及时享乐”和“人生三愿:不劳而获、不学而慧、不争有爱”的观点表示赞同,相比教师认同度,分别高出了13.5、8.9个百分点。

三、统筹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内涵结构性重复、评价机制形式化严重、管理缺乏一体化统筹等原因,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进程缓慢,影响了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迈进步伐。

(一)劳动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学段脱节严重

劳动教育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决定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构建成败的关键因素[2]。首先,劳动教育内容单一。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将劳动教育归纳为参与公益劳动、志愿服务,而对专业实习、家庭劳动等归属不甚明了,这也说明我国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单一,未能教育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劳动的内涵结构和价值理念。其次,劳动教育形式老套。新时代青少年拥有更优越的物质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对于思想活跃的新一代而言,传统的教育形式非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情,反而使其因内容枯燥提不起兴趣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由于教育者本身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对劳动理论课浅尝辄止、对劳动实践课急于求成。最后,各学段脱节严重。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然而,我国大中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忽略了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各学段在教育过程中鲜有配合,如小学阶段培养的是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中学阶段侧重引导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大学阶段则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这也造成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断层、衔接不畅、交叉重合的现象,未能实现一个学段向下一个学段的完美“接力”。

(二)劳动评价机制形式化严重,权责有待明晰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素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从教育者层面来说,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形式化严重。目前,学校通常将学生的出勤率及完成的工作量作为考评标准,这样机械且笼统的考评方式使得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生硬、知识输入单一,学生在劳动理论课、实践课上走马观花,忽略了从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此外,劳动教育的输出不仅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教育主体协同发力、共同落实保障工作,但部分学校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教师“只扫门前雪”,在纵向建设过程中缺少沟通,各行其道,甚至对权责以外的教育内容充耳不闻,这也导致劳动教育课内外知识断层脱节,沦为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形式课程”。从受教者层面来说,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是指对劳动素养成果进行评定,是衡量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内容要求是否达标的重要途径[3]。然而,各学段未能将劳动教育过程化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考量,致使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形式化严重,出现“重教轻育、重形轻效”的现象,给学生造成“劳动教育无足轻重”的错觉。

(三)劳动管理缺乏一体化统筹,成效不够显著

大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需要统筹把握、协同发力,而教育者本身劳动素养的好坏、学校制定的体制机制的完善程度、劳动教育的实施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契合度高低都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成效。第一,教育者自身理论水平不足。大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主研方向或所教授课程的精益求精上,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这也导致了教育者因本身劳动素养偏低而在相关理论课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开展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大都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兼任,极少配备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更未能建立健全“课内教师教劳动、课外教师带劳动”的体制机制。这也容易造成由于缺乏专业且成体系的教育模式出现学生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的局面。第三,各学段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未能结合学生特点,制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劳动教育内容。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學生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3]。然而,当前大中小学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未能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实现与下一学段的无缝对接、有机融合,从而降低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

四、统筹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的

实践路径

(一)完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

第一,大中小学要做好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工作,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价值,从小强化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形成可链接、可复制、可共享的大中小学必修、选修、特色劳动课程体系,强化家庭劳动实践,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指导和讲座,不断构建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第二,做好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保障和评价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搭建互动平台,加强大中小学教师资源联动,充分发挥高校、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指导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同时,聘请各行业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担任劳动教育兼职导师,通过开设劳动教育相关精品课程、设立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坊等方式,开展理论课程培训、教育研究和成果培育,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第三,开展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研究制定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探索将劳动素养评价纳入大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各类评奖评优、考核选拔中予以考虑。第四,健全劳动教育实践风险防控预案,科学评估风险,加强应急处置,规范劳动实践[4]。

(二)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浓厚教育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氛围的营造,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在氛围浸润中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同。第一,要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大中小学结合学生需求和学校特色,持续开展劳动品牌和先进典型宣传,进行劳动教育校内外实践成果展示,举办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科学家等先模人物进校园等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用优秀人物的劳动品格引导学生。第二,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5];同时,线上线下宣传榜样学子典型,借助朋辈力量在“润物无声”中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打造劳动文化产品,用新时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启迪和鼓舞学生,不断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涵育学校劳动文化,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

(三)创新“焕发热情、释放潜能”的劳动教育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大中小学应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手工实践、技术实践等新型劳动形式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学分”“劳动档案”等创新方式,让劳动教育带给学生更多样的体验和收获[6]。统筹建立和利用农场、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社区街道等资源,完善学农实践、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培育方面,可以涵盖农业劳作、加工制造、服务体验、创新实验等领域,用好“老字号”和“非遗”、手工艺传习基地、“双创”基地等,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发挥各区域各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培训、学生劳动实践等方面的服务与引领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校内或附属院校劳动实践空间,充分利用学校教室操场、食堂宿舍、图书室、学生园区社区、环境绿化等资源,建设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种植园等,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充足空间,向校外学生开放共享,形成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五、结束语

为精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全过程培育实效,研究团队制定了调研问卷并对上海市21所大中小学中不同岗位职责的教师及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研。问卷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信度。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虽然大中小学师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精神及品格认识正确,对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学习、活动均积极参与,但培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面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各学段脱节严重、保障及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文章认为需要创新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建立健全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保障和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校园文化等结合起来,让理论带动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杨颖东,孟梦.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

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

究之十三[J].教育研究,2023,44(1):4-15.

[2]  吴维霞,韦清娅.家庭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119-121.

[3]  冀沁珍,马洪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实

践进路:基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J].北

京教育(德育),2021(4):20-24;33.

[4]  伊丽娜.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

性的路径探析:以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针对性为

视角[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2):

14-17.

[5]  步路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研究[D].南京:南

京林业大学,2022.

[6]  卢文芸.以劳动培育时代新人的逻辑向度:学习习近

平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J].南京航空航天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9-13.

■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