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鬯和生卒年及家世生平考

2024-01-21 19:03杨颜珲
关键词:钞本西华县影印

杨颜珲, 吕 斌

理鬯和,字卿云,号寒石,西华县(今河南周口市西华县)茅岗村人(1)潘龙光等修、张嘉谋等纂《西华县续志·疆域志》云:“茅岗乡。有土寨,为明季理寒石先生故里。”(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78页)理鬯和在诗文中多次提到的“茅城”即此地。,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举人。身处明清鼎革之际,以文章志行著称。就志行而言,与张果中、彭了凡并称“苏门三贤”(2)王士祯作《苏门三贤诗》分咏张果中之德才、理鬯和之节义、彭了凡之风节,遂有“苏门三贤”之名。《苏门三贤诗·理寒石》诗序云:“本李姓也,名鬯和,西华人。耻与李闯同姓,改曰理。孙征君《与西华左令书》称为‘鲁仲连后一人’。”诗曰:“鲁连蹈东海,其志耻帝秦。龚生夭天年,讵知有美新。陶公怀晋室,聊存头上巾。嗟哉均垍流,乃愧青岩甄。西华理寒石,为儒甘贱贫。奉母蓬藋中,归洁恐辱身。枭镜交蹄迹,神州日沉沦。灵氛久上天,呼号竟无因。感激变姓名,下士良苦辛。何人传节义,诵言聊一申。”(王士祯著,李毓芙、牟通、李茂肃整理《渔洋精华录集释》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1页。)按,理鬯和为西华人,曾经在苏门山麓的百泉书院(今属河南新乡市辉县)寓居数月以应乡试。,“寒石理氏,且为明节义之殿,虽名位视前洪纤不同,然春兰秋菊,各一时之芳矣”〔1〕。他才高学博,与胡然、刘景跃号称“西华三先生”(3)潘龙光等修、张嘉谋等纂《西华县续志·艺文志·湄园诗集》提要称:“(胡)然在明季与刘景跃、理鬯和,称‘西华三先生’。”(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470页)《西华县续志·人物志·王辰顺》云:“宛邱辰陵间,人文之盛,甲于全豫。胡湄园、刘海鹤、理寒石,明末赫赫称中州之先生。”(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690页。)。理鬯和工诗文,“所为诗、古文词,奇情异致,纵横排奡,卓然自成一家”(4)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理百川跋》,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擅书法,“楷类钟太傅,行草亦有晋风”〔2〕。其创作的《渔鼓曲》“是河南省内至今见到的最早的渔鼓曲词”〔3〕,成就高,影响大。

然而,目前有关理鬯和的史料记载稀少而零散,学术研究也相对薄弱。例如,汪如润《明代河南作家研究》以地域和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将理鬯和归入明末河南文坛,首次对理鬯和的人生经历和文集作了简要概述,但仅将理氏作为研究群像之一,内容较为粗略,譬如其生平仅用“生卒年难考”〔4〕一笔带过。此外,王珂《崇祯壬午年开封水灾与中州文学重心北移》〔5〕、梁尔涛《明末清初卫辉府文人社群与文学创作》〔6〕均探讨了崇祯壬午开封水灾致使中州科举考场转移至辉县百泉,导致本应壬午年参加乡试的考生滞留百泉等待次年豫省补乡试之事及其所产生的文学现象。理鬯和作为壬午年乡试的学子与滞留百泉之后苏门大结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则只是被简略提及。鉴于有关理鬯和的研究较为薄弱且存在诸多模糊、矛盾甚至错误之处有待厘清,本文兹就有关事宜考论如下。

一、生卒年考

理鬯和的生卒年于史无载,现代文献多称“生卒年不详”“生卒年难考”,或径标“明末”,(5)《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第599页)、汪如润《明代河南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皆称理鬯和“生卒年不详”“生卒年难考”。《中国曲艺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河南曲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则径标“明末”。仅在《周口姓氏文化大观》中有明确记载:“理鬯和(1593—1645)”〔7〕,然而不知以何为据。其实,理鬯和的生卒年是可以考订出来的,而最为可靠、准确的考订依据,当然是其本人的直接资料,旁及其他相关史料。

(一)理鬯和生年考

在理鬯和现存诗文中,有两处谈及自己的年龄。

其一是《赤城解》:“天启丁卯,余年三十有二,佣书柳步。”(6)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赤城解》,载于邵松年续辑《续中州名贤文表》,海虞邵氏重付鸿文书局清光绪三十年(1904)鸿文书局石印本。天启丁卯即1627年,理鬯和32岁,由此上推32年,其生年当为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公元1596年)。

其二是《沙水需言》:“余年四十二,病软脚。又三年,曾甚废矣。……是则,余与书认亲,盖自废始亲矣。……崇祯已卯冬十月哉明日记。”(7)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沙水需言》,载于邵松年续辑《续中州名贤文表》,海虞邵氏重付鸿文书局清光绪三十年(1904)鸿文书局石印本。此条记载有三个时间点:42岁时患上软脚病;又三年;崇祯已卯冬十月,即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10月)。若按崇祯十二年其实数45岁计,由上推45年,生年当为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但考虑到“又三年”与“冬十月”以及古人计时习惯等因素,上推44年即生年为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似乎更符合实际,也与第一条材料的时间吻合。

此外,理鬯和《明显妣慈适胡氏志铭略》曾对理氏子女的年龄有所涉及。理鬯和嫡母胡氏“两出皆女,伯吾姊,四吾妹”,理鬯和母亲则育有“和同母姊两人,妹一人,合鬯和四人”。为了表示嫡母对理鬯和等庶子女视如己出,理鬯和云:“中间食母高厚,或二十八九年,如吾五妹;或三十八九年,如吾三姊;或四十一二年,如吾仲姊。”嫡母殁于崇祯五年壬申(1632),理鬯和特意描写了理氏同胞姊妹的悲伤之情:“吾哭之,吾仲姊哭之,吾三姝(8)按,“三姝”,《寒石先生文集》各版本均为“三妹”,据文意可知,此处所指为理氏一母同胞之三姐,故据《西华县志》改作“三姝”。见理鬯和《胡氏志铭略》,载于宋恂《(乾隆)西华县志·艺文志》卷十三,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哭之,吾五妹哭之,较吾伯姊,吾四妹殊甚”(9)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明显妣慈适胡氏志铭略》,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由此可知理鬯和共兄妹六人,大姐与四妹为嫡母胡氏所出,二姐、三姐、五妹与理氏一母同胞。而嫡母过世之时,三姐38或39岁,五妹28或29岁,理鬯和的年龄应该在28或29岁到38或39岁之间。若理氏生年为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那么崇祯五年壬申(1632)时为38岁;若理氏生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那么崇祯五年壬申(1632)当为37岁,此时理氏一母同胞之三姐为38岁或39岁。如此看来,理氏生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之说也许更为可信。

(二)理鬯和卒年考

关于理鬯和的卒年,杨安辩曾说:“康熙乙酉,余甥馆于西华观察王公,始得寒石先生《渔鼓词》。读之忻然,意有所会,因访先生生平行谊于华之耆旧。大抵所艳称者,易姓蹈海及殉明国难于虔州二大节,或以其生,或以其死,莫定其词。”(10)见杨安辩《寒石先生渔鼓词跋》,载于宋恂《(乾隆)西华县志》,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可见,到康熙乙酉(1705)年间,理氏的卒年及下落已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从现有史料来看,有关理鬯和卒年有以下两种说法:

1.殉国说

韩程愈《理寒石传》云:“隆武初,改授行在兵部职方司主事,奉命檄虔兵。既至,而虔州乱,城亦将陷。寒石度不能济,乃从城上投下死之。”(11)见韩程愈《理寒石传》,载于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李仲增《寒石先生文集序》亦云:“福藩出亡,追扈失道,遇唐藩,加职方主事,命檄虔州兵,城破死之。”(12)见李仲增序,载于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

2.远遁海外说

远遁海外说又有两种情况,一说死于海外,陈鼎《东林传》载:理鬯和于“乱后,航海而死”(13)见陈鼎《东林传》,载于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二是不知所终。或言东渡日本,李仲增《寒石先生文集序》云:“或谓先生航海日本,实未曾死”(14)见李仲增序,载于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或言隐居高丽,万弘祐有《闻理寒石隐高丽》诗,云:“孤心自送与天争,赤曜排空海国惊。墨帐冰霜浑是胆,浮沤生死不关名。崩涛激咽《离骚》泪,啼鸟哀缠杜宇声。放眼乾坤谁有此,白虹一道起东”(15)见万弘祐《闻理寒石隐高丽》,载于宋恂《(乾隆)西华县志·艺文志》,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或言不知所终,周兴陆认为理鬯和于“甲申逆闯之变,耻与李贼同姓,改为理。远遁,不知何终”〔2〕。

对于远遁海外之说,《(乾隆)西华县志》提出了质疑:“鬯和殉节后,或有言其出家泛海过日本为国师者。韩目击其死,载之甚悉”(16)见宋恂《(乾隆)西华县志·人物志》卷七,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韩程愈认为遁迹海外实为附会:“寒石既没,四方人士传其已出家,泛海过日本,为国王师。及读余传,尚有相顾摇首不之信者。然寒石实死虔州,众人因其生平好奇,故附会其说以见异耳”(17)见韩程愈《理寒石传》,载于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万弘祐为理鬯和门生,理鬯和《答万秀才书》(18)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答万秀才书》,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情真意切,体现了二人深厚的师生情谊。万弘祐所谓隐居高丽说显然包含了个人的情感因素,他更愿意相信其师的归宿是隐居高丽,而非殉难虔州。

韩程愈是理鬯和的生前好友,其《理寒石传》中记述了二人两次会面的情形:“乙酉春,余因人有武夷之行过吴会,访寒石于署,赠余以诗……寒石从唐藩如闽与余见”(19)见韩程愈《理寒石传》,载于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理鬯和尚存《赠韩程愈》诗。理鬯和死后,韩程愈亲自将其安葬,此事有多种史料可为佐证,如《陈州府志·寒石先生传》载:“遂如虔,以职方主事奉命檄虔兵。甫至,大兵下闽越,乃坠城死之。其友韩程愈葬之东郭外”(20)见崔应阶修、姚之烺纂《陈州府志·寒石先生传》,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乾隆)西华县志》载:“(理鬯和)奉命檄虔兵,既至,而虔州乱,城亦垂陷。鬯和坠城死之。程愈葬之虔东郭外,为作传以纪其事。”(21)见宋恂《(乾隆)西华县志·人物志》卷七,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因此,韩程愈的殉国之说最可信据。理鬯和卒年当据此来考证。

按照韩程愈的说法,理鬯和是在虔州城将陷之际从城上投下而死。虔州在明朝改称赣州,《大清一统志》载:“隋平陈废郡置虔州,……绍兴二十三年,改曰赣州。元至元十四年,升赣州路总管府,隶江西行省。明洪武二年,改曰赣州府,属江西布政司。本朝因之,分属江西省”(22)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五十三“赣州府”。。考《南明史》:“(顺治三年)清军在九月初九日占领南康县;十五日攻占上犹县,十九日起包围赣州城。双方相持十余日。十月初三日,清军大举攻城……至初四日午时,明军抵敌不住,赣州失守。”〔8〕可知赣州城破的时间是顺治三年(1646)十月初四日午时,理鬯和当卒于此日。

综上所述,理鬯和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初四,享年51岁。

二、姓氏辨

理鬯和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人,上文所引后人以其或隐居高丽或泛海为日本国师等附会之说即是显例。此外,后人对于理鬯和的姓氏亦各执一词。一是复姓说,即“初姓李氏,寒石以为李本作理,遂复从理”(23)见韩程愈《理寒石传》,载于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其先出于咎繇之后理征,为殷大夫”(24)见吴中奇《理寒石先生传》,载于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二是改姓说,即“本姓李,耻与闯贼同,易以理”(25)见崔应阶修、姚之烺纂《陈州府志·寒石先生传》卷十三,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理氏学田,寒石先生世居茅岗村,耻与李自成同姓,改姓理,后人因之”(26)见李炳章《理氏学田碑记》,载于潘龙光等修、张嘉谋等纂《西华县续志》第604页。。

相较而言,改姓说最为流行,清代以来的文献大都采用改姓说,如陈垣《史讳举例》所引例证:

《文献征存录》一:“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

《鲒埼亭集》十四《南岳和上退翁碑》:“退翁,扬之兴化县人,姓李氏。父嘉兆,甲申之变,贻书其子曰:‘吾始祖咎繇为理官,子孙因氏理,其后以音同,亦氏李。今先皇帝死社稷,而贼乃李氏,吾忍与贼同姓乎!吾子孙尚复姓理氏。’先是中州李鬯和上书请改理氏,嘉兆适与之合,天下传为二理。”此则耻与同姓,亦避讳之别开生面者也〔9〕。

客观而论,复姓、改姓两说均有其历史合理性。作为理鬯和生前好友的韩程愈所作《理寒石传》和吴中奇所作《理寒石先生传》均持复姓说,而未言及改姓之事。从文献的角度来看,复姓之说似更可信。改姓之说虽晚出,但带有彰显理氏忠义气节以明风教的意涵,可与其传奇人生相互发明,且与复姓说并不冲突,故后世人更愿意相信接受。

三、理鬯和家世生平考

理鬯和的家世与生平事迹多分散于《西华县志》、《西华县续志》、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及其序跋与传记之中。

(一)理鬯和家世与亲族

1.理鬯和家世

据理鬯和《始祖剏学田碑》:“始祖创起,国初为高皇帝。……祖讳永新,迄今三百年,遗踪断迹。……尔时即朝廷庠序学校,想草草未必如今日,乃吾祖宝创学田。”(27)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始祖剏学田碑》,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大约在明高祖洪武时期,理氏先祖李永新迁至西华县茅岗村,并创立学田。

2.理鬯和亲族

据理鬯和《明显妣慈适胡氏志铭略》(28)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明显妣慈适胡氏志铭略》,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理鬯和的父亲有妻妾各一,子女六人,仅理鬯和一男。其妻胡氏为陈郡清河胡似舟先生之女,在十七岁的时候婚配于理鬯和父,仅出二女,分别排行第一和第五。其妾即是理鬯和生母,育有子女四人,理鬯和排名第四。胡氏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与理鬯和感情尤为深厚。胡氏崇祯辛未(1631)九月七日寿七十,殁于崇祯壬申春日(1632)。由此推断,胡氏生卒年为1561—1632年。

胡氏“少于先子一年,寿于先子八年”,故理鬯和父生卒年为1560—1622年,正好符合“后先子者十年”。此外,理氏《雪庐记》曾言“余少时癖蠧蟫,嗜读书,惜措大穷赤。十五年间,略得数千卷”(29)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雪庐记》,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雪庐记》作于崇祯丁丑(1637)十二月十二日,前推15年,正是1622年。理父过世之后,理氏家境愈发艰难,二者相吻合。

理氏生母生卒年则仅能据韩程愈《理寒石传》推断,文云:“寒石度不能济,乃从城上投下死之。子习奉祖母以归”(30)见韩程愈《理寒石传》,载于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桐冈存稿·理君安和传》载:“寒石死之,安和闻之,哭曰:‘吾固知吾兄之必死也。’即急走访寒石母,若子之所在。而寒石子习已奉祖母归。安和迎于家,事之如母。”〔10〕由此可知,理氏卒后其生母仍健在,由理鬯和从弟理安和奉养。

另外,据孙征君《与西华左令书》:“闻其家仅有一老母,仅有一妾与两幼孙侍晨昏。”(31)见孙奇逢《与西华左令书》,载于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理鬯和亦有一妻一妾,其妻仅见理氏作《寄内》《湖南寄内二首》。妾或为周氏,吴中奇曾作《戏答寒石理年兄侍姬练性代为制衣韵》(32)见吴中奇《戏答寒石理年兄侍姬练性代为制衣韵》,载于潘龙光等修、张嘉谋等纂《西华县续志》第758页。,理氏有《与周姬》《戏赠周姬》。理氏有二子,长子理习,次子理溥。据《西华县志·人物志·理鬯和》:“长子习慷慨有勇略,善左右射,从鬯和南渡遇海贼,矢无虚发,贼多死。福王以军功授苏州副将,改□河副将。鬯和死,习奉其祖母以归,后以统兵击土寇,殁于阵葬永城。次子溥亦从父南迁,有军功,张凤翔荐授都司,福王出亡,遂不仕。”(33)见宋恂《(乾隆)西华县志·人物志》卷七,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二)理鬯和生平事迹

理鬯和出生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卒于顺治三年丙戌(1646),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中举时已48岁高龄,仅一年便遭逢甲申(1644)国变,可以说是常年羁旅,半生飘零。其漂泊的阶段可分为二,一是中举之前谋求生计外出教书,二是中举之后为求生存避难漂泊,但究其原因都不外乎都是为了在明末的动荡与战乱中谋生路。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理鬯和出生于西华县茅岗村(即茅城)(34)按,茅城,俗以茅岗为茅城。周仲远云:“昔之洧水,迳茅城而又东过习阳。今洧水不入颍矣,又安得迳茅城过习阳耶?虽县东八里,今有茅岗,然在习阳东二十里,以古者洧水故道改之,则茅城当在习阳西,不得在东也。”按《水经》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注》又云:“南迳以故城,世谓之思乡城,西去洧水十五里,又右合濩陂南,经新汲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舍城。陂水东翌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迄于此冈,世尚谓之茅岗,即《经》所谓茅邑地也。”邑人凌去欺云:“今冈西其洧水果十五里,又在茅城之北,似非无据者矣。”(参见宋恂《(乾隆)西华县志·建置志》,清乾隆十九年本,卷三。)。据《西华县续志·疆域志》:“茅岗乡。有土寨为明季理寒石先生故里。”(35)见潘龙光等修、张嘉谋等纂《西华县续志·疆域志》第78页。理氏文中多提到“茅城”,如《明显妣慈适胡氏志铭略》:“嫡母胡,陈郡清河胡似舟先生介女,年十七,配先子于茅城”(36)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明显妣慈适胡氏志铭略》,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抱瓮丈人胡大先生志铭》:“丈人家距茅城里许,与予家世讲,迄予情好弥隆。”“当崇祯辛未嘉平二十二日,先慈卒于沙水舟中。明日还茅城,乙夜扶服过丈人庐。”(37)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抱瓮丈人胡大先生志铭》,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王仲云墓志跋》:“崇祯八年随次乙亥秋,通家教下晚生茅城理鬯和顿首谨跋,奉若刊石。”(38)见潘龙光等修、张嘉谋等纂《西华县续志·王仲云墓志跋》,第543页。其诗《望春怀茅城》《别茅城感怀呈湄园洎洪元平》等也每每忆及茅城。

天启元年辛酉(1621)到天启二年壬戌(1622),理鬯和师从胡然。《明诗人湄园胡先生墓志铭》载:“吾初不信一病可以没吾师,即乡党亦不信吾师以一病没。竟没矣,如何没之?又明年为崇祯己巳(1629),鬯和读书召陵(今属河南漯河)之背,师嗣子令章走百里为师乞志铭。”(39)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明诗人湄园胡先生墓志铭》,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由此可知其师胡湄园没于1628年。据“鬯和问业门下者一年。文酒琴尊,贪病艰虞,风雨牢愁,追游者盖又六年”(40)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明诗人湄园胡先生墓志铭》,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可推理鬯和1621—1622年间于胡湄园门下问业。虽拜师仅一年,但胡湄园对理鬯和影响深远。

天启七年甲戌(1627)到崇祯四年辛未(1631),理鬯和居郾城(今属河南漯河),首次教书于柳步。《赤城解》:“天启丁卯(1627),余年三十有二,佣书柳步,曾揭天下雷行示从游。”(41)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赤城解》,载于邵松年续辑《续中州名贤文表》,海虞邵氏重付鸿文书局清光绪三十年(1904)鸿文书局石印本。由《明诗人湄园胡先生墓志铭》所引“崇祯己巳(1629),鬯和读书召陵之背”(42)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明诗人湄园胡先生墓志铭》,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可知1629年理氏仍于柳步教书。《明处士刘长者暨配于氏合葬志铭》亦可佐证:“又十余年,予挟策柳步宿寨间,则濬一遣其弟景云就予学,因是得交濬一。又因濬一得登堂拜其尊人。尊人笑语燕洽,满面温抑。忘机忘怀,为婴为孺,古称长者近是。又四五年,濬一捐宾客。予亦牛马尘鞅,中间不见长者八九年,景云亦复子佩青青。今为崇祯十年,予再馆柳步,濬一子大生亦来就学。”(43)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明处士刘长者暨配于氏合葬志铭》,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崇祯十年(1637)理氏称“再馆柳步”,则八九年前即1629年左右理氏“挟策柳步宿寨间”。据《沙水需言》载:“己巳为崇祯二年,辛未为四年,辛未冬至召陵,是己巳后归,辛未复来。未几,即以母没归。”(44)见理鬯和《沙水需言》,载于潘龙光等修、张嘉谋等纂《西华县续志》第474页。由此可见,崇祯三年庚午(1630)理鬯和曾返回茅城,崇祯四年辛未(1631)嫡母过世,理氏才结束柳步教书,返回茅城服母丧。

崇祯八年乙亥(1635)到崇祯十二年已卯(1639),战乱已频,理鬯和再次教书于柳步。据《雪庐记》:“强半岁,乙亥移家南陀。”(45)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雪庐记》,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当日筑基未就时,流寇墙突焚杀于沱之左右,攒刀遮骑,并柴扉以过。举家避入沙坨,宇虚无人问,谁守望御侮繄,维二三鸡犬足,伏室无寓人,则牛角不堪宾鼠故也。”(46)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雪庐记》,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1635年,理鬯和移家南陀(47)潘龙光等修、张嘉谋等纂《西华县续志》第104页曰:“南陀村乡(附村二),有寨名曰兴龙寨,村北门内有理寒石先生故宅遗址。”,建筑雪庐,中途遭流寇,举家避入沙陀。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理氏作《沙水需言》《留别沙水同社诸君子》《沙水行》,十月,离开郾城,参加科举(48)《沙水需言》卷二云:“所谓三年者,当在己卯前后。己卯为十二年,而《沙水需言》列夺情睹人,自杨荣以逮张居正,盖为杨嗣昌发也。嗣昌以十年三月起兵部尚书。故曰:拈姓名,小示推敲,正和于感事之指。似自十年以至十二年,为其居郾城最久之时。《需言》之成,为已卯十月《留别沙水同社》诗曰:‘十月无家衣未授。’又曰:‘北风凛冽催人走。’则已卯十月以后去郾城矣。”参见潘龙光等修、张嘉谋等纂《西华县续志·艺文志》,第474页。。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到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李自成三次围攻开封。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八月,理鬯和参加乡试,但据《崇祯实录》:“停河南乡试——时开封久围不解也。李自成围开封日久,开封守告急求救”〔11〕。九月,开封上游黄河大堤决口,水淹开封城,故因水灾乡试作废。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据张缙彦《百泉开科碑记》:“十五年壬午,郡国士咸以计偕上春官,会寇湮汴省,罢豫闱。十六年,苏公为监察御史,纪纲明查,文教诞敷。余上补科议,……今日者扩书院以为场屋,振河朔以恢揽中原”(49)见张缙彦《百泉开科碑记》,载于《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61册第25页。。理氏遂中举。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尽于煤山。国变之后,理鬯和携家南下避难。其《熊沃心、徐有悦文学》云:“自后乱局日甚。弟于三月渡河,寒眷以六月南下。至凤泗,又折而北,堕水拖泥,疑人疑鬼。七月将尽,始获宁宇,不意晋省陷没,二东度且不测。弟携提老幼行,不知浮堕何罗剎鬼国也。”(50)见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熊沃心、徐有悦文学》,影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蔡晋镛钞本。南明弘光元年乙酉(1645)理鬯和在江苏任监纪推官,隆武初,改授行在兵部,职方司主事,奉命檄虔。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十月,理鬯和卒于虔州。

综上所述,理鬯和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四日,享年51岁。民间所流传的理鬯和远遁海外之说,实则隐含着世人对于理氏殉国的钦佩和美好的祈愿。同样,关于理鬯和姓氏的改姓与复姓之说,虽复姓之说更可信据,但由于改姓之说带有彰显理氏忠义气节以明风教的意涵,后世更愿意相信而乐于接受。明末的动荡与战乱导致理氏常年羁旅,其生平则可以概括为中举之前为谋求生计外出教书与中举之后为求生存避难漂泊等两个阶段。尽管理鬯和飘零半生,但他恣意洒脱,“人狂文奇”〔12〕,其诗文自成一家。他将“文如其人”的传统观念和以“真情”为尚的思想贯彻到文学创作之中,具有饱含真性情、文与人相通相映的特点。

猜你喜欢
钞本西华县影印
明宁献王朱权《神隐书》版本与内容述评——兼述华南农业大学藏明初钞本价值
“花部”与“雅部”的融合——富连成藏《群英会》钞本浅议
西华县
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
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
论明义所见《红楼梦》钞本的文本史意义——以题红绝句的两处“缺失”为入口
西华县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