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2024-01-23 10:23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服务质量双减编码

王 建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一、问题的提出

课后服务作为一项长足效益的惠民工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当前关于课后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课后服务内容的研究。国外课后服务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除了课业辅导,还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艺术、科技活动等内容。①周红霞:《发达国家小学课后托管政策的比较与借鉴》,《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 年第6 期,第36-42 页。我国课后服务包括校内阅读、自习、做作业、兴趣小组活动、劳动实践、体育训练、观影观赛等内容。二是关于课后服务问题的研究。例如,英国课后服务存在费用高昂,而低价正规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②张忠华,杨会聪:《英国学龄儿童课后服务的发展与借鉴》,《教育科学研究》2021 年第11 期,第11-17 页。我国课后服务存在不重视、参与低、内容少、时间短、效果差的问题。③李彦龙,常凤:《“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体育学研究》2022 年第2 期,第33-40 页。三是关于课后服务策略的研究。例如,日本通过国家层面立法与政策的支持、地方层面教育福祉的积极推进、个体层面主体教育功能的释放的三级递推模式,来有效推进课后服务工作。①屈璐:《日本课后服务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牛久市学社合作模式为例》,《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 年第2 期,第64-70 页。我国通过引进公共服务、完善相关政策体制、加强服务经费以及人员和质量保障等策略来有效推动课后服务的开展。②崔晴,赵雄辉:《促进小学生课后服务健康发展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19 年第8 期,第13-15 页。四是关于课后服务评价的研究。美国早在1998 年就对高质量课后服务的评价指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包括确定目标与有效管理、合格的工作人员等9 个方面的27 项具体要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③张亚飞:《主要发达国家中小学课后服务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20 年第2 期,第59-69 页。相对于国外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目前只是强调要加强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但缺少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应构建包含“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环节的全过程服务评价机制,以实现课后服务全过程跟踪管理。④代薇,谢静,崔晓楠:《赋权与增能: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减负增效”路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22 年第3 期,第35-40 页。

课后服务已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当前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内涵、内容、问题、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关注较少;第二,国外对课后服务质量的评价已形成较为完善、具体、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而我国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多从宏观方面进行阐释和介绍,较少从微观方面进行探究,缺少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当前,我国课后服务逐步从普及巩固阶段转向提质增效阶段,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成为课后服务新的目标追求。⑤付卫东,郭三伟:《“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 年第1 期,第68-75 页。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重点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⑥周洪宇,王会波:《中小学课后服务功能如何优化——基于系统论视角》,《现代教育管理》2022 年第8 期,第1-10 页。

基于此,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来探究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要素,构建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工具,以保障和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建构“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运用的是施特劳斯和科尔宾的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分为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编码三级。在完成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即利用假设、图形、表格等形式把前三阶段产生的概念、范畴和核心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然后回顾与对比相关领域的文献,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已建构的理论。

2. 研究对象

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应从设计者、实施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等主体出发,对其质量进行多元评价,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⑦姚喜双:《中小学课后服务研究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 年版,第103 页。本研究随机选取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共45人作为研究对象,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人数比例为1∶3∶1∶4,并将研究对象分为9 个小组,每组5 人。其中,教师分成3 组共15 人(1 组小学教师,2 组初中教师),学生分成4 组共20 人(2 组小学生,2组初中生),家长为1 组共5 人,学校管理者为1 组共5 人。访谈人数遵循理论饱和度的原则,即选择的人数以不再提供新的相关信息为度。

3. 访谈内容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采用开放型的访谈形式对45 名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时间在30—115 分钟之间不等。

学校管理者组的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1)学校是否有对课后服务质量的相关评价?(2)学校对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3)您认为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应当是怎样的?(4)您认为评价课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应从哪些方面进行?(5)您认为学校当前对课后服务的评价存在哪些不足?应当怎样改进?

教师组的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1)您是否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课后服务?(2)您觉得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如何?(3)您认为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应当是怎样的?(4)您认为评价课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应从哪些方面进行?

学生组的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1)你是否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课后服务?(2)你印象最深刻的课后服务课堂或活动是怎样的?(3)你们在讨论课后服务好或不好的时候,通常从哪些方面探讨?(4)你们喜欢的课后服务项目有什么特点?(5)你认为课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家长组的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1)您家的孩子是否参加了学校课后服务?(2)您觉得孩子参加的课后服务质量如何?(3)您参加过课后服务的质量评价吗?(4)您认为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应当是怎样的?(5)您认为课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整理访谈资料,最终形成了45 份文本,共计约26.7 万字的原始资料。这些原始资料成为建构“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主要的数据来源。除访谈资料外,还收集了一些课后服务课程安排表、教师的工作日志等,以便更加全面地丰富原始资料,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资料分析

1. 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过程。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332 页。开放编码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第二步是将第一步得到的概念进行范畴化。由于原始资料较多,本研究借助Nvivo12 质性分析软件进行辅助分析。将45 份转录而成的文本资料全部导入Nvivo12 质性分析软件,并对其进行开放编码,经过“原始资料→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后,抽象出31 个初始概念,形成了12 个范畴。开放编码如表1 所示。

表1 开放编码数据表

2. 轴心编码

轴心编码是程序化扎根理论引入的一个新概念,它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类属或者范畴之间的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是把各范畴联系起来,以实现资料重新组合的过程。①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77 页。轴心编码的目的是通过因果、结构等关系,将开放编码得到的范畴进行分类、比较和整合,在进一步分析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提炼主范畴。本研究将开放编码形成的12 个范畴进行主观群集,不断地进行比较和整合,最终形成服务基础、服务过程、服务成效三个主范畴。轴心编码如表2 所示。

3. 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即在所有类属中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其他类属则成为支援类属,然后通过一个整合图式或故事线,将各种理论要素整合起来。在开放编码和轴心编码的基础上,通过对服务基础、服务过程、服务成效3 个主范畴之间关系的反复考察和分析,将核心范畴确定为“‘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要素”。

4. 理论饱和度检验与信度检验

理论饱和是指新增加的样本不会再发展出新的概念和范畴,也不会产生新的理论。①N.R.,Pandit,“The Creation of Theory: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The Qualitative Report,Vol.2,no.4(1996),pp.1-14.本研究在进行三级编码之后补充了三份样本资料,在编码完成后,使用相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编码,发现服务基础、服务过程、服务成效这三个已有范畴不断重复出现,没有新的概念生成,也没有新的范畴出现。据此,本研究认为理论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本研究在对45 份访谈资料完成编码之后,邀请一位熟悉扎根理论的教育专家对45 份访谈资料再次编码,两份编码结果一致性达到了90.6%,由此可以确认本研究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操作较为规范,编码内容具有良好的信度。

5. 理论建构

经过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编码、理论饱和度检验与信度检验,本研究最终建构出“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 所示。

表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

6.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是指某一指标在整体中的重要程度和作用大小的数字指标。①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60 页。只有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之后,才能合理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并将各指标的权重合成,其最终结果见表4。

表4“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及合成权重结果

四、“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剖析

1. 服务基础是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前提

服务基础是中小学课后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必不可少的内容。服务基础包括“服务经费”“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和“规章制度”四个二级指标。

第一,服务经费。服务经费主要考察是否有保障课后服务顺利实施的资金以及资金的收支标准。服务经费包括“政府补贴”和“经费收支标准”两个方面。《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教师,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适当补助。课后服务是一项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财政补贴”理应是课后服务经费的来源之一,也是衡量课后服务质量的指标之一。此外,要严禁以课后服务的名义乱收费,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专款专用,这一要求可以通过“经费收支标准”进行评价。

第二,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主要是对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数量、结构、资质等方面进行考察。师资队伍包括“教师数量和结构”“教师资质和水平”以及“教师参与培训情况”三个方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指出,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建立健全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是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硬件设施。硬件设施主要对学校提供的器材设备、活动场地的丰富度以及能否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进行考察。硬件设施包括“器材设备”和“活动场地”两个方面。《意见》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双减》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以上这些要求,可以通过器材设备和活动场地这两个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

第四,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形成完善的课后服务管理制度体系。规章制度包括“实施方案”“安全制度”“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双减》指出,“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为课后服务提供坚强的保障。《意见》指出,要“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课后服务学生安全。《意见》也指出,要“强化学校管理,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学校是否形成了完善的课后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对课后服务的实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实施方案”“安全制度”“管理制度”三个三级指标成为“规章制度”这个二级指标具体的细化和评价的参考点。

2. 服务过程是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

服务过程是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重点。服务过程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形式”“服务管理”和“服务监督”五个二级指标。

第一,服务内容。服务内容主要对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是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评价。服务内容包括“课后托管”“素质课程”和“个性化服务”三个方面。《意见》等政策指出,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除了安排生活照顾和课业辅导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以上这些要求可通过“课后托管”“素质课程”和“个性化服务”三个关键指标进行评价。

第二,服务时间。服务时间主要考察学校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及其是否科学合理。服务时间包括“每天课时长”“每周课时数”以及“弹性离校”三个方面。《双减》指出,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一般而言,课后服务一周开展5 天,每天不少于2 学时,“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此外,《双减》还指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延时服务”,这一要求可以通过“弹性离校”进行评价。

第三,服务形式。服务形式主要考察课后服务开展的方式是否多样,是否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保障课后服务有效实施。服务形式包括“校外合作”和“线上服务”两个方面。《双减》指出,要“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发挥校外资源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积极“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校外合作”和“线上服务”两个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

第四,服务管理。服务管理主要考察学校是否成立专门的课后服务管理机构,是否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来统筹安排和管理课后服务的各项工作。服务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两个方面。学校高质量的管理对于课后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评价课后服务质量应对学校的组织与管理进行评价。①薛维学,刘祎,杨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活动质量评价的实施策略研究》,《教师教育论坛》2022 年第4 期,第73-75 页。设置专门的课后服务管理机构,安排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课后服务相关工作,能够保障课后服务有序、有效开展。

第五,服务监督。服务监督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依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对课后服务的过程进行督导和检查。服务监督包括“信息公开”“服务公平”“督导检查”和“建议路径”四个方面。课后服务项目、时间、收费标准和支出情况全部向社会公开,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课后服务要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对于低保、建档立卡等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学校应该给予他们课后服务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保障低收入家庭子女也能参与课后服务,确保每位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机会平等。《意见》指出,要“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学校在对本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的同时,也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家长会、家委会、公众号、电话、邮箱等路径对课后服务进行意见反馈、咨询和投诉,畅通课后服务意见反映渠道,保障课后服务质量。基于此,“信息公开”“服务公平”“督导检查”和“建议路径”四个三级指标成为“服务监督”这个二级指标具体的细化和评价的参考点。

3. 服务成效是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

课后服务开展的成效是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核心之处,是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关键。服务成效包括“学生发展”“主体满意度”以及“特色创新”三个二级指标。

第一,学生发展。学生发展主要考察学生通过课后服务自身知识、技能、经验、情感等方面是否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发展包括“课业减负”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学生作为课后服务的直接作用对象,这就决定了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上。这一指标应该贯穿于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全过程,成为评价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①顾艳丽,罗生全:《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18 年第9 期,第34-38 页。

第二,主体满意度。主体满意度主要考察家长、学生和教师对课后服务开展的感受及认可度。主体满意度包括“家长满意度”“学生满意”以及“教师满意度”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课后服务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他们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体验、感知和评价是需要关注的重点。②徐用祺,钟志勇:《“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问题研究——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大数据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2 年第7 期,第57-63 页。教师是课后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课后服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自评情况和学生对课后服务的认可情况,是评价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好坏的两个重要指标。家长是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是否满意直接反映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因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也是衡量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第三,特色创新。特色创新主要考察课后服务中是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果和创新举措,以及课后服务是否具有可推广性。特色创新包括“特色成果”和“创新举措”两个方面。《意见》指出,“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因此,“特色创新”应成为衡量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过程中是否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项目成果、典型经验等,不仅是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可以作为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加分项。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本文以随机选取的45 名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真实的访谈资料,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方法,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最终建构出“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服务基础、服务过程、服务成效”三个一级指标,“服务经费、师资队伍、硬件设施、规章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形式、服务管理、服务监督、学生发展、各主体满意度、特色创新”12 个二级指标,以及“政府补贴、经费收支标准、教师数量和结构、教师资质和水平”等31 个三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出各指标的权重。

2. 建议

为更好地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本研究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多主体评价,在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时,应坚持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等主体可以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进行他评,学校、教师等主体可以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自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主体是平均分配,而是需要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实际,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进行适当删减和调整。他人评价主要是对课后服务中的“政府补贴”“家长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课后服务中的“素质课程”“个性化服务”“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当然,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具体评价指标可以相互重叠。

(2)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并用,提升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运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时,既要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也要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在实践中,对于能够量化的评价信息,如“教师数量和结构”“学生满意度”等应尽量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和判断,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说服力。量化评价,可以根据“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设定的指标和权重逐项赋分,然后根据具体实际编制评价量表,运用评价量表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对于不能或不易进行量化的评价信息,如“课业减负”“综合素质”等,应尽量采用定性的方法做出价值判断。质性评价,可以根据“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设定评价的总体方向和问题,通过对学生、教师等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课后服务的体验、态度、接受程度以及总体开展情况。

(3)现状评价与增值评价并存,实现评价目的的多样化

现状评价,主要是指依据评价指标对课后服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判断,其特点是只考虑课后服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现实状态。现状评价便于横向比较,可以判断课后服务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增值评价,主要是指依据评价指标对课后服务在开展初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所产生变化进行判断,其特点是重点关注课后服务的发展状态。增值评价便于纵向比较,可以判断课后服务的发展潜力。例如“素质课程”这一评价指标,现状评价主要考察开设“素质课程”的数量以及是否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而增值评价主要考察“素质课程”的数量增加以及课程本身质量的提升。在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时,应结合具体的评价指标,将现状评价与增值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确保评价功能的完整性

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既要注重对课后服务质量进行结果评价,也要注重对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过程评价。具体而言,对于“素质课程”“弹性离校”“校外合作”等指标,应采用过程评价的方法,关注学生隐性素质的变化过程。通过过程评价,发现课后服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便于及时反馈、改进和提高。对于“课业减负”“学生满意度”“特色创新”等指标,应采用结果评价的方法,关注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结果评价,判断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进一步促进课后服务工作的后续改进与提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统一,可以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综合性的评价,保障中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5)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增强评价操作的可行性

本研究建构的是普遍意义上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凸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要求,实现评价操作的可行性。由于各地、各学校实际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等各不相同,因而,各地、各学校应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区、学校本身的类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具体实际,选取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做到既与教育的大环境相贴切,又符合具体实际。例如,“教师数量和结构”“教师资质和水平”“器材设备”“活动场地”等指标,城市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东部地区中小学和西部地区中小学应体现出明显的差异,确保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力求做到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

猜你喜欢
服务质量双减编码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Genome and healthcare
倾听患者心声 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