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旅游体验:儿童视角的特征呈现与优化策略

2024-01-23 10:23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编码博物馆绘画

邓 屏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 200234)

一、问题的提出

博物馆作为集教育、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共空间,其内部的资源不仅能够拓宽来访者的眼界,更能提升其文化自信与道德修养。①武一闻:《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式旅游开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第9 页。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20 年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馆内资源、教育方式、馆校合作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指示,博物馆旅游的探索与发展将变得尤为重要。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重要场所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0/t20201020_495770.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3 年5 月14 日。,博物馆在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第二课堂,帮助他们获得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以更有利于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品格,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素养等方面,尤为重要。③杨阳:《综合性博物馆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年,第45-48 页。

本研究以上海儿童博物馆为例,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儿童绘画和儿童访谈获得资料,试图探寻儿童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特征,从而为“双减”之后的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与规划提供相关建议,丰富儿童旅游体验的研究,增加儿童“第二课堂”学习的获得感。④李春良,伍友艳:《让儿童参与研究的意义、影响因素及方法》,《学周刊》2019 年第10 期,第181-183 页。

二、研究综述

长期以来,关于儿童旅游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亲子旅游市场、儿童出游对家庭决策的影响以及旅游给儿童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比如,莫斯伯格(Mossberg)等对德国和丹麦的一些家庭开展了定性访谈,指出儿童在家庭外出旅游时有着比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权利,而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对家庭旅游中购买决策的影响也在加强。①L. Mossberg ,A. Therkelsen ,E. Huijbens,et al.,“Storytelling and Destination Development:Five Nordic Case Stories”,Tourism &Hospitality the Nordic Ways,Norway:Nordic Innovation,2010,p. 48.革兰(Gram)通过深度访谈和电话采访的方式开展系列调查发现,父母在外出旅游时享有决定性的投票权,但是也会适当考虑儿童的因素并听取他们的意见。②M. Gram,“Children as Co-decision Makers in the Family? The Case of Family Holidays”,Young Consumers Insight & Ideas for Responsible Marketers,Vol. 8,no. 1(2007),pp. 19-28.任晓丽等人借助旅游动机理论和旅游关系理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提出,儿童与成年人的旅游世界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儿童更能够产生直观的旅游感知与体验。③任晓丽,钟士恩,黄佩红,张硕:《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亲子旅游动机测量研究——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为例》,《人文地理》2019 年第2 期,第152-160 页。格劳厄(Graue)等指出,对儿童的研究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方法。④E. M. Graue,D. J. Walsh,“Studying Children in Context:Theories,Methods,and Ethics”,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Vol. 30,no. 4(1998),pp. 484-485.绘画是儿童与生俱来最特殊的第二语言,他们的心情、动机、愿望等因素会在图画中充分体现。因此,本研究将使用儿童绘画法,借鉴库恩(Kuhn)所提到的绘画解释模型⑤P. Kuhn,“Thematic Drawing and Focused,Episodic Interview upon the Drawing-A Method in Order to Approach to the Children’s Point of View on Movement,Play and Sports at School”,Forum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Vol. 4,no.1(2003),pp.1-24.来探索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博物馆旅游过程中的体验。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儿童绘画法与扎根理论分析

布津德(Buzinde)采用儿童绘画法研究玛雅地区的土著儿童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社会空间环境的感知,并指出继续研究儿童对于旅游空间产生的解释极为重要。⑥C. N. Buzinde ,D. Manuel-Navarrete,“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Space in Tourism Enclaves,Mayan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ourism Boundarie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 43,no.6(2013),pp. 482-505.邱(Khoo)运用绘画法研究5—6 岁儿童的旅游体验,发现绘画法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加贴近儿童并了解他们思想和内心的声音。⑦C. Khoo-Lattimore,“Kids on Board: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Concerns and Clarifications when Including Young Children’s Voices in Tourism Research”,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Vol. 18,no. 9-12(2015),pp. 845-858.克拉克(Clark)通过绘画、自主摄影及访谈的方式研究“儿童眼中的户外场地”。⑧A. Clark,“Ways of Seeing:Using the Mosaic Approach to Listen to You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Psychology,Vol.no.(2005),In A. Clark,A. Kjorholt,&P. Moss(Eds.),Beyond listening,2005,Bristol,UK:The Policy Press,pp.29-49.吉耶曼(Guillemin)指出,儿童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绘画能够展示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情感与想法,同时绘画也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绘画结束后,研究者可与儿童进行简单的沟通与交流,这也避免了传统访谈中僵硬的“一问一答式”。⑨M. Guillemin,S. Drew,“Questions of Process in Participant-generated Visual Methodologies”,Visual Studies,Vol. 25,no. 2(2010),pp. 175-188.根据吉耶曼的研究成果,在绘画结束后,本研究对儿童做了进一步的访谈,并采用了扎根理论分析法以更好地分析访谈所获取的资料。

2. 研究过程

(1)儿童绘画视角研究过程

①数据采集

本研究选择了上海儿童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该馆以儿童为服务对象,调研于2022 年7 月、8 月及2022 年国庆节期间进行。本研究以儿童绘画法为引导工具,采取现场拦截方式,选取参观游览过上海儿童博物馆的儿童(7—12 周岁)作为此次调研对象,本着自愿原则并在征得其身边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邀请他们在所提供的图画纸上进行主题为“您在上海儿童博物馆中印象最深的一刻”的绘画,在绘画过程当中也会告知调研对象不用担心自己的绘画技术,画中呈现的一切包括颜色、大小、线条、图案均没有任何限制。共获得绘画样本120 份,剔除绘制过于晦涩的绘画6 份,收集有效样本114 份,其中男生56人,编码为B1—B56,女生58 人,编码为G1—G58。

②模型构建

库恩提出了对儿童绘画的质性分析及阐释模型,这一模型包括3 个步骤。第一步是对绘画内容进行描述,如绘画中的人物、环境、物体、文字等,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儿童交流的方式,如仅绘画,绘画加文字,仅文字;第二步是对绘画展示的空间、社会关系以及活动的阐释;第三步是对绘画的主题式分析:人或物的静态呈现、动作、特殊活动和场合、儿童表示羡慕钦佩的真实事物的再现或是儿童的幻想,以及儿童抽象的价值观。①P. Kuhn,“Thematic Drawing and Focused,Episodic Interview upon the Drawing a Method in Order to Approach to the Children’s Point of View on Movement,Play and Sports at School”,Forum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Vol. 4,no. 1(2003),pp. 1-24.本文对儿童绘画样本的分析,将基于以下阐释模型(见图1)。

图1 基于儿童绘画视角的博物馆旅游阐释模型

(2)儿童访谈视角研究过程

①数据采集

为进一步对儿童的博物馆旅游体验进行理论化分析,本研究在儿童绘画的基础上,结合郑卉桃②郑卉桃:《城市学龄期儿童旅游体验及影响因素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年,第75-79 页。与谢永涛③谢泳涛,朱竑,陈淳:《儿童视角下的广州市儿童公园游憩体验研究》,《旅游学刊》2020 年第12 期,第81-91 页。的研究成果对部分绘画者进行访谈。考虑到此次访谈对象为小学阶段儿童(7—12 周岁),访谈时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访谈时长不宜过久,因此,本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具体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请你简单解释绘画,叙述与谁一起前往参观,在博物馆旅游中的收获与感受”。

根据鲍恩(Bowen)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的质性研究:第一,研究中出现的相关概念在70%以上的访谈中得到反映;第二,新的受访者重复叙述与之前受访者相似的内容;第三,没有新的观点/概念出现,并且现在得出的相关结论已经满足了研究需求且得到需求方的认可,即达到资料饱和。④A. Bowen,M. Glenn,“Naturalistic Inquiry and the Saturation Concept:A Research Note”,Qualitative Research ,Vol. 8,no. 1(2008),pp. 137-152.在本次绘画访谈中,访谈到28 人时,访谈已经达到饱和度,并继续访谈了2 人,因此,本研究总访谈对象为30 人,每位访谈时间20 分钟左右(包括绘画时间),其中男生16 人,编码为B1-B16,女生14 人,编码为G1—G14(为便于分析,此编码涉及的对象和绘图样本编码涉及的男生前16 人、女生前14 人保持一致),其中,一年级7 人,二年级5 人,三年级6 人,四年级7 人,五年级5 人。

②三级编码过程与模型构建

第一,开放式编码。分析借助NVIVO 12 Plus,其整体编码原则如下:一是充分考虑访谈语境中文本的隐含意义及其适用性与正确性;二是当目前所有类属都不适合时,创造新的类属来表达相关文本资料所表达的新观点;三是如果类属已存在,则继续细化其子类属,丰富其所蕴含的概念范围。本研究通过对30 位儿童的访谈活动,获得约4 万字的访谈文件,将其导入软件进行转录编码,显性内容直接快速寻找特定词汇并确定其所属概念类属,隐形内容则采取手动编码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梳理后,得到“握住、看到、听到、开心、小朋友”等38 个概念。后进一步提取,比如将“开心、兴奋、愉快”等概念整合为积极情绪,使得资料的概念更为精炼,更能体现其蕴含的逻辑,得到触觉、视觉、积极情绪等10 个开放式编码提取范畴(见表1)。

表1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部分内容

第二,理论饱和度检验。亨宁克(Hennink)的研究显示,当数据搜集过程中已发展不出新的主题或理解,所有相关概念类属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都已被探讨、穷尽和确定,继续获取数据资料已不能揭示新属性,新的理论已全面、可信。①M. M. Hennink,B. N. Kaiser,V. C. Marconi,“ Code Saturation Versus Meaning Saturation:How Many Interviews are Enough?”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Vol.27,no. 4(2017),pp. 591-608.本研究在分析完28 位采访对象的资料后,又对余下2 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已再无全新概念类属出现,由此判断已经达到理论饱和,可以开始下一步研究。

第三,主轴编码。其主要内容是分类具有相同特性的概念与维度,将其分为更为抽象的范畴。本研究针对开放编码后提取的10 个范畴,进一步划分与界定概念,将其整合为4 个主轴编码范畴,即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社交体验与学习体验。

第四,选择性编码。选择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整合为核心范畴,并通过其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阐释研究过程中核心现象的形成过程。对上文所有的概念类属进行深度分析,最终提取1个核心类属,即上海儿童博物馆的旅游体验(见表2)。

表2 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

第五,模型构建与模型饱和度检验。梳理扎根理论所得概念范畴,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儿童访谈视角的博物馆旅游体验模型(见图2)。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思路与三级编码的过程对该模型饱和度进行检验,发现目前的研究资料均包含于理论框架之中。此外,再通过线上方式与样本之外的3 位参观过该馆的儿童访谈(访谈时间10 分钟左右),发现并没有产生新的概念、类属与范畴。因此,本研究认为,当前构建的基于儿童视角的博物馆研学体验理论模型已经饱和及成熟。

图2 基于儿童访谈视角的博物馆旅游体验模型

四、研究结果

1. 基于儿童绘画视角的博物馆体验特征

根据图1,对获取的114 份绘画样本进行质性分析,得出儿童视角下其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共性特征。

(1)内容聚焦于同伴、动物与互动

对儿童绘画作品中的内容与元素进行归类并呈现为以下三类:一是人物类。绘画中,大多数儿童会将身边的同伴与自己一同入画,其中对同伴绘画十分详细,包括帽子、围巾甚至衣服的品牌,说明儿童给予同伴充分关注。他们普遍认为,和同龄人玩耍可以带来快乐(见图3)。二是动物类。动物是儿童绘画中的主角,如胖胖的企鹅(见图4)。在实地调研中,形象可爱、体型与儿童相似的动物在馆内随处可见,元素的不断重现能够强化儿童的感知,同时也让儿童倍感亲切从而激发积极的旅游体验。三是互动类。这一类元素多次出现于“小小船长”体验区,这也是馆内为数不多的互动类设施,儿童可以掌舵来调整船只的前进方向。调研发现,该设施能够充分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许多小朋友体验过后会再次选择重新排队继续游玩并将其绘制出来(见图5),可见互动对于儿童的吸引力值得重视。

图3 B4 一颗卫星

图4 B37 雪龙号

图5 B42 维京战船

(2)关注空间、社会关系与活动

儿童绘画中所反映出的空间主要有航海馆、宇宙馆、电影院、书屋、儿童乐园,这也基本对应了博物馆的主要展区。①李春良,张二凤,杨大伟:《照片引谈法在国外儿童研究中的运用述评》,《教育导刊》2015 年7 月(下半月),第91-94 页。图6 的绘制者表示:“这幅画的主题是树屋,这个场景是我在电影院中所看到的,我非常向往这个场景,所以我就画了下来。”分析发现,儿童对于博物馆空间布局的感知主要源于空间内部的展品。绘画样本也展现了儿童眼中的社会关系:自己、同行伙伴、参观当日认识的新朋友。“我在逛书屋的时候认识一个新的朋友,我们互相分享了今天所学到的新知识。”(B14)大部分儿童也更倾向与同龄人交流、玩耍,图7 中两位儿童穿着宇航服正在快乐地玩耍,这些社会关系让儿童产生积极或是消极的旅游体验。②柏静:《5—6 岁儿童眼中的幸福》,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年,第67 页,第70 页。同时,儿童绘画多样化呈现了博物馆旅游的活动。“这幅画是我在模拟驾驶船的场景,我可以通过左右调整船舵来控制船只的方向,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特别新奇。”(B11)也有儿童自发组织的小游戏,图8 的绘制者表示:“我画的这幅画是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在儿童游乐场里面玩老鹰抓小鸡。这一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G2)

图6 G13 树屋

图7 G42 宇航员

(3)主题定位于所见、所听与所想

儿童所见、所听、所想为此次绘画样本的主要主题:一是写实性主题,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即所见即所画。如图9:“这个是我画的航天飞机的模型,今天看到了栩栩如生的模型,我感到很激动。”(B16)二是故事性主题。儿童看到馆内某些展品受到启发,并产生一段能够阐述来龙去脉的故事。③宗传玉:《绘画心理学视角下儿童绘画作品解读》,《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 年第2 期,第108-111 页。如图10:“我画的这幅画是口腔里面的牙齿,这边是一把牙刷。我今天学到了很多口腔的知识,提醒我以后一定要早上和晚上刷牙,不然就会蛀牙。”(B8)三是幻想性主题。儿童充满幻想,这也在绘画中得以表现。如图11:“这幅画是我想象出自己开船的样子。我感到十分威风。”(B11)这些主题充分证明了儿童存在着区别于成人的独特旅游体验。

图10 B8 刷牙

2. 基于儿童访谈视角的博物馆体验特征

为进一步挖掘儿童博物馆旅游体验共性特征的内核特征,根据图2,处理数据后的结果显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社交体验、学习体验是儿童在博物馆旅游体验的核心因素,是儿童绘画视角中呈现的共性特征的内核特征。进一步梳理之后,得出如下结论:

(1)呼唤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增强感官体验

被访谈儿童会将自己的旅游体验描绘成一幅真实的画面,包括在博物馆中所见的展品、看的动画电影等。不同年级儿童的绘画主题也各不相同,比如,高年级儿童能够将一些展品的专有名词印入自己的脑海中。“这是我今天印象最深刻的三块矿石,分别是萤石、水晶、辉锑矿。我觉得这些矿石的颜色和外形都很独特。”(B10)“我非常喜欢航模,这个是航天飞机的模型,是中国航天CZ-3C 号,也就是长征三号。今天在这边看到了栩栩如生的模型,我感到很激动。”(B16)在访谈中,儿童喜欢用语言来描述其感官体验。“我在玩开船的时候听到了海浪的声音,还听到了龙卷风的声音,还有动画片里面的鸟叫声。”(B3)“这个是我在开船时候的场景。我握住方向盘可以控制船前进的方向。”(G9)儿童在游馆中,他们会充分利用感官来感受一切,从而产生旅游体验。①丁刘华:《儿童视角下的邮轮旅游体验研究》,载《2021 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新发展格局中的旅游和旅游业新发展格局》,2021 年,第482-493 页。在旅游体验中,儿童也表达了博物馆旅游中味觉体验缺失的失望,“我希望在开船的时候,能够闻到大海的味道”(B15),因此,博物馆在这一方面的建设有待加强。

(2)关注细节,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儿童多偏好于馆内参与性活动,或者是和家人、朋友、同伴、其他游客互动、交流,这一过程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儿童绘画及访谈资料分析后发现,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儿童,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人或物往往都带有笑容。“我今天玩得很开心,而且还和其他小朋友在儿童游乐园里面玩了一会儿……这个是我画的一个小企鹅,非常可爱。”(B1)对成年人而言,游览中发生的微不足道的事并不能带来情感上的变化,但儿童却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今天玩得很开心,因为爷爷给我买了我最喜欢的小徽章。”(G10)在接受访谈时,大部分儿童说他们的体验是开心、快乐的,还有一些儿童受活动中的冲突、漫长的等候、设施不完备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负面情绪。“我觉得很难过,本来我想看电影的,但是电影要过三个小时才放,我和妈妈等不及了,只能离开了。”(G8)“很难过,因为在潜水舱里摔了一跤,可能是因为那里的灯光很暗,我脚上的皮也被磨破了,很痛。”(B4)虽然这些未在绘画中体现,但也从侧面展现出博物馆内设施单一性和安全方面不足等问题。对儿童情感体验分析中发现问题与不足,才能让博物馆不断改进自身,从而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渴求良好互动,增加社交体验

在绘画样本中,儿童经常会画一些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孩子,而受访者提及同伴也表现得格外健谈。“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在儿童游乐场里面玩老鹰抓小鸡……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他也加入了队伍当中。”(G2)访谈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和情感、社交技能增长,儿童越来越倾向于和同伴在一起,想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的,我和他们一起游览博物馆感到很不错。没有大人陪同,我们可以独立地玩。”(G2)但是也有部分儿童表示,结识不到新朋友是因为博物馆的客流量不足。“没有认识新的朋友。这里很安静没有什么人”(B9);“没有认识新的朋友,感觉今天来博物馆的只有我和妈妈,没有其他人”(G5)。如何增强其内容、丰富其形式,吸引更多人到访是当下博物馆的课题之一。

(4)专注益智元素,丰富学习体验

儿童博物馆旅游不同于其他单一的休闲旅游,其动机是以旅行教育为基础,儿童能够学习一些课堂以外的知识,这些知识或许对未来的学习或生活都有所帮助。①钟士恩,黄佩红,彭红松,徐彩霞,颜丙金:《儿童旅游认知的探索性研究》,《旅游学刊》2020 年第12 期,第38-52 页。研究发现,他们常常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将旅行中所得到的有趣的知识与绘画结合起来。访谈中,G7 表示,“在互动探索里面的小超市中,我第一次扫条形码付款买了我最爱吃的西瓜,真有趣。我想回家以后也到超市去买一次东西”。这说明此次博物馆之行帮助儿童收获了生活中购物的小知识。也有儿童表示,“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一颗卫星……学到了一些航海和航空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这些知识和学校里讲的东西有所不同,这里是课外拓展的好去处”(B4);“地球不一定是宇宙唯一有生命体的地方,我觉得这些知识很有用”(B3);“我在出口的地方看到了一句话,是宋庆龄奶奶说的,她说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我可以把这句话写到以后的作文当中”(G14)。也有儿童在访谈中表达了儿童博物馆内展品过少的问题,“不如上海自然博物馆,那里的展品很齐全,恐龙也栩栩如生,而且还能租语音讲解的机器,这里什么也没有”(B7)。在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儿童都会安静聆听电子讲解或是观看展品介绍。这也突出了博物馆独具一格的教育学习功能,儿童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又能丰富新的知识,真正体现寓教于乐。

五、优化策略

1. 基于儿童的所见、所听与所想,增强沉浸式游览体验

非正式学习倡导学习者通过综合运用听觉、触觉、味觉、视觉等感官来感知体验生活事件,相对于正式学习而言,学习内容结构性不强,但却高度自觉。②奚亚英:《重视非正式学习:儿童学习支持的时代转型》,《中国教育学刊》2022 年第12 期,第11-15 页。带来更多感官体验是儿童学习的内在诉求,沉浸式游览体验可以更好地拓展该领域。场馆方可以加强感官体验,比如在播放电影时,随着镜头内容的转移,相应释放泥土、草原、雨水混杂的味道,从而刺激观影者的嗅觉体验,让其能够身临其境。也可以组织开展手工体验公益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内容,以亲子家庭的形式感受手工的魅力,提升触觉体验。③邓丽梅,华国梅:《论儿童旅游项目的发展研究——以秦皇岛旅游资源为例》,《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年第1 期,第171-172 页。通过VR 技术让儿童体验太空漫步等模拟场景,不仅可以让他们感受博物馆的乐趣,还能提高参与度,进而提升其沉浸式体验感。

2. 关注儿童的环境细节需求,完善养成式游览设计

良好的环境细节设计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博物馆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养成,更多来自其安全性、参与性、趣味性与教科性的设计。比如,在细节上最大化地避免安全隐患,做好地面的平整性、灯光的明亮度、拐角的圆弧处理。考虑儿童的使用特性,分析和结合儿童想象力丰富、喜欢具有主题性的游戏活动等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叙事性景观手法,融入故事性与趣味性元素,提升儿童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和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儿童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比如,在“潜入深海”主题馆中,以“中国潜艇战士的一天”为主题,增强博物馆的教育性、科学性与趣味性融合,寓教于乐。

3. 满足儿童的社交与互动需求,增加互动式游览活动

儿童在积极的互动关系中,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互动不仅包括与物的互动,也包括与人的互动。积极有效互动关系的引入,对博物馆“第二课堂”建设提出了挑战。比如,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儿童作为未来创新的主导力量,博物馆可以考虑贴合时代的需求,在“博物馆+互联网”“博物馆+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更多新尝试,增加机器人导游、实景再现等,让场馆和设施“活”起来,增加儿童的互动体验。同时,积极开发更多利于群体性参与和群体性互动的项目或者活动,满足儿童与同龄人在互动中学习成长的需求。

4. 感知儿童的新奇与益智需求,丰富浸润式游览氛围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①国家统计局:《2021 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统计监测报告》,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4/t20230417_1938688.html. 最后登录日期:2023 年11 月12 日。博物馆可以充分考虑儿童感知新奇的特征和旺盛的学习力,更多运用“引智”的方式,积极开展与大学、科研院所、相关行业的合作,引入专业人员参与场馆空间的设计与展品的布置、展览主题与活动的设计、博物馆的讲座与讲解,最大化地将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变为博物馆的智库和学生研究兴趣的导航者。例如,博物馆可以抓住宇宙展厅这一优势资源,引入航天航空专家,进行科普讲座与参与式课题设计等。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挖掘、讲好博物馆故事,让展品成为青少年的“教科书”,真正将博物馆打造成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致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郭文静同学和薛彦成同学,他们在调研和分析材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帮助。)

猜你喜欢
编码博物馆绘画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博物馆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露天博物馆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