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理念、主题来源与实施路径

2024-01-24 14:13李海燕
体育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体育教师学科

文/程 硕 李海燕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各学科均需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学科资源融合,提升综合育人的目标。在学科类课程标准中“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目前,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首次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3],通过学科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指出,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学生的课程是不分科的[4]。跨学科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完整的生活中培养完整的儿童”。第一,儿童需要成为完整的儿童;第二,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完整的;第三,在完整的生活中培养完整的儿童[5]。教育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跨学科教学在为学生完整生活做好准备方面具有学科教学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亦是儿童迈向完整生活所必备的途径[5]。

《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并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融合多门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多学科的融合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宽度,还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展创作,促进了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学习的主要来源

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学科课程的内容,即从教材中来;二是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即从生活中来;三是来自学生的兴趣爱好,即从兴趣中来。根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精神,教材中列出了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建议,如球类项目、田径、体操等可与其他学科融合;体育来源于生活,体育教师注重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素材,将体育课程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体育课程学习就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

(一)学科课程的内容——从教材中来

初二下学期体育学科学习足球运球过人—拨球、扣球的技术动作,结合该阶段学生进行的地理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气候的差异内容,体育教师将地理知识与足球技术结合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操场画出简易中国地图,地图中标出区域线,用标志物标明地点。经过请教地理老师并深思熟虑之后,体育教师设计了一堂有趣的体育课。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相当高,与小组长配合也很默契。整堂课学生既学会了足球运球过人—拨球、扣球技术动作,又巩固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气候的差异,一举多得,较好地体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二)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中来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生在学科课程中学到相应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该只在这门课程中才有运用价值,不应该只在考试中才有价值,而应该成为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更复杂的跨学科真实问题的基础。如学生在水平一阶段已经有了各种姿势爬行的体验,走进水平二 (三年级)之后,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爬行锻炼的价值,体育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劳动工具抹布,借助“擦地板”的劳动情境,在劳动中锻炼学生上下肢配合的爬行能力,发展核心力量。在学练过程中,利用数学学科“混合运算”法则,采用“A+B+C+D”4人接力的练习形式完成,拓展学生思维想象,推动综合化学习,带领学生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创意生活,在生活场景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兴趣中来

在基本运动技能的移动性技能“走与游戏”教学时,体育教师可将体育与数学融合,在田径场上设计丰富多样的走的形式,以“丈量”场地的长度、宽度等。如自然走、叉腰走、背手走、起踵走、头顶毽子走、加快速度走等,在“丈量”游戏中培养学生头正腰直、腿臂协调的正确走姿;在“丈量”游戏中让学生了解各种田径运动项目,体验不同距离的空间感觉,体验体育与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在耐久跑练习中,体育教师分层设计学练环节,围绕耐久跑的“距离”重新划分任务单,分设“7站”“5站”“4站”,由学生根据自身体能状况选择下一个挑战的耐久跑距离,重新组合成新的小组,再次按照“路线图”完成耐久跑任务。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路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几个学科“简单相加”或“轮番上场”,也不是拼凑各学科独立的信息和知识碎片,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或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所需的综合知识,包括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式”跨学科主题学习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依托学校主题课程群,打破学科壁垒,设计开展了《校园定向赛·跟着李白游中国》主题教学,主要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体育教师的执教课程300~400米耐久跑教学内容中“遇见”李白,向学生讲述:李白的大半生几乎都在外游历,基本上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请同学们跟随李白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在这样的情境设置中,增加了定向耐久跑教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体验跨越时空,用脚步去丈量李白的传奇人生。在大任务挑战中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准确理解李白的诗句。

(二)“渗透式”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聚焦点是解决真实问题,提高学生处理复杂情境和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恰恰可以成为主题内容,并从其本质提高学生能力。比如,运用运球的技术与辨别方向的知识共同完成多情境的任务,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运球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

如水平四“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与包扎”课上,在学习运动损伤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判断运动损伤的类型,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和包扎方法,重点围绕指导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办法和不同部位受伤的处理和包扎方式。体育教师结合生物学中人体结构图、血液循环等相关知识,创设知识和技能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运动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三)“嵌入式”跨学科主题学习

良好的预设是成功的一半,高效的体育课堂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先设计,课时目标的设计是重中之重,需要每节课、每个活动认真设计,嵌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如在“跨栏”教学中体育教师结合比赛事件进行嵌入式教学。

问题一(分析问题能力):你如何看待2011世锦赛男子110栏比赛中,罗伯特干扰刘翔事件,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得出:1.有意为之。是罗伯特团队落实赛前既定战术。2.是罗伯特个人品质问题,无视体育道德蓄意破坏比赛公平。3.无心之举,完全是比赛中的意外。利用辩证思维去具体分析事物(事件)的多方面原因。

问题二(发展解决能力):假如你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做?学生总结得出答案:向比赛组委会申诉、抗议,甚至要求补赛。遇到问题,找出原因并思考具体的应对办法,举一反三应用到其他境遇。

通过嵌入式教学方式,正确引导、诱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采用正确的做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时,体育教师更应该进一步思考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独特育人价值,重点指向“在完整的生活中培养完整的儿童”。可以根据教材、生活、学生兴趣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采取多样的实施路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跨学科体育教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