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百岁传奇:“一次又一次惊涛骇浪”

2024-01-25 12:35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基辛格中美关系

基辛格的一生充满传奇。有人如此形容:“魏玛政权、德国纳粹、美国大萧条、二战、欧洲重建、冷战、越战以及水门事件,一次又一次惊涛骇浪,他都经历过了。尽管所有风暴都会留下创伤,但他并没有被击垮。”

从犹太移民到美国学术界红人

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菲尔特市的一个犹太家庭。基辛格10岁那年,希特勒赢得了德国国会选举,并出任总理。很快,针对犹太人的迫害在德国各地上演。基辛格的父亲路易斯是一名中学教师,却遭到学校的无故解聘,一家人的生计陷入困难。不久,基辛格也被迫辍学了。

1938年8月,在母亲的一再坚持下,基辛格一家放弃了几乎全部财产,离开德国去投奔美国的亲戚。三个月后,臭名昭著、针对犹太平民的暴力活动——“水晶之夜”爆发。在整个二战期间,基辛格家有十几名亲人命丧纳粹之手。基辛格常说:“若是当年没有母亲的决断,自己恐怕活不过20岁。”

1943年,基辛格加入美军,并且拿到美国国籍。经过军事训练,他随部队开赴欧洲战场,并重返德国,还凭借德语优势当上了翻译。

在给父亲的信中,基辛格写道:“我不想让德国人认为犹太人回来复仇了。我们对德国人的消极态度总有一天要结束,我们必须在这里创造一些积极的事物。”他对纳粹、民粹、暴政始终保持警惕,这也让他后来在国际关系中注重追求稳定与平衡。

1947年,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深造。他的理论功底和世界视野,深受哈佛大学政治系教授艾略特欣赏,被推荐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

在推荐信中,艾略特写道:“这是我过去十多年来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个,他在思想深度和哲理洞察力上无人能及。”基辛格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于1950年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195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

其中对他未来外交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他1952年创办的国际研讨会。每年夏天,大约有40名外国政要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通过这个研讨会,基辛格建立了广泛的对外联系基础,包括中国、欧洲和拉美的联系。这个研讨会一直持续到1969年。

“基辛格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代名词”

基辛格从学术界进入政坛可以说相当顺利。20世纪60年代,在担任哈佛大学教授的同时,基辛格就曾担任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顾问。

之后,基辛格还担任时任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顾问,并在196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为洛克菲勒出谋划策。但最终洛克菲勒的竞争对手理查德·尼克松赢得了共和党提名,基辛格随后加入了尼克松的竞选团队。

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任命基辛格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由此,基辛格离开哈佛校园,正式进入华盛顿政坛核心圈。

在尼克松任内,基辛格先后担任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国务卿等职务。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也是第一个兼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

尼克松1974年因“水门事件”辞职后,杰拉尔德·福特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基辛格则继续担任国务卿一职,直至1977年1月离任。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全球舞台上面临着许多难题,而基辛格可以说是化解这些危机中的核心人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论称:“基辛格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代名词。”

基辛格最受瞩目的外交成就之一就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为次年的尼克松访华奠定了基础。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尼克松访华,中美“破冰”。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当时的另一个焦点是美苏冷战。在对苏关系上,基辛格推行“均势外交”,极大地缓和了美国和苏联的关系。1972年,基辛格推动美国与苏联达成了《战略武器限制条约》,有效地推动两国走向缓和而非对抗,也为核军备控制奠定了基础。

在越南战争问题上,基辛格是结束越南战争谈判中的美方主要人物。1973年1月,他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他也因此和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而在中东地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基辛格通过著名的“穿梭外交”帮助稳定了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这一外交行动不仅显示了基辛格对复杂地区冲突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在处理国际危机时的灵活和策略多变。1974年1月开始,基辛格11次前往中东,推动开启中东和平谈判的新时代。

福特上台之后,基辛格虽然保留了国务卿的职务,但他没有再取得显著的外交成果。他希望推动美苏达成更多的军控协议,但没有成功。他也没能在中东和平方面取得进一步的进展。

可以说,基辛格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政策的设计师,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务卿之一,他的许多政策也对美国此后几届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持续影响。但他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政治人物,左翼批评人士认为他过于务实,将战略利益置于人道主义之上。

1977年,基辛格退出政府任职。当年1月,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退出政坛后,基辛格花了几年时间完成他的回忆录《白宫歲月》。他还在乔治敦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阿斯彭学会高级研究员等职。1982年,基辛格创立了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此后,他还担任了美中协会主席等职务。

大量学术与商业活动让基辛格在华盛顿、纽约等地都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当然,最重要的咨询者,还是那些政治家们。基辛格如同他们的非正式顾问,其中包括当代大多数美国总统。2012年,记者采访基辛格时,他中途起身回到里面的房间,接了一个神秘的电话。回来坐定后,他有些俏皮地盯着记者说:“这是白宫来的电话,你不会说出去吧。”

在许多关乎美国乃至世界命运的关键节点上,美国总统会向他寻求建议。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第一时间任命基辛格为调查委员会主席。2008年12月,奥巴马当选后,基辛格就像20世纪70年代那样,替新总统探路,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与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会面。2013年,英国媒体报道,在叙利亚危机和销毀化学武器的问题上,美国积极与俄罗斯合作,既让人困惑,又受到欢迎,而幕后推手正是基辛格。2017年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也邀请基辛格会面。

基辛格说:“奥巴马和特朗普在入主白宫时都没有太多处理地缘政治事务的经验,因此两人都必须在任职期间经历学习过程。”而基辛格恰好就是公认的地缘政治高手。

熬夜、爱吃油炸食物、每天工作15个小时

基辛格生前每天工作15个小时,2023年还在全球10多个地方参加活动,保持着敏锐的认知能力。不过,基辛格的生活习惯并不健康:“工作狂”,不喜欢运动,常吃油炸、熏制食物,熬夜,喝酒等。而且他接受了三次心脏手术、右眼失明、双耳佩戴助听器,还曾患中风、栓塞和骨质疏松。基辛格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基辛格在自己100岁生日前对自己的长寿表达了“困惑”,他调侃说:“我唯一的秘密可能是投胎投得好,主要还是父母基因好。我继承了家族非同一般的长寿基因。我的母亲活到97岁,父亲活到95岁,弟弟活到96岁。长寿非我刻意求之,不过我欣然接受。”

2015年,基辛格访华时,发生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小插曲。因舟车劳顿,基辛格在座谈会上当众打起瞌睡,助手见状只好打圆场说:“你们刚才提的问题太缓和,尖锐的问题才能刺激基辛格博士。”当时在现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想了想,向基辛格提问:“1972年2月21日,您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还记得你们的车队有多少辆车吗?”

基辛格立马睁开了惺忪的双眼,答道:“大概30或40辆?”金一南回答:“不对,107辆。”因为那天,还是北京某厂学徒工的金一南,被尼克松的车队挡住了上班的去路,他在停下的公交车上与乘客们一起大声数出了车队的汽车数量。他打趣道:“我上班从未迟到,就那天迟到了。”全场哄堂大笑,基辛格也变得精神抖擞了。茶歇后,基辛格对着金一南的方向鞠了一躬,说:“现在,我为43年前那次耽误你上班,正式向你道歉。”

事实上,基辛格在公开场合打瞌睡的时刻并不多见。他精力充沛,连新冠疫情也未令他放慢脚步。自2020年起,他写完了两本书,并开始写第三本。

谈及基辛格旺盛的精力与健康的秘密,他的儿子大卫·基辛格说:“从他成年以来一直遵循的‘养生法则’来看,他的长寿尤其神奇。”基辛格常吃的食物是德国香肠和维也纳炸肉扒。基辛格参与的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决定,也都是在压力下作出决策。虽然他曾担任北美足球联盟主席,但他的爱好也仅限于旁观,并不喜欢亲自下场运动。基辛格唯一的爱好可能就是下国际象棋。

基辛格身高1.75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严重的骨质疏松造成驼背,导致他看起来只有1.65米左右,走路还需要拄着一只拐杖。

尽管身患多种疾病,基辛格的头脑仍然非常清晰,虽然有时似乎思维缓慢,但表达仍然“像针尖一样准确”。

基辛格在解释自己的思维与观察为何仍然保持敏捷时称:“我注意到,有很多首席执行官退休后生活就出问题了,因为他们觉得无聊,也不活跃了。所以,如果你不关心时事,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了解这些事情的历史渊源。我想我长寿的秘诀是,我有幸做一些我着迷的事情,我可以参与其中。我还没有退休,也不打算退休。我要研究我认为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我还在工作的目的。”

2023年5月,在基辛格百岁寿诞前,大卫·基辛格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百岁父亲基辛格的长寿指南》的文章。文章开篇写道:“对于任何熟悉基辛格的性格,同时对他在历史上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感兴趣的人而言,可能存在一种不可避免的感觉,即他不仅比大多数同龄人、杰出的批评者,甚至是比他的学生都活得更久,而且在90多岁时仍然不知疲倦地活跃于现实中。”大卫指出,基辛格有着无法抑制的好奇心,这让他与这个世界的接触从未间断,“他的思想是一种寻热武器,可以识别并应对当今的生存挑战”。

基辛格百次访华:

“认识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

自1971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后,基辛格100多次踏上这片土地。这位与中国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中国通”,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代领导人都有过多次接触。

毛泽东:“你跑中国跑出了名嘛”

1971年7月9日中午12时许,一架巴基斯坦民航波音707客机准时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叶剑英、黄华、熊向晖等人早已等候在此,迎接远方来客——美国总统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对于这场代号为“波罗行动”的秘密访华之旅,基辛格说,此行之前,尼克松总统给他定下了两个任务:一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二是为尼克松访华进行预备性会谈。

基辛格在北京一共停留了48个小时,先后同周恩来会谈超过17个小时,双方就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系列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7月16日,中美双方发表会谈公告,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将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中美关系的大门也从此悄然打开。

后来基辛格在撰寫的《论中国》中回忆,在抵达中国之前,美国对北京实际谈判的方式还不太了解,对共产党国家外交官的想象还停留在苏联领导人的刻板形象中。但在与中方接触之后,基辛格发现东道主那么的泰然自若、落落大方,好像没有任何事情会打乱他们的方寸,也好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迎接美国总统的使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这次秘密会谈奠定了中美两国进一步交流沟通的基础。但基辛格这次并没有见毛泽东,而且还避之不及。“因为我很清楚,尼克松总统希望成为第一位见到毛泽东的美国官员。尽管访问中,我知道中方的态度是,如果我提出要求,毛将会见我,如果我不主动提,毛就不见我。但考虑到一旦见了毛,我回美国后会让尼克松总统不悦甚至动怒,我还是按捺住了见毛的强烈愿望。”

临走前,基辛格及随行人员将特意放在国宾馆客房里的香烟、糖果等悉数带走。外交官张颖在回忆文章里描述,中方接待人员为此都很高兴,“他们把中国的东西带回去赠送亲友,因为20多年几乎没有美国官方人士到中国来过。他们带了回去,亲友都感到很新鲜,而且非常高兴得到几块从中国带来的糖”。

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那天11时27分,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周恩来等人前来迎接,并把他们接至钓鱼台国宾馆。用过丰盛的午宴后,尼克松和基辛格又由周恩来陪同,乘坐红旗牌轿车,来到毛泽东的中南海书房。基辛格回忆:

轿车一直开到正门前的门廊下。走过过道,我们来到毛泽东的书房,这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上也堆着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摆有一张简易的木床。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是一排摆成半圆形的沙发,都有棕色的布套,犹如一个俭省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家具太贵,更换不起而着意加以保护一样。每两张沙发之间有一张铺着白布的V字形茶几,正好填补两张沙发扶手间的三角形空隙。毛泽东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茶杯的地方。沙发的后面有两盏落地灯,圆形的灯罩大得出奇。在毛泽东的座位的右前方是一个痰盂。来访者一进入房间,毛泽东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在我最后两次见他时,他需要两个护理人员搀扶,但他总是要站起来欢迎客人的。

毛泽东站起身来,和尼克松、基辛格握手,表示热烈欢迎。他目光敏锐、毫无避忌地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毛泽东因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经常咳嗽。他和基辛格握手时,久久地注视着,还点了点头说:“哦,你就是那个有名的博士基辛格。”基辛格高兴地说:“我很高兴见到主席。”毛泽东还调侃着说要和基辛格谈论哲学问题。基辛格似乎已经领略到毛泽东的风采,感觉到他和戴高乐一样,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典型个性的魅力型的领袖人物。

虽然中美之间已经开始最高级会谈,可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对于中方的态度和立场还是心中无底。然而,他们听罢毛泽东的一番谈话后,心中的疑虑随之消释。基辛格把与毛泽东的会谈比喻为“瓦格纳歌剧的序曲”:“后来,我慢慢体会到毛泽东的谈话有好几层意思,就像紫禁城内的庭院,一个比一个深地套着,除了比例略有变化以外没有什么区别,而他最后的那个意思只有在长时间思考以后才能从总体上把它抓住。”例如,在谈到中美20多年没有民间往来和贸易时,毛泽东说是由于“官僚主义”所致,他甚至坦率地承认:“后来我看到还是你们的做法对,我们就打乒乓球了。”

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时,看到到处是“打倒美帝国主义”等标语口号,他对此很不愉快,曾经向中方有关部门表示过不满。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次毛泽东竟然提起此事,并且笑着说:“我认为,一般说来,像我这样的人放了许多空炮,比如,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建立社会主义。”毛泽东还说:“你(指尼克松)可能就个人来说,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指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基辛格认为,毛泽东说自己“放空炮”,实际上是在暗示,不要认真看待中国到处墙上写着的喊了几十年的口号,“中国领导人在和我们打交道时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他们实际上是同我们订了一个无形的互不侵犯条约,从而解除了一个方面的敌情”。

基辛格发现毛泽东确有哲人的睿智和机辩:“毛不像多数政治家那样,要旁人给他准备讲稿,然后假装即席讲话,或者照本宣科。他轻松自如,似乎随随便便地引导着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意。他在开玩笑之中夹带出主要的论点,牵着对话者转来转去……毛省略的词句像墙上的人影,虽然是现实的反映,却没有现实的内容。他的话指点了一个方向,却不规定前进的道路。”

尼克松访华之旅结束后,2月28日,中美政府正式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3年,基辛格任美国国务卿,这位德国裔犹太人,获得了一个外来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职务。

后来,基辛格一共五次见过毛泽东。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75年10月,基辛格在邓小平等人的陪同下,再次受到毛泽东接见。此时,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极为衰弱,连站立说话都十分困难。他坦率地对基辛格说:“你知道我浑身都是病。我很快就会上天堂了。”看着这个病弱的老人,通過他的言谈举止,基辛格仍然认为:“毛泽东的思想还是清晰的。”当时的毛泽东说话已十分困难,唐闻生和王海容认真地听着,确认无误后,再用英文翻译出来。有时,毛泽东将他说的话写在纸上再由她们翻译。毛泽东不时用力做着手势,以强调他谈话中的重点。

中美两国关系的关键是台湾问题,在起草《上海公报》时,双方就一直为此而反复争论。最后基辛格提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句话被写入拟稿中的《上海公报》,障碍排除了,《上海公报》才得以发表。

毛泽东坚持美国只有同台湾断绝所谓“外交关系”,中美才可能建立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在涉及中国主权的原则问题上,毛泽东寸步不让、毫不妥协。但从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扩张的大目标考虑,毛泽东在台湾问题上又表示出极大的耐心。他对基辛格说,世界上的事情不要看得那么死,那么着急干什么呢?台湾就是那么一个岛,一千几百万人,暂时没有台湾也可以。他更关心的是何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至于中美建交的具体时间问题,毛泽东说:“由你们定,我们不催,你们如果需要就办,如果还不行就推迟下去。”基辛格对此印象极深:“毛泽东从来没有对台湾问题表示过不耐烦,没有规定过任何期限,没有进行过任何威胁,或把它作为我们两国关系的试金石。他说:‘台湾事小,世界事大。’”

毛泽东饶有风趣地说:“我们跟苏联建了交,但关系不那么好,还不如跟你们的关系好些呢。”毛泽东认为,这不是什么重要问题,整个国际问题是重要问题。基辛格理解毛泽东的意思,那就是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害的大前提下,中美两国为了共同对付苏联,中国宁可在台湾问题上耐心等待。毛泽东对基辛格说:“杜鲁门、约翰逊前不久都去世了,过去美国对中国、对越南的政策也已经埋葬起来了。那个时候,你们反对我们,我们也反对你们,所以彼此是对头……以前的对头,现在我们的关系是叫什么?Friendship(友谊)。所以就这样Hand-in-Hand(手握手)!”他还诙谐地说:“你的文件我们是不偷的,(不信)你故意放在那里试试看嘛……搞那些小动作没有用,有些大动作也没有用。”

尽管身体虚弱,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斷依然清醒:“小问题是台湾,大问题是世界”“你们美国的优先顺序,最重要的是苏联,第二是欧洲,之后是日本……”

“燕子低飞,山雨欲来风满楼。”毛泽东把基辛格比作风雨中飞行的燕子,“你不得不忙。当风雨来袭时,燕子就忙了。”

“这个世界并不平静,而暴风雨——风和雨——来了。随着风雨的来临,燕子也开始忙碌了。”毛泽东肯定和赞扬基辛格为中美关系所作的努力,“你跑中国跑出了名嘛,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

基辛格深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所叹服:“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毛泽东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他的确能让人体会到力量、权力和意志的共鸣。”

“邓小平是20世纪最伟大人物之一”

1977年,基辛格卸任美国国务卿,成为乔治敦大学的一名客座教授。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基辛格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正式访问美国。是年2月、4月,邓小平与基辛格在华盛顿和北京两次进行了会晤。

事实上,基辛格对邓小平毫不陌生。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1974年,邓小平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并代表中国政府作大会发言。邓小平简明扼要的发言引起了热烈反响,令以能言善辩著称的基辛格都十分佩服。初次见面,邓小平处事的果断和洞察力给基辛格留下深刻印象。

1979年的两次会面,基辛格对邓小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邓是一位不可低估的人物,他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此后,基辛格又多次来华访问,每一次都受到邓小平的亲切接见。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卡特总统上台执政后,基辛格便再未直接参政,但他仍以学者、民间智库思想家、政治评论员等身份继续担当中美之间的友好使者,促进中美合作。

1980年,保守派代表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为了避免中国方面的担心,基辛格再次作为中间人代表美国政府向中方解释里根意图开辟与北京新关系的决心。此后中美关系快速发展。

1982年9月,创办了国际咨询公司的基辛格对中国进行了私人访问。他与邓小平就中国的改革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基辛格回忆道,邓小平号召向西方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还鼓励派出留学生,这些推动中国发展的新理念都让他印象深刻。基辛格后来称赞邓小平是“中国推行改革的领袖”“20世纪最伟大人物之一”。

据《人民日报》报道,邓小平曾在1987年的会面时对基辛格说:“我们是老朋友,是真诚的朋友,你是重新打开中美友好之门的先驱者之一。”

而在1989年,当中美关系陷入低谷时,基辛格再度挺身而出,为了避免中美关系完全破裂。当年11月,基辛格抵达北京与江泽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展了积极磋商。在基辛格的斡旋之下,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斯考克罗夫特将军作为美国总统特使秘密来华访问,使得中美关系趋于稳定。

“江泽民温文尔雅、精力充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美贸易中的最惠国待遇问题、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和台海问题,成为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争议焦点。

1989年至1991年,江泽民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便与基辛格三次会面,双方就中美关系的障碍问题进行了探讨。

1995年7月,基辛格率领美中协会(美国涉华事务高官组成的团体)代表团访问北京。基辛格在会见时说:“美中关系十分重要,我这次来访看到了中方对改善美中关系的积极态度。我将为美中关系的发展继续不懈努力。”

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速保持在7%左右,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978年的3倍。基辛格认为在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带领下,中国正在加快融入国际社会。尤其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堡垒”。

随着中美两国领导人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中美关系进入了自建交以来关系的最佳状态。

基辛格在评价江泽民时引用了美国国务院的一份内部报告的措辞:“温文尔雅、精力充沛。”基辛格曾表示,中美两国历史状况等土壤截然不同,不能完全用美国的标准去衡量中国,任何对华的强硬施压都不会取得想象中的效果。他引用江泽民的话:“我们不会向压力屈服……这是我们的哲学原则。”

“胡锦涛慎思、谦和、有礼”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尤其是2008年中国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者,中美之间的经贸合作更是前所未有的紧密。

2002年,胡锦涛便与基辛格多次会晤。2002年4月,两人在北京、纽约两次见面。2002年11月,胡锦涛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2003年11月和2005年5月,基辛格两次应邀访华时,胡锦涛都会见了他,并对其长期致力于中美友好,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表示赞赏。

2008年,美国《时代》杂志公布“年度百大影响力人物”,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再度入选,基辛格亲自撰文介绍胡锦涛。基辛格在文中表示:“胡锦涛的领导特质是不说没必要的空话。不论在哪个场合见到他,胡锦涛总维持一贯慎思与谦和有礼的作风,且凡事做好万全准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凸显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和世界金融体系地位的巨大变化。基辛格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阻止了全球经济下滑。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的巨大刺激,以及美国、英国和欧洲的协调,整个世界可能会面临更加糟糕的经济衰退。

2011年1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讨论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

同年5月,基辛格在纽约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指出,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富有远见卓识的中国领导人和乐于奉献的中国人民,他们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让中国实现了如此迅速的发展。中国历代领导人“都是不同凡响的人物”。

“习近平是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

2013年4月,基辛格再度來华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习近平告诉基辛格,愿意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继续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确定了两国关系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此前,基辛格与习近平已有多次会晤。2011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会见来华出席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的基辛格时,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提出中美应“管控分歧”的概念。

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基辛格与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部长赵小兰为其接风。基辛格对习近平的印象是:他表现得更自信,“当习近平走进房间时,你就会知道有一位重要人物到场了”。

2012年11月,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论及习近平的反腐决心,基辛格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指出:“习近平对腐败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他是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有能力挑战腐败问题。”

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基辛格在2013年6月举行的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上重申:“大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虽然它们之间需要经常保持相互较量的状态。世界也会看到,新兴大国和原来的大国可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以合作和伙伴关系为基础。”

2023年7月,基辛格访华,这是他最后一次踏上中国土地。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基辛格。习近平指出:“基辛格博士刚刚度过百岁生日,你访问中国已经一百多次。这两个‘一百’加在一起,使你这次访华具有特殊意义。52年前,中美两国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和你本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作出中美合作的正确抉择,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你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基辛格表示:“美中关系对于美中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当前形势下,应该遵守《上海公报》确定的原则,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推动美中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我愿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中方珍视同老朋友建立的友谊,不仅体现在高规格的会见安排,也反映在细节上的精心设计。值得一提的是,中方领导人与基辛格的会见安排在了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这栋靠北头、比较僻静的5号楼,正是基辛格首次访华时与周恩来会见之地,也是他当时下榻之处。对于这一跨越半世纪的细节呼应,基辛格表示:“很感谢中方将这次会见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这也是我当年首次见到中国领导人的地方。”

会见之后,习近平还为基辛格举行了午宴。宴会厅中精心布置:鲜花铺就的中国山水卷轴;一百个寿桃;寿星、仙鹤等糖艺作品;呼应历史的菜单(包含北京烤鸭、西湖醋鱼等1972年基辛格陪同尼克松访华时的相关菜品);“友谊之桥”……处处传递出中方对基辛格百岁生日的祝福与敬意。

基辛格百年遗产:

“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基辛格跨越了两个世纪,既了解研究历史,也将历史的经验教训纳入当代。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影响深远的决策和外交策略,这些成就构成了他留给世界的独特“政治遗产”,对于中国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构筑“均势外交”,强调权力平衡

基辛格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外交官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关基辛格的争议来自几个方面,例如为了结束越南战争入侵柬埔寨等,这是当时很多自由派人士反对的。他的意识形态在美国政治光谱中偏向保守,民主党认为基辛格所奉行的理念与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等理念有相当多冲突。他晚年从事政策咨询类工作,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游走于世界各大国之间,也是服务于美国资本的利益,这也让他受到部分人的批评。

基辛格的老师、国际关系学者汉斯·摩根索曾用一个希腊词语描述基辛格:Poloytropos,意为“多向度的人”。他的多向度体现在外交事务上,可能既是“鸽派”,又是“鹰派”。这种复杂性让今天的美国社会对基辛格的评价两极分化:一些人对他迷惑不解甚至尖锐批评,一些人则对他肃然起敬。

2014年,基辛格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世界秩序》,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了近400年的世界历史和国际政治变迁,审视了欧洲、亚洲、中东和美国对世界秩序的不同认识。

基辛格明确指出,从来不存在一个真正全球性的世界秩序,由西方一手建立并声称全球适用的秩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新秩序的建立,不是一个国家能够主导和完成的,美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世界秩序》付梓前夕,国际局势风云突变,美俄关系因克里米亚事件坠入冰点。由于与普京私交甚笃,基辛格被俄罗斯媒体视为“将俄美关系从谷底中拽出来的最佳人选”。美国媒体也报道称,特朗普上台后有意委托基辛格充当美俄之间的“中间人”,协助重启两国关系。

从公开资料上看,基辛格确实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呼吁各方领导人“回到研究后果而非大摆竞争的姿态上来”。他提醒西方理解,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从来不只是一个外国,俄乌历史交织在一起。

作为现实政治的强烈倡导者,基辛格一贯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平衡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他的这些观点和方法在国际政治学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国家利益应当是外交政策的首要考量,而非理想主义或道德判断。

基辛格对于美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对外政策都有巨大影响。他曾在尼克松政府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等职务,后继续在福特政府担任国务卿,对于当时在转变中的美国对外政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时美国受到越南战争以及美苏竞争的影响,国际地位实际上在走下坡路,基辛格根据自身所学,尤其是他对“均势”、对现实主义政治的理解,为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了转型的战略,构筑对美国有利的战略,同时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借助关系的改善来结束越南战争。

1973年中东战争之后,基辛格又利用美国的影响力进行“穿梭外交”,缓和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间尖锐的对立,他的斡旋外交取得了很大成功。

基辛格认为,避免大国之间的冲突是他一生工作的重点。基辛格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均势”,主张现实主义政治。在混乱的国际关系当中,大国相互之间要进行国际战略的平衡,才能促进关系的稳定与和平。他帮助美国在衰落的时期构建了“均势外交”,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

与此同时,他特别对中美关系提出警告:中美之间必须要妥善处理彼此的竞争关系,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德竞争关系为戒,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来避免战争,为人类和平找到新的道路。

基辛格是一位大外交家,在对外关系中强调利用外交,而不是单一强调军事手段的作用。他外交的主要特点是平衡,借鉴了欧洲梅特涅(19世纪奥地利外交家)的大国均衡、大国协调的外交手段。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当时欧洲大陆的大国外交,正是由于灵活的纵横捭阖,帮助保持了欧洲相当长时间的平衡,基辛格认为美国的外交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借鉴。他十分强调外交的作用,认为外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得比千军万马还积极的结果。

推动中美在人工智能上对话

基辛格的儿子曾在文章中透露,大约在5年前,基辛格开始痴迷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和实践意义。基辛格在百岁高龄还在关注人工智能的问题,认为一定要推动大国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有关人工智能的对话。基辛格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危险,看到了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大国间战争的新形态,对整个人类都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一旦人工智能失控,可能会冲击人类的秩序,这些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带来反噬,造成悲剧性结果。

2021年,基辛格出版了《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一书,对人工智能的崛起提出了想法和警示。

基辛格认为,对各个国家来说,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一点:一定要防止智能技术构成相关的科技风险。与此同时,应该更多地整合各种技术,合理地使用技术,来避免对人类社会的一些冲击。在人工智能领域必须要加强对话,要有合适的治理框架来加以管制。这在某种程度上像美苏冷战时期对于核武器的管理,要进行平衡、限制,要达成协议并制定规则加以规范。

对于中美而言,两国应该更多地进行对话,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更好地协调、协同。“我相信,这种国际之间、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才能让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更好的、合理的应用。”基辛格表示,中美两国政府须认真对待人工智能,其他国家要通过人工智能推动科技发展,中国和美国不能强加于其他国家任何规则,但可以引领这些规则。

就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治理,基辛格认为并希望,美中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引领全球治理体系。他建议先从美中两国开始合作,但也必须让世界上其他国家参与制定全球治理体系的规则,这样才能采取安全的措施。人工智能非常复杂,每一年都会出现新的问题,對人类的安全是一种威胁。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然后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开展对话,不应让任何一个单方获得巨大的优势。

基辛格表示,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治理体系的复杂性。在中国,对这样的全球治理项目,政府有比较强大的监管能力。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在军事上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制定相关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我只能告诉你美方想达到的目的,我认为美国政府会支持,而且现在已经在支持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他进一步解释称,中国和美国须基于信任进行合作,而合作的目的必须与人类的命运挂钩,因为这样的新技术如果被用于破坏性的活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险,所以必须定义安全的边界。

“基辛格式智慧”:推动世界历史进程改变

基辛格曾被美国前总统福特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无论是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客观的国际关系历史来看,基辛格都是当代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这是当之无愧的。他在美国政府就职期间,推动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推动建立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推动世界历史进程改变的人物。

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教授、基辛格最新传记的作者托马斯·施瓦茨表示:“基辛格是一位出色的仲裁者,他知道如何与谈判双方共情,并客观地了解谈判双方的诉求、立场以及处理事务的方式。他是我见过的最有魅力的人:他在处事上刚柔并济,擅长借助幽默和个人魅力与他人建立关系……基辛格的许多外交活动仍处于保密期,我们并不知道基辛格在重要外交事务上参与程度有多高。可以肯定的是,他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美国外交事务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中美关系方面,基辛格的重要政治遗产之一是中美必须要走和平的道路。中美都有伟大的文明,两国一定要着眼于长远,秉持对人民、对世界、对历史负责任的精神,来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他多次呼吁中美加强在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合作。

基辛格对于中美关系的建议是美国人不应该以他们的意愿和模式来改变中国,中国也不可能改变美国独特的运行规律和文化。中美两个大国唯一正确的相处之道是和平相处、相互尊重,开展互利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共同演进。基辛格的看法不同于美国拜登政府推动的对华战略竞争和印太战略,反倒与中方提出的处理中美关系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个原则相类似。

中美两国的领导人都应该认真倾听基辛格的建议。在他百岁之际,不顾健康风险访问中国,展示了他对于中国人民的情谊,也展示了对稳定、和平以及互助的中美关系的期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认为,“基辛格式智慧”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有大格局和大视野。基辛格看待中美关系,是将它置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他早年经历过战争和动荡,因此非常关心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在思考中美关系时,他也始终从这样一个大的视野出发。其次,基辛格在处理和思考中美关系时,超越了意识形态分歧,这使得他在思考问题时非常务实。最后,他非常重视了解对方的想法,避免了一些研究者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基辛格留给世界的,不只是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还有他关于地缘政治的深邃思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认为,基于长期外交实践和观察,基辛格对地缘政治有着娴熟把握,一个主要表现是对大国平衡的运用。这种地缘政治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对大国权力的平衡感,仍然可能是当前世界应对复杂乱局的一种思想启示。基辛格的思想和外交实践,值得国际社会思考。此外,基辛格在多年外交实践中积累的冷静务实的外交艺术,在“逆全球化”现象频发、民粹主义思潮涌动的国际背景下尤为珍贵。

如今,这位富有远见和充满智慧的老人的离世令世人感叹。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社交媒体发文说:“这对我们的国家和世界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历史将铭记这位百岁老人为中美关系作出的贡献。”

基辛格的远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作为百岁老人,跨越了两个世纪,既了解研究历史,同时也将历史的经验教训纳入当代,是一位关键性的政治人物。他留下的政治遗产非常丰富,我们必须以史为鉴,从人类的历史来看待国际关系的和平和稳定。在当前混乱的、不断转型的世界中开展有效的外交,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存在分歧的同时找到更多的共同点,找到冲突方的利益平衡点,这才是外交的作用。

(责编/刘静怡 责校/张超 来源/《百岁基辛格去世:从逃离纳粹到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国务卿》,谢莲/文,《新京报》2023年11月30日;《基辛格眼中的中国领导人:“中国历代领导人都是不同凡响的人物”》,朱禁弢、朱梓烨/文,《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8月8日;《基辛格去世,他留给中国什么?》,温宪、郑敖天、冯群星、陈佳莉、田亮/文,《环球人物》2023年11月30日;《基辛格,复杂而传奇的一百年》,方彬楠、赵天舒/文,《北京商报》2023年11月30日;《基辛格的政治遗产,对当下有何启示》,栾若曦/文,《新京报》2023年11月30日等)

猜你喜欢
基辛格中美关系
百岁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国宴中的“基辛格鸡”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基辛格方程的研究与发展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基辛格的“政治遗嘱”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基辛格的外交哲学与越南战争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