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优化大学语文教学实践

2024-01-27 18:53常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李白

常琳

大学语文是一门通识性的学科,是奠定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学科。大学语文要尚“美”,追求“美”的品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让学生各自的语文文本解读“美美与共”。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学生要成为“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语文认知、思维、想象等成为美的认知、美的思维、美的想象,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成为学生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

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应当注重对学生认知、思维、想象等的全面性、全程性观照。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突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突出情感目标、思想目标。通过大学语文教学,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大写之人”,让学生拥有美的品质、美的品性。教师要设置全面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彰显大学语文的育人价值。

比如,教学《在酒楼上》这篇课文,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解读吕纬甫这一人物”。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语文学科,是无可厚非的。但仅仅定位于语文学科,就显得有点狭窄。《在酒楼上》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因此,在设计《在酒楼上》这篇小说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从语文文体的视角来确定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中的“无聊琐屑的人物对话”,来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孤独而又彷徨的内心世界”。从而,借助于“这一篇”语文文本,来解读鲁迅“这一类”小说的共同主题——“反抗绝望”的哲学意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哲学层次上来体会鲁迅内心的苦闷、思想的挣扎、自我的反省等,就能让小说的文本解读具有“美学意味”。在教学中,笔者除了传统的从语文文体视角来确定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还重点引导学生“反思知识分子的处境”,让学生承担体悟“个体生命”(琐屑明白的对话直指无聊绝望的人生),让学生用冷静旁观的视角揭示彷徨绝望的生命。通过引导学生解读这篇“最鲁迅”的小说,让学生感受、体会到鲁迅小说世界的“彷徨又呐喊”“迷茫又坚持”的特性、特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要致力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培根铸魂、启迪智慧,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语文学科课程育人的总体性目标。通过优化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在很多教师的大学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他们往往会照本宣科。这种囿于教材、囿于课堂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必须走向开放。开放是大学语文最为重要的特征、特质。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就是要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搜寻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就是要鼓励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作出一种创新性、創造性的审美解读。开放,让学生的语文认知、思维等不囿于一隅,而是具有发散性。

比如,教学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教师要利用汉字形、音、义的独特性,充分展示雨之“形美”“声美”“意美”。通过感知余光中先生对母语中文的一种孺慕之情,深刻理解余光中深沉的文化乡愁内涵。全文以“雨”字立骨,以“听雨”为线索,对雨的“声”“色”“光”“影”“味”等不同侧面作了尽情描绘,波澜壮阔、开阖有度。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组“大问题”,引导学生的文本审美解读:课文是怎样描绘雨的视觉之美、听觉之美、意蕴之美的?对于雨的视觉之美、听觉之美,学生都从文本中找寻直接的证据,而对于雨的意蕴之美,学生不仅联系课文,而且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性见解。正是学生的主观性见解,让整个的文本审美解读课堂充满意趣、充满思辨。有的学生从汉字文化的视角来解读“雨”;有的学生从自然物象的视角来解读“雨”;还有的学生从文学审美意象的视角来解读“雨”,等等。如此一来,“雨”既是一种自然物象、自然景观,同时又是流淌于千年诗学历史长河中的人文景观。这样的一种开放性的对语文教材文本内容的审美解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文本”。“课文”之为“作品”,往往因为其权威性而容易禁锢学生的解读;而“课文”之为“文本”,则呼吁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审美解读。每一个人的独特性、独创性的审美解读,都会更加鲜活文本的生命。文本不是一个固化的“器具”,而是一种动态生成的“生命体”。

三、发掘语文课程教学功能

大学语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在很多大学教师的语文实践中,大学语文往往就是对文本进行“语文味”的解读、分析,而忽视了语文文本的诸多育人功能。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式,就是为了充分地发掘语文课程教学的功能,彰显语文课程的多重育人价值。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德育功能、美育功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美育素养。深入地发掘大学语文的教学功能,旨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温润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

语文课程要从传统的课程育人转向全课程育人。比如,在教学《李白诗两首》的时候,笔者就没有囿于教材,而是建构了一个“走近李白”的专题,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以“李白是仙”“李白是侠”“李白是人”为脉络,引导学生品读李白的系列化诗词。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李白的“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李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如重民本、守诚信、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等思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思想的时代价值。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系列化、系统化、结构化的语文学习,能让学生认识一个多元的李白,感受盛唐的气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从理想的层面、文化的层面认识李白,更能从社会的层面、国家的层面来理解李白。学生不仅能领略李白的人格魅力,更能感受到李白的家国情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情有义、有育有爱,让语文课程能触及学生的内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包括思想、情感、政治等的教育。

发掘语文课程教学的诸多功能,能让语文课程启迪学生的智慧,对学生培根铸魂。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掘语文学科课程诸多的教学功能,能让语文课程体现出高阶性、创新性。通过综合性的语文教学,能让语文知识、能力、素养有机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更能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抵达“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大学语文》中的篇目,孕育着、蕴含着“思想之美”“情感之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篇目,并且根据编排,对教材的相关篇目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立足于美学视野,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展现中华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中国根、中国心、中国情。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应用大学语文这一课程载体,传承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人类文明。

作者简介: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李白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