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化教学:在散文鉴赏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2024-01-27 18:53吴兴乐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意象

吴兴乐

引导学生鉴赏散文,教师要架构起散文审美的支点,引导学生从散文的语言、情感以及意象入手,去感受、体验、感悟。高中散文是一类灵活而自由的文体,最为鲜明的特质就是“形散神聚”。散文描摹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直观的;不是概括的,而是具体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主要有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它不仅具有认知性特质,更具有情感性、人文性等特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教师可以实施审美化教学。通过审美化教学,让学生在散文鉴赏中培育人文素养。教师可以从散文的语言、情感、意象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审美化解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优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散文,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不仅具有形象美,而且具有情感美。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准确性、严密性,体会并把握语言表达的效果。

比如,教学统编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文本的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散文中的相关修辞手法的应用,分析散文语言应用的精准、到位。如散文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一个“颇”,就是作者散文写作的一个语言表达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情绪波动得厉害,也就是受到外界刺激较多,内心较为烦闷。“颇”不仅仅写出了作者的一种非常愁绪,还交代了作者漫步荷塘边的缘由,而且还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是什么导致作者的心情不宁静?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散文的写作背景,即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憎恶。如果立足于《荷塘月色》的课文整体,我们就能从这一系列議论句中分析出作者写作的情感脉络,即从“不静”到“寻静”到“得静”再到“不静”的一种思想、情感的波动。在《荷塘月色》中,这一看似平淡的词语,能让学生解读出诸多的信息。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些重叠词如“曲曲折折”“层层”等,让学生品味荷塘月色的画面之美、作者表达的音韵之美等;引导学生围绕作者的修辞手法如拟人、通感、排比、比喻等,去感受、体验、领略朱自清先生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等。

对语言的品味是散文审美化解读的重要组成。散文的语言不仅增进了散文表达的生动性,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散文阅读的愉悦性。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语言感知,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让学生在语言感知中领会语言的味道。

引导学生鉴赏散文,不仅要让他们品味语言,更要让他们感受、体验、揣摩其中的情感。如上所述,散文不仅是一种具有叙事功能的文体,更是一种具有抒情功能的文体。在散文中,作者往往会借助自然景物、生活琐事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融情入文是散文写作的重要方式,也是解读散文的秘钥。散文,往往浸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志。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散文的过程中,需要从文字表面、表层潜入文字内里、背后,去感受、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

比如,教学统编版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我们看不到作者对著名景点的浓墨重彩的描绘,而是用一些不起眼的诸如秋枣、牵牛花、槐蕊等,来表达心中的对故都的秋的一种“清”“静”“凉”的境况。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以一种极具艺术性的笔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动态的景物图。借助这些景物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虚化的背景”“失焦的画面”等,去体会秋景中的情感。作者郁达夫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借助秋日里最为典型的景物,让读者感受、体验到“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巨大差异,从而间接地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在文章的末尾,作者以设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由此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散文的描写如“秋之色”“秋之声”“秋之味”来体验作者直接表达的悲秋之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认识到作者描写的悲凉景物,流露的不仅仅是作者悲凉的心绪,不仅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同时还是那个年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中投下的阴影,是生活中、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在作者内心隐隐作痛。这样的一种对作者写作情感的揣摩,能让我们更加接近作品本身。

在散文的审美解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向文本本身,从文本本身出发;要让学生与散文文本对话,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差异性、个体性的解读;要摒弃各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在与散文文本的对话、交往中获得对散文的认知,与散文内蕴的情感形成一种共鸣,这是散文审美解读应有的态度。

意象是散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散文的美,不仅仅在情感,同时还在散文的情景交融。对于散文来说,欲悟其神,必聚意象。只有引导学生在散文审美解读中聚焦意象,才能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意象是解读散文的钥匙。意象能将散文的情、景、事统一起来。诸多的意象在散文中能形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能深化学生对散文的理解。

比如,教学统编版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作者以“地坛”为中心意象,还有地坛公园中的树木、昆虫、母亲、中年夫妇、唱歌的小伙等,将生命的独白都通过“地坛”这个意象来讲述。作者中年瘫痪,而地坛中道衰落,地坛的命运与史铁生的命运如此相像,以至于作者认为自己与地坛是一种缘分。园子荒芜但不衰败,史铁生身残但志坚;地坛中的众生相,让史铁生得到了众多的启迪,进而能让史铁生反观自我;文章中的草、木、虫等意象使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逐步升华。在散文中,史铁生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的体验、感悟以一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出来,寄托在地坛的种种意象上,“地坛”就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同时,“地坛”也成了作者的“再生地”。“地坛”不仅仅是有着肉身的作者的身体栖息之地,同时更是作者的精神栖息之所。教师引导学生对散文中的地坛以及其他意象的解读,深化了对作者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意象,洞察散文形散、神聚的内核。解读散文不仅要关注情感,同时更要关注作者的身体灵肉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交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意象解读的过程中,要追求神韵,崇尚和谐,让学生置身散文意象之中,获得对散文的独特理解,品味散文无穷的审美韵味,走进散文美好的意境之中。

总之,引导学生鉴赏散文,教师要架构起散文审美的支点,引导学生从散文的语言、情感及意象入手,去感受、体验、感悟。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沉浸在散文的意境之中,更要让学生深入体验文字中体现出的情感,发掘散文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让学生从散文中汲取营养。

[本文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1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细节揣摩的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连锁问题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21B0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史铁生散文意象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玉人”意象蠡测
史铁生:心魂之思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