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新时代大学生食育体系构建与研究
——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2024-01-29 05:46
现代食品 2023年21期
关键词:食育食堂营养

◎ 吕 慧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日本著名养生学家石冢左玄首先提出“食育”一词,其意思是饮食行为的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1]。2005 年,日本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食育的法律,即《食育基本法》,使食育体系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共治的治理模式。2006 年中国农业大学的李里特教授将“食育”一词引入中国[2],其指出在中国推行良好饮食习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将“食育”置于与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同等重要高度;也有学者认为食育应统领德智体美劳,成为六育之首[3]。

当前居民健康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国家亦从政策层面进行宏观调控,相继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等相关政策计划。2020 年6 月,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正式规范提出“食育”这一术语,并发布《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规范》,明确提出要加强食育。

1 食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食育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健康因素是影响高校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第二影响因素,仅次于遗传因素。大学期间是学生掌握丰富知识和增强技能水平的关键时期,进行食育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其具有丰富知识、增强体质和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等多重作用[5]。

2 研究对象

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所授课程、学校食堂、社团活动以及校园文化中融入大食物观、营养健康知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等内容,强化大学生营养认知与健康行为,将食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至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大学生食育对策的研究,从而为构建适合高校大学生自身需要的食育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3 研究内容与结果

3.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高职院校食育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群的学生开设饮食营养与配餐课程,针对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和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开设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以及针对全校学生开设营养与健康公共选修课。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将食育融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食育课程的学习与自身健康素养的提升。饮食营养与配餐课程作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其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和国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关注居民健康、挖掘民族饮食文化、培养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目标,培养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合格大学生。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借助VDI 一体化烹饪学习中心、营养配餐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掌握有关饮食营养与配餐的技能,使学生懂得如何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科学营养配餐,以维护人们的健康。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将食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借助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形成有益于当代大学生健康素养提升的饮食习惯,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与成效。

3.2 以学校食堂为主阵地,建设高校营养健康食堂管理模式

依据2020 年发布的《营养健康食堂建设指南》,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本校)积极探索与践行健康食堂管理模式,通过明厨亮灶工程打造、食物功能合理分区、食育文化全方位营造等方式,将食育渗透至学生日常饮食生活中,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在营养健康食堂建设中,与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借助其研发的“食堂膳食”微信小程序,开展食堂中餐饮从业人员的营养健康教育与培训,从而健康指导高校食堂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和考核以及配餐烹饪、供餐服务等建设。

为培养学生早睡早起的健康作息习惯,本校后勤管理处开展“半价早餐”服务与“光盘”行动,引导学生养成合理膳食与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活动开始后一周就餐人数较活动开始前一周7∶00 前就餐人数增加了近2 000 人,环比增长率达775.2%。在对学生的食育过程中,健康食堂的建设应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渗透至学生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养成中,从而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与水平,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3.3 以学生活动为主载体,创新高校食育传播路径与方式

通过成立院级食育与营养社团,积极鼓励社团成员通过参观、学习、交流、实践等形式开展食育与宣传活动,社团建设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社团的同学们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启了江苏非遗美食的探秘之旅——“寻味黄桥”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活动,寻找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创新非遗美食的制作技艺,感受历史孕育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非遗美食技艺的传承需要守初心、用真心、能创新。

高校应积极推动与组织师生开展食育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在全民营养周期间,社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和养老机构,为老年人群进行营养健康科普宣教与志愿服务活动,从而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开展合理膳食行动和全民营养教育传播活动是自身应该积极践行的责任与义务,每一次的科普传播活动,都是在为我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3.4 以科学研究为主方向,培育高校食育学术研究高地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应积极搭建食育经验交流平台,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高校食育相关课题,在开展针对大学生食育研究的同时,积极带领学生开展营养与健康相关学术探索与实践。借助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与产品研发,如带领学生参与“三减”菜品和植物基食品的研发,助力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线上和线下的营养健康讲座与会议,提升学生食育相关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劳动教育优秀实践等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南京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竞赛与活动。通过积极开展食育与营养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创业意识,更能通过以赛促学的形式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传递青春正能量。

3.5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内容,在高校渗透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本校的特色文化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周暨美食文化节”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而且促进了学生们从资料搜集、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到制作销售全程融入式生产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对餐饮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食烹制技艺与旅游美食品牌研发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学习与探究,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传统技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至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全面提升了同学们精益求精的实训操作技能水平和科学严谨的科研思维能力,更体现了本校“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工匠精神”相呼应,培养了同学们的专业素养与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

4 结语

通过学生、教师、学校“三方联动”,学生从思想到行为“双向互通”的形式,开展食育研究,构建了一套“三方联动,双向互通”的食育育人模式。其主要以构建新时代大学生食育育人模式为核心,以渗透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基点,以构建食育育人体系、创新传播路径为突破点,以培育学术研究高地、建设营养健康食堂为创新点,形成了一套可用于推广的大学生食育育人模式与应用研究的成果,使食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和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食育食堂营养
我是“食育”小画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营养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