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

2024-01-31 14:50陈华荣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陈华荣

(三明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

劳动教育是人类生产和生存之本,是创造个人美好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最直接的方式。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担负时代责任,肩负发展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劳动教育,强化劳动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以辅导员角度,立足全方位培养人才,要补足劳动教育短板,新时代大学生教育要体现在“新”上,需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等技能,在“立德树人”新时代“五育”教育理念下,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也要开展良好的技能素质培养,持续锻炼大学生在劳动生产中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以适应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发展需要。

一、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意义

(一)政治意义

“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认为[1],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获得幸福感的直接手段。教育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可认识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力,对于培养自觉性、创新性、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只有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将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国家富强、人民美好生活串联起来,摒弃躺平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代表的不劳而获观念,树立正确幸福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适应新时代新发展观念,才是创造人生价值的真正途径[2]。

(二)历史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劳动者,“士农工商”“耕读传家”思想展现了自古以来劳动工作者的重要地位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简要论述,也体现了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劳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性。自近代以来,毛泽东同志关于劳动者的教育提出需强化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3],重点强调了“三育”对文化劳动者的重要性,劳动教育的概念还未成熟。但是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直面问题、切中要害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将劳动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4],规范了劳动教育的要求和指导,定义了劳动教育的概念,加深了劳动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切实以“五育”方式全方位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现实意义

劳动教育的形式从中学之前的除草、打扫卫生、学习给父母煮一餐晚餐等,到大学后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从体力劳动教育形式向着脑力劳动教育渐渐转化,但是其中的本质都是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有优秀品质,以教育形成劳动内在品质。通过某山区应用型大学劳动教育问卷调查表现出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认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增强对生长成才发展的正确认识和提升社会责任感有着明显的影响。同时,劳动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体魄健康和独立生活能力。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自身层面

1.意识观念上

现今,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是“零零后”,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成长中起来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参与到劳动工作中,缺乏劳动意识,思想散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泛娱乐化等意识充斥校园生活,“校园贷”“花呗”“借呗”等超前消费的盛行就是一种典型表现。同时,自我意识对于体力劳动者存在看不起的观念,存在眼高手低现象,例对清华学子辞职回家创业等现象表示无法理解和看不起,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找“白领”“金领”“蓝领”“公务员”等风光体面的工作,普遍存在重“脑力”轻“体力”的现象。

2.习惯养成上

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尽管学生知道劳动意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往往体现“畏难”情绪,缺少主动实践。例,在宿舍生活,学生已经知晓宿舍卫生对于综合积分和宿舍安全的重要性,但只有遇到学校突击检查时,才会敷衍了事,缺乏主动性和长期性;食堂出现浪费现象日益渐增,大多数学生出生在城市,无法感受“脸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劳动者的艰辛付出;在自力自理能力方面薄弱,例,新生入学时,普遍存在学生自我的问题需要家长咨询学校,学生日常事务靠家长打理,入学后甚至衣服都不会洗。

3.家庭教育上

家庭教育缺乏重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农村人口渐渐城镇化,对学生的各方面教育越来越重视,书法、外语、美术、舞蹈等培训班充斥了学生的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与学习上,对于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存在缺失。在大学阶段,由于离家在外,家长无法详细地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以关心关爱的角度出发,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尽量满足,保障充分生活费和娱乐费用,这对于孩子自力更生意识的培养起到反作用。同时,在大学毕业后个别学生因家庭经济情况较好,放松自我要求,也存在躺平、佛系、啃老等抗压能力弱的现象,不工作、慢就业等现象屡见不鲜,即使迫于舆论或者家庭其他压力参加工作,也表现出适应能力弱,工作态度不端正,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得到社会的肯定和需要,严重缺失自立自强意识和斗争意识,无法认识幸福生活是靠奋斗和劳动出来的。

(二)学校层面

1.育人理念上

劳动教育位列“五育”中的末位,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劳动教育如何开展不够深入和透彻,在育人的理念上存在偏重德育和智育,轻劳育的现象,教育理念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较少专业实践为辅助,对于劳动实践的专项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性、全局性、全员性的教育体系。

2.课程设置上

在“五育”培养理念中,要求开设劳动教育相应课程,但落实到每个学校,由于经费,师资,场地等限制因素导致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劳动教育开展主要体现在不同形式的劳动时长上,没有形成必修课程,相应的选修课程较少,没有专业理论书籍提供学习。同时,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和平台较为欠缺,特别在劳动教育专业教师方面严重缺乏专业的指导,主要由学校资助中心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进行引导教育,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的教育方针不够到位。

3.宣传氛围上

由于劳动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宣传教育主要集中在特殊的时间节点,缺乏长期性和长效性的教育;劳动教育成功经验、成功典型案例较少,无法让学生面对面感受榜样力量,如何以先锋榜样案例形成教育氛围来加强劳动教育成效也急需思考;在利用新媒体对于劳动理论知识、劳动精神等方面宣传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为公众号推文、微博推文、纪录片观看等。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改善的对策和方法

(一)完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

新时代高速发展时期,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新时代大学生体会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需扎实加强劳动教育精神的培养和劳动能力的塑造,以创新为驱动力,结合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围绕创新创业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熟练运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要。建立以立德树人教学为主,全面推动“五育”教育理念,针对性完善劳动教育的育人环节、内容、方式。同时,注重在教育工作过程培养学会“体验、创新、生存”的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师和党员同志,做好先锋榜样作用,在课堂、宿舍、食堂等学生活动场所,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对于每一个人是平等公平的,想要更好的生活,终须靠自己双手。此外,学校需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制度,对学生在校需完成的劳动时长、劳动内容、劳动形式做出准确的规定和要求,确保学生在劳动教育切实提高自身能力,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奠定精神基础。

(二)调整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随着“五育”“三全育人”的持续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等已经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教育体系,对于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却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急需加强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要深刻领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各学段要加快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设立,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开足开齐。”[5]。根据大一到大四,不同年段开展相适应的劳动教育,在低年级开展劳动教育思想教育,在入学第一课上,由辅导员开展爱劳动,会劳动,敬劳动的主题班会,组织开展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学习,倡导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养成爱劳动、自立自强的行为习惯,并积极开展勤工助学,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光盘行动等活动,助力劳动教育的扎实开展。在高年级,通过与专业教师形成联动,发挥专业力量,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增智,以赛促知,以实际行动践行理论文化知识。同时,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将劳动教育加入学生培养的必要环节,融入专业必修课中,若基础设施、经费等条件允许,可聘请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开设必修课,并纳入学生期末的考核和评价,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中心,切实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度结合。

(三)丰富劳动育人教育模式

在课程学科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意识的教学渗透,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发挥专业教育优势,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相结合,扎实开展专业实践教育活动。同时,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将劳动教育成果和经验,丰富校园文化,可建设校园劳动先进报刊、劳动之星橱窗、视频宣传、讲座等方式来宣传劳动知识,还可成立自我管理的学生团体、协会、组织等,定期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程、设置文化走廊、展示学生的劳动典型、开展劳动方面的理论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6]。也可以定期经常性开展文化作品展、微视频大赛、优秀故事演讲等形式展现劳动人民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岗位的时代风采,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劳动素质的教育。

(四)凝聚“社校家”三力促教育

劳动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影响学生劳动育人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在社会评价、社会风气;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溺爱、习惯;在学校教师的举止、校园风气、校园文化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劳动意识的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健康的行为习惯、积极向上的校风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需形成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合力体系,三方协作共同育人。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抱有“走出去,请进来”的心态,积极与社会和企业接轨,将学生送出去到社会上、企业中去实践锻炼,使学生真正感受社会工作的真实体验,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以专业能力和不断奋斗创造自身价值,感悟社会生存的难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躺平”“佛系”“啃老”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将大学生的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得以实现;学校需要将社会中的劳动模范,劳动典型等先进人物请进来,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相互促进开展劳动精神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掌握“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劳动实践技能;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劳动意识薄弱,主要的原因是父母长期的呵护关爱下形成的,导致其劳动习惯不良,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校园生活,因此,辅导员需要做好长期性的家校联系和沟通,做学生思想工作前,前提让家长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共同促进学生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共同引导和纠正错误的劳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劳动观念。

四、结语

从德智体的“三育”到德智体美劳的“五育”,都深刻说明了劳动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传承,也是顺应新时代全方位人才培育的潮流;传承劳动精神,歌颂劳动楷模,以劳动最光荣精神鼓舞前行,是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升华,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得以实现的基础;扎实贯彻和落实“五育”教育方针相关要求,是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