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理园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应用探索

2024-02-06 17:25苏燕萍庄徐荣
学苑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

苏燕萍 庄徐荣

(1.福建省晋江市华侨中学,福建 晋江 362200)

(2.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福建 晋江 36200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地理教具、学具的开发,包括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等地理教学器材等的配备建设,加强地理园、气象观测站、天象馆、天文台、地理橱窗、地理实验室等的建设。基于此,本校建设了地理园。地理园主要由地形模型、地貌模型、地质结构模型、天体知识模型和气象观测仪等五部分组成,能够支持高中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和自然地理部分基本知识的教学。

学校地理园的主要模型设施

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课标要求和人教版2019 地理教材内容,立足学校地理园,学生可以走出课堂,更加直观地、具象地掌握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立足教材,并将地理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教师应紧扣地理核心素养和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借助地理园这一平台,在教材的基础上夯实素养。对学生而言,这是他们在校内进行地理实践的场所。

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状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通俗来讲,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对于地理教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需针对期间的问题加以分析,并从培养实践上加以解决。

然而,在当下的地理教学中,存在“重成绩,疏素养”的问题。这也引发了教学环节的诸多问题,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上大多陷入被动,进而引发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再者,受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的影响,学生靠死记硬背容易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同时,因地理本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可以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故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需充分应用地理园这一资源工具,并以此为契机,寻求有效培养核心素养的解决之法。

二、学校地理园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方式

在地理园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我校生情,运用工具、模拟实验和演示、观察、测量等活动,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其实践能力,达到发挥地理学科教育的作用。

(一)开发资源,地理园对接学生生活

校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场所,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能将课堂与生活对接,增强地理学习的实践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讲授人教版2019 选必1 第三章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中的冷锋时,教师提前关注近期是否有冷锋过境。确定大概日期后,带领学生在地理园连续几天利用气象监测仪监测气温、气压、风力、风向等数据,填入相应表格,并绘制气温和气压的曲线统计图。一系列数据给学生带来了直观感受,通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气温、气压、风力等天气状况的变化。针对这一过程,学生阐述:天冷了,家长叮嘱多穿衣服,说明气温降了;下雪或下雨;有大风,往往是西北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挖掘资源,地理园丰富教学素材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在地理园的素材挖掘中落实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开展野外考察;通过在地理园对相关教材加以提炼,以在核心素养要求层面加以细化、挖掘地理园内与课程相关的素材,探析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路、方法与方案。例如,讲授人教版2019 地理1 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中的海岸地貌时,先组织学生到地理园观察海岸地貌模型,辨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地貌,直观地理解各个地貌之间的区别。带着问题链——“海岸地貌的演化过程是什么”“未来,观音山的海岸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怎么变化”,学生到石狮观音山实地考察海岸地貌,理解海岸地貌的成因、各地貌形成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观音山海岸地貌未来的演化趋势。

(三)深度探究,地理园直面地理教学

通过构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践基地,在地理园中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探究等诸多活动。在地理园的探索实践中,可以将开展的地理园活动与立体地形等相契合。例如,讲授“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学生可以在世界立体地形中直观地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各大洲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基于气压带风带的知识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三、学校地理园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

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为进一步培养其实践能力,并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意识品质和行动能力中,以人地关系为价值导向,并在认知思维中综合提升其综合能力,以此达到发挥地理学科教育的作用。

(一)观看立体地形模型,在不同空间尺度中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运用空间- 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学校地理园中直观的、不同空间尺度的立体地形模型,为区域地理教学及增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提供了条件。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福建省、中国和世界立体地形模型,设计问题链:“福建省地势的倾斜情况如何?福建省,位于中国地势的第几级阶梯?中国,位于亚洲的哪个分区?亚洲地势的倾斜情况又是如何?”通过回答该问题链,学生得出:从较小尺度的福建省立体地形模型来看,福建省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较大尺度的中国、世界立体地形模型来看,福建省的地势低。

又如,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设计问题链:“我国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分布规律,是哪个因素对降水产生影响?福建省年降水量符合这个规律吗?福建省年降水量呈现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地递增的分布规律,又是哪个因素对降水产生了影响呢?”通过观察地理园中的世界、中国和福建省立体地形模型,学生容易得出相关结论。在此,教师要强调“福建省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背景下,受地形的影响而形成的”。从中,学生可以意识到要分尺度认识地理分布。

(二)利用地形地貌模型,在问题探究中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强调整体观念(要素关联)、时间观念(发展变化)和空间观念(区域特性),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2019 必修1《常见地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地理园观察喀斯特地貌模型。除了直观地区分地表和地下喀斯特,还可以进一步区分溶沟、峰丛、孤峰、石钟乳和石笋等地貌。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天坑和地缝的形成过程,并推测喀斯特地貌未来的演化趋势。

再如,通过世界立体地形模型,学生容易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的地形及河流概况,基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的知识点,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学生综合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海陆位置及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进而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

(三)设计观测活动,在“做中学”中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和行动品质。借助地理园,学生在“做中学”中调用多种感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例如,讲授人教版选必1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的日出和日落方位时,组织学生在地理园中利用日晷仪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先观察日晷的摆放、晷针的指向与倾角,再认识晷面上的内容,进而探讨晷面上的东、西、南、北等四个基本方向,认识日出、日落方位,最后根据晷针影子投影位置的变化推测时间。

又如,讲授人教版2019 选必1 第三章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中的暖锋时,教师可提前关注近期是否有暖锋过境。确定大概日期后,带领学生在地理园连续几天利用气象检测仪监测气温、气压、雨量等数据,填入相应表格并绘制气温和气压的曲线统计图。这样一系列的数据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通过讨论学生容易得出“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气温、气压、是否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状况的变化”。进而,学生可理解俗话所说的“一场春雨一场暖”。

(四)联系实际生活,在观察思考中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地理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人与地的协调发展”等重要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先组织学生到地理园观察黄土地貌,映入眼帘的是被流水侵蚀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引导其分析成因,学生认识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即人对地的影响。再组织学生观察中国立体地形图,从黄河上、中、下游联动的角度切入,学生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结合人教版2019选必2 第四章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理解流域内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人地观来审视人类活动。

四、总结和反思

地理园作为地理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关键,是由人工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基地,并在反复的实习、练习和实验及其观察中加以细化。在其实践开发和探究中,不仅有利于地理的专业教学,还能在开展第二课堂中,赋予学生更多驻足欣赏、观察研究的效果。而在实际的地理园建设中,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等,在各种地貌模型和实物组成的地理园中,将其一一呈现出来,以在感知地理事物和客观事物中,让其对地理表象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等的效果更佳。

(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化发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要秉持“以学生为主体”,并在主动学习和创新中,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在地理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究,达到积极思考、自觉分析、主动掌握的效果。在地理知识运用中,进一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持续的生活中积累经验,促进其个体化发展的效果。

(二)结合实践,完善教学活动

结合我校实际,组织一定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地理园的应用更合理。这就要求在实践中,运用工具、模拟实验和演示、观察和测量、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并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力、好奇心和团结协作的目的。但受园中相关模型和观测设施有限的影响,以及笔者的教学视野、教育教学素养局限性的影响,基于地理园的教学活动在设计、经验和技能的成熟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落实核心素养

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笔者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新课标、新课标解读以及相关教材,把地理园和高中地理知识更完美地结合起来。当然,教学活动开展中需结合不同的生情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并在教学预测中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五、结语

总之,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有赖于学校地理园的活动和实践。对于教师而言,要求在课堂实践中,树立先进的地理教育理念,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在地理园的实践和探究中,让学生更多地展示自我学习能力,为后续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活动、切实满足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学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