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极致是灵魂安妥(评论)

2024-02-07 19:14石凌
椰城 2024年2期
关键词:尔罕布拉诗性

作者简介:石凌,甘肃灵台人,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作品》杂志特约评刊员。在《文艺报》《北京文学》《作品》《奔流》《飞天》《延河》《收获》《野草》等报刊发表评论。散文集《素蓝如瓦》获第五届黄河文学奖、评论集《一川巨流贯风烟》获甘肃省第三届文艺评论奖,长篇小说《支离歌》获第八届黄河文学奖,二篇评论获“傅雷杯”全国文艺评论征文奖。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爱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是灵肉合一的瞬间还是长相厮守的平淡?是精神高度契合的安妥还是干柴烈火般的燃烧?……无数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数不尽的范式: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纯真的爱情,得到的却是情人渥伦斯基始乱终弃后的绝望自杀;福楼拜笔下的爱玛追求烈焰般的爱情,一次次飞蛾扑火般扑向她以为的爱情,却一次次被那些薄情寡义的男子辜负;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为了爱人的前程自愿绝交,孤零零地死去;渡边淳一笔下的久木与凛子为爱私奔直至双双殉情……一千个作家笔下有一千种表达爱的方式。正因为爱情小说有了如此之多的范式与样本,后世作家突围的空间越来越逼仄,尤其在当下这个爱情速食时代,写爱情的小说很难出彩,一篇小说要抛开职场拼杀与利益关联专门写爱情,如何超越世俗层面的一道道藩篱而不落窠臼,确实考量着作者对爱的理解与感悟能力。作家巴文燕在她的短篇小说《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中探索了两性爱的极致是什么,让读者在阅读中回忆,在回忆中思索,在思索中感悟,对爱的认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建立于两性相悦基础上的爱是世俗之爱;建立在欣赏对方甘愿奉献自己生命基础上的爱是灵魂之爱;纯粹的世俗之爱经不起俗世里的刀光剑影,纯粹的精神之恋缺乏回应像断线的风筝;真正的爱一定是相互激赏彼此给予共同提升的过程。一篇小说基于故事,最后抵达哲学叩问,就是一篇好小说。

初读巴文燕的短篇小说《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感觉就是一场三角恋的故事。小说在一间商务套房里展开故事,女人单独面对曾经疯狂痴恋又深深伤害过她的前情人展开回忆,用倒叙手法追忆了她如何被他俊朗的外表吸引,赴汤蹈火般爱上那个把女人当成猎物的浪子,在经历了背叛、羞辱、堕胎之后又要重蹈复辙的时候,她毅然把那个感情骗子推进深潭进行报复——如果小说停留于这个层面,不过是一个痴情女子报复负心汉的老掉牙的爱情故事。这篇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不仅营构了爱情在三人之间从生发到抱憾的过程,而且在于作者用诗性语言弹奏了一曲爱的二重奏。初遇他时,她是个单纯的文艺女青年,“他很帅,气质文雅,最致命的是他眉宇间莫名的忧郁”,她像一叶无法驾驭自己的小舟,在他面前迅速沦陷,全然无视一遍又一遍给她弹奏吉他表达心声的徐思。

在这场三人行中,她把徐思当空气当旁观者,与他上演轰轰烈烈的爱情,让徐思见证她为了他甘愿赴死的爱情冒险。没心没肺的他自以为比徐思更有女人缘更能吸引女人的目光,他明知道徐思喜欢她,却一次次当着徐思的面表演爱情——是的,他只是一名带着面具的演员,他把每一次与女子的交欢当成一场不需要彩排的演出,仅仅获取肉体的欢娱,从不承担道义的信诺。她与他,终归是一场不对等的单方面奔赴,对于女主而言,“很多很多年过去,只要一想到他,就会陷入记忆的迷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可以抽离。”在回忆里,她试图理清这段感情,她承认他是她在涉世不深的时候遇见的一个采花大盗,被他“俊朗的身型、迷人的微笑”吸引,爱情之于她就是黑暗峡谷中的一道闪电,“有一瞬间,她置身于赭红色的宫殿里,身体通透,里面灌满露珠、云雾和漫天星辰,她以一种赴死的决心,让自己镂空如宫殿中央繁盛的花园。”她以为的“镂空如宫殿中央繁盛的花园”对他而言不过是一个猎艳成功的案例,拥她入怀的一瞬,“她的耳膜传来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女性的名字,是从他的嘴里呼出来的。”那次羞辱使她明白他们之间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场单方面的奔赴,就在“她愚蠢地快乐着,心甘情愿臣服于他的霸凌”时,他却玩起了失踪,她拉着徐思找到他时,他正与另一个女子隐居乡间。爱情中的女人都是弱智的。这句被众多痴情女子验证过的真理在她身上又一次重复。她竟然一厢情愿地想着只要不给他增添任何负担,他就会再次拥她入怀。果然,在她堕胎之后找他说明情况时,他的眼里再次燃起强烈的欲火——假面爱情剧又要上演的一瞬,她生发与他同归于尽之心,诱他走上悬崖,推他坠入深潭。在她坠崖的一瞬被一直默默关心着她的徐思营救。故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徐思不仅救了她,还把她蓄意谋杀他的行为全部承揽在自己身上。

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幸福!爱的经典恰恰存留于从未向她表白过的徐思内心。徐思对她的爱是纯粹的灵魂之爱,不求回报,一味付出。他对她的爱是纯粹的肉体欢娱,一味索取,从不付出。他与徐思,是男人的两面,他们同时出现在她的生命里,“徐思弹吉他,《爱的罗曼史》《悲哀的礼拜堂》《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忧伤、空旷、深邃的古典音乐,让她萌动的心愈演愈烈,直至不能自己。”徐思用吉他曲表达着对她的爱,她却在吉他曲中陷入对另一个男子的爱。事实证明,纯粹的肉体欢娱会把人带向毁灭,纯粹的精神之恋不是自虐就是白白地被辜负。他在坠崖的一瞬灵魂觉醒,发现自己徒有皮囊没有灵魂,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幸而悬崖下面是一潭绿水,死而复生后,他找到她,对自己当年的轻浮行为进行了忏悔:“我这人特别会装,装帅,装文艺,装女人喜欢的模样。我对谁都没有用过心,包括我的父母,我的亲哥、亲姐,我都没有用过心,我只是一味的索取,占有……”向她鞠躬道歉之后,他的灵魂获得了安宁。小说以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结束,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世人永远梦不见那些安宁的灵魂。”至此,她的噩梦应该结束了。他所说的“我是爱你的”便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他将以灵魂的安妥走完余生。

同样的故事如何叙述,彰显小说家的功力。巴文燕在《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中避开对故事细节的描摹,代之以冰山原则把三个人之间的爱恨纠葛用诗的语言讲述出来,是这篇小说的看点。小说是时间的迷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搭建尽可能复杂的迷宫彰显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中有三个时间,一个是他与她相处的现在时。出现在现在时里的他与她是两个中年人,他们彬彬有礼的外表下裹着两颗伤痕累累的心,他们小心翼翼地试探,经历了情感重创的两个中年人谨慎惶恐,表与里的不和谐不统一产生的叙述张力引人入胜。第二个是回忆里的过去时,出现在过去时的她是一个初涉尘世的文艺女青年,容易对爱情产生幻想,容易被外表迷惑,他善于伪装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爱情只是一场干柴烈火式的焚毁,爱情中受到的创伤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人生路,她人到中年却不敢嫁人,如果他不出现,她心上的锁永远无法打开。另一方面,他不说出徐思一直以来都喜欢她,她的感情历程中将只有创伤,她对男人只有失望。《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是徐思对她的心曲,可惜她要到若干年后才能明白。徐思像一颗悬在他们头上的月亮,一直发着幽光,照见他的灵魂的龌龊与人格的分裂,也照见她被幻象迷惑单方面奔赴后留下的满身伤痕。正是有了徐思这面镜子,他才能在人到中年之后重新找到被他伤害过的她,向她道歉。第三个是他们的将来时。对于那场爱情纠葛中的当事人,他们的相逢既是终结,也是开始。昆德拉说:“只有到了终结的时候(一场爱情的终结,一个生命的终结,一个时代的终结),过去的时间才突然以一个整体的面目出现,而且形状清晰完整。”将来,他与她能重新修好吗?小说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一句诗点明了主题,“她清晰地看见另一双翅膀,在她和吉他手的肩胛处升起,穿墙破壁,飞向远方。”爱的归宿不是彼此拥有,而是灵魂升华。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第二个最大的看点是语言的诗性。当下的很多小说读完一遍就不想翻第二遍,其主要原因是語言缺乏古典小说的韵味美,读之无味。巴文燕是一位用诗的语言写小说的作家。语言的诗性就是语言的张力所在。诗性的语言犹如磁石,言简意赅,自带光芒。“一簇簇薄灰色的水汽,擦着湿漉漉的街道和人群,跟在夜色的身后,缓缓升起。”“诗人说,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她整个人缩成一团,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乱蓬蓬的头埋进羽毛深处。染上污泥的翅膀斑驳而破败,像穿越了整个冬天的飞行。”凝练、含蓄、隽永的诗性语言准确地表达了当事人曾经的惆怅、忧伤、挣扎与浪漫,读之如品柑橘,余味无穷。

猜你喜欢
尔罕布拉诗性
战斗机、导弹头和布拉嗝
阅读者的春天
吉米问答秀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安安琪琪的故事16不拉肚就靠“布拉杜”
一首葡萄歌
阿布拉卡达布拉!
阿尔罕布拉宫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