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使命任务

2024-02-18 14:22胡正荣
编辑之友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闻出版文化自信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实践、面向人类发展,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通过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演进与时代意义的梳理与分析,立足中国新闻出版事业,提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需要在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推动文明交流、建构学术话语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和任务。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闻出版 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4)1-005-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1.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全面丰富和深刻发展,为开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指导、明确了路线图、划定了任务书。

新闻出版事业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肩负起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加强理论研究、推动实践发展的使命任务。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与演进

习近平文化思想总结提炼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涉及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11个方面。[1]

1.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面,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概念不断完善精炼。

2.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也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提升方面之一。2022年黨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论述从哲学层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提出了根本要求,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离不开新闻出版事业的积极贡献。

3. 坚持“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并进行了一系列论述。“两个结合”揭示了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道路,同时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然之径。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对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内容创作、传播出版具有重要且深刻的指导作用。

4.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文明程度、文化与国际传播五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文化使命的内容。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再次进行了高度总结,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强调要坚定文化使命、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个要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长,文化使命的内涵不断发展丰富,最终形成了适应当下中国发展与人民需要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闻出版事业作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尤其需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5. 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对于中国、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四个自信”。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从“四个自信”的逻辑关系出发,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根本,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从而促使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

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放在培育新人上,使人们在社会生活、行为习惯上养成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重点从“人”转向“社会”,从“培育”转向“践行”,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从个人的价值观树立、习惯培养到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践行,范围不断扩大。在此精神指导下,新闻出版事业需主动承担起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任务,承担起成风化人的时代职责。

7.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

舆论导向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新闻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力增加、传播环境显著变化、舆论场瞬息万变、社会共识塑造难度增加的背景下,强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握新舆论阵地的关键”。要让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导网络空间、移动平台等传播载体,不能搞两个标准、形成“两个舆论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主流媒体要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从新媒介技术环境出发,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优秀传统,要求我国新闻出版机构依托新媒介技术,适应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舆论发展特点,始终掌握舆论主导权。

8.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进入新时代,“为人民服务”从理论意义、实践价值、方法层面创新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大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最早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提出,随后成为我党总的工作导向,并扩展成为其他领域建设的工作导向。因此,在新闻出版工作中,要注重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9.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七个着力”中也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闻出版事业中,作品通过数字技术呈现,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对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即是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而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方式则是从中国实践中升华出中国理论。从中国实践中提炼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通过以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中国故事,展现其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使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能够融通中外,被国际社会接受和使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性,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是切实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根本。探索通过新闻出版内容在国际舆论场中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需要下大力气从事的工作。

11.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理念。2019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明互鉴理念,从作为国际传播相关论述的一方面,到成为独立的一部分;从聚焦中国,借鉴其他国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到放眼世界,推动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从理念观念到倡议行动,体现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紧张不安的国际局势,也展现出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人類文明发展的担当。新闻出版事业是我国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肩负着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总结提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伟大成就的底气,面对百年变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观念,不仅对于中国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现代化包括两方面:一是表现手段的现代化,二是内容思想上的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文化表现形式的现代化,使文化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通过新型媒介技术助力文化发展。在内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注重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作为人类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自身也形成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发展。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活力、稳定与方向,从而影响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文化作为产业的发展,也注重文化在凝聚共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推动国家发展方面的作用。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力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切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坚强保障

文化能影响人的思想,错误的思想轻则使人精神颓废、行为消极,不利于个人发展;重则成为分裂社会与国家的不安定因素,阻碍国家发展,甚至危害国家安全,成为可能造成国家衰退的隐患。文化不自信、思想不坚定,受到敌对势力思想的影响是当今时代造成国家危机最主要的起因与根源。因此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只有意识形态安全才能维护政治安全,只有维护政治安全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我国改革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文化发展与政治安全的关系,通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凝聚共识、警惕敌对势力扰乱社会、确保我国政治安全等举措,为我国改革发展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

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回应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需要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国改革发展需要安全的国际环境与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团结向上的价值观与道德风尚。除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还需要国际上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关系与舆论环境。这需要我国通过文化建设实践,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出发,通过文化建设实践构建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提供有力指导。

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人类进步、世界和平的有力指引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西方世界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历程表明,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会呈二律背反,有必要用新的文明观,避免现代化发展带来文化和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担忧与批判并未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减弱,高精尖的军事武器使人的工具化程度增加,危害性增大,而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使人的敌对性、冲突性更强,人作为人类群体的共识性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冲突、文化仇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相关重要论述,有助于通过新媒介技术以及非新媒介的人文交流促进各文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新闻出版事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新闻出版事业作为信息、思想往来的重要组成,对于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促进中华文化繁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 肩负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成果。新闻出版行业作为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不仅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更需要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而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表现。

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要向人民群众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阐释,是新时代新闻出版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闻出版工作必须切实担负起向国际社会进行广泛、系统、深入宣介的使命任务。

2. 肩负凝聚社会共识与凝心聚力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新闻出版业需从这七个方面入手,担负起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使命任务。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是做好“传”与“导”两方面的工作。在“传”的方面,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内容上要宣传党的主张,体现党的意志,反映群众呼声。在“导”的方面,面对当前互联网传播环境下意识形态风险增多的挑战,新闻出版从业者要提升对错误思潮的敏感度,及时鲜明地摆明态度,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着力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1)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促使人民在价值观、历史观等方面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这就要求从事内容创作时,要植根人民生活、体现人民处境、面向人民需求,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内容生产要利用好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资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红色资源,以及当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通过鲜活的人与故事,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典型示范,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与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2)凝聚社会共识,在信息生产和传播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凝心聚力。当下,移动端成为人们信息传播接收的主要媒介,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主要环境,信息传播的范围增大,传播的速度加快。信息在短时间内便可形成爆炸式传播,舆论风向瞬息万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网络舆论场的引导是新闻媒体工作的重点。

而移动互联网在带给舆论管理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数字化生活带来了便利。我国新闻媒体在新的传播环境中要注重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论走向,时时开展舆论引导。在舆情监测中了解民意,关注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从舆情监测中发现线索,有效利用网络开展人民监督。对于网络上发布的错误不实信息、有害信息等及时指出、澄清,推动网络舆论场健康发展。

3. 肩负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使命任务

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需要在数智环境中担负起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文化使命。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移动互联网普及,传播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技术发展带来新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也不断更新。新闻出版领域需适应数智时代带来的新变化,顺应当今时代人民群众信息接收的新方式,利用好数字化技术,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网络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成为我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网络空间作为当下人们进行精神活动的主要活动空间,与传统的依托于人际、大众传播的活动空间不同。网络空间中的传播主体数量更多,类型更多元,受众一方面选择权更大,另一方面在算法的影响下接触面窄化。思想上的亲近性使同一思想海量灌输。我国新闻出版行业需要吸引受众主动向有益于其精神多元发展的内容移动,而非只是被同质化的思想吸引裹挟;需要使传播的思想观点流入受众,而不被隔绝在外。这一方面需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需研究者立足当下网络传播环境,面向未来新技术发展前沿开展研究,助力从业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赓續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国新闻出版单位更要注重利用新兴的数字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更加生动可感、更具趣味性与亲近性,使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有很多涉及数智时代新闻传播的论述。我国的新闻出版领域应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适应新环境,应用新技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4. 肩负推动文明交流与和平发展的使命任务

当前,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这一新形势要求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积极作为,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助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和平发展。

首先,我国新闻出版事业肩负着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的责任。要通过国际传播展现中国发展、展示文化历史传统,通过中国故事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努力在国际舆论场中树立正确的中共观与中国观,形成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塑造国际舆论场对中国正面、积极的态度,营造我国改革发展的积极国际舆论环境。其次,在当前全球化趋势明显、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任务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国的新闻出版单位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强党的宣传思想的宣传阐释,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故事中构建起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展现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基于此,我国的新闻出版机构应积极“走出去”,加强我国传播能力建设。注重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当代实践的阐释、呈现。通过生动的历史与现实故事,展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外国民众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也需研究探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积极利用互联网传播渠道、平台,创新呈现方式与传播手段,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吸引力传播力,实现“换道超车”。积极利用外媒及专家学者的力量,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亲近性与信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是在当前国际局势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指引。文明交流互鉴需要传播作为支撑。我国新闻出版工作可通过报道出版各种文明的亮点与特色,呈现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促进各国民众的相互理解,倡导尊重不同文明,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需要关注的是,在我国的国际传播中,不仅要注重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帮助外国受众了解中国,也要注重利用我国的新闻出版平台帮助他国进行文化传播,促进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使世界各文明在交流了解的基础上和平共处,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这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之义。

5. 肩负学术话语建构与人才培养的使命任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些对新闻出版的研究提出了要求,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重要使命。[3]而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的建构又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助力我国新闻出版实践。[4]

(1)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要求新闻传播学在研究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这首先要求新闻传播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进行研究。

(2)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要求新闻传播学研究从我国的新闻传播实践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闻传播领域,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我国的新闻实践具有自身特色;另一方面,我国的传播实践中也呈现出独特的传播特点。因此,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实践,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炼总结出植根于中国经验的新闻传播学理论、概念。

(3)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要注重“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注重在研究中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现代性、理性、契约为根基的西方文明及其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日渐呈现出其局限性,如人的工具化、程序理性、共识的丧失等,西方学者内部不断探究与批判,试图解决西方现代化带来的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自身独特优势。我国学者在进行新闻传播学研究时,相较于西方学者,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一定程度上体现其可行性,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智慧更契合我国的国情与民族性格,利于我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植根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也要注重其在学术领域的国际传播。从中国经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形成的“三大体系”,能够拓展思路,更有可能解决西方现代化带来的问题,促进人类文明更好发展。

学界在肩负构架“三大体系”重任的同时,也需在新闻出版教育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宣传的重要性。“七个着力”的实施,离不开新闻出版所发挥的基础性、重要性作用。因此,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注重新闻出版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大局意识、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的党和国家信得过的新闻出版人才;培养深入基层、直达现场,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的党和国家靠得住的新闻出版人才;培养对社会现象有深层思考、掌握多学科领域知识、具有出色表达与讲故事能力、善用现代传播手段、拥有国际视野与传播能力的党和国家用得好的新闻出版人才;培养明确自身政治责任、具有扎实学术研究功底与理论提炼能力、致力于植根中国新闻出版实践提炼概念理论、致力于推动中国新闻出版实践发展的党和国家用得着的新闻出版研究人才。

結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根于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其在适应当下传播环境、回应国内外发展需要方面具有显著的引领意义,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新闻出版事业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启迪下,新闻出版工作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力量,不仅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更为人类文明的和平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新闻出版业明确了使命所在,牢牢将责任系结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上。我国新闻出版业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肩负起引领社会思潮、传播正能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EB/OL].[2023-10-24].http://www.qstheory.cn/2023-10/24/c_1129933866.htm.

[2] 王延波,郝紫琼,张纯燕.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3(3):37-40.

[3] 胡正荣,叶俊. 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体系”创新路径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J]. 中国出版,2022(20):3-10.

[4] 王凤翔.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2):5-13,126.

The Mission of China's Journalism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Following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HU Zheng-rong1,2(1.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5, China;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demonstrates that our Party (the CPC) has reached a higher level in its understanding of the right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 having greate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based on Chinese practices and oriented towards human development, posing new requirements for China's journalism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hinese journalism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Chinese journalism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need to shoulder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which includes promoting and interpreting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consolidating social consensus,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as well as constructing academic discourse and cultivating talent.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journalism and publishing;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cultural confidence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文化自信
“点石成金”——中央苏区新闻出版的物资困窘及其应对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长三角新闻出版职教创新联盟在上海成立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