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体验传承非遗

2024-02-19 18:04管健鸿
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妈祖福州福建

管健鸿

2023年4月8日,泉州蟳埔女在福州大学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幕式上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女习俗头饰簪花围(林善传/ 摄)

假如假期来福建泉州旅游,会看见独具韵味的景象:满大街的女孩子戴着蟳埔花围,穿街走巷,热情美丽。这些头上直径尺许的大花围扎着黄色、红色、蓝色等色彩艳丽的鲜花,显示着一种张扬明亮的美。

其实早在2008年,蟳埔女习俗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特的头饰、服饰成了蟳埔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福建是我国的非遗大省,全省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9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是我国迄今在国际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实践名册)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

如何充分挖掘这些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提升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福建教育界在行动。

普及非遗知识、编写非遗校本课程、成立学生社团、发挥高校教学科研优势、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借助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的东风,福建积极推动各类“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近几年的摸索中,已建立起一条从小学到大学的非遗传承体系,摸索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的新路径。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问到“您更喜欢哪种‘非遗进校园’的方式” 时,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其次是“ 表演活动”,说明学生更倾向于用亲身体验的主动学习来了解非遗文化。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在2006年选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古老民族的生命记忆”。

十番音乐产生于明末,起源于福州台江区的茶亭街,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流行于福州地区。“十番”原指十种传统乐器,包括笛子、逗管、云锣、大小钹等,后来又加入笙、木鱼等乐器。福州老百姓爱吃一种名为“虾油”的调味品,所以福州人认为十番是带有“虾油味”的福州交响乐,带有浓浓的福州味道。

在福州当地,与十番音乐相关的非遗普及活动异彩纷呈。台江第四中心小学早在2011年便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示范校”,开设十番培训基地,由老艺人亲自传授和培训。

现已过世的陈英木老人生前系国家级茶亭十番传承人,他的弟子正是台四小音乐组组长黄卫华。黄卫华说:“当年,70来岁的陈老师每周都坐着公交车来给孩子们上课,我们都特别感动。”学校要组建十番乐队的消息一放出,第一批就吸引了100多名学生报名,经过筛选,40多名学生入选受训。此后每年,学校都会从一、二年级的新生中挑选兴趣班新学员,待兴趣班学员基本功扎实后,再从中挑选十番乐队成员,开始练习曲目。

学校进一步结合教学实际,围绕十番音乐来编写教材,长期开设校本课程,以正式的课程形式来开展非遗教育。在传承的基础上,台四小融入现代审美进行艺术创新,陆续创作演奏了《钱箭与十番》《红歌串烧》《石榴花》等曲目。

作为学校少儿十番乐队里的笛子演奏者,宇浩同学说:“第一次听十番音乐就被深深吸引。”孩子们从老一辈艺人身上,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每一个孩子的加入,对于传承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等嘉宾一行在福州上下杭参观考察,身穿民族服飾的台四小少儿十番乐队小乐手们或立或坐,为嘉宾们演奏了一首《北云下山》。只听笛子、椰胡、狼串、云锣等数十种乐器同场演奏,缓如高山行云,急似风驰电掣,让人心旷神怡,古老的乐章在一张张稚嫩面孔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茶亭十番音乐”已在台四小摸索出了自己的非遗模式。

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福清佾舞,是福清市城关小学重要的校园文化品牌。佾舞是中国五大古礼之首,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是古代诗、礼、乐三位一体的重要国礼,福清佾舞是根据明代《頖宫礼乐疏》的图谱、舞谱逐步恢复的明代汉式佾舞。

从2014年起,城关小学就以社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演练佾舞,社团规模从2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并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不断扩大佾舞影响。当几十名佾舞队的佾生,身着汉服,手持翟龠,在庄严而古雅的北宋大晟音乐声中缓缓入场,队伍步伐雍容整齐,气势严谨磅礴,场面让人震撼。

福州市台江第四中心小学少儿十番乐队在演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音乐(宋为伟/ 摄)

福州华侨中学上油纸伞课(邵一格/ 摄)

福州市因地制宜陆续出台了相关地方性法规与政府规章,以扶持和规范“非遗进校园”活动,落实“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的目标,仅福州市就确定了非遗示范校80多所,年均参与非遗活动的学生近 20 万人,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非遗活动中来,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进入中学阶段,学生课业压力加重,且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宣传方式有限,多依托于宣传栏、宣传手册、电视电台等传统传播媒介来展开,如何保持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持久兴趣,是中学非遗教育的焦点所在。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针对福建青少年对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了解做过专题调研,结果显示,超半数的中学生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甚了解,对非遗类新闻也不太关注,大部分学生对非遗接触较少,导致他们对传统民间文化认识模糊,对传统纹样表示“不潮”“看不懂”或“有点土气”。

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问到“您更喜欢哪种‘非遗进校园’的方式”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其次是“表演活动”,说明学生更倾向于用亲身体验的主动学习来了解非遗文化。

相较于小学生的认识阶段,中学生在创造思维、抽象思维上都有长足发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要求学生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运用剪、刻、编等方法制作传统的编织、刺绣、印染、竹木等工艺品。在文化理解上,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意见。”

结合上述中学学习的特点,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美术课堂入手,设计和创新了一系列非遗教学的新策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跨学科学习。比如,老师会将当今社会的视觉元素融入到课程里,中学生也很乐意把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社会热梗等喜闻乐见的图像画在作品上。

邵一格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本科生,在华侨中学进行教育实习时,她注重将福建非遗融入初中美术课堂。她带领学生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福州油纸伞,有不少同学在油纸伞上画小猪佩奇、海绵宝宝,还有人画上了自己养的小猫小狗。

邵一格说:“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喜欢画画,享受画画带来的乐趣,但有一些学生则怠于动笔、对艺术创作提不起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先让他们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兴趣才是学习最强的动力,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爱上非遗。”邵一格鼓励学生从兴趣点出发,采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妈祖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莆田学院将妈祖信俗、莆仙戏、车鼓等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舞蹈、健身操等体育课程中,编排了妈祖舞、妈祖操、妈祖功等现代健身项目。

“假设你们都是非遗美术馆的馆长,你如何来制作宣传手册和举办各种非遗活动?”通过这样设定具体情境的提问,老师希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在“了解与探究——设计与制作——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与热爱本土传统文化。

学生们对“非遗美术馆馆长”的人物设定特别来劲儿,迅速组建了自己的“领导班子”,大家分组讨论,开启头脑风暴,奇思妙想纷纷涌现。“馆长们”面对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设计非遗宣传手册,尽管在内容呈现上略显单薄,但手册的样式绝不含糊,有的做成平面的手賬本、卷轴画,有的做成立体的隧道书,还通过拼贴、镂刻的手法宣传非遗,堪称优秀尽职的“非遗美术馆馆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青少年的积极参与,除了增加与非遗相关的宣传场所与活动,更应该让非遗走进课堂,与学校的美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历史感和认同感。

2021年,文旅部等部门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调动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促进非遗保护理念的社会传播,福建有多所高校入围。

非遗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技艺要求高,因此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尤为重要。将非遗传承引入到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中,既推动非遗文化扎根高校,又能创新发展高校文化建设。

例如,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实施了“非遗活态传承”的人才模式,将富有福建特色的非遗项目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非遗项目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融入工艺美术漆艺方向,德化陶瓷、建阳建盏烧制技艺则融入陶瓷设计专业,莆田木雕技艺融入工艺美术木雕方向。同时,学院重视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珠宝制作、传统家具设计与制作、木雕等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福建高校还根据所处区域,因地制宜地开设非遗课程。妈祖文化是由福建沿海地区发展至全国的一大地域文化,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福建妈祖文化气氛浓厚,莆田市湄洲岛更是妈祖的故乡。

针对妈祖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莆田学院将妈祖信俗、莆仙戏、车鼓等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舞蹈、健身操等体育课程中,编排了妈祖舞、妈祖操、妈祖功等现代健身项目。

闽江学院、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州市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等多所高校开设了寿山石雕、福州评话、福州伬艺、闽剧、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漆画、软木画、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等非遗相关专业,为福州培养了一批具备研究、艺术才能和制作能力的非遗人才。“非遗+高校”的模式被越来越多运用与推广。

福建高校还成立了非遗保护协会,利用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等机会,组织师生探寻民间非遗。2023年夏天,福建江夏学院“追寻总书记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星火实践队来到三明市,先后走访了大田村、大源村、万寿岩,与非遗传承人一起畅聊“蚯蚓灯”文化,置身千年古村细看傩舞表演,于史前遗存中寻找远古记忆,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和行走的大思政课中,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海峡两岸一家亲,闽台有着永续不断的文脉和乡情。闽南师范大学以非遗为桥梁,举办“闽南古韵、两岸传情”海峡两岸闽南非遗展演。通过漳州锦歌、泉州高甲戏、闽台歌仔戏、闽台木偶、南音、梨园戏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彰显两岸同根同源的传统艺术魅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同胞情谊,共同推进两岸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福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池小霞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满信心,她说:“我们贯彻‘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为非遗的传承夯实基础,注入生机 与活力,扩大‘后世遗’效应,不断提升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妈祖福州福建
妈祖之光
那个梦
妈祖祭典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