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切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策略

2024-02-23 16:29李媛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具幼儿园儿童

李媛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普惠优质”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也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切实行动。

教育决定未来,但是教育的功利化逐渐引起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激烈的竞争机制引发社会、家长、教师群体焦虑,最终造成社会与家长、幼儿园与教师、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真正实现协调发展、适宜适切的理想教育状态。因此,结合当下国家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的要求,实施适切性教育,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促进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主张构建幼儿直接经验获得的幼儿园环境育人新模式,这样的场域,才是符合儿童教育规律的教育场域,是普惠优质基础上的高质量学前教育所追求的。

“适切教育”的内涵

适切具有“适合、贴切”的意思,意思是恰当的、不超过心理预期的,与某事不冲突的,相吻合的。迁移到当下的教育,一是要适切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当下教育已经进入到4.0阶段,结合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我们要反思教育的目标,面对未来,人的什么能力是最重要的?二是要适切国家对教育的发展要求,国家要求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应该在国家的统一要求下形成自己独有的教育样态并相互衔接。三是适切学前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从优质普惠入手,让学前教育真正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和起始的环节。

何为适切的幼儿园教育?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提到,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任何知识、能力、情感的获得都是活动的结果。课程的本质就是直接经验的总和。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材料即游戏的物质基础,影响着游戏的内容和质量。因此,教师进行教育活动时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应该是充分的,能满足儿童行为需求的。要想通过儿童的实际行为获得直接经验,就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组织活动。

具体说来,适切的幼儿园教育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一是精神环境的适切性。这里的环境重点指儿童的心理环境。结合未来教育,适切的幼儿园教育应当重点关注提升儿童社会性情感培养的精神环境,确保儿童未来掌握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反思能力的以人为本的技能。

二是教育行为的适切性。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适切的教育行为绝不是放任幼儿自由、随意地游戏,而是教师在充分观察和陪伴儿童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教育支持行为,促进其阶段性和连续性经验的获得,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玩具材料的适切性。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通过丰富的游戏材料,可以充分激发儿童调动多种感官获得有益的经验。玩具材料并非越多越好,无固定玩法的材料会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中等复杂的游戏材料会引发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和练习性游戏。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的研究也表明“玩具的种类、性质、数量搭配关系影响着儿童的游戏”。适切的游戏材料能更好帮助完善幼儿园的课程资源,让游戏材料成为幼儿园教学的“活教材”。

适切教育的特征

对适切教育基本特征的解释,是讨论适切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分析方法。

(一)强调遵循儿童的“天性”

天性是指自然对人发展的规定性,是人身上的自然属性。幼儿的天真、好奇、提问、愿望、幻想等这些与生俱来的成长力量即为儿童的“天性”。适切教育强调遵循儿童的天性。遵循并不是完全放任,而是在顺应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培养心智能力结构的张力,引发儿童参与兴趣。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二)强调引导儿童的“心性”

心性是指自我本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及其维持社会关系和谐的个人品质,其本质是道德品质的启蒙。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让儿童将在当下过有意义的生活和面向未来做好准备两者统一起来,培养健康、幸福的儿童,形成优秀道德品质,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儿童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事。

(三)强调培养儿童的“个性”

培养“个性”的教育过程就是要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在不断的观察与支持活动中促进儿童个性化发展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幼儿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新的发展状态,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理想教育的要求是既要高于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是幼儿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创设有挑战性的教育环境和游戏材料,放手儿童自主游戏,有助于实现儿童面向未来成为创新创造型人才的目标。

适切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为幼儿创设适切的“全景式”互动游戏环境

游戏场地是幼儿游戏活动的空间,场地的大小、结构、位置都对儿童的游戏产生影响。全景式(full spectrum)教學是基于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全面调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全部感知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体验,是一种结构化的教学方式。

借鉴全景式教学理论,充分挖掘幼儿园的场域资源,将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心理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综合体现在全景式的互动游戏环境创设中,为儿童创设更为丰富的教育环境。我们将室内、室外、公共三处空间通过教育主题进行贯通,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与游戏场域,儿童在不同的游戏场域中结合不同的游戏主题开展不同层次的社会性游戏、科学性游戏、艺术类游戏等,促进儿童整体发展。

以全景式幼儿园种植园环境创设为例,我们围绕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幼儿探究能力两方面,创设班级种植区、户外果园种植、梯田种植、种子博物馆、农庄体验区、公共空间互动食谱墙等多个与科学活动相关联的游戏场景,创设全景式的科学领域主题游戏场景。幼儿在户外根据地域特点、气候因素开展“种植活动”,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植物的生长过程,在农庄体验区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体验农作物的采摘、加工,在种子博物馆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在班级种植区开展植物生长的科学实验和植物观察活动,在公共空间的互动食谱墙感受植物与食物的关系,感受农业生产生活和人们饮食之间的关系。在全景化的学习环境中,儿童能深度体验到科学、社会、语言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优秀品质,有助于实现幼儿园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二)“7+3+N”玩教具设计

“7+3+N”的自制玩教具研发模式源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同时创新地将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发的“六要素”中的“教育性”要素提炼出来,形成了以五大领域为基础的全方位覆盖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自制玩教具研发模式。提供适切的游戏材料与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關系,有助于促进其不断获得阶段性和连续性经验,也为其后继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7”指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健康、语言、社会、数学、科学、美术、音乐7大教育方向;“3”指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3个年龄段;“N”指多种区域或区域环境下的多种玩教具投放。教师可结合各类教育主题、教学活动、园本活动,依托7个教育方向纵向延伸到3个年龄段,创新N种和N种玩教具的教育实践方法和资源。

对照《指南》的教育目标形成的“7+3+N”玩教具研发模式有效解决了目前玩教具投放应用中的碎片化、随意性、无重点的现状,完成了《指南》中的7个学科的32个子目标。在模式的支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的游戏需要和游戏水平围绕同一目标设计多样化玩教具,提升幼儿兴趣;拓展《指南》的目标内容,在游戏材料投放中结合场域的变化、内容的交叉融合,为不同年龄段、性别的儿童提供适切的游戏材料,支持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为幼儿制作带有挑战性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挑战的机会。

(三)构建“游戏故事”为载体的教师支持和评价行为

“游戏故事”是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世界、表达想法的一种表征语言,也是一种包含了儿童游戏、绘画、符号、语言等多方面的表征形式。“游戏故事”的内容可以是一日生活中某一个活动的片段场景,如跳绳、吃饭、骑车等;也可以是记录一个连续性的活动内容;还可以是儿童与周围同伴、老师、环境发生的任何事情。因游戏具有随机性和散发性的特点,因此儿童的“游戏故事”呈现也具有随机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特点。

“游戏故事”最大的教育价值就是利用儿童喜欢涂涂画画的行为特征鼓励儿童通过“游戏故事”的表征方式呈现个体发展的状况,如绘画技能、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兴趣点等,为自己“画像”。因而,“游戏故事”也可以作为教师观察和评价儿童的直接“证据”。

因游戏故事每天都会进行,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幼儿连续的“游戏故事”作品的分析形成多样化的支持手段促进儿童绘画与游戏、教学、儿童发展的融合;通过对“游戏故事”的所蕴含的课程价值的探究促进儿童的连续性经验形成。“游戏故事”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聚焦教育过程,并根据画面不断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通过“游戏故事”可以深度了解幼儿,进而从空间规划、游戏材料支持等不同维度结合集体教学、区域游戏等方面进行教学手段支持,最终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高质量学前教育发展需要超越基本、超越常态,需要把儿童带入一种高质量教与学的场域。在适切教育思想的支持下,我们通过环境、材料及教师的行为共同构建起一个适切儿童生活、学习的场域,在这里儿童可以通过环境和材料获得直接经验,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感知操作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让孩子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快乐成长。润物无声把生命活力、生活乐趣注入孩子的心中,在他们心里埋下热爱生活的种子,便是幼儿园最适切的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教具幼儿园儿童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