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有了“时间隧道”

2024-03-04 12:25史佳庆
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人脸识别人脸年龄

史佳庆

深圳坂田华为园区的显示屏上展示了人脸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寻亲行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公安机关的寻亲行动中。这些技术通过对特征线索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帮助公安机关获取信息和线索,为失散亲人相认相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长期以来,对于那些在孩提时期就和亲人失散的人们,容貌变化成为他们寻亲相认的一大难题。

“基于遗传关系,亲属之间的人脸特征相似性会相对较高,利用这一规律,算法可筛选出相关性较高的疑似者,进行赋分排名,大幅度提升寻亲效率。”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张东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人工智能技术可快速处理复杂信息,帮助警方缩小筛查对象范围,在寻亲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犹如构建了一条“时间隧道”,将过去和现在连接,跨年龄实现面容比对,大幅提升了寻亲的效率。

2023年11月,家住河北的解克锋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失散25年的儿子解清帅,结束了历时25年的漫长寻亲路。

解克锋父子得以团聚,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寻子成功背后的“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正是出自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灵深瞳”)。该公司为公安部门服务近十年,已帮助警方找到了多名被拐孩子。

“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犹如构建了一条“时间隧道”,将过去和现在连接,跨年龄实现面容比对,大幅提升了寻亲的效率。

受益于该算法,2023年成功相聚的不止有解克锋父子,“寻子22年”的雷武泽也如愿找到儿子川川。

2001年10月9日,三岁半的男孩川川被邻居带出游玩,不幸被人贩子拐走。自此之后的22年里,川川的父母雷武泽夫妇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寻找他们失散的孩子。

他们张贴传单、发布广告、寻求媒体的帮助,甚至尝试直播寻子,任何可能的办法他们都尝试过。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的模样在他们的记忆中逐渐变得模糊,可靠的消息却始终未曾传来。

直到人工智能算法不斷训练和迭代,格灵深瞳协助警方缩小了搜索范围,并最终锁定了一名疑似者——经过两次DNA比对,确认该名疑似者正是被拐卖的川川,川川一家人迎来了团圆的一天。

距离川川被找回三个月后,格灵深瞳以“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再次协助警方,高效率地找回了家住武汉的吴学先女士的儿子陈昊。

多年前,三岁的陈昊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主路失踪。吴学先夫妇始终未放弃寻找儿子的希望,四处奔波寻亲,却都失望而归。

为了帮助寻亲的吴学先夫妇早日找到失散的孩子,警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排查和匹配工作,依据被拐儿童的相关信息反复进行查找和比对。同时,警方对疑似对象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和排疑,并对大量疑似对象进行人脸比对和DNA检测等工作。

最终,历时25年的漫长寻亲路之后,吴学先夫妇终于与儿子陈昊相见,一家人在中秋节前夕得以团聚。

“人工智能可以基于真实资料进行深度学习、构建数据模型,整合人们看不到的一些细微信息关联性。基于人脸识别的人工智能寻人技术切实提升了寻亲效率与准确性,让更多的失散家庭重新团聚。”张东萍说。

据介绍,很多被拐卖的人是在年幼时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随着时间流逝,外貌特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留下一两张年代久远的老照片。如何拿昔日照片中的婴孩与今时的成年人进行比对?这成为茫茫人海寻亲相认的巨大挑战。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马利庄带领的团队一直在研究“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该项目曾获得过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其首创的跨年龄人脸核身技术,通过提取人身上不会改变的特征,从数据中学习人脸跨年龄的自然变化规律,可以在仅有的几张婴幼儿模糊照片的情况下,与成年样貌快速比对。

“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提供的是一个快速从大规模模型库里面找到某个人的能力。多对一识别的难度远超一对一识别,但人工智能的优势使大规模检索成为可能。”马利庄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马利庄认为,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中,有三大难点。

第一,人们的年龄增长会引起人脸的巨大变化,特别1至18岁是人脸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这种人脸的变化是由基因和外部环境共同影响的,算法需要模拟和识别人脸因年龄增长而引起的变化,这是跨年龄人脸识别里最大的困难。

其次,公安人员在使用跨年龄人脸识技术应用时,通常需要在千万级以上的数据库里检索,对模型精度有高要求,否则会有很多的误召回。

第三,有些应用场景,由于时间比较久(比如15年前),被拐人员家属提供的人物检索照片质量较差,常有残缺污损,这也是模型识别困难的原因。

对此,张东萍表示,格灵深瞳的“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有三大技术特点。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中,涉及数据的使用主体是谁、监管责任由谁来承担等,需要专业学者和相关机构讨论。

首先,格灵深瞳历时十年在算法的实践应用上深耕打磨,构建了成熟的人脸识别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捕捉人的细微特征和相似之处,使其在处理复杂跨年龄识别场景时依然表现精准。

第二,格灵深瞳通过大量的样本训练模型,利用不同年龄段的样本去生成不同人不同年龄段的人脸图像,从而提高跨年龄识别的准确率。

第三,格灵深瞳利用高效的分布式训练算法训练人脸识别大模型,该大模型对跨年龄识别有更强的泛化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更大跨度的年龄识别。

据介绍,除了助力寻亲,格灵深瞳还专门为失智人群、年长人群等走失高发群体打造了“守护者”平台。该平台以算法为支撑,实现智能化的运作,利用人像伴随分析算法,精准地守护需要帮助的人,确保他们的安全。

目前,“守护者”平台在我国西南某市注册了8232名失智人员,经过一年使用,该地区失智人群走失数量总体下降了九成。

2021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马利庄与团队讨论人物- 行为- 场景关联的视觉表达

守护走失者,除了科技的力量,更离不开家人和公安机关的执着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关心。

在寻亲的过程中,警方需要完成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例如全面收集基础数据、与其他部门进行协作、运用各种新型科技手段、组织专人进行技术比对,并及时将比对结果下发至属地,进行落地核查等。

社会组织和科技企业也在寻亲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底,百度推出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AI寻人平台,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人脸特征提取,在大规模人脸数据训练模型基础上,支持用户实时比对照片。2018年11月,今日头条推出“识脸寻人”功能,上传走失者照片,即可与“抖音寻人”后台的走失人员数据库直接对比出匹配结果。此外,在华中科技大学,也有一群志愿者利用AI图像修复技术,帮助寻亲家庭将走失孩子几年前的照片模拟修复到现在的样貌。

然而,在追求“科技向善”的同时,如何避免新技术的负面影响,也是每一个技术使用者需要面临的巨大考验。

中国“市民卡工程之父”、浙江大学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旭光表示,在寻亲过程中,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可以提高筛选效率,但不能作为法律依据,最终结果还是要用可作为法律证据的DNA检测做判断。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研究员付彦伟认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中,涉及数据的使用主体是谁、监管责任由谁来承担等,需要专业学者和相关机构讨论。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不可忽视。为了使用App 的寻亲功能,用户需要提供一定的个人信息,如果App安全性不足,这些信息可能会被泄露给不法分子;另外,用户还会承担虚假信息的风险,有些App 可能包含虚假的寻亲信息,用户需要谨慎甄别。

“人工智能技术已支持寻亲应用多年,建议由国家权威机构来主导建立平台,收集群众的寻找诉求,以确保技术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于民。”马利庄说。

猜你喜欢
人脸识别人脸年龄
变小的年龄
人脸识别 等
有特点的人脸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三国漫——人脸解锁
年龄歧视
算年龄
基于类独立核稀疏表示的鲁棒人脸识别
马面部与人脸相似度惊人
长得象人脸的十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