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思考
——评《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创新研究》

2024-03-04 12:32薛子凡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媒介体系时代

书名:《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创新研究》

作者:刘颖慧

出版社: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ISBN:978-7-5221-1191-9

出版时间:2021 年1 月

定价:45 元

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技术依托的应用和业态正在塑造着一个全新的生态格局。大势所趋的融媒体时代,对全球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快速完成新型传媒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适应传媒环境、响应国家号召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由刘颖慧著写,中国原子能出版社于2021 年1 月出版的《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创新研究》一书,基于当前全球媒体生态的巨大变革,总结了新闻生产与传播呈现出的全新特质,并结合新技术、新媒介,以严谨的行文结构、清晰的论述逻辑和入木三分的语言,深刻挖掘了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语态的演进,以及新闻传播在理念、实践、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求变,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建议,更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提供了参考。具体而言,该书的启发性与参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重视人才成长背景的交糅性。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往往需要十分垂直的传媒学科体系作为支撑,以点对点的教学实践实现对专业的打磨。然而,如今面对全新的媒介变局,适应技术迭代就需不断进行理念更新,一味封闭地固守传统知识体系,必将导致观念与实践间的撕裂。本书作者在探讨融媒体的概念、要素、特点,大数据与融媒体关系以及融合文化理论等内容时,对此则提出了相关看法,即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培养模式而言,将是一场全方位的革新,改变观念破除保守的壁垒是首要,各培养院校和用人单位首先应开放心智,主动吸纳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特别要重视在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科学技术上的人才储备力度,从而实现对未来人才体系的多元化打造。同时进一步表示只有以积极开发的心态,主动走出“自闭区”,兼容并包,才能在融合发展中坚守优势而不被淘汰。这启发相关院校、单位等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要注意人才成长背景的交糅性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是重视技术与内容的双向赋能。融媒体时代对技术与内容的协同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技术推动了更生动立体的视听效果和更便捷高效的传播链路,让内容的创作空间有了质的飞跃。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需求抓取、趋势预测和内容优化等,为内容创造者和传播者提供了抵达受众的全新路径,以实现更精准的传播活动,不断优化受众体验。另一方面,内容创作者通过多种媒介技术完成内容呈现,视频交互元素、沉浸虚拟现实等大大增加了用户对不同新兴技术的参与度和粘性,有效推进了媒介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迭代反馈。这就意味着融媒体时代的创新人才,既要懂技术上的“融”,也不能轻视内容上的“合”,不能一味依赖技术而忽略内容的客观性和深刻性,也不能因过度追求内容质量而否定技术的便捷性。因此,本书在解读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表现、优势,以及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语态的演进等内容时,特意强调相关院校与单位应同时培养专业人才的技术敏感性和内容创新性,做到既有技术、又有内容,以打造一支以技术在前、内容至上的传媒人才队伍,实现技术与内容双向赋能的闭环。

三是高度重视人才专业水准把关。如今媒介技术革新带来的“去中心化”传播环境,对评估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素质带来一定挑战。因此,当人人都能成为传播者时,更应重视对专业人才体系的打造,即依旧要延续过去对传媒人才专业能力的体系培养和严格把关,持续将信息辨别与筛选、内容表达与呈现、反馈接收与处理视作人才的核心培养能力,不断加深对传统采写编评摄等基础技能的夯实。同时,要将融媒体时代隐私保护对传媒从业者职业道德与理念提出的新要求、智能媒体时代对人机协作技能的要求等纳入人才考核体系。在快速学习和掌握不同新型媒介技术的基础上,只有能以技术为依托、内容为保障、思想为核心追求的传媒人才,才能引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

“媒体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竞争,媒体的优势就是人才的优势,万物互联的融媒体时代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因此新闻传播院校和媒体单位要以人才背景融合为出发点,以技术革新与内容创新双向赋能为导向,以打造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队伍为目的,逐步建构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人才体系,培养能够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人才。本书关于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语态的演进、创新求变的探索、具体实践的研究等内容,则为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人才提供了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媒介体系时代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