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参数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

2024-03-07 10:28马聪栗春香史利欢路俊锋王平平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

马聪,栗春香,史利欢,路俊锋,王平平

(1.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医学检验科,河南 洛阳 471000;2.河南省儿童医院 血液肿瘤科,河南 郑州 450018;3.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急诊医学科,河南 洛阳 471000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 由EB 病 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测得抗EB 病毒抗体等。IM 发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临床上出现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给临床的诊治带来困难,因此,快速诊断和治疗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至关重要。近些年,血细胞分析仪性能提高,其较多研究参数被证明有助于疾病的诊疗[1],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作为一种新型炎性指标,与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进展性相关[2],并且在流感的检测中也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3],其临床价值日益受到关注。而关于该指标与IM 的研究甚少,基于此,本研究以IM 为研究对象,探究血常规参数中的炎性指标,以及淋巴细胞群落参数:淋巴细胞复杂程度(L-X)、淋巴细胞荧光强度(L-Y)、淋巴细胞大小(L-Z)与IM 疾病的关系,以期发现该指标对IM 的早期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 年6 月至2022 年10 月在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初诊为儿童IM 患者60 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0.61~15.02岁,平均(4.49±3.19)岁。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0 例,其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0~15岁,平均(5.04±3.37)岁。根据是否确诊为儿童IM,将最终确诊为EB 病毒感染的IM 患儿共36例作为A 组,其中男16 例,女20 例,年龄1.20~15.02 岁,平均(5.93±3.27)岁;将其他病毒感染患儿(包括巨细胞病毒感染者7 例,腺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4 例,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者4 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者5 例,其他γ 病毒感染者2 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者2 例)共24 例作为B 组,其中男11 例,女13 例,年龄0.80~5.63 岁,平均(2.33±1.34)岁。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测定、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EB 病毒抗体谱或EB-DNA 测定及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及其他病毒检测。记录所有受试者初诊时、用药前的检测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1.1 纳入标准 IM 的诊断病例满足下列临床表现任意3 项及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任一项;确诊病例满足下列临床表现任意3 项及任一项原发性EBV 感染的实验室证据[4]。

临床表现:①发热;②咽峡炎;③颈淋巴结肿大;④肝脏肿大;⑤脾脏肿大;⑥眼睑水肿。

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0.10;②6 岁以上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0.50 或淋巴细胞绝对值>5.0×109/L。

原发性EBV 感染的实验室证据:①抗EBVCA-IgM 和抗EBV-CA-IgG 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 阴性;②单一抗EBV-CA-IgG 抗体阳性,且EBV-CA-IgG 为低亲和力抗体。

对照组为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均无发热、咳嗽、肝脾肿大、咽痛、流涕等感染症状,既往感染已痊愈,且近期未服用过抗生素或抗病毒等药物。

1.1.2 排除标准 ①伴有先天性免疫性疾病、肿瘤以及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者;②伴有其他感染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迈瑞6800Plus 血液分析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常规+CRP,CRP 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CRP 参考区间0.00~6.00 mg/L;EB 病毒抗体谱采用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A)检测,阳性判断值:样本吸光度与标准品吸光度比值≥1.1 为阳性(VCA-IgM、VCA-IgG、EBNA-IgG、EA-IgG);巨细胞病毒检测采用FQ-PCR 法定量测定患儿尿液中CMV-DNA;采用胶体金法同时检测患儿咽拭子呼吸道病毒抗原五联检,包括:甲型、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使用Olympus CX23 双目光学显微镜进行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分析;使用瑞特-吉姆萨复合染剂进行血涂片染色,染色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程制作。

1.3 方法

采集患者肘静脉血4 mL 分别置于EDTA-K2真空抗凝管和促凝管中,其中一管静脉血用于血常规、CRP 以及外周血涂片检测,另一管静脉血用于检测EB 病毒抗体谱检测。血常规+CRP 确保在2 h 内检测完毕;同时检测质控品,确保未失控,保证实验质量;取患者咽后壁及两侧扁桃体等处反复擦拭3~5 次收集黏膜细胞,立即送检,30 min 内检测完毕;留取患儿晨尿5 mL 做HCMV-DNA 检测;记录各样本血常规及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EBV 抗体谱检测结果,及其他病毒检测结果,以及淋巴细胞群落参数的结果;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检验技师人工镜检外周血涂片,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比较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test,chi-square test 及Mann-WhitneyUtest,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用于确定最佳分界点及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参数比较

研究组CRP、WBC 高于对照组,NLR、ML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血常规参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群落参数比较

研究组L-Y、L-Z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X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淋巴细胞群落参数比较 [M(P25,P75)]

2.3 研究组中A 组和B 组的血常规参数比较

A 组的L-Y、L-Z 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的NLR、MLR 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异型淋巴细胞比例、L-X 参数A、B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1、图2。

图1 A 组、B 组和对照组的NLR、MLR

图2 A 组、B 组和对照组的L-Y、L-Z

表3 A 组和B 组及对照组的血常规参数比较

2.4 外周血常规参数各指标对诊断IM 的价值分析

应用ROC 曲线分析,异型淋巴细胞比例、L-Y、L-Z、NLR、MLR 诊断IM 的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值、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见表4,ROC 曲线见图3、图4。

图3 异型淋巴细胞比例、L-Y、L-Z 预测IM 的ROC 曲线

图4 MLR、NLR 预测IM 的ROC 曲线

表4 异性淋巴细胞比例、L-Y、L-Z、NLR、MLR预测IM 的价值

3 讨论

儿童IM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误诊和漏诊[5],并且会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合理,会出现上呼吸道梗阻、脑炎、心律失常等严重的并发症[6]。目前,IM 的诊断依据主要是EB 病毒相关抗体以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超过10%[7]。由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有些患儿免疫力低,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CA-IgM抗体延迟,部分甚至不出现抗体[8]。另外,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或人疱疹病毒等感染也会导致类IM的表现,但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通常不超过10%[9-10],因此,单靠EB 病毒相关抗体检测会出现漏诊,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仍是诊断IM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除了受到人工镜检的人为影响因素,也受白细胞总数的影响,且从感染初期到急性期,异型淋巴细胞呈急剧升高的表现,通常在感染后3 d 出现,至感染2~3周后达峰值,故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可能会因个体差异影响,使得诊断存在一定的缺陷[11]。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和B 组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均大于对照组,但A 组和B 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年龄越小的IM 患儿其白细胞总数越高,其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越低[12],本研究中A 组患儿年龄小于4 周岁的有13 例,其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均小于15%也说明这一点,也可能与本研究中研究组倾向于发病初期有关。IM 的发病高峰在4~6 岁,但研究发现,近些年IM 的发病年龄有前移趋势,2~3 岁儿童发病率与之相近[13],IM虽为自限性疾病,但是在年龄偏小患儿,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病例,并有可能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EB 病毒感染(CAEBV)[14-15],提示学龄前儿童出现疑似症状时要充分考虑多种病毒感染的可能,避免出现漏诊。

EB 病毒可以感染T 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B 淋巴细胞,引起机体免疫机制的紊乱,周身血淋巴细胞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免疫状况[16],NLR、MLR 作为整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种参数信息的指标,能反映出机体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情况,以及机体的炎症状态,结果稳定可靠[1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CRP、WBC 均高于对照组,NLR、MLR 均低于对照组,A 组的NLR、MLR 低于B 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及CR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EB 病毒感染患儿的NLR、MLR 较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降低更明显。提示临床医师对症状不典型患儿可参考NLR、MLR 进一步分析诊断。病毒刺激机体炎症反应,CRP 增高,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高,其参与免疫反应、吞噬抗原、诱导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有助于机体抵御致病菌、寄生虫等,此时MLR 的增高可能表达机体免疫力强。淋巴细胞的增多或(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时,会导致NLR 水平降低,其介导的趋化及吞噬作用及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减弱,患者会出现免疫力低下。炎症反应也会刺激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并加速淋巴细胞的凋亡,淋巴细胞的相对耗尽会导致免疫反应减弱,此时NLR 会明显增高[18]。也有研究[19-20]显示,在IM患儿MLR 较正常儿童升高,且NLR、MLR 在儿童不同年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可能与疾病分期不同及选取的样本不同有关,大样本量、多中心、动态监测的意义可能更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IM 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形态学表现为细胞胞体增大,核染色质母细胞化,部分可见核仁,细胞浆嗜碱性增强、色深,空泡等(见图5)。本研究使用迈瑞6800Plus 血液分析仪进行分析,发现其群落参数L-Y、L-Z 可量化表达形态学上的这一改变,研究组患儿的L-Y、L-Z 明显高于对照组,在IM 患儿的散点图上可见其淋巴细胞群落呈现尖峰状的典型表现(见图6)。本研究中A 组和B 组中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A 组的L-Y、L-Z 高于B 组,表明淋巴细胞群落参数提供更客观的淋巴细胞形态变化,且ROC 分析结果显示L-Y、L-Z 表达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敏感性更优于人工镜检。虽然T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通过 CD3+、CD8+T 以及CD4+/CD8+T 淋巴细胞比值能较好的反映异型淋巴细胞及患者免疫状态[21],但血常规参数从时间、成本以及普及性方面更显优势[22]。

图5 正常淋巴细胞(左)与异型淋巴细胞:胞核增大,胞浆增多、嗜碱性增强,胞体增大(右)

图6 正常儿童(左)与IM 患儿的散点图:LYM 群呈火箭峰样改变,其L-Y、L-Z 增高(右)

本研究通过ROC 曲线分析发现,L-Y、L-Z 以及炎症指标NLR、MLR 对儿童IM 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作为诊断IM 的潜在指标。联合检测该指标,可进一步优化儿童IM 的诊断方案,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患儿,可帮助医师快速鉴别诊断与评估疾病,有助于避免误诊和漏诊。

本文尚有不足之处,血液学各指标的参考值有地域与种族上的差异,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样本量也不够大,淋巴细胞群落参数检测未做相应的质控。今后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a-miR-29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