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太无聊?来看古今如何花式迎新年

2024-03-08 07:51蒋一书
党员文摘 2024年3期
关键词:黎阳花市蒙古族

蒋一书

对于春节,我们有许多共同记忆: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边吐槽边看完的春节联欢晚会,喧嚣缤纷的烟花鞭炮……年复一年,这些固定程序组成了我们对于春节的记忆锚点,似乎有了这些仪式,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春节。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仪式,其实都有着千年的文化根源。不过在时代的变迁中,许多习俗不论从形式还是内核,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看看那些多姿多彩的迎新方式,以及它们背后的传统和寓意。

宫廷里的守岁和“春晚”

早在汉代,正月初一就正式被定义为“年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但直到唐朝,才有了春节专属的七天长假。不过想要开启这个长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如果是一名“职位高,责任重”的京官,除夕夜还得进宫“值班”。唐朝的京官在除夕夜这天,要进宫陪皇上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

享用完丰盛的年夜饭,除夕夜的重头戏——傩戏就要上演了。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春节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充满祭祀意味的节日。

在唐朝以前,“傩”的剧情和舞台都很单调。到了唐朝,文化界百花齐放,百姓的审美也大大提升。于是许多礼乐仪式开始致力于优化观赏体验,在戏服、妆效和道具上,都大胆超越前代。

在喧嚣的鼓乐声中,演员们阵列出场。主角往往披坚执锐,引号布阵;列阵的童子则身着艳丽舞服,头戴兽面,吟唱驱傩词,周围还有众多烘托气氛的围观群众。所有人在皇家恢宏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一展大国风采。显然,在皇帝和礼官看来,皇室“春晚”的目的除了驱祟祈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彰显国家的昌盛和庄严。

更精彩的是,唐朝文艺界的各路达人也会在皇室“春晚”亮相:“倾城人看长竿出”的赵解愁、“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公孙大娘。更不用提当时唐朝与西域各国交好,魔术、杂技、驯兽,节目花样层出不穷,能持续近十个小时,完全可以媲美今天的春晚。

文人过年的风雅讲究

不同于唐朝的鲜艳明丽,宋代的画风更加清新淡雅。

宋朝是一个由皇帝带头搞文艺的朝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创作了“瘦金体”的文艺中年宋徽宗。在春节这种传统节日上,宋徽宗的文艺气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朝文人对传统仪式的创新,体现在拜年这件事情上。当时,许多士大夫由于应酬过多,分身乏术,便委派下人手持名片前往贺年,称为“飞帖”。虽身不能至,但心意满满。这些贺年卡也往往能衬托出主人不俗的品味——由梅花笺纸裁剪而成,主人亲笔填上贺词。例如,著名的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拜年状就写着:“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这句话放在现在来看就是“子允兄,春节快乐,秦观亲笔”。可见即使是拜年,文人们也十分矜持,寥寥数笔,却情意真诚。这些由文豪们亲手书写的飞帖也成为后人十分珍惜的收藏。毕竟,大文豪们的墨迹可是千金难求的,绝对是值得趁着过节向亲朋好友炫耀的佳品。

宋朝人过年的风韵雅致,堪称历史之最,引得后世竞相模仿。比如,明清时期,既发扬了文房清乐,还继承了投帖拜年的风俗。今天我们的春节贺卡,也可以从宋人那里找到原型。

百变过年方式,不变浓浓年味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會的我们来说,这些传统的过年方式已经不再如从前那般激起热切的期待。但春节,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里却始终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日子。在时代的演变中,各式各样的过年方式不断被解锁,人们早已赋予了春节新的内核。

广东花市约始于明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就提到明代广州已出现花市。当时,以种花为生的花农从五仙门附近的码头登岸,后来人们称此处为“花陟头”。为了迎接新春,进入腊月,花农就着手准备,郊外到处可见朵朵鲜花。春节临近,人们到花市买回一把鲜艳夺目的花,插在瓶内,把家里点缀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在广东,如果没有“行花街”“逛花市”就不算是过新春。无论是广府,还是客家、潮汕地区,年前都有逛花市的习惯。一家大小,其乐融融逛一圈花市那才更有年味。

在春节临近的前一周,各种奇花异草、名贵树木、珍瓷重器摆放在特定的街市摊位上,使本就繁华的街道更加热闹。一眼望去,整条街都被鲜花和红色元素簇拥着,营造了浓厚的过年氛围。

同样为过年营造浓厚氛围的,还有黎阳仗鼓。黎阳仗鼓主要流传于安徽黄山一带,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7世纪初,保境安民的隋朝英雄汪华血战沙场时,就用仗鼓以壮军威,得胜之日也用仗鼓欢庆胜利。因此,仗鼓又叫战鼓,也称得胜鼓。仗鼓现在是徽州人过年的必备节目,人们一听到仗鼓响,就知道新年来了。

仗鼓,用牛皮蒙双面,上下鼓边镶嵌着两圈密集的铜钉。鼓呈扁圆形,直径约40厘米、高约20厘米,样式古朴。仗鼓的击法有单击、双击、前后左右绕边击等多种,配以曲笛、云锣等民族乐器,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黎阳仗鼓在明清时期最为兴盛,它以自身的艺术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从庙堂逐渐走到民间。作为一项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黎阳仗鼓也表达着民众对安宁、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同样具有艺术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的,还有陕西高跷表演和蒙古族祭火。

高跷,源于陕西商洛古代百戏的一种技艺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表演者将长木绑在腿脚上行走、舞蹈,最高者可达一丈。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跷被称为“跷技”,宋代称“踏桥”,清代以来称“高跷”。表演的人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斗舞,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

“新年到,踩高跷,大街小巷真热闹。”农历春节,看踩高跷表演是很多人最期待的事。每当这个时候,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顽皮孩童,每天跟着队伍,从村西头逛到村东头,再从村南头逛到村北头,伴着铿锵的锣鼓声,看神采奕奕的高跷队身穿鲜艳“华服”出场表演,十里八乡都热闹起来。

踩高跷,迈着大步,铿锵有力,有步步登高之意,也体现着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

蒙古族有崇火情结。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火是纯洁的象征,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者,可以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祭火是蒙古族传统习俗之一,蒙古族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祭火仪式。仪式包括祭火和招运两个部分,通常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火仪式,表达对火的尊敬以及对大自然的谢意,希望草原风调雨顺、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蒙古族传统祭火习俗,充分挖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现在,当地政府也会举办集体祭火活动。每到春节,身着节日盛装的草原儿女手捧祭品,围着火灶用蒙古族传统礼节将准备好的奶食品、红枣、羊肉等祭品敬献给先辈。外来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这一传统习俗的魅力。

从古至今,不论迎接新春的方式如何变化,这些温馨幸福的瞬间,都让我们从中得到慰藉,或许这就是春节的意义所在。

(摘自《东方烟草报》)

猜你喜欢
黎阳花市蒙古族
逛花市
乡村诊所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大漠杳无穷 日色自有情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幸福何须真相
幸福何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