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会客厅”

2024-03-08 07:51冯秋瑜
党员文摘 2024年3期
关键词:会客厅客厅社群

冯秋瑜

2023年12月22日晚上,京剧演员兼法语老师、00后Ava,正致力于残障社群田野调查的研究生蓝熊,以及“我们的客厅”社群主理人老江,三人和“共居”小伙伴在客厅里共享冬至晚餐,度过了又一个愉快的夜晚。这群人就像之前的每次聚会一样,一起吃饭、看电影、夜跑、组织学习沙龙……从彼此陌生到渐渐熟悉。继“独居”生活模式之后,如今90后、00后们又开启了“共居共创”的崭新生活方式。

开启“共居实验”让陌生伙伴找到“特别的家”

Ava、蓝熊和老江之前并不认识,是老江的“实验”让大家走到一起。

2023年4月1日,共居社区“我们的客厅”在深圳启动。

“如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独居比例非常高,虽然独居给了个体最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但人们还可以重新选择结成社群。这时候人与人的社交就不是被动的,而是因为各自的主动选择,这样的连接将创造新的价值,我想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共居社区“我们的客厅”发起人老江说。

“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合租,而是在共建一个社群。在这里,大家不论身份、地位、境遇或认同,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发起、组织或加入一场公共讨论、分享或是展出。”老江介绍,他会对每个申请入住的人进行面试,严格筛选小伙伴,没想到社区成员增长得很快,从最初由8名成员组成的“我们的客厅1.0”发展到如今的30名成员,主要年龄在24岁至30岁之间,其中一半的人曾留学海外,40%有硕士以上学历,职业类型以白领和自由职业者居多,也有留学生。

00后Ava入住该社区两个多月了,她说:“生活在这样的社群里太开心了,室友们都很好,有做商务的,有做投资的,还有正在读书准备出国的。老江喜欢做饭,所以我们常常推开家门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吃;也有好多室友有些小才艺,周末我们就一起组乐队玩,客厅里也会定期邀请新朋友一起针对特定话题进行交流,我觉得收获很多。”

“这有点像一种半公共空间中的关系营造实验。”研究生蓝熊表示,他加入这个“共居空间”正是看中了其中的学习和交流属性。他和伙伴们探讨“城市无障碍”等公益话题,而像“大湾区创业”“AI与大数据沙龙”等话题也让他能够更好地开拓视野。

不仅如此,他们还对社区里的各个客厅入口和洗手间进行了一系列无障碍改造,方便使用轮椅的伙伴参加活动。

打破“信息茧房”让不同领域年轻人“破圈”交流

半年多的时间里,老江和伙伴已经组织了上百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每一个社区成员基本上都来过现场参加活动,或者一起吃过饭,这些联结让我们紧密相连。”实际上,老江一直在思考目前“原子化”社会结构下的生活。“在城市環境中,成千上万的人虽然居住生活近在咫尺,但原本的家族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均有所弱化。”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网络就可以远程工作,甚至边工作边旅行,然而远程工作也要有稳定的网络和办公条件,失去了“组织”的人也需要融入社会集体,需要与人群产生链接。

老江觉得,“深圳有着广大的年轻人基数,大家都有活跃的创造力和想法。但城市的‘精专化让我们陷在圈子和‘信息茧房里,而社群可以让人们喜欢聚在一起,互相学习与合作,一起‘破圈交流,吸收更广泛的外部信息和资源”。

在共居中探求“自我”获得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通过共建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看到有趣的人,也让自己被‘看见,获得更多生活的可能性。”老江表示。除了深圳,目前在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开展了各类“集体生活实践”:2022年6月1日,“706广州生活实验室”在长洲岛的一个共居空间接待了15位朋友,大家在一个拥有图书室、共享办公室和放映厅的公共空间里举办活动。

上海的青年友好型社区“228街坊”,这里有价格实惠的社区食堂,小酒馆一到夜晚坐满了老街坊,还有上班族,为了满足青年社交需求,每周定期的社群交友活动也十分丰富,这里同样在打造小而精的全年龄段人群交往“会客厅”。

与此同时,杭州、深圳、北京也开展了“48小时生活实验室”活动,邀请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一个实体空间内共同生活48个小时,体验集体做饭、集体居住,并且共同完成一份《青年人生活状态报告》,或是完成关于城市变迁的摄影集,一个剧本,策划一场话剧等,通过与他人“链接”来探求“自我”在这个世界的定位。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是承载我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老江表示,希望与大家一同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摘自《广州日报》)

猜你喜欢
会客厅客厅社群
瓜里绘客厅
瓜里绘客厅
小编会客厅
小编会客厅
读迷会客厅
读迷会客厅
杨苡先生的客厅
社群短命七宗罪
春意客厅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