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始末

2024-03-08 07:51米艾尼
党员文摘 2024年3期
关键词:考察站长城站南极洲

米艾尼

39年前,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挺立南极洲的喜讯首次见诸报端。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南极的上空,中国人对南极这块神秘土地的探索,由此而始。

首次参加《南极公约》会议受到二等公民待遇

1985年2月15日10时,北京收到一封来自南极的电报:“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

这封电报的发出者是长城站第一任站长郭琨。他曾7次带队进入南极,也是长城站的建设总指挥。

郭琨与南极科考结缘,要追溯到1978年。

那一年,43岁的郭琨接到一个特殊任务:负责南极考察。那是我国正式开始筹划南极科考的开端。

那时,郭琨正在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综合计划处任副处长。彼时的他,对南极的了解比普通人多不了多少,他的工作是从几乎“一无所知”开始的。

1983年6月,中国以缔约国身份加入《南极条约》。同年9月,我国第一次派出代表团出席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的《南极条约》会议。

中国代表团只有3人,郭琨是其中之一。首次參加《南极条约》会议的经历,对郭琨来说是一段并不愉快的回忆。

郭琨回忆说:“因为当时我们在南极没有建站,虽然加入了南极条约,但我们国家是缔约国,不是协商国,没有表决权。从座次到文件发放,中国代表团受到的都是二等公民的待遇。”

郭琨记得,那年参加会议的有16个协商国、9个缔约国。在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不是《南极条约》的协商国,也只有中国没有表决权。“这和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原因就是中国在南极没有建站”。

20世纪70年代末,南极洲上已经有100多个各国建立的考察站,而在中国甚至找不到一张完整的南极洲地图。

但中国科学界对南极的向往和热情在涌动、积聚着。1984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会后,获奖的王富葆、孙鸿烈等32位科学家以“向南极进军”为题,联名致信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中国在南极洲建立考察站,进行科学考察。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在南极洲建站和进行科学考察。

1984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在南极建设第一座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站时间定在1984年末到 1985年初。

中国人在南极岛上“零的突破”,即将到来。

比晕船更可怕的是海上风暴

1984年10月8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宣布成立,郭琨任队长。

1984年11月20日,郭琨起得格外早。

从现存的影像资料里可以看到,那天的黄浦江畔天气很好,1000多人聚集在码头边,朝着向阳红10号船和J121船上等待出征的科考队员们招手,其中有参加出征仪式的领导、队员的亲属,更多的是自发为南极考察队送行的普通上海市民。

上午10时整,汽笛声响彻在黄浦江上,向阳红10号船和J121船启航了。

俗话说,海上无风三尺浪。30多天的海上漂泊,队员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晕船。郭琨说:“当时晕船的队员占60%,连续呕吐的占7%,就是不晕船的队员也感到饮食无味,睡不好觉。将近600个人,吃饭的时候,到餐厅的不足1/3。”

比晕船更可怕的,是海上风暴。

队员们首先见识到的是西风带的厉害,这个风带在南纬45度至60度,船只24小时不间断航行,要7-8天才能通过。

“西风带在航海上是非常危险的地带,我们在航行中遇到的最大风速是每秒38.9米。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也只有每秒31.6米。”郭琨说。

穿越西风带时,考察队曾遇到过一个强大气旋,风速每秒34米,风力在12级以上,涌浪高达12米。

茫茫大海,巨浪滔天,万吨级的向阳红10号和J121船变成了两条小舢板。十余米高的浪头一个接着一个,山一样地压过来,把两艘船一下推向山头,又一下压到谷底。钢铁的船身被浪撕扯着,发出骇人的“吱吱呀呀”的呻吟,仿佛随时会裂开。

风浪最大的时候,向阳红10号后甲板的吊车操纵台被浪头打翻,船舷的铁门被生生扯落海中。船身前仰后合地颠簸着,船尾水下的推进器和船舵时不时露出水面,造成主机空转。一旦主机停车,后果不堪设想。能抗12级风浪的向阳红10号,在远超设计能力的风浪面前举步维艰。事后,船员们在船身发现十余处裂缝,多处焊接部位严重受损。

但最终,它还是经受住了考验。

12月25日,两船相继驶入南纬60度(60°S)以内,《南极条约》规定,60°S以南地区属于南极地区。

南极,中国来了!

这样的“南极速度”是绝无仅有的

1984年的12月26日,两船在麦克斯韦尔湾内抛锚,此行的目的地——乔治王岛到了。

郭琨有非常严重的腰病,在房间里行走都非常困难,这是他在首建长城站时落下的毛病。

“在乔治王岛的前16天时间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所有队员生了冻疮。我们穿着统一发放的棉衣棉裤,腰上还扎着一条绳子,但是南极的寒风还是像一盆冷水一样从脊椎骨一直浇到后腰。”郭琨说。

终于,在上岛后的第16天,南极考察站的“心脏”——发电站抢建完成了。中国的柴油发电机在地球最底部的冰雪王国正式开始发电。

队员们住的塑料小帐篷马上安装上了电灯和取暖设备。

1985年1月17日,全部卸运工作结束。从1月20日起,长城站的建设全面铺开。

为了抢时间,大家24小时连轴转,队员们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所有的人都忙着挖地基、扛钢材,与短暂的27天时间赛跑。

1月的南极,虽然是夏天,沿海地区的月平均气温仍然只有0℃左右。乔治王岛在沿海地区,夏季的平均温度在-2℃。郭琨说:“南极的早晚温差很大,早上队员们醒来后,因为水都在晚上冻住了,大家只能用雪蹭蹭牙,或者用手把小河沟冻住的冰层戳破,再用冰水洗脸。”

南极环境恶劣,不仅寒冷,还经常有暴雪和暴雨,夏季也不例外。

“我们在岛上61天,晴天不超过10天,小雨都算是好天气。”郭琨说。

就是在这样的天气环境下,队员每天仍然要劳动十七八个小时,很多人都是和衣而睡。

副队长董兆乾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累得倒头就能睡,暴风雪把帐篷刮倒了也醒不了,醒来一睁眼常常发现自己被埋在雪堆里。”

让郭琨记忆犹新的画面,是在打地基的时候,融化的冰雪渗透到基坑里达半米多深,无法浇灌混凝土。

队员们在地基外又挖了一个坑,把地基坑内的水引入外坑内,由一两名队员趴在冰冷的地上,用饭盆舀坑内的水,其他队员在地基坑内快速浇灌混凝土,直到混凝土完全凝固了,队员们才停止舀水。

“那么冷的天,就在地上那么趴着舀水,一趴大半天。”回想起当年那一幕,郭琨红了眼眶。

地基浇筑、安装横梁、安装墙板、竖国旗杆……考察站内,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设施建成,每天都有喜讯传来。

2月15日10时,长城站完成建站的最后一道工序——郭琨亲手把长城站的站标悬挂在第一栋房屋正门的上方。

随即,郭琨给北京发电报告: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了。

第二天,中国长城站挺立南极洲的喜讯,传遍全国。

一个“小城市”般的考察站,是54名考察队员,在J121船突击队的大力支援下,全力以赴,用短短52天时间建立完成的。

郭琨说,这样的“南极速度”,在各国的极地考察站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摘自《北京日报》)

猜你喜欢
考察站长城站南极洲
基于局部特征的南极考察站网络效率评价
南极探险日常
Explore Antarctica with the photographer 与摄影师一起探索南极洲
南极不再“难及”,长城站旅游申请开放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南极洲——中山站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回溯过去,从昨天读懂今天
各具特色的南极科考站
“零排放”南极考察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