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复发因素探讨

2024-03-09 07:15宋湖平钟昕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开颅优良率血肿

宋湖平,钟昕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 1 神经外科,2 外科,福建 厦门 361022)

脑出血是死亡率较高的脑卒中类型,占所有卒中类型的30%,30 天死亡率达40%~50%[1]。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高血压严重并发症之一,多见于老年人,占所有卒中类型的15%[2]。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HICH 的有效方法,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术后可能出现复发问题,一旦复发,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往往高于初次发病[3]。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病例回顾分析法,探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以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HICH 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①符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4]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以及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5]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②接受手术治疗,具备手术指征。排除标准: ①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等因素导致的脑出血者;②血压正常的脑出血患者;③手术禁忌证或采用保守治疗者。其中30 例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MIPHD)治疗(MIPHD 组),男15 例,女15例;年龄50~80 岁,平均(69.25±3.26)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5~12 分,平均(6.95±1.42)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6]评分10~20 分,平均(15.12±4.69)分。50 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开颅手术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63~79 岁,平均(70.21± 3.36)岁;GCS 评分7~11 分,平均(7.72±1.62)分;NIHSS 评分10~21 分,平均(15.67±4.42)分。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开颅手术组治疗方法如下: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术前CT 扫描结果确认血肿位置,根据血肿位置设计手术切口,扩大翼点入路或马蹄切口入路,切开头皮逐层分离暴露颅骨切除范围,颅骨钻孔2~3 枚铣刀分离骨瓣,周边悬吊后弧形切开硬脑膜,皮层造瘘进入血肿腔,吸引器吸除血肿,双击电凝确认止血后扩大修补硬脑膜,视脑肿胀程度决定是否回置骨瓣,留置颅内压检测探头,逐层缝合头皮,术后加强止血,调控血压,降颅压,预防感染,积极处理并发症和对症治疗。MIPHD 组治疗方法如下: 根据术前CT 扫描结果确认血肿最大层面,确定穿刺点和深度,做好体表标记,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局部麻醉,Y-1 型穿刺针穿刺,电钻驱动下穿刺直至血肿中心,5 mL 注射器抽吸部分血肿,注入尿激酶2~4 万单位+2 mL 生理盐水混悬液,外接引流装置,夹闭4 h 后放开引流,复查头颅CT 血肿量,当低于10 mL 时拔除引流穿刺针,其他处理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3 周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7]评价疗效。优: 恢复良好伴轻度神经障碍,可正常生活;良:中度病残,生活自理;可: 重度病残生活无法自理,但意识清楚;差: 植物状态或死亡。计算优良率。②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血肿残余量、二次手术率、神经缺损程度。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NIHSS 量表从意识、眼球运动、视野、面肌以及肢体活动、共济、语言等方面评估患者的神经缺损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

2 结果

2.1 不同术式治疗HICH 的效果及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的优良率、住院时间、血肿残余量、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两组的NIHSS 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3 个月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术式治疗HICH 的效果及临床指标比较 [n(%),±s]

表1 不同术式治疗HICH 的效果及临床指标比较 [n(%),±s]

组别n优良率住院时间(d)血肿残余量(mL)二次手术率NIHSS 评分(分)术前MIPHD 组3023(76.67)19.23±3.268.32±2.652(6.67)15.12±4.69开颅手术组5034(68.00)20.34±5.027.95±2.155(10.00)15.67±4.42 χ2/t 值0.6881.0810.6820.2610.527 P 值0.4070.2830.4970.6090.600术后3 个月P 10.21±3.92<0.05 9.79±3.65<0.05 0.485 0.629

2.2 影响HICH 复发的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HICH患者术后复发13 例,复发率为16.25%。以HICH 患者术后是否复发为因变量,纳入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SBP、入院时GCS 评分、血肿形态、出血量、凝血机制异常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入院SBP、出血量、凝血机制异常是影响HICH 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HICH 复发的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HICH 是高血压引起的颅内动静脉、毛细血管自发性破裂性出血,占所有自发性颅内出血的50%~70%,约30%的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残疾[8]。早期解除血肿压迫,减轻继发性脑水肿和神经元损伤是治疗HICH 的关键。开颅血肿清除术可迅速清除血肿,及时有效控制颅内高压,减轻对神经组织的损害,血肿清除率高[9]。而MIPHD 无需全麻,切口小,创伤小,在HICH 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后神经缺损程度均明显减轻,两组的优良率、住院时间、血肿残余量、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开颅手术和MIPHD 治疗HICH均可有效清除脑血肿,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具有同等的近期临床疗效。但考虑高龄患者耐受性差,而MIPHD 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的特性,因此对于高龄HICH 患者推荐使用MIPHD 治疗,但对于出血量偏大的患者仍应以开颅手术治疗为主。本研究中HICH 患者术后复发13 例,复发率为16.2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入院SBP、出血量、凝血机制异常是影响HICH 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点关注。

综上所述,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均可改善HICH 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对于术前SBP 过高、出血量偏大、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应警惕术后HICH 的复发。

猜你喜欢
开颅优良率血肿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Reaumuria soongorica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 to arid environments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