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未来

2024-03-10 01:40王一凡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1期
关键词:分层目标教育

王一凡

“希望教育”是给每一个学生都带来希望的学校教育,源于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是时任校长黄万胄先生于1990年10月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旨在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激励学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希望教育”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全国基础教育三大改革流派(希望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之一。黄万胄先生在1978年进入刚组建的粮道街中学,先后在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的岗位上,践行“希望教育”20余年。2000年秋天退休后,黄万胄先生又先后被聘为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第一中学校长、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总校长,持续探索实践“希望教育”至2003年,俟后,移居四川,仍在当地身体力行推广“希望教育”。2021年5月,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专门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及相关专家为黄万胄先生召开了其《寄望未来》的新书发布会。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一直坚持实施“希望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杨勤祖、王朝文、向进等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不断与时俱进,在传统“希望教育”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希望教育新模式”。原创于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的“希望教育”持续30余年,历久弥新,正如郭振有先生所言:“希望教育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中。它的理念和模式,在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追溯其探索历程,剖析其内在机理,阐释其教育意蕴,无疑对当下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希望教育”的改革背景

1979年至2000年,是我国本土教育流派的实验再兴、模式生成期。很多流派传承了之前的实验渊源,直至后来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教学模式及数量众多的教育改革成果与典型经验,加上大量引入和移植的国外教育教学流派的理论主张和实验成果,为教育实践界各种本土教育流派的形成铺平了道路。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地方教育改革实践,各地结合区域实际开展了系列教育变革探索与实践。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基于当时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着眼于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全民族素質的素质教育实践。武汉市粮道街中学位于武昌蛇山北麓小东门附近,是1978年由一所小学改建成的单设初中,地势低洼,犹如一块“盆地”。每逢暴雨,周围的积水一起涌向学校,这种自然现象与另一种社会现象在这里形成巧合:周围八所省、市重点和老校完中,层层筛选后剩下的学生,统统落入武汉市粮道街中学这个教育“盆地”。

正好学校对面有一个废品回收站,一句顺口溜就在社会上不胫而走: “两个‘废品门对门,一个收废铁,一个收‘废人。”学生不安心,家长不放心,教师无信心。教师有“三气”:对重点中学不服气,对招生办有怨气,对学生怄气。

教学设施差,师资差,生源尤差。面对现实,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不断革新教育理念,让大家认识到,“进入粮道街中学的学生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我们要爱他们,转化他们,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学优生同样光荣”。同时,学校努力调动每一个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奋斗,努力向上。

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这样一所“废品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

“希望教育”聚焦的问题

“希望教育”是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基于多年转化“学困生”的经验,针对学生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学习动力不足以及个人对未来不抱希望这一不良心理现状而提出来的。其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聚焦培养学生“希望心理”。“希望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即“希望心理”。学生的素质发展包含人格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发展,人格因素中又有协调性品质(谦虚、忍让等)和进取性品质(自信、进取等)之分,而进取性品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动因。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学生进取性品质的培养,让学生的发展处于被动状态。粮道街中学在“转差”中厘析,“学困生”之根源在于缺乏自尊、自信的进取性品质。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进取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聚焦教育目标主体化。教师必须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希望教育”致力于将社会对学生提出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遵循“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发展前途”的原则,在学校里逐步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体目标,即校长办学目标转化为教师育人目标,教师育人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目标转化的过程便是学生认识前途、追求进步的过程,也是寄托“希望”的过程。

聚焦分层、分类施教。教育工作要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分类推进,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最优发展状态。希望是一种尚未实现的期待,要使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期待,就必须从现实基础出发,循序渐进,逐渐达到理想的目标。否则,希望便会成为幻想。许多学生对自己失望,正是由于希望多次不能实现的结果。基于此,粮道街中学教师总结出了根据学生不同基础分层要求、分类推进的操作准则,为实现“希望教育”提供了系列适切的活动策略。

聚焦学生发展性评价。“希望教育”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过去的评价强调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水平,注重测评学生拥有了什么,而没有预测学生将来达到什么水平或追求什么目标。这种评价容易导致学生骄傲自满或悲观失望。“希望教育”对于教育效果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强调着眼于未来,为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评价,即以激励学生进步为出发点,扬长抑短,促优策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面向未来求发展。

“希望教育”的内涵解读

“希望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在粮道街中学几代人的不懈探索与执着坚守中,在数十年的努力进取与不断丰厚中,逐渐形成鲜明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两都两满”,即“撒向学生都是爱,奉献社会都是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倡导“热爱学生,点燃内在希望之火,奔向未来”。

“希望教育”的内涵。“希望教育”是在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点燃每个学生内在的希望之火,培养他们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以及向积极目标努力进取的精神和品质的教育。

“希望教育”的目标体系。“希望教育”基于粮道街中学实际,因校制宜,其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导向,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基础而制定的。其目标体系分为4大板块20项,具体如下。总体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共五项;主体目标: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和自控力共五项;情意目标:动机、兴趣、意志、习惯、情感、性格共六项;能力目标: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共五项。

每个目标分别分成 A、B、C、D 四等。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年,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从4大板块20项中确立自己的起点坐标,制定出一年、两年、三年之后分别要实现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并制定出终身希望、理想的目标,将终身理想、奋斗目标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将个人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连接起来。

“希望教育”的操作体系。“希望教育”的操作体系提炼为:热爱、希望、促进、评估。

热爱:即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熱爱学生,才能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指导和帮助他们,确立起点坐标,并制定出分期分类(项)达到的近期、中期目标。

希望:希望即目标,是在4大板块20项共80类中,确立各自的20个起点坐标,再制定一年、两年、三年期目标,以及终生奋斗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

促进:即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一起抓,分类推进、分层激励等多种途径、方法,促进学生达到目标。以分类推进为例,就是在班主任引领下,各科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目标分项推进表,将学生大体分为四类,共同制定分类推进的措施,逐类向前推进。同时,学生个人在自己的20项目标中不断努力、反省、推进。

评估:分为自评和他评。通过分类推进,让目标活起来。以他评为例,包含小组评、全班评、家长评,最后由班主任汇总,形成素质教育报告单。评估的目的在于激励,这是“希望教育”中最普遍的方法。激励,有目标激励、情感激励、表扬激励、批评激励,等等。激励,让学生动起来。

在“希望教育”操作的四个环节中,热爱学生,看到学生的希望,把希望转化为具体目标;然后通过家校社的结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起抓、分类推进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励学生达到目标;再通过评估、调节、激励,让学生不断看到新的希望,并将希望具体化为新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潜能不断被发掘, 积极性、主动性、内驱力被充分调动,进而能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新希望教育模式。“激活希望,引导成功”的德育模式。该德育模式即通过引导学生“明希望之理,启希望之心,定希望之标,导希望之行,彰希望之功”,以尊重、热爱为基础,以激活希望为动力,以自我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肯定学生的发展潜能,主张通过教师的情感感化,不断激励、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目标,使其得到成功的体验。注重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和自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操作程序如图所示。

关心学生,即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倾注爱心,对学生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激活希望,即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只要点燃学生的内在希望之火,都能把学生的可能性发展变成现实性发展;确定目标,即必须将德育目标转为学生自我发展目标,做到教师清楚、学生明确;导向实践,即从全体学生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分类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四心一力”,激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达到终极目标;体验成功,即教师和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希望中评价调节,确立新的目标。

“唤起希望,激励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即热爱学生,点燃学生内在希望之火(在希望中启动),激励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在激励中互动),通过分层训练(在实践中发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创新),不断确定新的希望目标。

该模式的操作程序为:唤起希望—激励学习—分层指导—体验成功。唤起希望是前提,激励学习是方法,分层指导是策略,体验成功是目的。以学生希望心理活动为依据,构建“在希望中启动、在激励中互动、在实践中发现、在成功中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唤起希望,即通过希望转化为主体需要的满足,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希望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实现希望目标的信心,营造一个充满希望的课堂氛围,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激励学习,即通过激励转化为主体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导出学习疑点,通过自我激励、师生激励和生生激励,促进学生多向交流与合作,通过质疑答疑获取新知识;分层指导,即通过分层转化为主体训练的选择,教师根据希望目标的层次性及各层次的特点,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自主探究、启发探究和帮助探究三个不同层次的训练;体验成功,即通过体验转化为主体成功的自信,确定希望目标、学习巩固、归纳小结、应用迁移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不断体验成功,进而不断确立新的希望目标。

“培养希望,体验成功”的校本课程。“希望教育”持续3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历经几任校长的薪火相传,立足希望心理培养,开发了《希望心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校本课程。

“希望教育”校本课程实施形成了突出“四个环节”,倡导“八给”的操作策略。“四个环节”即目标引导、不断激励、分层指导、评估调节。“八给”即多给学生希望,让他们自己去成长;多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舞台,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多给学生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磨炼,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展。

责任编辑/鄢志勇

编者按:作为基础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强省,自1978年以来,湖北在基础教育变革中沉淀了不少宝贵的成功经验。一些学校立足校情,敏锐地把握时代变革的需求,积极探索、尝试、提炼、总结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不少遵循教育规律,因地制宜、因校不同、因时有别,充满思想魅力与精神活力的教育理论,有的甚至在全国产生了影响。追溯湖北基础教育自1978年以来的重要变革,一是在回眸湖北基础教育的重要变革中,对变革历史进行梳理,描绘湖北基础教育改革谱系,以期形成湖北基础教育改革话语体系;二是在教育变革的历史积淀中提炼湖北经验,为当下及未来的教育变革提供观照,在教育强省建设新征程中聚焦问题、因地制宜、据时变革。

猜你喜欢
分层目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雨林的分层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有趣的分层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