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溃疡汤治疗聚脉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

2024-03-13 13:18丁庆学牛栋良王荣林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糜烂性反酸胃炎

李 嵘 丁庆学 牛栋良 王荣林

1 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脾胃肝胆科 458030; 2 淇县中医院脑病科

慢性糜烂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腹痛、反酸烧心等一系列胃黏膜上皮受损的症状,镜下可见胃黏膜红肿糜烂、溃疡出血等,若不有效干预,炎症迁延不愈,会大幅提高胃癌发生风险。其临床治疗多采用抑胃、护胃、根除幽门螺杆菌(Hp)等对症治疗。中医认为其多与脾胃虚弱,兼气滞、湿热及痰瘀等本虚标实之病机有关,治疗多从健脾和胃、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及行气止痛方面入手,疗效确切[1]。“三部六病”是刘绍武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套独特的中医辨证体系,加之中医理论对“溃疡病”论述并无现代医学详尽准确,故“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下的溃疡汤便弥补这一遗憾,更精准地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20年9月—2022年9月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1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31例,年龄32~70(54.87±6.72)岁,病程1.2~5.8(3.68±0.74)年,体质量指数19.11~28.09(23.68±2.74)kg/m2;观察组男28例,女30例,年龄33~69(53.93±7.01)岁,病程1.5~6.1(3.77±0.77)年,体质量指数19.28~29.03(24.06±2.8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糜烂性胃炎诊断[3]。(2)符合聚脉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相关证候:胃脘部胀满疼痛,胸胁满闷,善太息,每遇情志不舒时复发或加重,反酸烧心,心烦易怒,纳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见关脉独大,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3)年龄≤70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并发胃肠道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2)有既往胃部手术史;(3)合并其他影响胃肠动力相关疾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标准抗Hp四联疗法[奥美拉唑(10mg,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H20056062)+铝酸铋(50片,哈药集团制药六厂,H23021337)+阿莫西林(0.25g,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H20003263)+克拉霉素(250mg,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H20033044)]治疗14d。治疗14d后,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10mg/次,2次/d;铝碳酸镁(0.5g,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50021189),1g/次,3次/d;枸橼酸莫沙必利(5mg,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19990313),5mg/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部六病”溃疡汤治疗,方药:柴胡15g,黄芩15g,白芍30g,苏子30g,陈皮30g,川椒10g,党参30g,大黄6g,五灵脂15g,川楝子30g,败酱草30g,甘草10g,大枣10枚。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4]:以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为痊愈,以临床症状明显减轻,70%≤积分减少<95%为显效;以临床症状有所减轻,30%≤积分减少<70%为有效;以临床症状未见减轻甚至加重,积分减少<3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症状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胃脘疼痛、脘腹胀满、胸胁满闷、反酸烧心、嗳气,由轻到重分别计0、2、4及6分。(3)胃黏膜变化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行胃镜(型号:olympus奥林巴斯CV-290)检查,评估胃黏膜充血水肿、花斑状红白相间、糜烂,由轻到重分别计0、1、2及3分,计算糜烂面积[(长轴+短轴)/2]。(4)炎症水平: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痊愈19例(33.33%),显效12例(21.05%),有效9例(15.79%),无效17例(29.82%),总有效率为70.18%;观察组痊愈26例(44.83%),显效15例(25.86%),有效11例(18.97%),无效6例(10.34%),总有效率为89.6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6.817 9,P=0.009 0<0.05)。

2.2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脘腹胀满、胸胁满闷以及嗳气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反酸烧心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胃镜下胃黏膜变化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胃镜检查胃黏膜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镜下胃黏膜变化比较

2.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三部六病”辨证体系承袭于《伤寒论》,将人体整体划分为表、里、枢三个系统,每部以阴阳为病,表部与外界直接接触,也就是人体的肺、肌表、生殖系统等,里部是人体由口腔至肛门用来摄取消化吸收食物的完整消化体系,枢部是人体和气血接触的部分,横跨表里的气血之载体,此三部共同维系机体阴阳平衡。“三部六病”辨证体系中脉分溢、紊、聚及覆脉四象,依腔定脉,腹腔消化吸收功能病变多对应关部脉,聚脉又叫“聚关脉”,以寸口处关脉独大,“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矣”,聚脉通常与“郁”相关,常伴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嘈杂,凡见聚脉者,多有长期的精神抑郁等抑制性证候,本文从客观层面探讨“三部六病”体系下聚脉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以溃疡汤治疗的效果及机制,以期为“三部六病”理念在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证据支持[5]。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除反酸烧心评分外,余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三部六病”溃疡汤联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奥美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调整胃内酸碱度,为已经受损伤的胃黏膜提供合适的酸碱环境,同时铝碳酸镁也能发挥中和胃酸、减少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胃痛、反酸等症状。“三部六病”溃疡汤源于小柴胡汤,刘绍武先生认为,凡是机体矛盾双方呈现非对抗性,都可采用小柴胡汤双向调控协调整体,充分调动人体的自然疗能,畅达三焦,宣通表里,调和气血阴阳。柴胡、黄芩味苦,开发胸阳,擅解寒热邪气、胸胁痞满,清利胸膈,除胃肠之结气;以苏子代小柴胡汤原方之半夏,能降气化痰利膈、润燥滑肠,以防半夏过燥;以川椒代替生姜,辛以除湿、温以散寒、温中而解郁,并能缓急止痛,此二味辛温表散之力能协助苦味药除寒热证与胸胁证,如此既保留了原方之精神,又使得合方更趋于平和;党参、甘草、大枣味甘,补气扶正以固本,兼以调和诸药,整体调和阴阳气血功能;加陈皮取枳实之意,其成分相似,用以消痞且助消化;芍药与陈皮对药可治心下满痛,柔肝解痉、缓急止痛,兼养肝脾之阴;大黄用量不宜过大,恐引起泄泻而有喧宾夺主之嫌,此处少量用之,通便以除陈,陈除则新生;五灵脂活血化瘀、温通血脉、止痛;川楝子疏肝清热、理气止痛,取《圣惠方》方中“金铃子散”之意,擅治心下热痛,即灼热感,对胃脘部症状尤为适宜;败酱草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对糜烂性胃炎溃疡病不可过用苦寒之品,败酱草性微寒,不至过于寒凉伤正。合方共奏调和整体阴阳、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之功。本文中反酸烧心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概因常规治疗本病药物多以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为主,现有周期及例数并未观察到预期效果,希望日后可以从酸碱环境机制上进一步研究[6]。

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会引起胃黏膜血管痉挛收缩,黏膜缺血缺氧,引起糜烂甚至出血,长期精神、情绪波动也会引发炎症反应,造成胃黏膜损伤。本文中,治疗后观察组胃黏膜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三部六病”溃疡汤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修复胃黏膜,降低炎症水平,效果优于常规治疗。铝碳酸镁能通过调节伴侣蛋白表达水平直接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内的蛋白结构及功能,从而影响细胞状态,提高细胞存活率,此外还有提升细胞抗氧化应激防御机制的作用[7]。“三部六病”溃疡汤基础为小柴胡汤,结合现代研究,溃疡病与植物神经紊乱有关,临床治疗中首先要解决该问题,而小柴胡汤可以调节植物神经紊乱状态,协调整体,通过调节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广泛影响大脑神经兴奋性,从而发挥调节情绪的作用,也能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增加神经突触可塑性,减少抑郁情绪的产生,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8];川楝子醇提物能延缓神经传导速度,造成神经脱髓鞘,抗炎镇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明显的抑菌抗炎作用,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保护胃黏膜[9];黄芩、甘草等复方中的活性成分能参与多脂多糖反应,降低氧化还原酶的活性,激活相关信号通路,激活下游蛋白,提高周期调节蛋白的表达水平,有效发挥调控胃黏膜细胞活动周期、增殖以及凋亡进程,有效帮助修复胃黏膜[10]。

综上所述,“三部六病”溃疡汤可有效改善聚脉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胃黏膜恢复,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糜烂性反酸胃炎
经常反酸烧心怎么办?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兰索拉唑对Hp引起糜烂性胃炎患者Th1/Th2漂移的影响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