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联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效果观察

2024-03-13 13:19赵应菊严兴茂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益气汤骨质疏松症脾胃

赵应菊 田 琦 严兴茂

贵州省遵义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563000

骨质疏松症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乏力、腰背乃至全身性骨痛、脊柱变形或骨骼畸形等症状,并常伴有心悸、呼吸困难等,且会增加骨折风险,而在中医辨证分型中,骨质疏松症又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胃虚弱等证型为主,其中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目前,临床针对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多采用西医抗骨质疏松药物和传统中医穴位针灸进行治疗,西医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增加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改善骨质功能指标,降低骨折风险,不过西药治疗应用周期极长,治疗成本较高,药物副作用较重。而穴位针灸治疗疗效存行时间又较短,且仅能从外部经络单方面调节患者临床病症表现,效果不够持久,难以从根本上激活患者机体脏腑功能,提高其骨质状态自主恢复能力,治疗停止后病症复发甚至加重可能性仍旧存在。加之参照中医理论,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多是由于患者脾气虚弱、胃失和降,难以运化五谷精微,致使气机不畅,经络痹阻,骨骼滋养不足,外加基础体征及器官功能下降,进而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骨痛血淤,所以中医认为,针对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应从调和脾胃、益气固本、补中活血入手[1]。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补中益气汤联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60.90±2.40)岁;病程0.6~1.3年,平均病程(0.92±0.22)年。观察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1.20±2.37)岁;病程0.5~1.5年,平均病程(0.89±0.24)年。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2]和《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3]中的相关标准,即:(1)极易出现疲劳乏力,负重能力严重下降。甚至无法负重;(2)久站久坐久走或进行负重活动后出现腰背疼痛等骨痛现象,且向全身弥散,严重时会导致关节及肢体活动受限;(3)伴有身高下降、驼背等脊柱变形症状,且胸腰椎脆性骨折及再次骨折发生率明显升高;(4)出现心肺压迫和骨骼畸形,并导致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肺活量下降等循环、呼吸系统异常症状;(5)主症出现食欲不振、肌骨痛、便秘腹泻等,次症出现皮下瘀血、腹胀满痛,同时伴有舌质暗紫、脉细数。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严重基础性疾病,无严重脏器病变,无骨质疏松性骨折史,可耐受常规检查及治疗;(2)无明显的先天精神、智力障碍;(3)从未因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应用过药物或针灸治疗;(4)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与上述各项纳入标准不符的患者,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2)存在针灸禁忌证或方案中使用的药物过敏的患者;(3)不配合研究者。

1.4 方法 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4d,其中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即使用0.30mm×40mm华佗牌针灸毫针进行穴位针灸。选穴时以肾俞、脾俞、肝俞、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为主,针灸刺入深度均为30~35mm,行平补平泻手法入针,至所需深度后行提插捻转3次,留针30min,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其中基本药物组成包括: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12g,川续断12g,补骨脂12g,砂仁8g,甘草8g,升麻6g,柴胡6g,陈皮5g,山药10g。每日1剂,每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使用,且与穴位针灸治疗间隔2h以上为宜。

1.5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胀满痛、舌质暗紫、骨痛血瘀等症状,单项评分0~5分,总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2)骨密度:治疗前7d和治疗结束后7d,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淮安辛宇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XYH-1000C型)测定两组BMD[4],BMD正常为-1~1g/cm3,BMD-2.5~-1g/cm3为骨量减少,BMD<-2.5g/cm3为骨质疏松,BMD<-3.5g/cm3为重度骨质疏松。(3)脊柱状态:治疗前7d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两组脊柱侧弯Cobb角变化情况,Cobb角测量:使用X线片确定患者脊柱侧弯范围,取头侧端椎上缘的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的交角即为Cobb角,Cobb角越低代表脊柱状态恢复越好。(4)疗效评价[5]:显效:患者食欲及排便正常,骨痛等临床症状消失,BMD水平总改善≥70%;有效:患者食欲不振、腹泻、骨痛等临床症状好转,且30%≤BMD水平总改善<70%;无效:患者骨质疏松及临床表现无好转,BMD水平总改善<30%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χ2=4.320,P=0.038<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及脊柱状态比较 治疗后两组BMD较治疗前升高,脊柱侧弯Cobb角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BMD较对照组高,脊柱侧弯Cobb角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及脊柱状态比较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所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以骨形成减少和骨吸收增加为主要病理特征,与骨折、骨骼畸形等疾病密切相关,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群。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感到乏力、腰背疼痛、生活质量受限,同时还会增加骨折风险,而根据中医理论,骨质疏松症多与患者脾气亏虚、胃失通降、气郁血滞等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典型。因此,目前结合中西医对于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的不同理念,临床上多采用常规西医用药、穴位针灸和传统中药制剂开展治疗,不过因为该病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重要脏器储备功能和体质下降,且合并糖脂代谢紊乱等疾病,使得西医治疗和单纯穴位针灸效果不够持久,治疗周期极长,且易导致不良反应,而单纯中药制剂又起效缓慢[6]。所以选择专业持续的治疗方案以减轻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促进其骨质功能恢复成为研究热点。

既往研究结果显示[7],因为年龄体征、不良生活习惯、自身内分泌紊乱以及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或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体内的破骨细胞会被活化,骨细胞随即被快速分解、吸收,骨量下降且流失加快,骨骼中空隙增大,继而导致患者骨密度和骨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最终并发骨质疏松等骨质功能异常表现。因此对于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应以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同时抑制机体内破骨细胞数量和活性为基础,并借助针灸等治疗措施,改善气血循环,缓解骨质衰退,进而稳定引导患者病症向良性发展。宋朋飞[8]研究表明,通过对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患者特定穴位进行针灸,可以进一步激发经络之气,改善脏腑功能,充分发挥平衡阴阳、滋养人体组织及骨结构的临床效果。针灸时选穴肾俞、脾俞、肝俞、足三里、三阴交和阳陵泉等,其中肾俞、脾俞、肝俞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彼此之间有着微妙却显著的配伍效果,其中肝俞配肾俞可以上下交通,益气培本,肾俞配脾俞可以阴阳调衡,养血安神,脾俞配肝俞可以疏肝理脾,和胃调中。阳陵泉主经,为经之会,针灸可熄内风、祛外邪。三阴交属任脉,主冲任正和,温补阴阳,调节机体分泌。足三里亦可益气养血、熄风化瘀、疏经通络,调节机体气机。《针灸大成》中也有记载,以穴位针灸作为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手段,不仅能够更好地从根本上促进患者身体任脉、督脉与冲脉的畅通,有助于益气培本、阴阳调衡、活血安神、平肝潜阳、健胃养脾,还可以恢复患者机体骨质代谢以及气血调节机制平衡[9]。但穴位针灸疗效维持时间较短,治标不治本,且长期穴位刺激还会使患者经络气血运行出现短暂失衡。而随着中医对于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中成药联合穴位针灸在患者临床治疗中有着良好的辅助效果,中医理论中将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病理表现归属于“骨瘘”“骨枯”等范畴,医圣张仲景就曾在《金匮要略》中分析其病症之因,“脾胃、肝肾亏虚,骨枯髓瘘”,同时,《素问》中也记载其病症之标为“邪、血、气,阻经络”,均说明从中医角度看,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为脾气积涩,胃失和降,营卫之气不足,水谷精气难补,气血运行有碍而后虚损体征。所以中医上将和胃健脾、活血行气、固摄冲任作为治疗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的第一要点。补中益气汤便是从此理论出发,在其中药材的组成成分中,黄芪和山药通气健脾、止痛敛血收精,党参补中益气、健脾调胃、养血生津,陈皮和白术燥湿化痰、镇静安神,当归凉血泻火、收敛固涩,川续断行血化瘀,益气补肾,补骨脂补肾壮骨、强健筋络,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柴胡和升麻疏散退热、升举阳气,辅以甘草补脾益气、止痛温脉,诸药合用内补营血固阳,又可外敛营气止虚,有助于从脏腑本源上共行健脾利胃、补肾温阳、疏肝理气、通经通血之功[10]。赖圆根[11]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联合穴位针灸所形成的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药针治疗新模式,不仅可以借助针灸外部激活患者经脉,还能够在多药材的搭配使用下内里调节脏腑机能,从病因本源入手滋养骨质结构,缓解功能损伤,进而提高机体骨质状态自主恢复能力,改善临床表现。本文中,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与BMD值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与脊柱侧弯Cobb角低于对照组,再次证实补中益气汤与穴位针灸的联合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更好,分析其原因,还是二者从补脾健胃和益气固本出发,促进阴阳共举,加快气血通行全身并归化利用,同时辅以多种药材和针灸激发人体内部精气,改善脏腑功能,补养骨质结构,使得多层面综合治疗效果突出,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由此可见,补中益气汤与穴位针灸治疗能够缓解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异常程度,减少破骨细胞分泌,且抑制其活性,有效改善患者骨结构及组织损伤,提高其骨质功能及状态表现。但由于本研究样本局限性,后续仍需深入探究补中益气汤联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联合穴位针灸用于脾胃虚弱证骨质疏松症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滋养疏松骨质,并健脾和胃,行气化瘀,扶正固本,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益气汤骨质疏松症脾胃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从治未病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