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03-13 13:19董建权谢远胜梁正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锁边单向缝线

董建权 谢远胜 梁正强

贵州省绥阳县人民医院骨科 563300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成熟和快速康复理念的普及,临床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逐渐增多。切口缝合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关键一环,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可增加感染和二次翻修的风险,并显著延长住院时间,传统伤口缝合技术是使用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但是该方法耗时,术后感染风险大,后经改良采用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增加了伤口加固效果,并降低了出血、吻合口瘘等相关并发症风险[1]。倒刺缝线是一种新型的缝合材料,固定效果与可吸收缝线相当,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伤口边缘张力分布,减少组织缺血, 还具有防水、美观等优势[2]。单向倒刺可吸收缝合线尾端没有末端结,无须打结,可减少异物反应,其尾端携带手术针和微环,有助于固定第1针缝线,线身连续缝合可促进组织靠拢,并防止缝线挤压,改善美容效果和组织愈合[3]。本研究通过开展随机对照试验,以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切口为对照,探讨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136例患者。纳入标准: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年龄18~80周岁,具备手术指征;血压,血糖稳定。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精神类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下肢感觉减退或障碍;手术区既往有手术史、外伤史、感染史等。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其中观察组男43例,女25例;年龄50~76 岁,平均年龄(63.65±7.02)岁;患侧:左侧39例,右侧29例;致病原因: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9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9例;Kell-gren-Lawrence(KL)分级:Ⅲ级42例,Ⅳ级26例。对照组男47例,女21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2.35±7.13)岁;患侧:左侧34例,右侧34例;致病原因: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1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4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8例;KL分级:Ⅲ级44例,Ⅳ级24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组间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膝前区正中切口,经髌旁内侧入路,均采用后稳定型股骨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假体安装完成,膝关节屈曲60°缝合切口,对照组采用3-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自切口正面开始缝合,完成第一针打结固定,保留缝线尾部备用,再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全层逐针锁边缝合整个切口一周,松紧适度,缝线尾部打结固定,完成缝合。皮肤缝合均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美容缝合。观察组采用可吸收倒刺缝合线连续缝合单向从切口近端开始缝合至切口末端,再回缝3~4针,松紧适度。两组缝合完毕后均自引流管口注入0.1g氨甲环酸注射液止血。术后处理: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静脉血栓,术后6h开始被动功能锻炼,24h拔除伤口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总缝合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和住院时间。(2)分别于术前、术后7d评估膝关节功能,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Rasmussen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包括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步态、活动范围、稳定程度5项,满分6~30分,分数越高代表膝关节功能越好[4]。(3)术后并发症:记录皮下淤斑、针刺伤、切口渗液、切口红肿、切口感染、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裂开、切口出血或血肿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缝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2.2 两组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两组术前Rasmussen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d Rasmussen评分、膝关节ROM较术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切口裂开、出血或血肿,观察组皮下淤斑、针刺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口渗液、切口红肿、切口感染、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良好的软组织处理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关键,有效和安全的伤口闭合是促使伤口愈合,降低感染,保证全膝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关键,选择最佳的缝合材料和缝合方式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缺血、降低过度切口张力和组织损伤,并促使切口愈合和瘢痕修复[5]。目前临床应用的切口缝合材料和方法有很多种,可吸收或不可吸收缝线是传统的缝合材料,可吸收缝线缝合关闭皮下组织,不可吸收缝合线缝合皮肤,但是传统缝线关闭手术切口需要打结,可能增加线结突出、皮下瘢痕疙瘩、局部微梗死、断裂和滑结等风险。另外,采用传统方法缝合若出现切口张力不平衡时,可导致组织缺血或较大的瘢痕,而不可吸收缝合线常会引起炎症反应,次优瘢痕形成或缝线挤压。

为弥补传统缝合方法的缺陷,有学者提出连续锁边缝合方法,该方法可使缝线完全覆盖手术切口,不会遗漏死角,且缝线张力均匀,对切口不会产生切割力,采用可吸收线缝合提高组织相容性,可避免异物反应[6]。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缝合平均用时(14.49±5.19)min,缝合后未出现切口裂开、出血或血肿,表明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锁边缝合可以将撕开的膝关节胶原纤维束重新编织,为断端提供足够的牵拉力,避免缝线再次切割,其次,吻合打结时可将线结放置于吻合覆盖端下方,避免线结反应,为术后功能锻炼提供良好条件[7]。但是该切口缝合技术可能需要更长的操作时间,因此探寻更为便捷和安全有效的缝合方式十分必要。

倒刺线缝合是一种比较新的缝合方式,该缝合方式可提供持续缝合,无须反复打结,因此可更有效地缩短操作用时,其次倒刺线缝合可使伤口张力更均匀地分布,进而降低切口组织缺血和相关并发症风险[8]。本研究观察组采用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缝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皮下淤斑和针刺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在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闭合中具有操作时间短,伤口并发症风险小的优势,更适用于全膝置换术切口缝合。倒刺线缝合时间缩短的原因为倒刺线缝合是连续性缝合,且不须打结,虽然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也采用单线连续缝合,但是需绕切口一周,且最后需在缝线尾部打结固定,因此操作时间延长。倒刺线缝合针刺伤发生率偏少原因与无须打结、机械传递和损伤少有关[9]。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Rasmussen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和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对患者术后康复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相关。良好的切口缝合对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但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可能受炎症、疼痛程度、康复训练等影响,因此缝合方式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可能被掩盖。

综上所述,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可缩短缝合时间,降低术后皮下淤斑和针刺伤发生率,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切口缝合中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猜你喜欢
锁边单向缝线
多剑杆织机锁边机构设计及送纱叉优化
碳纤维/PPS热塑性单向预浸带进入市场
用“单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全空巷充填技术在孤岛工作面回采中的应用
深井综采工作面无煤柱沿空留巷施工新工艺
从单向到双向的合作治理及实现路径
缝线抗议
捆扎钢丝结合缝线引导指屈肌腱断端回缩的临床应用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