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动脑

2024-03-15 16:50云溪子
小康 2024年7期
关键词:动脑筋悟性夫子

云溪子

读书,多动一分脑筋,会多一分收获。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些奇怪:难道还有读书不动脑的吗 ?是呀,读书本来就是一种“脑力劳动”,打开书本,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图画映入眼帘,头脑里就在不断对这些文字、图画进行解读,以接受文字、图画传达的信息。

这当然是在动脑,但我以为这样的动脑是最初步的,这里想说的动脑是更进一步的思考、思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对事物迷惑不解。读书是重要的学习,是否可以把夫子的意思发挥一下:读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读则殆。我觉得这种发挥基本符合夫子的思想,只不过把“学”的范围限定了一下,学习的途径是很多的。其实,夫子所言的学,恐怕主要是指读书。

我读书不多,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体会,不过弯路、岔路、直路到是走过一些,难免有些想法。现在回想起来,就读书而言,我做过几方面的事:努力读懂一本书,集中思考一个或一类问题,争取有所得、有所“悟”。

读有的书,纯粹是为了消遣,那就翻翻即可,明白多少是多少,似懂非懂也无所谓。读有的书则不然,是希望有所得的,那就要努力读懂。如果是一本理论方面的书,不但需要明白字面的含义,还要一章一节地想想:这章、这节讲了些什么。读完全书,掩卷思索一下本书的基本观点,这本书的观点有何得失,那些观点是获得的新知,对哪些观点持有不同意见。如果可能,还可以对同类书进行比较,看看这本书有无创见。一次参加图书评奖,我觉得有一本论著很不错,于是积极推荐。大家一起讨论时,一位专家说:这本书的确不错,但是作者以前写过几本这个领域的书,这本书较他已出版的书基本上没有新的创见,为了鼓励创新,还是不入选为好。听了这位专家的话,我很汗颜!这本书我读了,好像也读懂了,其实没有真正懂,有点“井底之蛙”。

读文学书、特别是小说,则与上述有所不同。读小说,最基本的是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了然,知晓了故事。如果进一步想,我们是不是领悟了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要表达什么。虽然有人反对“主题论”,认为小说就是作家自我内心的流露、情感的抒发,或者是对人性的表达。我不大同意这些说法。且先不论是否称为“主题”,即使是作家内心的流露、独白,那他总要流露、独白点什么吧,难道就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文字吗?这,恐怕连作家本人也不认可。至于“人性”,本身就是一个“题目”,作家表达的人性,不过是一个分题罢了。我读小说,好像还没有发现无“主题”的。

小说表达一种观念、思想,是通过文学手段实现的: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悬念跌出的人物命运,动人的叙述描写,或雅或俗的优美文字……我读邓一光的长篇小说《我是太阳》,被震撼不已,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感到是近年来读到的最动人的小说,主人公关山林是难得的、成功的“军人英雄”形象。掩卷想想,小说哪里打动了我?关山林是英雄,这个英雄可敬、可信、可亲。他有崇高的理想,几十年枪林弹雨,出生入死,遍身伤痕累累,战功赫赫,却也大错小错不断;铮铮铁骨,又热爱生活,有七情六欲,儿女情长;是战“神”,也是听得见他的呼吸、感得到他的體温的活生生的普通人……写战争、军人生活简直绝了,不仅有生死厮杀,甚至连“洞房花烛”的描写、表达,都全是军事术语……读一部小说,如果能领悟到了它的妙处,那就可能读进去了。

我比较笨拙,领会一本书的“魂”(主题)、体味一本书的“韵”,往往需要动一番脑筋。

有时候,或出于工作、研究需要,或兴趣所致,会围绕一个方面或一个问题,集中阅读一些书。这大概属于“带着问题学”吧。欲达目标,先要一本本地读懂这些书,还要从这些书里去收集有关道理、知识,找出书中所述与问题的关联,深入理解、分析、归纳,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些,不动脑筋显然是不行的。

至于“悟”,本身就是思维活动,基本上是一个动脑筋的问题。大家都说人的悟性有高低之分,我不反对。我也感到人的悟性因人而异,特别是在一些特殊领域,如音乐、艺术、运动……人与人之间悟性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的。但是,我同时认为,人的悟性与动脑筋的程度有很大关系,不动脑,会有悟性吗?佛家讲修行以“悟”,这修行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动脑筋”,冥想净虑,行坐参悟……我以为悟性还与读书有关,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神”恐怕是悟性的一种显现。一般来说,读书多,悟性较高。不过,读书多少与悟性高低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有人读书并不多,然悟性很高;有人读书不少,悟性却并不高,甚至是一个书呆子。我认为,这种情况与动脑筋的程度关系很大,不动脑筋下功夫读懂书,不动脑筋思索、融会贯通,不动脑筋体悟,读书再多,悟性从何而来?

我这个人虽然悟性不高,但毕竟读过一点书,又虚度八十个春秋,也不是完全不动脑筋,故感想并非全无。我将自己的感想写成了两本小书《座右无铭》、《老马说途》。我属马,已过八旬,算得是一匹老马了,虽因驽钝谈不上“识途”,但对走过的路依稀有些印象,对世态风雨、人情冷暖尚存些许记忆。

不只是我,好多朋友都认为:读书,多动一分脑筋,会多一分收获。

猜你喜欢
动脑筋悟性夫子
夫子的挑战
动脑筋,仔细看
推进扶贫要多“动脑筋”
悟性
动脑筋,仔细看
动脑筋,仔细看
夫子之文章
夫子亦“愚”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