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2024-03-18 22:24张俭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1期
关键词:嗜血猪舍患病

张俭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镇综合保障和科技推广中心 内蒙古通辽 028026)

生猪养殖作为畜牧养殖的重要类型,对于保障猪肉及其制品稳定供应、带动农村经济振兴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生猪养殖期间,如果饲料管理不当、引种工作不规范、消毒免疫不到位,则极易引发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不仅致死率较高,而且会对患病生猪产肉增重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对生猪养殖的影响,在当前背景下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原、防治方法等展开探讨,具有特别重要的实际意义。

1 病原分析

副猪嗜血杆菌是引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该病原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范畴,形态各异,多呈细长杆状、丝状及球杆状,具有荚膜、菌毛及膜外蛋白。副猪嗜血杆菌对于外界抵抗能力较差,常见的消毒试剂以及较低的热力温度均可使其失活,对杆菌肽、大观霉素、林可霉素等抗生素具有一定抵抗力,但是对于青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较为敏感。副猪嗜血杆菌包含有诸多血清型,不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有所不同,并且同一血清型在不同地区毒力也有所不同,而这也在无形中增大了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控难度[1]。

2 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特性,但是深秋和早春季节发病率会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在此时间段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频繁,猪舍通风和保温无法兼顾,导致生猪免疫力低下,进而极易引发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于所有品种、年段、性别的生猪均易感,但是对于3~8周龄的保育猪及仔猪易感性最强,发病率一般介于10%~50%之间,致死率高达50%左右。临床康复猪、隐性带毒猪、患病猪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通过被污染的饮水、饲料或飞沫进入健康猪体内,在生猪遇到天气突变、疲劳、疫苗接种、断奶等应激因素免疫力低下时,随即表现出临床症状。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

急性型病例主要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生猪,患病生猪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或减退、反应迟钝、精神不振、腹式呼吸、呼吸困难、咳嗽、眼睑水肿、耳尖发紫、皮肤苍白或发红等症状。个别患病猪还会出现跛行、不愿站立、行动缓慢、起立困难、共济失调、关节肿大等症状。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患病猪还会出现四肢划水、前侧卧等症状,病程一般为2~3 d。部分急性型病例在耐过急性发病期后,还会出现慢性脑膜炎、慢性关节炎以及肠梗阻等胃肠疾病[2]。

3.2 慢性型

慢性型病例主要发生于保育猪群,患病生猪会出现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跛行、四肢无力、食欲减退、被毛凌乱、体形消瘦、咳嗽等症状,但是一般不会引发致死现象。

4 病理变化

死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生猪,体表存在大范围的瘀斑和淤血。病程较长的病死猪不仅体表存在大范围的瘀斑、淤血,而且其胸部、背部、耳朵、四肢末端皮肤呈现蓝紫色。通过对病死生猪解剖发现,其全身存在多处浆膜炎,如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腹膜炎、胸膜炎等,特别是胸膜炎、心包炎发生率最高,并且这些浆膜炎很少单独存在,经常以不同组合出现;胸腔存在大量淡黄色半透明积液,也有部分因红细胞混入而呈现淡红色;腹腔存在大量浑浊状积液,颜色为灰白色或黄色;心脏表面与肺脏表面存在一层黄色或灰白色的纤维蛋白绒毛;肺脏水肿、充血、出血;肠道、脾脏、肝脏等诸多脏器内部也存在大量纤维蛋白,颜色为黄色;脑部充血、存在大量积液、轻度出血或淤血;关节部位水肿、发炎,内部存在许多黄绿色黏稠状液体;全身淋巴结部位肿胀明显,特别是肺门淋巴部位肿胀尤为明显,甚至存在发黑、出血现象。

5 疾病诊断

5.1 实验室诊断

1)血清学诊断。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患病猪血液,在凝集出血清后,运用血清开展补体结合或血清学琼脂扩散试验,即可对副猪嗜血杆菌病予以最终确诊。

2)细菌培养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患病猪肺、关节液、心包液等作为病料,并将病料制作成涂片,然后滴加革兰氏染色剂进行染色,发现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最后将其放置到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观察到细小杆状菌体,有荚膜、菌毛及膜外蛋白,即可最终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5.2 鉴别诊断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与传染性胸膜炎、链球菌病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对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时必须做好鉴别诊断工作。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跗关节炎和关节炎,触摸发炎部位患病猪存在明显痛感。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心包部位存在大量积液,变粗变厚现象明显,关节腔内部存在许多淡黄色渗出液;而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关节部位在发病早期触摸温度较高,质地坚硬。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关节部位触摸温度会有所下降,并且质地也会逐渐变软。通过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关节部位存在大量黏性乳酪状物质,颜色为黄白色,并且关节下部还存在许多坏死脓性病灶;传染性胸膜炎与副猪嗜血杆菌病在临床症状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传染性胸膜肺炎不会引发跛行、关节炎、脑膜炎等症状[3]。

6 防治策略

6.1 做好环境管理

猪舍环境管理不当是诱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一个病因,因此要想有效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养殖人员必须做好猪舍环境管理工作:①做好猪舍温度管理。夏季天气炎热,养殖人员要加强猪舍通风,并通过安装风扇、洒水降温等方式,防止猪群热应激;冬季天气寒冷,养殖人员要通过封闭门窗、勤换稻草、加盖暖棚等方式,防止猪群受凉感冒进而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②做好猪舍卫生管理。养殖人员要及时清理猪舍粪便,定期对猪舍的地面、墙面、器具、用具予以清理,以此来减少副猪嗜血杆菌滋生,进而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

6.2 强化消毒灭源

消毒工作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成熟的防疫工作,因此在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时,养殖人员必须强化消毒灭源工作。虽然成年猪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但是在饲养过程中仍要设立防疫隔离带,对仔猪、母猪、育肥猪、种公猪等隔离饲养。与此同时,养殖人员还要制定科学的消毒程序,运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地面、墙面等养殖环境定期消毒,必要时还可以带猪消毒,以此来保障消毒工作的全面性,进而有效提升消毒效果。

6.3 科学饲养管理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不能突然换料,要保证饲料投喂的稳定性,同时要对饲料质量加强控制,不能为猪群投喂维生素不足、发霉变质、蛋白质超标的饲料,以免砷制剂超标或霉菌毒素对生猪免疫力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生猪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除此之外,养殖人员还要做好生猪驱虫工作。在实际驱虫时,可以根据生猪体重,按照0.25 mg/kg·bw 的比例投喂伊维菌素粉剂,或是按照0.2 mL/kg·bw 的比例为生猪涂抹阿维菌素透皮溶液,均可起到不错的驱虫效果,每间隔2 个月开展1 次驱虫工作。

6.4 落实疫苗接种

由于各地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病血清型不同,所以在疫苗接种时养殖人员必须根据当地流行的血清型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予以合理选择。当前比较常用的疫苗为副猪嗜血杆菌病二价或三价灭活苗,可以在仔猪15日龄进行首次接种,然后间隔30 d 再补免1 次,即可使免疫力维持到仔猪出栏销售。除了要为仔猪接种疫苗外,还要为临产母猪接种疫苗,在母猪临产前4~6 周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病二价或三价灭活苗,即可使仔猪出生后就从母体中获得副猪嗜血杆菌病抗体[4]。

6.5 综合治疗方法

副猪嗜血杆菌病不仅病程较短、发病较急,而且极易与圆环病毒、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发生继发感染,因此兽医人员必须做好副猪嗜血杆菌病早期治疗工作。一经发现患病生猪,要立即将患病生猪隔离开来,同时立即开展药敏试验,选择针对性的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下:①根据患病生猪体重,按照0.2 mL/kg·bw 的比例为其肌肉注射30%替米考星注射液,1 次/d,连续注射5~7 d;②根据患病生猪体重,按照20 mg/kg·bw 的比例为其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1 次/d,连续注射5~7 d。此外,还可以饲喂维生素C、维生素D,以此来帮助患病生猪改善血液循环,而这对于患病生猪病情的恢复是非常有利的。

7 结语

综上所述,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生猪较为高发的一种细菌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净化难度大、致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对副猪嗜血杆菌病加强防控,通过做好环境管理、强化消毒灭源、落实疫苗接种、科学饲养管理、开展综合治疗等举措,最大限度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造成的影响,进而更好地促进生猪养殖业发展。■

猜你喜欢
嗜血猪舍患病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