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控建议

2024-03-18 22:24梁海英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1期
关键词: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

梁海英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临沂 276600)

1907年由Josef Marek 首次报道马立克氏病;1967年,英国和美国的两个实验室从接种病鸡细胞的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出疱疹病毒,随后用从羽毛囊中提取的病毒进行感染试验,证实马立克氏病的病原体是病毒;1985年,有相关研究建立了马立克氏病肿瘤诱导的淋巴母细胞系,测定了肿瘤细胞的T 细胞特性、细胞溶解期和疾病的免疫抑制期,阐明了暂时性麻痹与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的关系,并分离出马立克病毒。在未开发出有效疫苗之前,马立克氏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惨重,随后几年,对马立克氏病的研究不断有新发现,制作出马立克氏病弱毒疫苗和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使得免疫接种疫苗成为防控鸡马立克氏病的有效手段。

鸡马立克氏病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可以引起鸡只严重的免疫抑制,病鸡更易继发相关疾病,严重影响各种预防疫苗的有效性。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家对马立克氏病的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诊断和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研制出冻干火鸡疱疹病毒疫苗、1 型减毒疫苗等相关疫苗,并制定了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和监测方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大减少了鸡马立克氏病带来的经济损失。虽然新一代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马立克氏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果,但病毒已经在我国广泛流行,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流行趋势,因此在马立克氏病流行的地区受疫情的风险仍然很高,且几乎没有减弱的迹象,因此需要建立合理规范的防治措施,及时做好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工作,制定鸡场对鸡马立克氏病的应对策略。

1 鸡马立克氏病病因

马立克病毒是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疱疹病毒,其嗜淋巴细胞特性、分子结构以及基因组结构与疱疹病毒相似,同属于疱疹病毒科中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的马立克病毒属。根据马立克病毒的毒力,可将鸡马立克毒株分为几种致病类型,主要包括弱马立克病毒(mMDV)、强毒马立克病毒(vMDV)、超强马立克病毒(vvMDV) 和特超强马立克病毒(vv+MDV)。马立克病毒的病毒粒子的核衣壳呈六角形,具有包膜,呈圆柱形,典型的疱疹病毒颗粒,通常存在于受感染组织和培养细胞的细胞核膜以及核小泡中,有时也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外液中。目前已鉴定出三种血清型:Ⅰ型致癌,Ⅱ型非致癌,Ⅲ型火鸡疱疹病毒(简称HVT)。火鸡疱疹病毒与马立克病毒具有明显的不同,火鸡疱疹病毒对鸡不致病,但可作为预防鸡马立克氏病有效的疫苗。马立克病毒可以感染细胞中的DNA 结构,并且可以在病毒复制的细胞核中看到线性病毒DNA,并且马立克病毒基因组末端含有与宿主细胞端粒相似的序列,也进一步证实了病毒DNA 优先整合区域在潜伏感染细胞中靠近宿主细胞DNA 端粒处。

2 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特点

鸡是马立克氏病最重要的天然宿主,而鹌鹑、火鸡和野鸡也易感染该疾病。几乎所有鸡,包括观赏鸡、本地品种鸡和热带丛林鸡,都易感并出现肿瘤特征。许多其他鸟类,包括鸭子、麻雀、鹧鸪、鸽子和孔雀,都对马立克氏病有抵抗力,但接种马立克氏病毒疫苗的鸭子会产生抗体。研究表明,口腔感染不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研究表明,被褥中的蜱虫、蚊子等节肢动物不能传播马立克氏病,马立克氏病毒也不通过垂直传播。马立克氏病感染的病鸡是主要传染源,而禽类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可以导致病毒通过空气而传播。研究发现,羽囊上皮细胞中复制的马立克氏病的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这使得完整的病毒颗粒可以与羽毛以及皮屑一起释放到环境中,保持病毒颗粒对外界较强的抵抗力,并几个月后仍具有传染性。因此鸡马立克病毒一旦感染了鸡群,将会迅速传播到整个鸡群,而不管畜群的免疫状况如何,从而引起鸡只在接触马立克病毒后2 周开始排毒,并在4 周达到高峰[1]。大多数感染马立克氏病的病鸡一生都被带毒,病毒可以不断地从皮屑脱落的羽囊中释放出具有传染性的马立克病毒,从而导致马立克氏病传播难以控制。

3 鸡马立克氏病临床症状

影响鸡马立克氏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因素很多,可归因于病原体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或其他因素。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毒株毒力、病毒剂量以及感染途径。马立克病毒的毒力可分为有轻型、强毒型、超强毒型和超超强毒型,毒力越强,发病率越高。但对于特定的毒株,其毒力部分取决于宿主的基因构成。马立克氏病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神经型、内脏型以及眼型。

神经型主要影响周围神经,症状因感染神经部位的不同而异。坐骨神经最常侵害,临床表现为病鸡步态不稳,先是局部瘫痪,后是完全瘫痪,无法站立。当肱神经受到影响时,受影响一侧的羽翼导致下垂。如果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到影响,病鸡会出现低头或头部和颈部扭曲。迷走神经的侵害会导致失音、甲状腺肿大以及呼吸急促。腹泻的症状通常伴随着腹神经的损伤,导致病鸡经历进食困难、饥饿、脱水、最后精疲力竭而死亡。

内脏型的临床特征为急性发作为主,发病突然,初期以鸡群大量精神疲惫为主。几天后,一些病鸡出现共济失调,随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麻痹,并出现一些病鸡在没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死亡,另有许多病鸡出现严重脱水、营养不良并进入昏迷状态。

眼型表现为病鸡的视力下降或消失,虹膜失去正常色素沉着,变成同心环或斑块,逐渐褪色为弥漫性灰白色,出现不规则的瞳孔边缘的症状,并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以及腹泻。马立克氏病广泛存在于世界所有家禽养殖国家,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型和经典型。马立克氏病的急性形式的特征在于内脏、肌肉和皮肤的多发性淋巴瘤的形成,而经典形式的特征在于多发性神经炎。

4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

马立克氏病毒传染性很强,事实上,它在鸡群中无处不在。很多人把检测病毒或者特异性抗体作为马立克氏病诊断的依据,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必须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学和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等疾病特异性标准进行诊断,而血清学方法和病毒学方法主要用于监测鸡的感染情况。神经性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可根据病鸡的特征性瘫痪症状和相应周围神经的病理变化确定[2]。

利用病鸡的肿瘤组织、抗凝血或含血液淋巴细胞的悬液作为接种材料,并接种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待出现蚀斑后收获盖片并用冷丙酮固定,然后用单抗作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检测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或核酸用于查明有病毒感染存在。聚合酶链反应(PCR)试验可用来扩增马立克病毒特异序列,可区分致弱株和野毒株。然而PCR 的敏感性有时不足以检测出潜伏感染,因为阳性细胞少,而每个细胞中病毒基因拷贝数较少。因此常用定量PCR 试验分析感染鸡组织中病毒载量,也正成为马立克病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3]。另外抗体检测鸡血清特异抗体可用于监测鸡群马立克病毒感染情况、研究病毒发病机理和监控SPF 鸡群。常用的有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ELISA 和病毒中和试验等多种方法。

5 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控措施

加强鸡马立克氏病的净化,对鸡进行严格检疫,及时淘汰带毒鸡者,对饲养环境及时消毒,建立健康鸡群,培育健康后代。需要根据鸡马立克病毒抗体水平、生产类型和鸡的饲养方式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合理接种鸡马立克氏病相关疫苗,同时监测鸡体内的抗体水平,才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通过适当的饲养管理,提高鸡只的抗病能力。同时可添加益生菌、多种维生素、免疫增强剂、抗氧化补充剂,使鸡群更能抵抗疾病。目前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鸡群都会发生马立克病毒的强毒感染,而接种疫苗并不能阻止强毒感染,只能阻止强毒感染的致癌作用,因此即使与其他综合防控措施配合,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防控效果。从接种鸡马立克氏病疫苗到得到可靠保护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因此综合防控应防止孵化和饲养期间的早期感染为目标。使孵化场应远离禽舍,严格消毒,入雏前应彻底清洁消毒,出雏前后用甲醛对输卵管进行熏蒸消毒,育雏鸡舍应远离其他日龄鸡舍。

6 小结

加强饲养管理,预防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是鸡马立克氏病重要的防控措施。另外,可以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要改善饲养条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的身体机能,及时做好各种疾病的免疫工作,制定禽场马立克氏病防治策略,做到科学饲养,提高养鸡业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
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蛋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生态放养鸡谨防马立克氏病
荔枝草提取物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研究
鸡马立克氏病及其防控
溶瘤单纯疱疹病毒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野鸡冠花子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0例
自体血清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克雅氏病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