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及优化策略

2024-03-19 13:58锅艳玲司冬梅
北京档案 2024年2期
关键词:SWOT分析京津冀

锅艳玲 司冬梅

摘要: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应有之义。通过SWOT法全面分析京津冀非遺档案资源整合工作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增强京津冀一体化认同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非遗数字化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格式和标准、多元主体共建非遗档案数据资源、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建立非遗档案共享和交流平台等策略,旨在通过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质量。

关键词:京津冀 非遗档案资源 档案资源整合 SWOT分析

Abstract: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are connected by mountains,rivers and cultures.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 chival resourc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 gion 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the coordi? 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the national cultural digitization strate? gy.By utilizing SWOT method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 chival resourc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 gion,it is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integrated identity of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make full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improve the digi? tal coverag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stab? lish a unified format and standard,collaborationg multiple subjects to bui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 tage archival resources,improve the construc? 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and establish a platform for sharing and communica? 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cords. It aims to enhanc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integration of intan? 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al resourc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Key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In?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al resources;Re? cords integration;SWOT analysis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等八项重点任务,[1]文化数字化也自此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原文化部启动了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推动了非遗建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我国大量珍贵、濒危的非遗得到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2]非遗档案能够精确客观地记录非遗当下的状态,系统全面地展示非遗的历史,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媒体、网络终端、展览和研究机构等,助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融合和再创作。非遗档案资源整合顺应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关联形成文化数据库、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等任务的要求,丰富了非遗文化内容供给,推进了全民共享。京津冀地域、民俗民风、生产生活方式相近相连,三地非遗也是同根同脉,开展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工作,推动三地档案事业协同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非遗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一、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现状

非遗项目从日常生活中发展而来,与本地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京津冀山水相连,本是文化一脉的天然共同体。乔晓光教授认为,考虑三地的协同发展,地缘性文明是第一位,在趋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地缘性文明资源的整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3]京津冀在非遗曲艺人才培养、非遗文化资源整合与交流等方面早已开展合作,在非遗名录中就有体现,仅国家级非遗就有多个项目地跨京津冀,像太极拳、京韵大鼓、相声等项目都是共同申报的成果。三地还多次举办京津冀非遗联合展演,演出包括戏剧、民俗、工艺等不同种类,推行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通过强强联合展示三地非遗文化古今风韵。2020年,186项京津冀特色非遗项目汇聚河北省沧州市,以线上线下联展形式集中展示大运河文化盛景。2021年,天津市河西区、北京市石景山区和河北省廊坊市相关部门联合承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京津冀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三地虽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基于全市、全省的非遗数据库,但还没有联合开展非遗档案整合、共享工作,三地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尚未取得显著成效。

从整体上看,京津冀各区域非遗档案分布与保管还比较分散,管理水平不一。非遗档案资源能够全面反映非遗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流变过程、传承实践情况等,对历史文化和申遗有着重要凭证价值,也是向公众展示非遗、研究非遗、振兴和发展非遗的重要载体。对三地非遗档案资源进行统一有效地整合、建立资源库,能更清楚地分析三地非遗的特性、共性、发展优势等,推动三地非遗保护、非遗产业化、非遗学术研究的合作与共享,促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增强三地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W)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y,O)、威胁(Threat,T)的系统调查,并将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决策支持性结论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也为了解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现状提供了分析框架。

(一)优势(S)分析

1.资源积累丰富。京津冀三地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这些非遗展现了京津冀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是京津冀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北京市实施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形成视频成果500余小时,收集资料1.1万余份,整理口述文字稿370余万字,抢救性征集到了非遗实物321件。[4]海淀区对现有非遗项目展开了充分调研和档案整理,并形成大数据库。2011年,天津市开始“项目亲历者”采录,2016年分门别类、整合完善,先后进行传统戏剧与曲艺类、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类60余个项目的口述录制,拍摄照片1.4万余张,整理文字100万余字,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了全面记录。[5]河北省是非遗大省,有包括蔚县剪纸等在内的6项非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6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990余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京津冀三地的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接近全国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总数的1/10。在非遗申报的过程中,经过广泛的田野调查、挖掘、普查和保护工作,形成了丰富的非遗档案资源,为无形非遗的有形承载打下了资源基础。

2.三地非遗关联性强。京津冀历史渊源深厚,地理特征、文化习俗等相似,三地人民都喜好吃面食、听曲艺、捏面人等。相近的文化认同,相似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对许多非遗技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三地非遗的交融互通紧密相关。例如,京津冀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秋多风且风向稳定,这与放风筝习俗的产生密切相关,进而发展了优秀的风筝制作技艺。泥塑技艺对用料要求严格,泥土中的黏土與细沙比例必须合适,白沟旧河道与天津古河道等华北地区的泥土便符合泥塑要求,这也是京津冀泥塑技艺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三地锣鼓艺术虽然不尽相同,但大都以锣、钹、鼓等大音量打击乐器为主,艺术风格以气势磅礴、节奏激荡为主。三地非遗因相似的自然风貌和社会风俗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文化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在追溯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时,很难从一个地区摸清脉络,许多项目都是一艺传三地,同根不同枝,京剧便是形成于北京,后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盛行。[6]因此,也出现了许多非遗项目跨区域申报的情况,在第一批至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共有60项涉及京津冀多区域联合申报,包括京剧、评剧、京绣、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等,覆盖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十个门类,充分体现了三地非遗文化的密切相关。

(二)劣势(W)分析

1.非遗档案保管分散。京津冀三地非遗档案分散在政府、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手中,不同的保管主体有着各自的存储优势,但各机构之间缺乏交流和标准化管理,很难系统地展示非遗全貌。非遗项目的申报材料大多保存在各级非遗保护中心或文化部门,各类非遗项目的口述档案、文字、图片、声像档案等大多保存在各基层保护单位,配方、制作工艺等涉及知识产权的非遗档案大多保存在传承人手中,少量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非遗实物档案保存在各地博物馆,还有大量非遗实物档案被民间机构或个人收藏,高校及科研单位承接的相关研究成果资料在本机构内部留存。非遗数字档案和实物档案资源分散,采录和管理耗能过多,管控乏力,给非遗档案的集中管理与整合带来困难。

2.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在当前的非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非遗数据库建设中,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规范标准缺失,不同地区之间的档案信息建设、整合、共享工作会出现一系列技术问题。京津冀各级非遗保护中心对不同种类的非遗项目进行采集、整理、挖掘、数字化保护和申报工作时,采用的标准不同,数字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所形成的档案数据难以实现信息全面对接。非遗数据库建设所使用的元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在不同系统下不能自由转换,影响非遗资源的整合、传播和利用。标准化是非遗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与非遗档案创建、描述、组织、检索、长期保存的需求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三地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共享、统一管理才有依据。

(三)机会(O)分析

1.战略支持。201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决策。2014年8月,京津冀档案部门在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共识的基础上,签订了《京津冀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自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近些年《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会框架合作协议》《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等相关协议的签署,确定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原则性框架,[7]完善了三地文化协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档案事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为三地非遗档案资源整合、三地档案资源共享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战略支持。

2.数字技术支撑。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非遗建档、保护等工作带来机遇。虚拟现实、数字扫描、增强现实、三维建模、主题图技术等在非遗数字化项目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数字工具已经融入非遗档案资源的采集、整合与存储。许多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表演过程、道具设计等档案都以多媒体形式记录,档案载体从单一的实物、文字载体到图像、音视频一体的立体式载体,从静态到动态,非遗的呈现形式多样而灵动。[8]主题图技术可以实现非遗资源与相关文件的关联,用来展示非遗关联的知识结构,从而满足用户对某个非遗项目相关信息快速定位的需要,实现非遗数字资源的充分展示,满足一些分类整合的要求。非遗档案保存需要的空间、管理流程随着数据存储载体、容量、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大大降低,提高了非遗资源编辑、利用和传播的效率。数字技术为非遗资源的整合、共享提供了保障,为京津冀非遗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威胁(T)分析

1.文化数字化推进对人才要求提高。文化数字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影音编码等数字技术对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和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进行数字再造,包括数字修复、数字记录、数字保存、数字创造、数字传播等生产活动。随着这些先进技术在档案保护、管理、传播等领域中的应用,档案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档案专业素养,更要拥有数字素养、现代化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在非遗档案工作实践中,京津冀大多数地区设有相关的管理机构,但其中配备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难以满足数字时代的要求,无法充分将数字技术应用到非遗档案的采集、管理、保护和整合中。档案专业人员少,非科班出身的人员较多,具备文科背景又精通数字技术的人员更加稀缺。非遗数字化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对非遗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专业的见解,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良好地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2.非遗数据库建设进程缓慢。2019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提出要建立规范化的非遗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将非遗相关数据纳入全市统一数据库,目前全市统一数据库尚未建设完善。2012年,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启动了天津市非遗数据库的建设,并于2013年在天津市非遗网正式上线。但是其提交的全部内容仅市非遗保护中心可见,还未形成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早在2008年,河北省就表示正在建立省级非遗档案资料数据库,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免费欣赏和浏览非遗的平台,但后续进展缓慢。京津冀非遗数据库建设总体上还不够完善,当前在进行的建设形式主要是地方自建数据库、城市记忆类数据库中包含非遗板块和专题数据库。[9]北京记忆数据库中包含着非遗传承模块;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表示要继续实施数字化记录工程,建立“河北省大运河沿线非遗资源数据库”,积极挖掘工匠技艺、漕运历史、武术杂技等。数据库建设工程一直在进行,但建设进程比较缓慢,还未形成功能完善、开放性服务强的数据库平台。

三、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的优化策略

(一)优势-机会(S-O)策略

1.增强京津冀一体化认同感。长期以来,北京、天津、河北分别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体系、文化政策等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一体化意识不足。首先,要在区域认同上,增强京津冀是一个整体的区域认同感,树立“一盘棋”的观念。文化认同可以增加区域间的友好往来,而非遗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京津冀文化联结的重要节点,文化认同也是开展三地非遗档案工作区域协同的重要外驱力。其次,加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共同出台促进京津冀非遗协同发展的规划和相关政策,建立高层协商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商交流,共同探索非遗档案共建共享的办法和机制。最后,对三地非遗档案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系統整合和充分挖掘,利用本地优势的同时对接三地互通的非遗文化大市场,打造京津冀特色非遗品牌,充分达到非遗档案整合与京津冀一体化相互推动的效果。

2.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运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系统地记录非遗项目,全方位、多维度展现非遗的形象、技艺、发展历程等信息。[10]数字化存储技术为非遗档案资源的存储、整合、共享提供了许多新手段。VR技术可以将非遗技艺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公众面前,关联数据技术具备的统一标识、标准描述、多维揭示、整合共享等功能可以有效解决非遗档案资源整合面临的地域分散、保管主体多元等问题。如河南省中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老家河南黄河之礼”非遗数字馆小程序,以河南九地非遗为切入点,用户可在线“探索”河南非遗地图,并在“传习”模块中学习非遗知识,深入了解这些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人工智能技术也已经应用于档案数据化、分类与划控、档案影像修复着色、智能安防等工作场景中。[11]例如,浙江省档案馆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音视频档案整理利用中的应用研究》,通过综合运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语音全文数据化、人物智能聚合等。[12]有孚网络开发的scale-out存储架构能够实现高效扩容,加上其涵盖京津冀的数据中心布局,能够解决京津冀非遗数据大规模存储的需求。数字化赋能非遗,让非遗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

(二)优势-威胁(S-T)策略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为非遗档案的整合带来了机遇,也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开展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以老带新,保证非遗传承不断代。其次,联合高校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与设有相关专业高校的交流合作,根据时代要求更新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非遗数字化实践培训和实习岗位,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最后,加强对现有档案工作人员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要积极开展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培训和学习,建立复合型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提高非遗档案数字化的覆盖面。数字档案是开展档案资源整合、共享、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的基础,影响到非遗保护、传承等一系列工作。非遗档案资源的采集和数字化工作范围广、任务重、时间跨度久远,京津冀许多地区对非遗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感不足,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提高非遗档案数字化的覆盖面,不仅要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档案进行数字化,市级、区级的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也不可以忽视。建议在京津冀整个地区范围内开展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对各层级的非遗一一摸清现状,加大田野考察和走访力度,注意一手原生资源的收集与数字化,采用数字采集、处理、存储、展示等技术,将非遗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全面完成非遗的数字化工作,要扩大非遗数字化建设主体,与各类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开展合作,通过准确翔实的普查,摸清非遗数字化建档情况,进而建立非遗保护和数据整合平台。

(三)劣势-威胁(W-T)策略

1.建立统一的格式和标准。在对非遗数字化建档、构建数据库和共享平台时,如果数据结构、类型不统一,就难以进行资源的整合。为了实现非遗档案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在档案形成阶段就要实现格式标准和相关规范的统一。如整理编撰的文字资料要详尽,用中性词语进行客观描述;图片提交原始数据RAW格式,并提交jpeg格式索引,视频采用1920*1080像素或720*576像素;访谈录音用MP3格式提交,录音标准应符合32KHz及以上采样率、64Kbps以上编码率等。[13]进行纸质档案数字化时可以统一借鉴《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在构建云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基于《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构建技术标准,具体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利用模式标准、网络及软件服务的协议标准、数据交互组织方式的整合及云计算运行过程中相关业务系统的协议标准和数据规范等。[14]制定资源数字化采集、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管理、资源长期保存等技术标准,使各类非遗素材成为统一标准格式的数字资源,实现不同平台、不同类型非遗档案数据的集成和共享。

2.多元主体协同推进非遗档案数据资源建设。京津冀各地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高校档案馆等保存着数量众多的非遗馆藏资源。《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到档案馆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要在档案文献资源共享方面加强合作。[15]首先,档案部门积极开展同这些单位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探讨非遗档案元数据标准及相应的著录、标引体系等内容,为非遗档案数据的组织工作提供科学指导。[16]其次,还有许多非遗档案资源保存在公众手中,非遗档案的有效整合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可以将公众纳入非遗档案数据资源组织的过程中,提供参与非遗档案数据资源组织的渠道和正确引导,筛查公众提交的档案的内容、格式、质量,切实保障非遗档案数据组织的规范化。最后,档案部门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积极寻求与技术专家和团队的合作。近年来,郑州量子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紫光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光典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汉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以“技术”为专长的主体纷纷与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以“资源”“科研”为专长的主体组建团队,共同承担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共同攻克档案领域中亟待破解的难题,这样的团队合作为档案数据资源共建提供了重要助力。

(四)劣势-机会(W-O)策略

1.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京津冀三地非遗数据库建设和发展不同步,已有的数据库相对独立,融合性较差,各地区非遗档案资源形成“信息孤岛”。应将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拥有的非遗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全面系统的集成,避免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17]建设非遗数据库,主要模块包括存储系统、著录系统、检索系统、备份系统、安全管理和共享等。数据库检索方面,除了關键词检索,还要有分类浏览、跨库检索的功能,不断提高检索的智能性。数据库展示方面,要在文字、图片、视频的基础上,多采用三维、虚拟现实等技术,立体地呈现非遗资源。Shiro是一个功能强大且灵活的开源安全框架,可以通过身份验证、授权、加密、会话管理等方式进行数据库系统的权限管理,支持具有并发功能的多线程应用程序,有效应对非遗档案数据库的安全管理问题。

2.建立非遗档案共享和交流平台。《“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公共数字平台,推进非遗档案和数据资源的社会利用。”[18]多数非遗网络平台的重点内容是各级非遗名录、传承人简介、非遗保护工作的资讯、非遗的学术研究等,大多来自管理者、学者等主体,缺少对传承者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源的有效揭示,内容更新不及时,不全面。可以使用基于MVC模式的Java多层架构的整合框架,构建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共享和交流的平台,主要功能结构包括用户管理、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数据管理、申报、资源展示、互动交流等。融合各个数据库的资源,在京津冀整体范围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让公众一站式体验三地的非遗文化。通过多种媒介在平台上展示非遗档案资源,设置评论区和信息交流提醒等功能,增进非遗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方便及时获取用户对平台服务的反馈,使平台成为非遗交流和传播的窗口。建立个性化机制,根据受众的检索和浏览足迹实行智能化筛选和匹配,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形成数字化非遗资源的有效推广和普及,进一步实现平台资源的共享。

京津冀协同发展如火如荼,为三地非遗协同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但是目前三地非遗档案资源整合仍处在初级阶段,需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文化数字化战略契机,集成不同主体的优势,充分进行技术和人才的交流,整合三地非遗档案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展现京津冀非遗的独特魅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资源协同整合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BTQ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2- 11- 20]. http://www.news.cn/poli? tics/2022-05/22/c_1128674022.htm.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项目通过验收[EB/OL].[2022-11-20].http://www. gov.cn/gzdt/2011-12/27/content_2030693.htm.

[3]杨云倩.京津冀非遗:地缘和日常|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访谈[EB/OL].[2022-11-05]. https:// www.sohu.com/a/130092854_117977.

[4]方永磊.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北京样本”[EB/OL].[2022- 11- 05].http://ent.cnr.cn/ylzt/feiyi/ baohu/20210611/t20210611_525511090.shtml.

[5]天津非遗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非遗保护取得丰硕成果[EB/OL].[2022-11-20].https://mp. weixin.qq.com/s/g8Vz_N5IBLBQVvPXHgT_iA.

[6]黄仲山.京津冀一体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与协同保护[J].中华文化论坛,2017(1):85-89.

[7]马明.京津冀共奏文化协同发展交响曲[N/ OL].光明日报,2023-06-04(12)[2024-01-27].https://news.gmw.cn/2023-06/04/content_36607952.htm.

[8]聂云霞,龙家庆,周丽.数字赋能视域下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及保存: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J].档案学通讯,2019(6):79-86.

[9]丁琬霖,王运彬.档案部门在非遗数字化存档中的责任担当和协同路径[J].浙江档案,2021(10): 17-20.

[10]谈国新,张立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刍议[J].图书馆,2019(4):79-84.

[11]陈会明,史爱丽,王宁,金文光.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刍议[J].中国档案,2020(3):72-74.

[12]浙江省档案学会.全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暨档案学优秀成果(2019—2020年度)获奖项目出炉[J].浙江档案,2021(9):6,11.

[13]冯莉.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与理论探索:以《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3):109-119.

[14]段雪茹.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分析及提升策略[D].沈阳:辽宁大学,2017.

[15]中国档案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2-09-03].http://www.chi? naarchives.cn/home/category/detail/id/36626.html.

[16]孙大东,向晓旭.新《档案法》规制下非遗档案数据化管理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1(6):90-97.

[17]倪晓春,张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7(2):53-57.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EB/OL].[2022-09-03].http://zwgk.mct.gov.cn/ zfxxgkml/fwzwhyc/202106/t20210609_925092.html.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SWOT分析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