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

2024-03-19 14:01陈鲁民
中华魂 2024年3期
关键词:纣王眼光战士

陈鲁民

1928年秋,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外出挑粮,在黄洋界一棵荷树下歇脚时,他擦了把汗,问身边的红军战士: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有的说,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过大家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在系列纪录片《“党史六对”启示录》里,这段历史被形象地称为“荷树对”。

眼光,即对某些人和事的准确预测能力。眼光有远近高下之分。有人目光短浅,只看到鼻子尖那么远,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叫鼠目寸光;有人眼光远大,能看到千万里之遥,千百年之远,就叫高瞻远瞩。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要兴一番事业,成一片局面,都需要有穿云破雾、穿越时空的远大眼光。

远大眼光,要在低谷时看到高潮的到来,在悲观时看到乐观的萌芽。井岡山时期,革命正处于低谷,曾有人悲观失望,怀疑“红旗能打多久?”毛泽东则敏锐地看到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眺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收录这段精彩议论的文章有个响亮题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远大眼光,要有见微知著的认知能力,见小识大的判断水平。商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大臣箕子担忧说,用象牙筷子吃饭就将会用犀玉杯盘,食山珍海味,建高阔殿宇楼台,如此下去国将不国。正如箕子所料,十年后,穷奢极欲的纣王,闹得天怒人怨,四面楚歌,身陷周武王重兵重围,自焚鹿台而亡天下。韩非在其论著中就称赞箕子是“见小曰明”。

远大眼光,要在繁华中看到隐患,在热闹中看到潜流。1944年,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讲述了李自成在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迅速失败的悲剧。毛泽东推荐全党认真学习,警醒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9年,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再次强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赶考对”。

远大眼光,要善于预测未来,预感变化,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后来发生的无数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见解何其精辟,眼光何其尖锐、何其有远见。

“风物长宜放眼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站在“荷树”下眺望远方,能看多远,就决定着我们的前途命运与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如果没有这样远大的眼光,做不到见近识远,见小识大,见微知著,见伪识真,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是注定走不远,做不大,干不强,打不响的。

人生也是如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跻身成功者行列,不仅须有不凡志向,过人本事,还要有远大眼光,卓越见识。一个人要打拼事业,闯荡世界,眼光不俗是一种能力,富有远见是一种本事,若有了过人眼光,远见卓识,必将受益无穷。而远大眼光不可能生而有之、自发具备,要想获此能耐,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实践两途。具体来说,读书要博,经事要多,阅历要富;见识要广,见事要深,见人要准;还要襟怀宽,海纳百川,吞吐宇宙;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纣王眼光战士
商纣王的暴政
牧野之战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众叛亲离
心态决定眼光
刮目相看
无名战士有名剑
看医改 医患各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