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无止境 奋斗正青春

2024-03-19 14:01杨好学
中华魂 2024年3期
关键词:颜宁

杨好学

生命本身是自然创造的一个奇迹,有史以来,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歇过,众多科学家也为此付出了智慧和辛劳。2023年11月22日,中国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探索生命奥秘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位列其中,她是本年度新增两院院士中年龄最小的3个人之一。当记者问她对当选有何想法时,她淡定地说:“帽子不会改变你这个人,不改变你是谁,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们追求的是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什么,为社会做了什么。”那么,我们就依据颜宁自己说的话,去探探颜宁的成才之路,去看看颜宁的科研成果。

颜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生自信,借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來形容,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1977年11月,颜宁出生于齐鲁腹地的山东章丘。幼儿时,她和泥土为伴,上树掏鸟,下河捉鱼,活脱脱一个假小子。6岁时,她随父母到北京大兴上小学。颜宁上小学时从没有在家做过作业,所有作业在学校就完成了。她也没有上过补习班、特长班,但她聪慧过人,凡参加的竞赛,都能得奖。不过,得了奖父母也从不奖励。这种崇尚自然、尊重个性的淡定,给孩子成长创设了自然宽松的环境。我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许多时侯,家长心越切,孩子越难成才。一个家庭的压力越大,反压力越强,而颜宁的家庭,始终是从容淡定的。

颜宁在大兴一中(当时是黄村一中)整整度过六年(1990-1996)的中学时光。在高中班主任眼中,颜宁是一个笑容总挂在脸上,听课认真,勤奋上进,学有余力,爱好读书,多才多艺的好学生。尽管选了理科,文科成绩也是全校第一名。

当年的老师如今提起颜宁,依然赞不绝口。生物老师潘娜说:“平时衣着朴素大方,生活简朴;另一方面,也就是内在的朴素,是指她思想上的纯粹,对待学习一丝不苟,上课极其专注,从不走神,思维敏捷,乐于钻研并且享受与老师同学相互切磋交流。”物理老师刘岩也有同样感触:“颜宁的学习效率极高,我想这是源于她上课专注。即使是对她来说很简单的知识能力点,也认真地跟老师听讲,成绩非常优秀。”中小学是奠定人生基础知识的阶段,上课专注,效率极高,兴趣广泛,学有余力,这不是一般的评述,这是一个学生成长阶段优秀品质、学业素养的集中体现。这样的学生才是考大学、考顶尖大学的好苗子,他在大学会更上一层楼。

1996年9月,颜宁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本科阶段的颜宁也称得起“优秀”二字,大一专注于学业,大二竞选为生物系学生会主席,大三进实验室,初步领略到结构生物学的无穷魅力,大四获得诺和诺德中国制药公司的奖学金,到诺和诺德北京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颜宁用“充实快乐”来形容自己的本科生活。这些生活使她到了读博阶段,反而获得了一种“繁华过后的沉淀”,能够安心于实验室的一方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本科经历赋予她对日后选择科研道路的更多笃定,“那是我在比较之后选择的人生,我觉得很踏实,并沉迷至今”。

自信是人生的名片。本科毕业后,颜宁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她听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籍教授施一公到清华来做招生宣传,于是鼓起勇气写了一封充满自信的自荐信给他,结果被施教授一眼看中,不久便收到了录取通知书,2000年颜宁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该校,她用4年时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不过,博士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为此她付出了超常努力。

在导师施一公带领下,颜宁进入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领域学习。开始很不顺利,她每天埋头实验室13个小时,弄得头昏脑胀,休息时也经常枕着论文。但是很长时间却见不到成果,压力山大。于是她更拼了,曾一度暴瘦30斤。付出总有回报,就在2003年初,她突然暴发,实验成果、论文接连诞生,不但博士毕业,还获得了“北美青年科学家奖”,这个奖项在全球只有5个人获得。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05年,颜宁做博士后,从事与重要疾病有关的膜蛋白研究,这项研究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如果解构出某种疾病相关的膜蛋白高分辨结晶体,就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它的抑制剂,对人类攻克癌症等难题提供一种高效路径。一年后,她做出了第一个膜蛋白结构,轰动了世界生物界。2007年10月,颜宁受清华大学邀请,带着她的科研成果回国,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此时,她才30岁。在清华大学10年间,她一边教书,一边从事研究。2017年,她亮相央视《开讲啦》节目后,女神之名更是不胫而走。当时的她,短袖短裙,长发飘飘,耳环、高跟鞋,一切配置显得清纯自然,阳光隽秀。她的嘴角常挂微笑,徜徉在科学的象牙塔里,一心一意钻研细胞,真有不知功名利禄为何物、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10年打拼,她当教授、做博导,带领团队搞研究,没有片刻停歇。她是研究人体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机制,从而揭示生命本源的。她继续向结构生物学中最难的一个领域——膜蛋白进攻。这是块硬骨头,因为这种蛋白镶嵌在细胞膜上,一旦离开磷脂双分子层就容易变性,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晶体。分析其结构也非常困难。而膜蛋白中最重要的一类就是葡萄糖转运蛋白,简称GLuTS,其中GLuTl更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中,是红细胞和人脑屏障等上皮细胞的重要葡萄糖转运蛋白,对于维持血糖浓度和大脑供血起关键作用。国际生物界尽管已从红细胞中分离出了葡萄糖转运蛋白质GLuT1,并鉴定出了它的基因序列,但获取其三维结构,认识其真正的运转原理却成了一大难题。研究转运蛋白的机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它结晶之后的拍照,将分子照片组成分子电影。但在过去近50年内,转运蛋白的高度动态性质,让世界各个顶尖实验室都束手无策,颜宁决心攻克这个科学堡垒。

她用了7年时间,带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每天不少于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量,在恒温4摄氏度的“冰箱”实验室里,经过数不清的失败之后,终于攻克了这个世界难题。2014年1月12日,颜宁团队终于获得了几粒非常小的晶体。接着马不停蹄地冲刺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l的三维结构结晶,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制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机理。5月7日,这一成果在世界科学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引起世界生物界的震动。据此,颜宁获得了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以及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等多个国家和国际科学奖项。

此外,颜宁还在离子通道结构学领域做了大量重要研究,有多项突出贡献,她和团队解析了电亚门控纳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为制造控制、治疗药物提供了机理支持。从2010年到2021年10年间,她和她的团队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在顶级期刊《自然》发表论文16篇,在《细胞》发表论文13篇,在《科学》发表论文12篇。

2023年11月15日,颜宁联合武汉大学药学院高帅教授、北京大学宋晨研究员等人,在《细胞》上又发表论文,报道了药物调控平滑肌/心肌钙离子通道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多种药物和神经毒素与Cav1.2离子通道蛋白结合的不同结构,为理解Cav1.2中心结构带来了全新洞见,同时为靶向Cav1.2的药物研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兴未艾,人类解开生命科学秘码的钥匙正握在以颜宁为代表的新生代科研人员的手里,他们将为亿万人民、为子孙后代接续造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爱国者的国家情怀。他们把国家利益置于最高地位,不因利益而动摇,也不因荣辱而改变,颜宁就是这样。2017年,颜宁突然离开了奋斗10年的母校清华,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首席雪莉·蒂尔曼的终身讲席教授。雪莉·蒂尔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颜宁在科研事业正盛的时侯远赴美国,人们有诸多置疑,甚至有人抨击。而颜宁对此十分淡定,后来她回忆说:“清华厚道、大气、稳重。普林斯顿优雅、淡定、高贵。这是我一生最爱的两个地方。”于是人们又猜想,颜宁可能十分偏爱普林斯顿大学的科研环境,也可能她期望在科研上有世界眼光,期望自己的科研与世界接轨。后来颜宁的一段话道出了她内心的真正动因。她说:“经济发展决定中国有多富,科技发展决定中国有多强。让中国的科技实力配得上它的經济体量,让中国的科技成果产生世界影响,我想这也正是中国科学家对国家最根本的使命。”颜宁内心正是肩负这个重大使命才远赴美国的。在美国,她成为美国两院院士。几年间,在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下,她始终没有懈怠从事的科研,取得了诸多成果。

心系祖国,归去来兮。在美国度过5年科研教学时光后,于 2022年11月1日深圳“世界创新人才论坛上”,颜宁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要回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担任创始院长。

有人认为,这真难以理解啊,她30岁成为清华正教授,39岁被评为中国科学之星,4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42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44岁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外籍院士,有优渥的生活,顶尖的实验室,丰硕的研究成果,她为何又选择回国?这只能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解释吧!

再次回国的颜宁紧锣密鼓地一方面处理手头事务,一方面准备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筹建及国内各种科学论坛。

2023年3月23日,颜宁被聘为深圳湾实验室主任。4月27日,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在光明区开幕,颜宁以《光明科学城的医学科学研究——打通基础与临床的一些探索》为题发表演讲。她说:“我们对光明科学城充满信心。”

2023年11月22日,中国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颜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次日,由颜宁担纲的深圳医学科学院揭牌。这标志着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诞生的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扬帆起航。这是颜宁生命科学研究又一个里程碑起点的标志。

成立会上,颜宁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医学科学院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一项重要议题。其重要使命,是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组织开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构筑科技、教育、人才高地,致力建设生物医药的深圳,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如何建设立足深圳、带动湾区、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科技战略机构?颜宁提出五点构想。一是法定机构管理,多元筹资,拓展科学研究的自由度和灵活度;二是着力打通原始创新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无形壁垒”,为改革摸索经验;三是探索“医师科学家”培养机制,打造临床到科研的培养闭环;四是全过程保障“人才无忧”,激发科研人员内驱力;五是构建人才集聚创新、科教融汇发展新生态。

颜宁表示,将与深圳医学科学院全体人员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践行全新机制,打造先行示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临床救治为导向,争取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

科学无止境,探索永不停。肩上有重任,奋斗正青春。科研的平台已经筑就,科学家的责任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深圳这个活力之城、青春之城、创新之城的沃土上,颜宁和她的年轻团队一定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

猜你喜欢
颜宁
颜宁:不断探险,是我的日常
Study on divertor plasma behavior through sweeping strike point in new lower divertor on EAST
“清华学术女神”在线打假
阳关故人
颜宁:天真生产力
征服世界的人不分男女
一段苦涩又奇特的成长经历
科学家颜宁:科研是最美的童话
清华女教授颜宁:“饿死”癌细胞的科学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