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梅少卿的故事

2024-03-19 14:01胡遵远
中华魂 2024年3期
关键词:老红军部长干部

胡遵远

梅少卿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汪岗乡梅家老湾,4岁时随爷爷逃荒迁往安徽省金寨县沙河乡。1929年,立夏节起义(也称商南起义)胜利后,梅少卿参加红军并参加抗日戰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空军干部部部长等职。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梅少卿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屡建战功,先后七次负伤,一只耳朵失聪、一只眼睛失明,是二等甲级伤残。新中国成立后,他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工作,为军队的建设和培养革命下一代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珍惜分分秒秒,废寝忘食干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梅少卿不顾伤残,为了部队建设忘我工作。1957年,梅少卿由沈阳军区防空军干部部部长调任广州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当时,部队体制改革,原不同隶属的多个干部管理部门合并。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工作千头万绪,梅少卿把熟悉、考核干部作为自己的第一位工作。下部队期间,他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地开会、看材料、与干部谈心,中午也不休息。他废寝忘食地工作,连跟随他一起工作的年轻干部都感到受不了,何况他还是一个负伤带病之人。1958年元月,他因工作过度劳累病倒了,仍然默默地坚持,直到身体虚弱得连走路都困难了,才被迫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仍然记挂着工作,每天照样批阅文件,还把一些住院的干部请到病房来开座谈会,和干部个别谈话,抓紧一切时机了解干部。出院后,病未痊愈,他又赶赴北京参加会议。同志们看见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日渐消瘦了,劝他要爱护身体,注意休息。可是他却回答说:“在战争年代,我的眼睛负伤致残了,我要趁现在还有一个眼睛可以看得见,抓紧干几年,等看不见时,想干也干不成了。”

不到一年的时间,梅少卿就跑遍了华南三省十多个航空兵、高射炮兵和雷达、探照灯部队,对师以上班子逐个进行了考核,对绝大多数团以上干部进行了个别谈话。经过紧张的工作,他摸清了广州空军所属师、团领导班子思想、组织、作风方面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了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为正确选拔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打下了基础。

1982年夏,梅少卿因食道癌细胞转移,第二次住进了北京空军总医院。9月,他的二女儿请假去北京看望和照顾他。看到他消瘦的面容、听着他嘶哑的声音、得知他连喝水都呛得咳嗽的情况,女儿不由得一阵心酸、泪水盈眶。但是,梅少卿却安慰她说:“你放心,我的病会好的。你不要因为来照顾我而影响工作,我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不能再耽误你们了。你早点回去上班吧!”

二、做干部贴心人,约法三章严作风

梅少卿认为,干部部门是党委的办事机关,是党的干部路线的具体贯彻执行者,因此,应该努力把干部部办成“干部之家”。要做到这点,干部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全心全意为广大干部服务的意识,成为干部的知心人、贴心人。为此,他给干部部约法三章:第一,要坚决贯彻党的德才兼优的干部工作路线,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在空军与防空军两个兵种刚刚合并的情况下,特别强调要搞好内外团结,对所有干部一视同仁,不搞亲疏厚薄。第二,要树立起立党为公、为政清廉的思想作风,坚决克服那种认为做干部工作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吃请、不受礼、不看人办事。第三,要尊重、关心、体贴干部,对上访的干部,要热情接待,态度要和霭可亲,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坚决摒弃干部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

梅少卿是这样要求别人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沈阳调到广州工作,按理说自己是干部部部长,他爱人又是1938年参加工作的老干部,加上他身体不好,随同调动安排个好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可当干部部主动提出为他爱人联系安排工作时,他却说:“现在地方安排工作比较困难,许多部队、机关的干部家属工作安排长期得不到解决,我如果利用职权先把自己爱人的工作安排得好好的,别人会怎么想呢?”就这样,他不让组织出面先安排他爱人工作,在爱人没调到广州之前,他生活坚持自理,吃饭到食堂去买,发什么穿什么,供应什么用什么,自己还经常打草鞋,睡觉仍然是盖以前的粗布被子。

梅少卿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赶到办公室上班,直到晚上十点钟以后才回家休息,节假日也是一样,同志们都说:“办公室就是梅部长的家。”

三、放弃特殊照顾,艰苦奋斗做表率

梅少卿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从不要特殊照顾。大家感动地说:“梅部长不但不搞特权,而且连应该享受的待遇都不用。”他在任广州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时,到广州和广州附近的部队检查、了解工作,坚持不是紧急情况不用小车,能步行不坐公共汽车,从不坐公家的汽车办私事。一次,他到一个团去检查工作,离团部驻地有35里路程,助理员安排乘坐汽车去,他说:“就不要用车了,这里距离团部近,我们走去。”说完,便带领助理员出发了。30多里路程,他拖着伤残的身体走了5个多小时,到团部时已经是下午,错过了部队吃饭时间。团政委问:“首长,您吃饭了没有?”“我们带点干粮在路上吃过了,赶紧召集大家开会。”梅少卿回答道。他为了不给下级添麻烦,明明没吃饭却说吃过了。

梅少卿是老红军,又是二等甲级残废军人,身患多种疾病。可是,生活上他从不要求特殊照顾,发给他的残废军人证也从来没有使用过。市场供应紧张时,他和大家一样排长队买菜。1981年,广州军区又向部队的老红军、老干部发了一种红色的“优待证”。“优待证”规定:持有此证的,可以免费进入公园、优先在影剧院购票;在市场买鱼、买肉可以不用排队。梅少卿的“优待证”却一直沉睡在抽屉里。逢年过节地方政府向老红军、老干部增发鱼、肉、蛋等票证,他总是把这些票证夹在“优待证”里,从不用它。有时自己跑几个市场也没买上菜,宁可空手回家,也不愿享用“优待证”上规定的照顾。

四、永保优良传统,革命精神永相传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梅少卿就把自己的心血花在青少年的教育上,担任4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经常拿出大部分工资资助学生。他到学校参加各种活动,总是先声明,一不要接送,二不要吃请,时刻保持着党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有一次,他应邀到广州市郊建筑工程学校作报告,学校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大门口迎候多时,也不见他的车子来,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已步行到学校,早已进入会场了。大家问他:“梅部长,你是老领导,配有专门车子,身体又不好,怎么不乘小车来?”他爽朗地回答:“我现在还能走得动,不用坐车!”

1981年下半年,梅少卿患癌症去北京住院治疗期间,他还给病区里的青年医护人员作报告、讲传统。这期间,他先后给所辅导的4所小学的学生写信131封。即便是在重病中,梅少卿还抢时间写了5.6万多字的回忆录。他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战士报》和《广州少年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1983年1月18日,梅少卿因病逝世。在清理他的遗物时,亲人们发现他的钱包里只有14元钱,个人存款总额只有160元,还有写给他所辅导的4所学校少先队员的信,遗物中找不到一件贵重的物品。梅少卿走后,他的亲属遵照他的遗嘱,将160元钱分成4份,连同他写好的情意深长的信,分别交给了4所学校。老红军梅少卿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他的事迹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老红军部长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老红军
我家有个老红军
部长通道:从“躲”到“等”新气象
三任总书记哀悼105岁老红军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丝绸之路旅游部长
百岁老红军 关爱谱新章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