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脑动脉瘤

2024-03-19 23:19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陈鲲鹏王大明
保健医苑 2024年2期
关键词:家族史脑血管患病率

◎文/北京医院神经外科 陈鲲鹏 王大明

近年来,随着健康体检中对脑部检查的普及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诊断出脑动脉瘤。脑动脉瘤,又称为颅内动脉瘤,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肿瘤。它是由于动脉血管壁局部薄弱导致局限性扩张,形成类似于“瘤样”的突起,因此得名“动脉瘤”。简单来说,脑动脉瘤就像是血管壁局部薄弱处被血流“吹”出来的像气球一样的隆起。随着“气球”被越“吹”越大,存在破裂的风险。脑动脉瘤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研究结果表明,在35~75 岁的中国人群中,脑动脉瘤的患病率高达7%。因此,很多情况下,脑动脉瘤是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有何危害?

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其内部如果隐藏着“不定时炸弹”,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脑动脉瘤一旦破裂,将导致颅内出血,其致死率、致残率极高,后果极为严重。由于脑动脉瘤大多位于大脑和覆盖大脑的蛛网膜之间,因此其破裂后所引发的颅内出血被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脑动脉瘤破裂所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会使1/3 的患者死亡,1/3 的患者残疾,还有1/3 的患者经过治疗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然而,并非所有的脑动脉瘤都会发生破裂出血。据统计,我国脑动脉瘤总体的年破裂率为1.0%~7.3%,这意味着大部分脑动脉瘤患者一辈子也不会发生破裂出血。

哪些人群易患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段,但在40~60 岁的中年人群中尤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患病率高达男性的1.6 倍。目前,关于脑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医学界尚未有十分明确的认识。目前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而产生的。

1.先天因素

据研究显示,具有脑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病率高达无家族史人群的3.4 倍。此外,患有较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性肾病的人群,脑动脉瘤患病率高达无此合并症人群的6.9倍。因此对于具有家族史的人群和患有特定遗传疾病的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后天因素

研究表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中,脑动脉瘤的患病率是无此合并症人群的1.7 倍。此外,其他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饮酒、合并脑肿瘤、合并主动脉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颅脑外伤等也可能增加患脑动脉瘤的概率。

脑动脉瘤有哪些临床表现?

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分为未破裂动脉瘤和破裂动脉瘤两类来说。

1.未破裂动脉瘤

大多数未破裂的动脉瘤并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患者可能察觉不到任何异常。然而,当动脉瘤逐渐增大并压迫脑神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等情况时,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包括头痛、一侧眼皮下垂、视物模糊、单侧肢体麻木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步态不稳等。其中,较为常见并有特殊意义的一种临床表现是后交通动脉瘤导致的一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一侧眼皮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瞳孔变大和对光反射障碍等。如果发现以上任何一种临床表现,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诊治。

2.破裂动脉瘤

脑动脉瘤破裂,即发生了颅内出血,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突发的剧烈头痛,这种头痛患者常难以忍受,被描述为“闪电般的头痛”“这辈子从未有过的头痛”等。随着出血量增加颅内压逐渐增高,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颈部疼痛僵硬、意识障碍和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直接导致死亡。另外,出血还可导致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梗阻性脑积水等症状,患者亦可出现偏瘫、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凡是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或恶心呕吐,就要高度怀疑是否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需要尽早到医院诊治。

脑动脉瘤如何进行诊断?

脑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其中包括CT 脑血管成像、磁共振脑血管成像、脑血管造影等。在这些检查方法中,磁共振脑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而CT 脑血管成像检查的创伤相对较小。脑血管造影被公认为脑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它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信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颅内高分辨磁共振检查方法逐渐受到关注。这种检查方法能够获取动脉瘤壁的信息,对于评估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

脑动脉瘤如何治疗?

动脉瘤已经发生破裂出血的,因为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对于未破裂的脑动脉瘤,如果破裂出血风险较低,可以继续观察随访;而如果破裂出血风险较高,则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拆弹”。

目前的研究认为,如果脑动脉瘤患者合并以下条件中的一条或多条,则具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指征:

· 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

· 吸烟无法戒断

· 既往出血及家族史

· 多发脑动脉瘤

· 症状性动脉瘤

· 动脉瘤直径大于5 毫米

·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如有子囊或分叶状)

· 动脉瘤位于后循环或者分叉部位

· 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增大

· 随访过程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重

脑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可以被形象地描述为拆除“不定时炸弹”的过程,主要有两种方法: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医生的技术水平等多个因素。

传统的脑动脉瘤手术方法是开颅夹闭手术。这种手术通过动脉瘤夹来阻断进入动脉瘤的血流,以达到防止动脉瘤破裂的目的。对于部分复杂的动脉瘤,可能还需要辅以动脉搭桥手术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则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在介入治疗中,医生通过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输送至病变血管近端。然后,通过导管再输送微导管、弹簧圈、支架等材料至病变处。医生使用动脉瘤囊腔内填塞、支架置入修复管腔等手段,使动脉瘤囊腔内形成血栓,阻断血流冲入动脉瘤内,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针对低风险的未破裂脑动脉瘤患者,一旦确诊,应定期接受动脉瘤复查。同时,患者应当努力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并密切监测和控制血压,避免陷入不良情绪。若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动脉瘤有增大的趋势,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并接受治疗。

对于已经接受过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遵守医生的用药建议,定期随访复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复发或新发的动脉瘤,确保在必要时能够及时进行再次治疗。

猜你喜欢
家族史脑血管患病率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