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转型金融路径探索

2024-03-20 21:58
北方经贸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碳双碳商业银行

刘 鑫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2020 年9 月22 日,联合国气候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球范围宣布“双碳”发展战略,即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实现碳中和,在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增长领域显示出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意志,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先后推出了众多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业务收益显著。绿色金融产品逐渐受到市场上更多投资者的青睐。但绿色金融产品的出现虽然给中国商业银行带来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们可以在此机遇下不断创新的银行产品与业务,增强企业实力,但绿色金融体系与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并不相符,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来发展转型金融。

转型金融的提出为商业银行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转型金融依靠其显著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我们对传统的绿色金融业务只重视“绿色企业”的弊端,有利于国家能源结构优化,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实际。

一、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发展状况

(一)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现状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正稳步发展壮大,其中发展比较迅速的两个绿色金融业务分别为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目前,中国绿色贷款规模数量已居于全球首位,中国绿色债券数量为全球第二位。据中国银行业机构绿色信用余额统计数据:2018 年 为8.23 万 亿,2019 年 为10.22 万 亿,2020 年为12.00 万亿元,2021 年为15.90 万亿元。也可以看到,中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在近期进行了飞速发展。[1]截至2021 年末,中国国内21 家重点商业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已达到了15.1 万亿,约占其各类信贷的10.6%。绿色信贷也呈现出了显著的环境效益,按照全国银行信贷资金占国家绿色项目总体投入的比重进行计算,全国21 家重点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年均能帮助国家节省超过四亿吨标准煤,并减排了超过七亿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量。国有六大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为8.68 万亿,占了全国绿色信贷总额的半壁江山。

(二)国有六大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双碳”目标下,中国国有六大银行也在探寻更多机会,积极发展绿色债券、环保融资等方式助力中国环保发展。

2021 年,中国工商银行累计完成全部67 只各类绿色债券的主承销任务,为各发行人筹措融资1400 亿元,总主承销规模为600 亿元。交通银行共承销环保、可持续发展类的证券九单,总发行资金达143 亿元。中国银行将绿色概念贯穿于各项信贷服务品种和业务,并利用绿色银团贷、绿色并购贷款、绿色债券等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创造的贷款达2200 多亿元,较上年增加了80%。邮储商业银行全面接受社会责任商业银行准则(PRB),作为气候关系财务消息发布工作组(TCFD)的支撑单位,以推动对457 家企业及用户进行低碳核算,并成立了多个绿色银行专业组织。建设银行利用新金融技术赋能建设低碳民生样板间,并创造了个人低碳足迹服务,为用户提供银行卡消费打折、交易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现等个人服务,创新多元化碳普惠体系、引领绿色低碳的美好生活模式。中国银行还设立了核证企业自愿节能减排量(CCER)的登记账户,并发行了可再生资源补贴确权信贷、低碳排放配额权益质押信贷等产品和业务,以多角度满足企业的低碳转型融资需要。

不难看出,2021 年,中国国有四大银行发挥了榜样带动效应,绿色经济实践效果可圈可点。而放眼国内,在商业银行引领下,中国绿色金融已初步建立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融资产品等多样化绿色生态产品的金融市场体系。央行行长易纲曾表示,要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大量投入,投资规模级别将达到百万亿元人民币以上。从目前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离“双碳”任务的资本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但放眼未来,可以预料的是,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持续深入,国有四大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投入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强。

二、中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问题

(一)绿色金融政策并未覆盖整个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

绿色金融通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在商业银行中已初具规模,并成为金融机构参与“双碳”目标实施的主要力量。绿色金融有着十分严谨的理论、规范和方法,其选择的投资领域大多是针对《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要求之内的纯“绿色”产业,例如,新能源汽车、电动车等行业,这就保证了健康金融的“纯绿”性。[2]但由于绿色金融并不能解决高碳产业所面临的一些合理性转型资金需要,而且对于“棕色”产业的绿色化转型也没有系统性投融资支撑,所以就资金覆盖面而言,绿色金融也无法支撑规模化高碳经济转变。同时,由于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对象也并非企业或者投资项目,对很多高碳企业而言,即便是正在实施的有愿景的低碳转变方案,也并不属于绿色金融支撑的范围,也将难以获得绿色融资的充分保障。如果高碳产业的成功转型无法得到合理的资金保障,将造成“双碳”发展目标的推迟或者落空。同时一些高碳产业也由于无法成功转型,从而造成企业的破产或者倒闭,也将会使商业银行和小股权投资人遭遇重大金融风险,并因此产生裁员危机而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因此,为实现国民经济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政府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要重点关注碳密集型制造业的转型提升。由于目前中国仍然处在新工业化的重要阶段,且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仍呈上升趋势。碳密集型制造业的转变要求尤其紧迫。并且,低碳化技术研发投资需求中还存在规模较大、使用期限偏长、投资标的(技术研发)不确定性等较高共同特征。[3]因此,商业银行当前需要寻求新的途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碳密集型产业。

(二)商业银行绿色项目资金被用于非绿色项目

“双碳”的目标自提出至今,众多企业都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减排号召,而踊跃投身于低碳项目的建设中。商业银行依靠其较为成熟的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管理经验,全面推动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通过大力研发并运用相关金融工具和产品,以促进碳密集度最高并十分影响环保的企业,达到减排、低碳、零排放的要求。但仍有不少企业不愿意为减排事业承担过多成本,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会把在商业银行拿到的绿色项目资金投入非绿色项目活动中。更有甚者,部分企业还会采用假认证、选择性披露及空头许诺等方式,对高碳项目做出错误的低碳宣传,将不符合规范的项目冠以“洗绿”之名,从而以绿色项目名义筹集资金。“洗绿”现象如此频繁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就外在因素而言:一是绿色金融尚处在成长期,没有明确的产品备案登记规范、ESG 的界定以及影响力的衡量标准,这使得“洗绿”行为不易被发现或处罚。二是客户与贷款方对环境的了解程度还不对等。投资者由于拥有大量信息资源,往往可以采取隐瞒信息、弄虚作假的手段误导投资的利益相关方,从而获得融资困难。三是市场监管不足。当绿色产业政策力度越大,市场监管就越是落后,“洗绿”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发展新的途径来应对此类问题。

(三)绿色金融并未做好全面的风险管理

目前,中国建立的绿色金融风险监管体系主要针对商业银行部门的绿色信贷风险,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全方位监测和评估。一方面,中国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监管不够全面。气候变化以及绿色转型还会对宏观经济、企业财务、投资者收益和金融监管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带来一系列挑战。即使对金融机构的环境风险进行压力测试,这些异质性风险也无法得到全面监测。另一方面,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产生的其他风险也值得关注。譬如,高碳企业绿色转型失败可能带来的大规模失业等社会风险、企业纳税降低等财务风险。另外,上述各类风险可能由于能源价格波动而产生共振,从而形成系统性风险。可见,当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绿色风险监管体系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也未能构建出与绿色银行配套的激励机制,企业的环保措施的审核大多不够深入,相应的激励机制缺乏。[4]同时,商业银行有可能由于授信企业出现环保事件而受到不利影响。从安全收益和风险管理的视角来看,环保风险已变成商业银行必须综合考虑的风险因素。

三、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来应对问题的措施

中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无法覆盖高碳行业,“洗绿”现象频频发生,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绿色金融体系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促使我们探索有效的转型办法,转变金融服务在处理这些问题方面成效显著,转型金融服务使我们遇到了全新的转型机会。

(一)构建符合商业银行实际的转型金融体系

在中国,高污染企业将在绿色转型升级形势下实施减污降碳软着陆,转型金融将有效补充当前中国环保资金还未覆盖到的高碳公司和棕色资产,这些领域都是中国推动“双碳”发展目标和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国家越来越迫切的减污降碳政策目标和约束下,中国高污染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为维护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和谋求长远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高污染企业必须谋求软着陆,而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为前提实现碳减排。发展融资企业为此提出了项目和融资的支持,也成为高污染企业谋求向绿色发展升级转变的重大机会。在双碳战略目标下,转型金融能够缓解传统高碳行业因低碳转型导致融资不畅进而引发的财务困境,对于维持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5]

若从宏观角度来比较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之间的区别,则可以归纳为绿色金融主要是为能源消费终端提供融资保障,而转型金融则主要是在生产末端增加低碳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速度。当前,商业银行的转型金融产品也在持续发布、转型金融服务的发展路径也越来越明晰。尽管带有特殊含义的高碳企业的转型融资政策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商业银行对转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却由来已久。在产品方面,由于国内转型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目前主要有转换国债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国债。2021 年,中行顺利实现了境外的50 亿元人民币等值转换国债定价,是世界上首笔金融机构的公募转换国债成交。在保障措施方面,国内银行间市场贸易商协会发行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国债(SLB),并指导房地产金融市场进行了首次国债发售。此后,发电、钢铁、煤矿、交通运输等行业主体也相继发行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国债。截至2022 年1 月末,上述23 个发行主体已累计发行了27 只挂钩国债,总规模已达到了396 亿元。2021 年11 月,人民银行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煤炭行业清理并有效使用的专项投资科技再贷款,设置了两千亿专门对煤矿等相关行业的低碳转型项目进行融资扶持,能够使煤电等中小企业通过获取低成本融资实现技术升级转型。另外,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政府机构也开始发布了支持转型融资的第一批指导性政策措施。

(二)明确转型金融相关标准

作为商业银行规范绿色融资用途和防止“洗绿”风险的重要手段,制定商业银行转变金融服务规范非常重要,具体内容可通过制定“两类目录”加以完成:一类是对转变经营活动的划分目录,即确定了什么是转变经营活动,什么是非转变经营活动;一类是对金融机构转变金融的政策支持目录,即明确转变为金融服务机构应当重点支持的领域。[6]但为了防止“洗绿”或“假转变”的问题,从商业银行转变为金融服务机构存在着更高、更繁杂的信息披露标准。例如,转化项目须规定减碳必须取得的具体成效;转化活动主体,须规定减碳的量化目标和进度;比较复杂的转化项目,必须进行由第三方或专业组织的“转型”验证,等等。

金融技术也可以为企业转型金融的减碳目标核算和信息发布进行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如构建企业转化融资项目贴标、验证和监督的平台,以及通过区块链信息技术收集由合格评估组织核验的中小企业“减碳”成效定量信息和目标,维护由认定组织颁发的“转化”结果证书等。金融技术中心也能够为商业银行、公司,以及金融监管机关提供对这些应用资源的访问账号,以方便公司自查工作、金融风险管理和政府监管数据分析以及监测。

(三)完善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政策要求

绿色金融的支持企业将更容易接受经济政策变动、科技进步、市场向好转变以及环保标准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可能形成多种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为防范此类风险,商业银行可通过发展转型金融来应对。主要包括监督企业减碳目标是否达到规定范围、明确转型金融的实施路径、对环境情况以及相关风险因素等及时进行监测。第一,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在制定转型目标时,必须严格界定相关标准以及实施方式,并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持一致。第二,高碳企业转型金融的融资成本应与企业获得的转型效果挂钩,以此来规范企业的金融活动,促进高碳企业为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而付出更多的减排努力。第三,完善有关转型风险的信息披露方式,加强ESG 信息披露制度,全面构建绿色低碳转型信息库。

实施绿色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主动实施“双碳”策略的表现,同时也是勇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但如果相关的服务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公众信誉,可能产生管理风险或者是法律风险。所以,为了防止这些危险情况的出现,商业银行应注重地做好对绿色金融服务执行成效的后评估工作。以绿色信贷产品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绿色信贷执行成效评估制度,从控制过程的合理性、评级方法的科学性、贷中审核制度以及贷后控制的完备度等几个方面,检查所发行的绿色信贷产品是否具有相关风险提示。针对不同的提示信息,结合后评估进行了反向“穿行测试”,以确定有无项目准入不严、建设未达到要求、审批不合规定等问题。

猜你喜欢
高碳双碳商业银行
经济增长与高碳排放脱钩
“双碳”背景下环境审计教学案例研究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