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杏在河西走廊的栽植及利用

2024-03-20 06:46杨丹凤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山杏河西走廊管护

杨丹凤

(甘肃省南华生态建设管护中心 甘肃 高台 734300)

山杏,在当地称为野山杏,属灌木或者落叶乔木,表现出较强的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特点。近年来,山杏作为河西走廊中部沙荒防护林的造林树种,根系发达且深,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是耐盐碱的经济林树种,也是乡村旅游的观花观果青睐树种,杏核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综合效益明显。虽然种植面积较前有所增加,但仍未形成规模,山杏作为砧木优势未充分发挥,资源利用不明显。根据本地区单位种植经验,分析山杏的栽植及利用,旨在促进山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严格选种育苗

1.1 种子的选择及处理。优良的种质是资源可持续的基础,河西地区播种选择在春季,前1 年秋季挑选本地长势良好、无病害的种树进行采集,采摘后晾于通风处,待种皮软化后淘洗处理干净,晾干后装袋贮藏,贮藏期间注意防止发霉。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属大陆沙漠干旱型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干热,春季多风,全年无霜期150 d 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12.3 mm,蒸发量1996.2 mm,年均气温7.4 ℃,最低气温在1 月,月平均气温-9.7 ℃。种子冬季储藏一般不会出现发霉情况,种子储藏前将种子在冷水中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浸泡时加入适量的消毒剂,例如1%硫酸亚铁等,由于本地区细沙含碱较重,加入硫酸亚铁也可降低细沙中的碱。将浸泡好的种子贮藏在细沙中,以保证种子的水分和透气性,处理3 个月左右,待气候转暖及时将种子筛出晾晒备用。

1.2 严格育苗管理。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灌溉设施齐全的沙壤土地块,播种季节选择4 月中上旬,播种前期撒施深度腐熟的有机肥,并对苗圃地消毒杀菌。采用条播方式,行距35 cm,株距5 cm,播种沟深6 ~8 cm,播种后及时镇压,镇压后覆盖5 cm 左右的细沙。出苗后根据杂草情况及时除草并进行1 ~2次间苗,苗距控制在8 ~10 cm,期间追施一定量的尿素,及时监测苗木生长状况,预防病虫害发生。

2 科学栽植管护

2.1 栽植经验。栽植地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高台县,降水稀少而集中,蒸发强烈,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春季干旱。6 ~9 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5%~72%。盐碱地、沙地较多,地形南高北低,海拔1430~1445 m,坡度<5°。依据该地区的地形条件,造林前对造林地进行整地。为便于灌水、节水,按设计行距机械开沟,再在沟内按设计株距挖栽植穴。林带造林整地,依据地形、坡度,分段整地,按设计株行距打点挖穴。造林时间选择春季4 月上旬,初植密度为630 株/hm2,造林面积33 hm2,因前期枣树造林保存率底,成效达不到造林要求,采用山杏作为补植树种营造防风固沙林。山杏苗木选用2 年生实生苗,地径0.3cm、苗高0.4m以上,无病虫害、根系完整、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壮苗。

图1 河西走廊山杏栽植成效

经过对山杏造林成效调查数据,造林5 年成活率仍能达到初植密度的91%,呈现明显的防风固沙效果,耐盐碱、抗旱、抗寒生物特征明显,为易管理的造林树种。

2.2 抚育管护。山杏栽植后的抚育管理是造林成功的关键,主要是加强水肥管理、除草、霜冻预防等。为减少水分蒸发,建议栽植后浇水,在穴上覆盖1 m2的地膜,也可以加快土壤升温,7 d 左右浇缓苗水,覆土防止苗木倒伏。及时松土和清除栽植沟内杂草。山杏开花早,花期易受晚霜危害,烟熏防霜是本地区常用的较成熟的方法,监测夜间温度低于2 ℃时,及时点燃秸秆、烟雾弹等烟熏预防。

2.3 有害生物防治。河西走廊影响山杏树干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是鼠害和兔害,可通过布放鼠夹、投放鼠药等方式进行人工捕杀[1],果肉危害因素主要是毛虫和蚧壳虫,在早春和夏季新幼虫孵化期间,可用杀虫剂兑水喷雾,在开花前,若虫开始活动时,可喷3 ~5 波美度石硫合剂,结合修剪,剪去有虫枝条进行烧毁[2]。

3 可持续发展分析

3.1 生态价值。根据近年来种植山杏经验,山杏抗旱、耐旱、耐盐碱,是优选的防风固沙树种,在河西干旱区退耕还林、荒山绿化、三北工程建设中普遍栽植,生态价值明显。西北地区作为未来扩绿增量的主战场,在统筹系统治理的基础上选择抗旱树种,从而改变就林论林理念。对老化、退化的杨树、柳树林采用山杏等耐旱树种补植修复,推行带状、块状混交,构建多树种、复层、异龄的生态系统,探索“绿水青山”价值实现机制。

3.2 经济价值。山杏在本地区主要用于防护林树种栽植,规模化栽植利用较少,嫁接改良优质鲜食杏、仁用杏、西梅等是增加林农收入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绿色、清洁、无公害的有机果品,大力推进特色林果精深加工,推进特色林果由规模化生产向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并重转变,强化产销对接,拓展市场服务领域,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切实把特色林果业培育成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常青产业。

3.3 完善政策机制。政策措施是推动林业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探索建立以中央投资为主导、地方配套和社会资本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实行区域化、差别化投资政策。用足用好林业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积极发展林权市场化质押担保贷款[3],打通金融资本进入示范项目建设的渠道。鼓励引导工商、金融等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推行专业队伍管护、承包经营管护、林农自管等多种管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科研院所、涉林(草)院校发挥专长,围绕乡村绿化美化,开展科技服务,带动科技创新创业,鼓励各地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统筹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确保示范项目建设成果得到巩固提高。

猜你喜欢
山杏河西走廊管护
河西走廊的风
山杏苗繁殖技术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山杏种子的冬藏处理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在河西走廊聆听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彰武县山杏良种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