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创新生态下营销动态能力的构建与资源编排

2024-03-24 04:40黎传熙
经济与管理 2024年2期

黎传熙

摘 要:零售业作为迭代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在数字赋能与消费升级双重作用力驱动下,业态形式发生重大变革。以零售新业态代表企业———迪卡侬和盒马鲜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营销动态能力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新定义数字创新生态下零售业营销动态能力的本质内涵,进一步提炼数字创新生态背景下营销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及要素,进而编排资源和配置市场,使得零售企业能在云谲波诡的环境中维持独特、持续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保持企业高效发展,实现价值共创。

关键词:数字创新生态;营销动态能力;资源编排;零售新业态

中图分類号:F27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24)02-0084-09

一、研究背景

资源基础论(RBV)是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的重要指导依据,认为传统企业的绩效、利润主要依靠内部特殊异质资源,以谋取最大程度的回报。传统企业作为RBV 的拥趸者,坚持发挥生产资源由里及表的资源集合优势,VRIO 资源模型①一度成为其指导实践的重要核心基础理论,为企业赢得长期竞争优势和积累丰硕绩效成果。VRIO 模型为基础的营销能力静态特征显著,“资源在企业间不可流动且难以复制”的假设脱离实际,只依靠赖以生存的内部优势不再是拥有绝对竞争力的充分条件[1] 。事实上,企业维持绝对竞争力的周期不断缩短,具有独特优势的杀手锏旋踵即逝,传统企业构筑的内部资源战略栅栏烛尽光穷,惯性路径依赖甚至变成阻隔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障碍。

2023 年7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涵盖了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消费业态、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等20 条具体举措,为营造推动消费升级的良好生态体系指明方向。随着数字技术驱动的零售新业态革故鼎新,更优质的替代品和潜在者加入并瓜分市场,传统企业想要持续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势必需大刀阔斧地除旧布新。数字技术作为企业重组生产要素的关键力量,能重塑企业资源内部结构,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助力零售业迭代升级[2] 。随着以“ABCDE”② 为核心的第四次数字革命开启,数字技术日渐成为零售业谋求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

营销动态能力理论及维度构建的研究[3-5] 持续迭代推进,其形成机制[6-7] 的研究不断丰富,不少学者皆通过实证研究、案例研究[8-9] 证明了营销动态能力模型与维度的广泛适用性。聚焦“动态理论说”如何创造企业竞争价值的探究[10] 日益增多,营销战略与动态能力耦合的研究[4] 百花齐放。数字创新生态下,数字赋能创新生态在零售业不断扎根蔓延,营销动态能力相较于传统营销能力,消费需求与市场导向、组织结构与营销网络、技术创新与战略弹性等都有了质的变化[11] 。数字创新生态背景下营销动态能力是利用数字技术要素,重构优势、重塑生态体系的过程。零售数字化建立了新的生产函数,对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但目前文献却鲜有关于数字创新生态下营销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重要核心期刊相关成果尚付阙如,亦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边际,即探讨数字生态下传统零售业如何响应市场动荡变化,从资源基础论的静态局限里解放出来,摆脱资源刚性约束[10,12] 。将资源基础研究和动态能力研究融入数字创新生态中去,重新定义和构建数字创新生态下营销动态能力的内涵与框架,促进资源整合,重获竞争力。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动态能力与营销动态能力内涵

动态能力在批判与继承资源基础论[4] 的基础上,靠内部化资源积累,克服刚性约束,倡导开放与探索并存,强调从外吸纳新技术知识,在资源整合能力基础上还具备环境分析、感知与适应以及优势重构的能力。由于概念宽泛,学者对本质内涵、影响机制、构成维度、作用机理的观点各持己见。Foley etal. [13] 的初期动态营销能力将营销元素引入动态能力理论,通过释放营销资源与市场、技术匹配成为功能维度。Vorhies et al. [11] 的市场基础性动态能力成为资源基础理论和营销研究的契合点,演化成组织流程的动态能力,核心要义是动态能力作用于市场核心流程,使其发挥组织杠杆的作用,创建竞争优势。Fang et al. [7] 提出的基于企业流程观的营销动态能力,通过跨组织创新企业流程连接营销与动态能力,进而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

(二)营销动态能力构成维度

为证明营销动态能力维度的广泛适用性,不少学者构建模型实证阐述。李巍 [5] 定义了营销动态能力的概念并进行了量表的开发,对市场感知、界面协同、顾客响应多维度逻辑联系子能力进行了论证。许晖等 [12]提出供应链管理流程、产品开发管理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三维视角影响因素模型,并构建了市场知识管理GDR 循环模式和逻辑体系(市场知识适应—市场知识生成—市场知识扩散),为本文夯实了前期基础。有不少学者通过案例研究将影响因素及维度指标应用于企业实践。李巍 [5] 依照Teece 的资源能力重构观点,提出了“技术驱动提升竞争能力,市场驱动增值顾客价值”的提效机制。Bruni et al. [8] 认为营销动态能力主要由管理信念、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要素构成,将关注重心聚焦到组织文化机制建设上。钱雨等 [9] 探讨了制造业数字平台商业模式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创新机制,重构了平台商业价值网络和生态,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以上学者皆对Maklan et al. [3] 的四维度理论(需求管理、创建营销知识、建立品牌、顾客关系管理),Fang et al. [7] 的三维度理论(产品开发管理、供应链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给予了肯定,证明了营销动态能力模型与维度的广泛适用性。

(三)资源编排内涵、逻辑与维度

消费需求愈发异质多样的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日渐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因而重新定义、构建数字创新生态零售业营销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尤为必要。动态能力理论源于资源基础论,关注资源能力如何整合、配置,因此有学者认为动态能力就是在资源观基础上的概念重复,批评其构成不清晰,缺乏理论根基[14] ,且动态能力演化机理,以及企业在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中如何做好适应性的“自我革命”,现有文献没有提供可借鉴的框架和方案,数字创新生态下的相关演化机理与路径研究更为鲜有。动态能力转换与构建过程的缺失,促使学者从资源编排③中寻求答案。资源编排吸纳动态能力与外部环境共演的思维,即在“市场感知、界面协同与顾客响应”④的路径构建中实施“资源捆绑、资源组合构建和动态能力创新”,从“使役对象(position)、演变路径(path)和使役流程(process)”[10,15] 3P 框架探索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营销动态能力构建逻辑规律,依照“资源基础论、演化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理论分别构建动态能力框架,即“位势组合、流程组合、路径组合”[15-17] 。基于营销动态能力的文献梳理和对数字创新生态的全面定义,对营销动态能力资源编排涉及市场环境、企业资源、技术与能力、组织流程等一系列要素组合,资源编排理论提供的资源管理框架可作为营销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营销动态能力理论涵盖的感知、抓取流程又可以弥补资源编排理论的不足,提供发展方向和可行性方案的指导,合力驱动营销动态能力固有程序整合、重构、资源协奏。因此,借用Teece et al. [10] 、江积海 [15] 和钱雨等 [9] 提供的理论基础,构建本文的基础理论框架(见图1)。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选择

本文采用双案例研究方法,案例对象选择体育用品零售商———迪卡侬和生鲜配送新零售超市———盒马鲜生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双案例研究的原因:首先,本文聚焦数字创新生态下营销动态能力如何构建与资源编排,属于回答“如何”的问题,采用双案例研究更能有效探求共性,相互补充印证。其次,动态营销能力的构建过程本质上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数字创新生态下营销动态能力的研究尚付阙如,实证证据和实践意义较为缺乏[15] ,需建立理论视角,搭建动态变化过程中的逻辑框架,采用SPS(结构化-实用化-情景化)的案例研究方法,以理论拓展理论,从萌芽、混沌演绎推理直至规范化,解释逻辑规律。最后,双案例研究适用于“关系发现”与“过程和模型构建”,两个独立案例可以复制逻辑,对比和构念测量,得出更具普适性、稳健性、推广性的结论。

(二)案例企业描述

案例企业符合典型性原则。均属数字零售创新生态领域的先驱者,构建了其行业代表特征的创新生态。通过案例资料的对比,将并不相关甚至排斥的行业建立和集合关系,形成更具普适性的研究结论。

研究方法自洽性。双案例研究更容易导向“稳定关系模式+发生概率”的机制解释,排除竞争性解释,形成从一阶抽象到二阶抽象的进路安排,使得研究结果更加概念化、更可靠、更有普适性。

理论抽样原则。一方面,两家企业同为零售新业态代表,皆通过创新数字零售模式来构建新的业态体系。另一方面,在创新选择和模式方面存在差异性,企业资源拼凑、捆绑与资源编排、协奏效应不尽相同。迪卡侬通过数字技术驱动营销动态能力创新,正向推动数字赋能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其聚焦体育用品全产业链,以O2O 数字思维为导向,线上平台和场景拓展双驱动满足迭代消费需求。在多品类“一站式”门店连锁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数字赋能零售平台,跟踪、捕捉、管理顾客信息,重点围绕消费场景、消费体验,改革构建数字零售新业态,实现数字技术提升动态竞争能力的最终目的。盒马鲜生是生鲜零售新业态的排头兵,基于市场驱动营销动态能力创新,通过消费反向牵引创新,促进数字生态系统构建。通过O2O全渠道布局,以泛零售新业态为基础,重塑商业模式,实现数字赋能管理与运营、按需智能识别与供给的新型供应价值链,打造了集“菜市场+商超+餐饮+仓储配送”于一体的数字创新复合零售新业态。

案例数据可获性。两家企业属于数字创新程度较深并兑现了数字价值,通过搜索相关文献,发现存在不少可供参考借鉴的理论成果,研究过程能够获得较为翔实的数据支撑(见表1)。

(三)数据收集、信效度保障及编码

为保证案例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提升研究严谨性,研究过程遵循证据三角验证原则。一是,深度阅读文献著作(WX),基于原有理论模型构建新的逻辑框架,建立主副范畴关系结构及信息编码。二是,关注网站(WZ)、研究院报告(BG)及论坛会议(HY)等,发掘相关文字证据,建立指标体系。三是,线下田野调研,结合案例进行普适性的分析研究(见表2)。調研时间为2022 年11 月—12 月、2023 年6 月—9月,调研地点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采用问卷调研和非结构访谈等方式,访谈对象包括了企业负责人(FZ)、门店管理人员(GL)、员工(YG)、消费者(XF),形成访谈资料(FT),以及学者(XZ)和专家(ZJ)等指导的一手资料,保存音频视频、誊抄访谈文字信息、聚类整理原始资料并凝练和归类(见表3)。四是,检验理论饱和度,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对涉及研究关键词的资料贴标签(“D+序号”代表初始范畴标签,“C+序号”代表开放式编码标签,“B+序号”代表主轴式编码范畴),形成代表性概念,建立逻辑体系框架和聚敛概念更高的网格,获取概念和要素间因果关系和逻辑机制,构建证据链,呈现相关概念关系图谱(见表4)。

四、案例分析讨论

(一)营销动态能力创新及驱动因素

数字创新生态表现形式包含了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式” 技术驱动型营销动态能力创新)[18-20] 和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拉式”市场驱动型营销动态能力创新)[18, 21] 。双驱动因素相辅相成、耦合协调但又存在驱动作用力上的差异性。“推式”技术驱动型营销动态能力创新聚焦运用新的数字技术,推动数字技术在产品、服务、运营过程中的资源积累,重视数字赋能价值链活动的增值过程,满足顾客需求。“拉式”市场驱动型营销动态能力创新围绕消费新诉求,构建新的商业逻辑思维,平衡数字供给与数字需求,创新与传递新的顾客价值。两股作用力合力兑现“技术驱动提升竞争能力,市场驱动增加顾客价值”的提效方案。迪卡侬(用D表示)营造了情景体验和人机交互的新型购物方式,遵循“线上选货、线下体验”的价值主张,是数字新零售体验营销的佼佼者。盒马鲜生(用H 表示)是国内首家新零售商超,生鲜泛零售新业态的先锋排头兵,线上与线下全渠道协力,深耕粉丝经济。两家企业均以变革业态模式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数字赋能为牵引动力,又同时具备“数字零售”与“场景体验”的共性,通过重构多维数字商业生态,满足消费主权意识持续增强的数字新消费需求,具备两类创新驱动因素的重要特征(见表5)。

1. 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技术驱动型营销动态能力。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基于对技术驱动的供给侧革新,可理解为数字技术新生产要素被挖掘、重组核心竞争能力的增效过程。新旧生产要素的动能转换带来外在动力的变革,技术驱动“推式”作用力创新营销动态能力,赋能传统零售企业产业升级、全渠道融合和产业链协同耦合等,外部驱动促使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变革。供给侧数字技术驱动营销动态能力创新,数字技术应用能催生零售业态迭代升级,将数字技术动能转化和演变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赋能企业价值链、组织流程、应用场景等革命,引领零售业的生态体系创新,塑造建立新型数字价值传递系统,持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1)数字技术(Dt)是数字赋能的生产工具 [22] ,通过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产业数字化”,引领生态创新。(2)数字赋能(De)依托数字科技的迭代升级与创新,对零售业组织、基础设施、商业模式、价值链等全面系统的数智化赋能,构建新的数字商业生态体系。(3)数字业态(Df)以数字创新为导向,以数字技术、数字信息等为生产要素,数据赋能为主线嵌入传统零售企业,促进其数字组织、数字流程、数字产品服务、数字业态及数字商业模式创新[23-24] ,消弭时空数字鸿沟,实现场景互联,形成由数字主体及组织等一系列关系所构成的数字创新生态体系。数字创新激活了创新生态的要素属性,超越传统管理理论的外延边界,构筑了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增进主体内部组织与系统创新,极大提升系统效能并与零售业的平台生态、产业集群生态、创新创业生态、商业生态等[25]相互关联依赖、相互耦合和价值共创。

2. 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市场驱动型营销动态能力。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源于市场驱动的需求侧管理,数字创新生态下营销动态能力的构建培育尚处于黑箱状态,如何积极释放创新导向下数字资源的可获性和合理配置,实现数字技术融合和资源协奏。企业应聚焦数字新需求,提炼新价值主张,依照“消费者期望—满足消费异质需求—客户关系管理—保持消费忠诚—强化顾客资产水平”的实施路径,依靠需求侧市场驱动能力创新,进行“对接性” “适应性”“主动性”的“拉式”内生改革,更契合顾客数字化、社交化、场景化营销活动,坚持以市场驱动型为导向的营销动态能力创新。(1)数字赋能创新生态系统基于新消费需求,与数字技术产生交互作用,实现数字赋能的网络智能化和多个相关利益主体的活动创新,实现零售业数字多维重构(Dr)。(2)数字消费需求(Dd)是动态营销能力的重要驱动因素,将数字技术革命引入营销创新主体,数字技术推动模式驱动创新动力,促进零售业数字创新孵化、推广数字商业生态系统。(3)创新导向数字商业生态体系(Db)源于熊彼特“创新即建立生产函数”的构建理念,本质上遵循了“基础研究(理论体系构建:分析框架、指标要素、逻辑关系、适用范围)—应用研究(横向拓展研究:组织转型与迭代升级、企业绩效提升、跨边界资源整合、商业生态创新)”的演进过程。

(二)营销动态能力构建框架与资源编排

1. 位势组合与使役对象。位势组合是企业拥有的内外资源的存量、资源组合与结构及其随环境变化的匹配能力。使役对象包含了使役主体和客体,即变革主体和其能力要素。使役主体的市场感知能力涵盖了对环境分析和对市场感知识别,洞悉市场信息,聚焦顾客价值,紧盯消费痛点,选择与构建新的蓝海市场,结合自身优劣势,挖掘和定义新的创新机会。(1)迪卡侬以满足多样化体育需求为“建设施工图”,以自有品牌为基础,掌控产业链,对价值链活动持续资源投入和高度整合,依托强大的垂直供应链、运营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为顾客提供高性价比、种类丰富的“一站式”产品,并辅以沉浸体验式购物卖场,线上线下全渠道传递信息与企业价值。(2)盒马鲜生同样具备SKU(产品库存量及类项)丰富,O2O 全渠道运营并拥有“阿里”大数据背书的绝对优势,针对消费痛点,反向驱动供产销,控制成本,降低损耗,优化仓储物流运输效率,构建“前店后厂”多功能一体化的消费场景(见表6)。

2. 路径组合与演变路径。演变路径是挖掘和创造竞争力的流程,路径组合具体阐述聚焦核心竞争力塑造的演化过程。在综合环境发生动态演变的背景下,企业引导组织与流程变革,重塑企业文化,制定企业战略。界面协同是指企业基于对市场的充分理解,引导自身组织与流程重构,对產业动态及时掌握,重新组建战略联盟、知识联盟,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1)迪卡侬推行“成本低、性价比高”“大众体育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反向驱动原料采购和设计创新,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全程掌控。并构筑零售终端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赋能自助式、沉浸体验式消费场景。(2)盒马鲜生围绕“生鲜新零售”的多业态复合模式,重塑企业文化与消费价值观。“C2B2S”的需求导向思维驳接“销产供”。全链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提升价值链环节的效率。重构消费价值网络,构建O2O 数字业态智能销售网络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整体布局“大型超级市场+品牌独立门店+分块体验社区”+“数字在线网络平台” +“物流配送体系”的新零售框架,全渠道智慧化同步运营。传统线下销售与电子商务守望相助,彼此界面协同,依托数字科技创新赋能,对组织业态、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等全面系统数智化,构建新数字商业生态体系(见表7)。

3. 流程组合与使役流程。流程组合指通过资源拼凑、编排和创新动态能力来实现价值共创和资源内外协奏的综合(流程、体系、生态)过程。使役流程是由环境变化和技术创新所引起的可感知与学习的重构,企业价值外网的协同共生,以及竞争能力创新和动态能力形成的过程。(1)迪卡侬主打沉浸式场景体验的同时,不抗拒数字网络零售模式,在体育用品中率先“触网”,不仅搭建自身官网平台,还积极与其他数字零售平台,形成战略联盟的协同效应。增设了媲美线下门店“两室一厅”设计的网络数字体验空间,推动数字平台经济和数字技术赋能营销动态创新活动,为顾客提供独特的购物体验,培育创新了数字零售平台消费业态。纵向管控企业价值链,提供种类丰富、高性价比的产品,开发出诸如防水面料、缓震技术、透气性、保暖性众多的运动科技产品。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顾客偏好,解密消费者黑箱,创新数字动态能力。(2)盒马鲜生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零售业,实现价值链环节及各价值网间的数字信息互通。大数据反向驱动需求计划、数智供应,形成集市场需求、订单采购、物流配送、过程交易、服务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GS1⑤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大数据运算与分析消费特征与行为,精准个性化营销策略促进消费、供应、物流的“端到端”流程对接,实现强大的企业一体化纵向整合能力。面向多层异质消费群体的多项子业态,扩容了目标市场的覆盖面,多区域、多层面、多维度为数字零售持续增值发力,为其培育数字赋能和创新营销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见表8)。

五、总结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建立在环境变化、异质资源基础上的营销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和重要保障。本文以传统营销动态能力的框架和构成维度为基础,以企业资源整合与重构、新构为核心,解剖数字赋能创新生态系统(技术驱动型营销动态能力)和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市场驱动型营销动态能力)两类驱动影响因素的逻辑构念,探讨数字创新生态下企业如何重构营销动态能力和市场效能提升。营销动态能力的理论渊源错综交织,其内涵和框架路径涉及组织行为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因而,培育营销动态能力,既要洞悉对外部技术的探索,也要关注组织职能部门的协调共生,能在变化的环境中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尤其在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背景下,更应引导企业捆绑、遴选、编排资源,与数字创新背景下的动态变化环境进行及时的能力匹配,构建新的资源组合,配置与创新营销动态能力,实现价值共创。

(二)理論边际贡献

1. 数字营销动态能力创新要素提炼。零售新业态企业呈现数字赋能、资源共享、协同共生和培育创新等特征,并参与多种组织合作方式和共享战略联盟,形成数字化体系的动态能力创新。数字创新生态下,加强数字经济赋能零售业的底层技术研发攻关,夯实数字赋能全链条企业活动的创新基础,聚焦零售新业态消费,捆绑与构建资源以提升数字零售迭代升级后的技术供给能力,提出技术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两项驱动因素,为零售业动态能力发展注入新的数字思维理念,形成新的能力塑造机制与路径。

2. 资源编排理论框架微观观察视角引入。资源编排吸纳动态能力与外部环境共演的思维,即在外生动力(数字技术、商业模式、人力资本)和内生动力(变革精神与决心、知识创新、组织学习)交织作用下实施资源捆绑、资源组合构建和动态能力创新,推动企业包括营销动态能力在内的产品、活动、流程等系列创新活动。概括归纳为“遴选资源—能力构建—组织学习—形成机制”,最终在行业中相较于竞争对手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及优势,完成资源协奏、价值共创。

(三)管理实践启示

1. 聚焦消费主体,精准用户画像。新商业逻辑思维引领业态模式创新,数字新消费需求牵引复合零售多业态。分析数字创新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产生的新诉求,刺激数字商业生态体系和消费多维模式的重构或新构。企业应注重对目标市场迭代需求、潜在需求的持续关注,能全面准确地精准消费者画像,深入洞察顾客价值、创造价值与传递价值,改进、创新动态能力以适应、匹配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还应从过程视角探讨动态环境变化下获取新的异质资源、优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所需要转型和变革的路径,进而提高动态能力的反应效率、匹配速度和资源整合能力,协助企业在新的生态下传递、共创别具一格的价值。

2. 组织重构路径与效能提升机理。组织效能构建机制包含了组织结构变革、组织部门学习、组织流程重构、知识能力创新、组建战略联盟等。以数字赋能为驱动力的数字营销动态能力创新,通过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组合,挖掘与开发数字市场,培育数字技术赋能下的产品开发、资源整合、商业模式重构和业态创新等,捆绑现有资源优势、组织商业运作,对动态环境有效反应,转移、重构资源和配置能力,全面提升感知能力、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获取、赋能、转移、编排资源,满足迭代升级的差异化顾客价值,在动态竞争的市场中维持相对竞争优势。

注释:

① VRIO 资源模型:价值(value)、稀缺性(rarity)、难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和组织(organization),利用资源或能力的能力,满足四个条件中其一资源都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②ABCDE:A(AI 人工智能),B(Block chain 区块链、分布式记账),C(Cloud 云计算、云存储),D(Data 大数据),E(Electronic commerce 电子商务)。

③资源编排(Resource orchestration theory):获取与构建资源组合,捆绑与管理价值资源,并选择利用价值资源和创新能力,提升适应性和获得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资源传递过程的价值创造。

④“市场感知”能力助力企业挖掘和识别机会,信息整理并强化其在组织内部的传播、渗透和应用。“界面协同”增强各职能部门的市场决策、及时匹配性多方协调,保障价值创造活动有效拼凑、编排、协奏。“顾客响应”运用生产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建立、维护与拓展,确保顾客价值的传播。

⑤GS1 系统: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储物”管理效率效益,追溯产品供应链,形成智能化数据标签。

参考文献:

[1]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10):9-16.

[2]梁佳,严锋,杨宜苗. 数字技术推动了零售业高质量发展吗? ———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检验[J]. 经济与管理, 2022,36(6):15-24.

[3]MAKLAN S,KNOX S.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missinglink in CRM investm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 43(11/12):1392-1410.

[4]许晖,纪春礼. 动态能力理论在营销研究中的新发展: 营销动态能力研究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1):43-49.

[5]李巍. 营销动态能力的概念与量表开发[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2):68-77.

[6]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0/11):1105-1121.

[7]FANG E, ZOU S M.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arketingdynamic cap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 40(5):742-761.

[8]BRUNI D S,VERONA G. Dynamic marketing capabilitiesin science-based firm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0(S1):S101-S117.

[9]钱雨,孙新波,苏钟海,等. 传统企业动态能力与数字平台商业模式创新机制的案例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33(1):175-188.

[10]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1]VORHIES D W, MORGAN N A. Benchmarking marketingcapabilities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of marketing,2005,69(1):80-94.

[12]许晖,李巍,王梁. 市场知识管理与营销动态能力构建———基于天津奥的斯的案例研究[J]. 管理学报,2011,8(3):323-331.

[13]FOLEY L M, VORHIES D W, BUSH V D. Organizationallearning and dynamic marketing capabilities:implicationsfo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 C]. American MarketingAssociation,2005.

[14]AREND R J, BROMILEY P. Assessin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view: spare change, everyone? [J]. Strategic organization,2009,7(1):75-90.

[15]江积海. 动态能力是“皇帝的新装”吗? ———构成、功效及理论基础[J]. 经济管理,2012, 34(12):129-142.

[16]HUY Q,ZOTT C. Exploring the affective underpinnings of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how managers' emotionregulation behaviors mobilize resources for their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9,40(1):28-54.

[17]张青,华志兵. 资源编排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评述[J]. 经济管理,2020,42(9) :193-164.

[18]SUSSAN F, ACS Z J. The digital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7,49:55-73.

[19]SONG A K. The digital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a critiqueand reconfiguration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9,53(5):569-590.

[20]鐘琦,杨雪帆,吴志樵. 平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研究述评[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1,41(2):421-430.

[21]HELFAT C E, RAUBITSCHEK R S. Dynamic and integrativecapabilities for 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 in digitalplatform-based ecosystems[J]. Research policy, 2018,47(8):1391-1399.

[22]刘海兵,刘洋,黄天蔚. 数字技术驱动高端颠覆性创新的过程机理:探索性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2023,39(7):63-81.

[23]余江,孟庆时,张越,等. 数字创新:创新研究新视角的探索与启示[J]. 科学学研究,2017,35(7):1103-1111.

[24]孟韬,赵非非,张冰超. 企业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调适[J]. 经济与管理,2021,35(4):24-31.

[25]张超,陈凯华,穆荣平.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与未来研究[J]. 科研管理,2021,42(3):1-11.

责任编辑:王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