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翠扶楼发掘记

2024-03-26 03:17全洛辰
大学生 2024年3期
关键词:圆明园绘图日志

全洛辰

2023年9月,我和北京联合大学的同学一起参与了圆明园翠扶楼遗址考古工地的布方、发掘日志记录、绘图、探方发掘与遗迹现象的清理、分辨地层和土质土色等工作,将学到的田野考古理论运用于田野考古工作。

澹泊宁静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东临坐石临流,西侧为映水兰香,是乾隆亲题的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時已建成,取意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田字房为淡泊宁静的主建筑,是帝王课农、观农的场所,用“田”表示对农业的重视。田字房东侧是翠扶楼。

这次发掘的是圆明园澹泊宁静Ⅳ期翠扶楼遗址,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南侧为园路,北侧和东西两侧为树林,发掘前,发掘区域被杂草覆盖。

田野发掘

田野发掘的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执行,由晚到早,从上到下,进行清理,按单位分装遗物,不同质地的遗物分别包装。用文字、绘图和照相等方法客观如实地进行记录。总的来说,翠扶楼的发掘是从南往北、从西到东,逐探方进行发掘,在翠扶楼整体暴露后,有针对性地发掘寻找周边相关遗迹,最后再在房址周围开设解剖沟,以了解翠扶楼的房基状况,弄明其构造。

现场发掘中,首先揭露出来的F2,是翠扶楼西侧的建筑,坐北朝南,由台基、夯土、踏跺、散水(在建筑周围铺的用以防止雨水渗入的保护层)、灶及道路组成,东西长约9米,南北长7.7米左右。

F3和F4整体是翠扶楼东侧的建筑。F3由台基、夯土、踏跺、散水及附属道路组成,F4是紧连在F3东侧的单独一间。F3东西长约13米,南北宽约9米,南部破坏严重。F4东西长约7米,南北宽约6米。F4上有数块方砖,是圆明园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室内方砖。

对翠扶楼建筑基址的发掘,一开始是以样式雷(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图纸为参照的,推测F2有3间,但随着在T0803发现散水,确定了F2和连廊的边界,证实样式雷图纸和实际的翠扶楼有出入。在F3的发掘过程中,我们不敢再以样式雷图纸为准。《四十景图》上的F2有两间,与实际情况相符,但F4较之F3向北凹。根据发掘出的转角石,我们认为F4应当比F3往南凸。等F3和F4的发掘基本完成,根据F3东南侧的磉礅(柱子底下的大石礅子)坑底部的砖痕,我们才真正确定了F3的南部边界,判断其南边存在回廊,但完全被破坏,最终才下结论——《四十景图》和翠扶楼的实际情况最为相符。这段非常戏剧性的经历直观地说明了史料并非完全准确,必须以实际发掘情况为准。

在清理过程中,技工马伯超老师耐心教我们判断土质、土色以便进行分层。翠扶楼遗址地层之间年代差距小,建造翠扶楼地基时,不同地层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层。素夯土和三合土较硬,但是刮面时的手感不同,呈现出的颜色和包含物也有差距;同为三合土,有的里面含白灰,有的里面含黑色颗粒。这些共同构成了划分层位的依照。不过,由于年代差距小,土色上的差距不是很明显。

整理记录

我们需要负责填写考古工作日志,一日一填,文字记载详细准确,最好是图文并茂。工作日志左侧是文字区域,右侧是米格纸,用1:100的尺寸可以在上面画一个探方的平面图,示意图没必要完全依照比例。而且,日志最好是边发掘边记录,不能带回去凭借记忆写,否则会有所遗漏。我们常常在下午,坐在探方边写日志,之后再核对,确保记录没有问题,也会讨论遗迹现象。

在建筑遗址的发掘中,虽然遗物少见且是没那么受重视的东西,但在清理填土的过程中,还是会采集到一些小件。而且,不同规格的砖瓦标本也需要进行采集,这些砖瓦的规格和装饰纹样可以说明一些信息。我们要将这些遗物装袋、写标签,之后登记入库。在发掘过程中,偶尔需要按照登记表在库房中清点文物,以确保没有遗漏。我们本以为瓦当和滴水上朴素的纹饰,说明翠扶楼的等级并不高。但在F3发掘出带着龙爪的构件,证明其等级之高。考古的乐趣就在于此,在没发掘出来之前,没人能下定论。

在发掘工作中和基本结束之后,都需要拍照记录和画图。拍照主要由曹孟昕老师负责,实习学生则都参与了绘图。我绘制了T1003探方图、F3磉礅坑4和5的平剖面图,也帮助杨秀泽同学测量了F3西南解剖沟的数据,以绘制平剖面图。考古绘图比较严谨,需要拉水平基线,根据坐标,描点连线作图。手绘是必要的,没有特别大的技术含量,却格外考验人的耐心,坐在马扎上拿着绘图板画图,和坐在冷板凳上读文献,都是考古学研究必做的事。

让考古学不再神秘

圆明园每年都会有公众考古活动,开放考古工地,通过现场观摩、专业讲解、模拟考古、发掘直播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现考古工作过程和成果。这次,我们也参与其中,配合进行一些拍摄和考古宣传。活动前,我们帮助布置场地,活动中,我们在进行正常发掘的同时,回答公众提出的一些问题。平时在工地,也会有一些游客路过时询问遗址的发掘情况、发掘内容等,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我们也很乐意回答他们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参与这类公众活动。作为本科、硕士阶段都在考古系学习的学生,我认为考古知识不应该仅在高校课堂和考古研究院流动,也应当进入每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发展公众考古,向大众宣传考古学理论知识,让考古学不再神秘,让每一个人都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考古工作当中来,是公众考古的任务之一。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圆明园绘图日志
梦回圆明园
来自河流的你
“禾下乘凉图”绘图人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扶贫日志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基于HTML5 Canvas绘图技术应用
游学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