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人物木雕的文化内涵探究

2024-03-28 13:23张绍洋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摘要:目的: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卢村的志诚堂广泛运用了木雕装饰,纹样类型题材众多,在同时期的徽派建筑中十分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集中体现了徽派木雕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文章聚焦志诚堂的人物木雕装饰图像,挖掘徽州人物木雕的文化内涵,旨在加强大众及相关研究者对卢村志诚堂木雕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知。方法:采用田野调查法,搜集志诚堂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徽州木雕的发展脉络以及志诚堂木雕楼中人物木雕的艺术特色。梳理志诚堂中的人物木雕题材、装饰部位以及功能,比较研究志诚堂木雕人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结果:志诚堂人物木雕作为徽派建筑中的构件,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兼顾实用功能。志诚堂人物木雕的主题和形象充分体现了徽州特有的文化,成为儒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结论:徽州人物木雕并不是独立的雕塑艺术作品,而是建筑装饰构件的一部分,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徽州人物木雕体现着传统儒家文化与徽州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徽州人物木雕在形式上具有民间性,在内容具有世俗性,儒家思想的渗透使其产生雅俗共赏、亦精亦朴的文化特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志诚堂;人物木雕;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0-03

0 引言

位于安徽省黟县卢村的著名徽派建筑——志诚堂,有着“徽州木雕第一楼”的美誉,内部结构和木雕状态保存相当完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建筑物上的精美木雕更是蜚声中外。志诚堂的木雕装饰与其他同时期的徽派建筑一样,雕刻技艺成熟,风格协调统一。在志诚堂繁多的木雕装饰中,制作最为精美且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琳琅满目的人物木雕,这些人物木雕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审美观念。

1 徽州木雕与志诚堂人物木雕概述

元末明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皖南徽商崛起,一些富有的徽商回乡后置地造宅。为了提升建筑物的精美程度,他们多以木雕、砖雕、石雕等民间手工艺来装饰,形成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木雕技艺初具规模。早期的徽州木雕以浅雕和浮雕为主,造型圆实古朴。徽州木雕发展到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逐渐过渡到精雕细刻和多层透雕的风格,装饰手法日益复杂。清朝是徽州木雕的鼎盛期,注重视觉美感和实用功能的统一。在清晚期的一段时间里,徽州木雕则以精雕为主。

卢村是以卢姓为主聚居的古村落,清道光年间,卢氏三十三代传人卢邦燮建造,由“七家里民居”组成的木雕楼群,包括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等宅院。卢邦燮早年经商,家富百万,人称卢百万,后转入仕途做官,官至奉政大夫、朝政大夫。在卢村的建筑群中,以志诚堂木雕最为丰富精美,很好地体现出清中晚期徽州木雕鼎盛时期的艺术风格。踏入志诚堂室内,就会被其琳琅满目的木雕所吸引和震撼。门窗、栏杆、雀替、梁枋、斜撑等建筑构件的木雕形象变化万千,繁简交替,令人惊叹。

总体来看,志诚堂的木雕题材可以分为人物、动植物、图案纹样三种类型。其中人物纹样木雕最多,题材广泛。人物形象多以写实为主,外形朴拙生动,表情天真烂漫,多做喜乐之态,动作具有戏曲舞台风格,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趣味。

2 人物木雕的种类及装饰部位

志诚堂的人物主题木雕从题材上可以分五类:一是如群童闹春、渔樵耕读等世俗生活场景;二是刻画如陶公醉酒、羲之戏鹅、伯乐相马等历史故事;三是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著名故事;四是如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等忠孝节义题材;五是如八仙过海、太公钓鱼、洞宾升天等神话传说故事。

志诚堂的人物木雕主要装饰部位主要有:隔扇上的中心盘、腰板和裙板,槛窗的腰板和裙墙,花窗的装饰性花板,以及斜撑的大部分。

2.1 隔扇

隔扇是徽派建筑中常见的建筑构件,又称莲花门。隔扇既有窗的作用,又有墙、门的作用,可以对外进行围护,对内进行分隔,也可以发挥采光、通风等基础作用。这种高而长的隔扇左右相连,一扇接一扇,一般多为双数,以保证房屋的中央是可以开启的两扇隔扇门[1]。志诚堂的隔扇是人物木雕的主要载体,主要分布在前厅东西两厢房和天井东西两侧的过厢,以及后厅天井东西两侧过厢和东书房。

隔扇可以分为眉板、胸板、中心盘、腰板和裙板五个部分,人物主题集中在中心盘、腰板和裙板上。中心盘面积较小,雕刻较为简略,前殿东西两侧的中间圆盘上刻有二十四孝的故事,以告诫子孙后代要对长辈尽孝,体现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礼制文化。腰板与人的视线平齐,因此须以深浮雕的形式精细雕刻,可供观者细细品味。下方的裙板面积较大,为浅浮雕,工匠发挥空间较大,多雕刻有历史典故,附以大面积植物、建筑、山川为背景,与人物共同组成画面。

前厅西侧裙板上的典故依次为:买臣负薪、东坡赏菊、管仲夜读、苏武牧羊、韩愈招亲、李白醉酒、陶公归隐、羲之戲鹅。东侧裙板上的历史故事依次是:学富五车、陶公醉酒、伯乐相马、洞宾升天、对弈手谈、进京赶考、太公钓鱼和高山流水。这16幅作品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与品格,彰显着主人的文化品位。

2.2 槛窗

槛窗,又称半窗。与隔扇部门结构相似,槛窗由眉板、胸板、中心盘、小腰板、大腰板、木墙裙组成,缺少裙板,取而代之的是木制的板壁或短墙,因此槛窗仅具备窗的功能。

志诚堂正厅槛窗东西两侧的小腰板上雕刻着“群童闹春图”,共计12块,为多层深浮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子图寄托着“多子多福”的期望。据记载,主人卢邦燮一生共娶了六房妻妾,育有16个女儿和8个儿子,正是“多子多福”的完美演绎,而志诚堂就是卢邦燮大房和二房以及父母的居所。每块腰板上的儿童活动各不相同,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徽州地区的儿童生活、民俗活动等。

小腰板下方为大腰板,为了与下方的木墙裙和上方的小腰板协调,长度增加,东西两边各三片,以深浮雕为主,东西两侧的左右四片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三英战吕布,画面中人物形态各不相同,将传神的人物动态与激烈的战斗场面很好地展现了出来。与战争的激烈不同,剩余的中间两片是“渔樵耕读”等闲逸恬静的内容,徽州传统的风土人情得到了生动再现。大腰板下为木制墙裙,东侧为九老图,采用浅浮雕手法雕刻,以蝙蝠、鹿、九老仙人、喜鹊图象征“福禄寿喜”。西侧雕刻着竹林七贤图,以浅浮雕和阴雕走线,高雅传神,左右各有喜鹊两只,合在一起即有“四喜登门”的吉祥寓意。

2.3 花窗

花窗是徽州民居的特色门窗,又称遮羞窗或小姐窗,其作用是为了避免客人从外面直接看到室内。志诚堂的花窗分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是镂空装饰,下面部分为实心装饰的花板。人物雕刻主要集中在花板的上半部分,着重表现征战的场景,与小姐闺房的宁静安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4 斜撑

“斜撑是在檐柱外侧用以支撑挑檐枋的建筑构件,其上部是由柱子伸出的挑枋承托挑檐枋。主要起到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的承受力作用,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又能将其重力传到檐柱,使其更加稳固。”[2]志诚堂正堂上四個方向有八个斜撑,刻有不同的八仙故事,人物都略微前倾,姿态生动,但其脸部被毁坏,破坏了木雕的完整性。将八仙置于斜撑上,象征着人们对天降祥瑞的美好愿望。

3 功能价值与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传递出“文质彬彬”的装饰意向,强调装饰对礼仪教化的作用。装饰艺术发展到明清时代,吉祥寓意的装饰题材被广泛运用在各类民间艺术品上,成为民间装饰活动的主流纹样。“徽州人物木雕也离不开祥瑞题材的体系,对趋吉纳福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凡人间求福祈寿,预卜夫妻百年好合、生子主贵、考试中取、升官晋级、经商发财、金玉满堂、五福临门等人间福善吉祥之事,可谓一应俱全。”[3]具象的图像成为徽商寄托人生理想价值和审美趣味的重要载体。志诚堂的人物木雕装饰注重写实风格和实用功能,是体现徽州文化的独特场域。

3.1 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渠道

志诚堂内的建筑构件,从其表现手法、风格和题材来看,突出了儒家思想中礼制伦理的传统美学观念。徽州人崇尚新安理学和徽派朴学,在淳厚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徽商们多“贾而好儒”,重文教。徽州人的礼制思想,源自程朱理学。为了适应“礼”的需求,徽州人物木雕作为一种建筑装饰,跟整体建筑一同发挥着传播儒家思想的作用。如在礼制文化的引导下,厅堂是最尊贵显赫的地方,尤其是正厅的布局,宽敞明亮,多人物木雕,精巧繁密,营造出庄重富贵的气势,用于主人待客和议事,实现了功能性与观赏性的高度统一。

作为儒商的典型代表人物,志诚堂的主人卢邦燮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严格遵守传统的儒家礼仪。因此,在志诚堂的人物木雕艺术形象中,有大量体现儒家思想的故事题材,如表现“忠孝义节”的儒家伦理。汉代提倡“举孝廉”,以孝治国;到了程朱理学时代,孝悌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人们通常将孝悌伦理作为礼仪道德的核心,不可僭越。志诚堂正厅左右两侧隔扇的中心盘上的“二十四孝图”,集中体现了儒家孝悌思想,用孝子孝女的故事发挥教化作用。另外,儒家思想也很注重忠孝两全,这一点也体现在志诚堂的人物木雕上。如裙板上的“苏武牧羊”,苏武身上的民族大义精神即为“忠”,同样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陶公醉酒”“东坡赏菊”等经典文人故事,均展现出儒家的思想境界,内涵深刻。值得一提的是,志诚堂中关于读书的人物木雕是最多的,如“五子登科”“渔樵耕读”等。儒家自孔子办学以来就尤为重视读书,卢邦燮受读书之益,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后又出仕为官,自身经历使得他认可读书的重要性,并且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通过勤奋读书,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因此,卢邦燮用大量的读书题材人物木雕装饰,意在教化子孙后代,同众多徽派建筑特色一起建立起徽州人以“耕读传家”为特色的传统文化底蕴。

3.2 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志诚堂建于徽商文化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受到民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说法影响,卢邦燮同很多徽商一样,将自己的财富转化到徽派建筑的一砖一瓦上,因此徽州木雕装饰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世俗化特征,形式上也颇具民间性,避免了低俗和庸俗。制作木雕的工匠通常会采用谐音、象征手法表达人们对富贵、吉祥、平安、长寿的美好愿望,并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使代表吉祥的民俗文化成为徽州人物木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民间艺术中,最常用谐音方式将人们的愿望或理想表达出来,也常用象征手法,传达一个物品或一组画面背后的意义。志诚堂木雕经常有多种形象的组合,如松树和仙鹤放在一起象征“松鹤延年”,喜鹊、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空中飞舞的蝙蝠则寓意“福自天申”。在志诚堂的人物木雕中,象征的表达方式使用较多,尽管前文提到志诚堂处处渗透着主人卢邦燮的儒生品位,但志诚堂的木雕作品仍然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影响。卢邦燮并不满足于传统吉祥图案装饰,他会利用不同物象的象征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展现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志诚堂的木雕也有一些雅俗共赏的人物题材,内容较之吉祥图案显得更加含蓄委婉,如“高山流水”高雅气质,“买臣负薪”刻苦攻读,还有牧童放牧的劳作之趣等等。这是众多徽商的普遍性心理,与徽派建筑的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徽州民间信仰相互交融,都是其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4 结语

本文从追溯徽州木雕技艺的历史发展出发,结合志诚堂主人卢邦燮的生平,探寻志诚堂人物木雕的时代背景,依据人物木雕的题材种类和装饰部位分析解读徽州木雕的文化信息。志诚堂每一件精美的木雕作品,都展现了主人卢邦燮生动的精神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徐华铛.中国传统门窗木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27.

[2] 宋博.安徽卢村志诚堂木雕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3] 王树林.中国民间美术史[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541.

作者简介:张绍洋(1994—),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品鉴藏与市场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分析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