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倦怠社会》谈躺平与内卷

2024-03-28 13:23许倩倩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内卷躺平

摘要:目的: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围绕功绩社会的功绩主体作出了有关“倦怠的普罗米修斯”神话,用以说明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的现代转变及此情况造就的“倦怠综合征”。该神话常被用以解释躺平与内卷的内在关联。方法:文章将卡夫卡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及汉德克《试论疲倦》一文与韩炳哲的“倦怠”理念作比较。结果:被韩炳哲拿来用以阐释倦怠治愈性的“伤口愈合”,这一细节并不是卡夫卡关注的重点。如同对普罗米修斯疲倦产生原因的改写,韩炳哲同样改变了汉德克《试论疲倦》里疲倦的旨意。准确来讲,对功绩社会所作的普罗米修斯与老鹰“自我啄食”的神话譬喻,基于韩炳哲对他者性和陌生性缺失的社会判断。在由功绩主体自我规训与肯定的功绩社会,普罗米修斯因自我啄食而产生的“倦怠”成为韩炳哲希望功绩主体能够获得“否定性”力量的存在。结论:正如因疲倦而停止自我啄食的“治愈性倦怠”,与内卷息息相关的躺平也是社会主体思考个体人生及反思社会运作的触发器。只有进一步分析隐藏于网络热词与社会现象背后的时代问题,才能延续“否定性”对主体自身辩证发展的有益作用。若以“倦怠的普罗米修斯”来解释躺平与内卷的社会现象,更需注意韩炳哲改写的神话背景及把握其赋予倦怠的“否定性”内涵。

关键词:  《倦怠社会》;倦怠;躺平;内卷;韩炳哲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03

0 引言

在《倦怠社会》里,韩炳哲把那头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老鹰视为普罗米修斯的另一个自我,由此将普罗米修斯与老鹰的关系定义为“一种自我指涉关系,一种对自我的剥削”[1]4,并用以说明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的现代转变以及此情况造就的倦怠综合征。也有学者沿用韩炳哲“倦怠的普罗米修斯”来解释躺平与内卷的社会现象,就这一问题还需要仔细考察。

1 厌倦与倦怠:普罗米修斯神话

韩炳哲“倦怠的普罗米修斯”来自卡夫卡对普罗米修斯神话作出的四种传说预言[2]。韩炳哲截取卡夫卡笔下第四种传说的“厌倦”,获取了不同于卡夫卡意义上的“倦怠”。韩炳哲称卡夫卡在此呈现了一种有治愈功能的倦怠,并认为“这种倦怠不会撕裂伤口,反而使之愈合”[1]4。卡夫卡那里的“厌倦”要与第三种传说的“忘却”一起观看。经过漫长的岁月后,普罗米修斯的事迹被众神与老鹰遗忘,普罗米修斯也遗忘了自己的事迹。卡夫卡改写了普罗米修斯神话原有意义的指涉范围,将普罗米修斯的惩罚从肉体领域的痛苦扩展到时间与记忆领域的遗忘。

并不是由厌倦造成的伤口愈合,而是由遗忘造成的事实消散。遗忘事迹代表遗忘在此的理由:老鹰在此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理由及普罗米修斯在此承受被老鹰无止境啄食的理由。因目的与原因的遗忘,老鹰啄食肝脏的行动变成一种重复机械的劳动。在那一刻惩罚究竟是为谁而下的?老鹰厌倦的心情也就不难理解。反观遗忘自己事迹的普罗米修斯,此刻肉身的痛苦也无法用原有的反抗意志来对抗。当疼痛不再是彰显意志的表征,疼痛便成为令人难以忍受的肉体厌倦。这一切终止在人类对毫无根据的事情的厌倦上。与神话中的人物不同,神话外的人类并不是因遗忘而产生了厌倦,而是因厌倦产生了遗忘。人类厌倦此类毫无根据的事情,这些事情慢慢被人类遗忘。普罗米修斯神话只留下有所根据的山崖。在这则写于1918年的普罗米修斯神话预言中,卡夫卡以那座“无法解释的山崖”精准描绘了信仰消失下的时代面貌。

被韩炳哲拿来用以阐释倦怠治愈性的“伤口愈合”并不是卡夫卡关注的重点,而以厌倦造成伤口愈合的结果来掩盖厌倦所造成的更大危害也并不能被卡夫卡接受。要理解韩炳哲在此提出的倦怠,就要将其放回韩炳哲自己创作的普罗米修斯神话语境中。如韩炳哲所言,他本人也像卡夫卡那样“对普罗米修斯这则神秘莫测的寓言进行了有趣的改造”[1]4。韩炳哲将老鹰视为普罗米修斯的另一个自我,以此说明功绩社会中主体既是自身暴力的实施者又是承受者的特殊心理机制。也因这一改造韩炳哲才能特别注意卡夫卡所言的“鹰厌倦了”。对韩炳哲而言,鹰的厌倦意味着主体不再向自身施暴,这场自我剥削终于得以停止。在这个意味上,韩炳哲提出“倦怠的普罗米修斯”与“治愈性倦怠”都带着一层痛楚,而这层痛楚恰恰是理解躺平与内卷的关键。

2 躺平与内卷:功绩社会的功绩主体

马中红考察了2010年至2021年出現在互联网平台的“躺平”语系,核心语词包括“神马都是浮云”“丧”“佛系”“躺平”等。这一系列语词的流变透露出“越来越沉重的普遍意义上的失能感”以及“由指认他者到自我认同”的转向[3]。最初对阶层固化的愤怒逐渐演变为无能为力的自我放逐,其原因在于内卷化的加深。

内卷这一概念源于学术界[4],而公众使用的内卷,重点保留了学术概念下内卷化所指涉的竞争内涵,并加重了竞争的非收益性意味。“纳米酱”在《躺平学发展现状简论》里提出的“躺平第一定律”[5]呈现了内卷与躺平的内在关系。影响着个体成功的个人努力,由于造就了系统内部整体竞争的内卷化最终导致个人努力并不直接等同个体成功的结果。面对努力并不产生绝对效益的事实,如何处理不可避免产生的“丧”,成为影响人生成功度的另一因素。有学者指出躺平此类话语意义仅在于口头的泄愤,言说主体并不一定遵照躺平理念展开相应行动,于是得出对于躺平这类社会问题无须过度担心的结论。另一类学者也从躺平语词背后的“弱者的自我防御与反讽的自我消解”心理机制,来解释躺平能在传播中激发社会共鸣的背后原因。这两类回答忽略了存在于内卷与躺平之中的吊诡现象。在公式里,“丧”被放在了与“人生成功度”负向关系的“系统内卷强度”一样的位置。尽管躺平源于内卷,但躺平的结果却与内卷一同构成了个体效益受损的原因。“纳米酱”颇为精准地指出了因内卷化产生的“丧”并不是对个体有益的事实。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关于功绩社会的论述,或许能帮助大家理解这一吊诡现象的成因。韩炳哲称“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其中的成员也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是功绩主体”[1]10。规训社会的概念来自福柯,具体指向由禁令、戒律和法规主导的社会,主要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取而代之的功绩社会由种种项目计划、自发行动和内在动机主导[1]10。从“否定性”的“不允许”到打破界限的“能够”,功绩社会为主体提供了一种自由。“他是自身的主人与统治者。”[1]12但这一积极性未必能带来正向影响,反而可能由于“肯定性”的外观使问题变得更为隐蔽与严峻。韩炳哲强调功绩社会本质上仍是规训社会的一种延续。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的转变是因“当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禁令的否定性起到阻塞的效果,妨碍了继续发展”[1]10,所以更有效的“能够”取代了“否定性”的“应当”。这一点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得到的答案有相似之处。对肉体酷刑的改进并非出于对罪犯的人道主义尊重,而是因为建立司法审判与监狱管理等规训机制能实现更有力的社会管控。“能够”并没有撤销“应当”,“能够”也并不是为“自由”而立。一种摆脱了直观发号施令的他者具有释放和解脱假象的“自由”,使主体不幸展开了一场自我指涉性的内部暴力。

功绩社会的概念质疑以资源有限与竞争过度来阐释内卷现象的合理性。内卷并不单是劳动主体为了保证自身利益而展开的过度竞争,也是功绩社会为达成效益设计的一场内部暴力。“996”工作制的诞生加剧了职场内卷,正是由于功绩主体的自我啄食导致躺平与内卷一样造成了自我损害。韩炳哲看到过度积极性社会对于“否定性”及他者的毁灭,将希望寄予带有否定意味的倦怠。在这个意义上,把握好躺平成为突破困境的关键。

3 倦怠:功绩社会所需的“否定性”

除了受到卡夫卡普罗米修斯神话的启发,韩炳哲“治愈性倦怠”也受到汉德克《试论疲倦》的影响。如同对普罗米修斯疲倦产生原因的改写,韩炳哲同样改变了《试论疲倦》的旨意。结尾处“我”否定了提问者将“疲倦”当作“药粉添加到没有疲倦者之国中家家户户的饮用水里”的设想,原因是“我”知道“这样的疲倦是不能计划的,也不可能事先成为目标”[6]1472。这些特质与开头疲倦出现在“我”身上的不可拒绝性共同构成了疲倦的不可把控性。这一点从汉德克靠描写一个具有疲倦特质的人来言说疲倦的方式就已表露无遗。

与其说韩炳哲沿用了《试论疲倦》里疲倦的意义内涵,倒不如说他采用了汉德克对疲倦两种作用形态的描述。《试论疲倦》里强调的难得的“疲倦”,在韩炳哲看来已成为功绩社会中功绩主体普遍具有的情绪。韩炳哲认为它能帮助主体停止自我损害,但《试论疲倦》里面描绘的“令人恐惧的疲倦”又让他警醒:由疲倦造成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分离及主体与他人的敌意。这些在汉德克笔下主体因疲倦与外界产生分离的自身痛苦,被韩炳哲视为“摧毁一切共同体、集体和亲密关系的暴力”[1]27。韩炳哲把汉德克那里经由主体自身调试后的“平和的疲倦”视为解决之道。他称其为“取消了孤立的主体,产生了一种无须亲缘关系的集体社群”[1]28的“根本性倦怠”。可以说,韩炳哲在扭曲“疲倦”的旨意上达到了汉德克对“疲倦”寄予的最终希望:“这同时也是我最后的一个人类图像:在其最后的时刻,在宇宙的疲倦中取得了和解。”[6]1474

韩炳哲与汉德克解析疲倦的两种路径,对应了外界和躺平主义者自身面对躺平的两种态度。“躺平大师”骆华忠所说的“时间是成本”是极具争议的“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7]的注解。为维持生存而付出的努力或许能获得金钱与机遇的报酬,但时间是有限的,它遵循的并不是可增可减的原则,而是一种只减不增的物理现象的运行逻辑。在这个意义上,躺平意味着个体获取更多非劳动时间的诉求。有学者基于劳动异化及加速社会等理论,探讨了劳动、时间与个体发展之间的问题。选择过某种生活实际上践行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无关生活方式对错问题的探究,只是“选择过一种由自我决定的生活”这一举动本身反映了人的自主性。不同价值的提出背后是对现有价值观念的反思,躺平主义能够得到响应,一定程度说明人们仍保留着个体对自身的审慎与思考。人类主体对自身现实与人生的思索是躺平得以产生的根源。

这种程度的反思显然已与韩炳哲那里由无止境劳累产生的“疲倦”不同。实际上,“倦怠的普罗米修斯”与“根本性的倦怠”是韩炳哲面向功绩社会两个不同侧面所提出的应对之法。二者都源于对“否定性”的共同需求。这一点在一开始通过讲述免疫学概念里“他者”对“自我持存”的重要性就已确立下来。对功绩社会所作的普罗米修斯自我啄食的神话譬喻,也基于对“他者性和陌生性消失的当今社会状况”[1]5的认知判断。在功绩主体自我规训与肯定的社会里,普罗米修斯因自我啄食产生的倦怠,成为韩炳哲希望功绩主体能够获得“否定性”力量的存在。以对阿伦特《人的境况》批驳为例,韩炳哲认为功绩社会的主体并未像阿伦特预设的那样是丧失自我与个性的劳作动物,也“不存在任何被动属性”。他认为主体反而被赋予了一种“一直扩展到近乎分裂瓦解的程度的自我”[1]17。背后原因是“劳动社会将自身进化为功绩社会和积极社会”[1]17。指出阿伦特试图重新阐释的积极生活并不适用于现代功绩社会的状况,反而会加重功绩主体本已存在的过度活跃与神经质。韩炳哲借助尼采所提的“学习观看”的任务表明他对观看与沉思的否定性要求:“目光不再臣服于外在的刺激,沉思生活将自主地控制它,这种否定性的、自主的行动比任何一种过度活跃都更加积极。”[1]20

另外,韩炳哲指望由功绩主体自身内部发生的倦怠来发挥“否定性”的作用,也源于他明白影响运作效率的“否定性”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功绩社会将面临怎样的处境。韩炳哲指出“生存的绝对化”与“赤裸的生命”是被打造的一种非真实的生命状态。“人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即更多的资本能创造更长久的生命”[1]39,而更好的生活不等同于更长久的生命。将长久的健康视为生活的唯一追求是为了确保运作效率。将生活固定为唯一样式免去了具有否定性的思考与选择对社会运行的潜在危害。在此基础上便不难理解韩炳哲为何将“否定性”的他者希望寄予“功绩主体不断自我剥削,直至精力枯竭”[1]37的自我啄食。

4 结语

某种意义上,躺平主义者被极端讨伐的现象印证了韩炳哲的观念:固定唯一的生活样式对“否定性”的抵抗与自我维护。不管是躺平主义者自身发布的《躺平学发展现状简论》,还是主流媒体发布的报道,躺平对自身利益的损害或对社会发展的危害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具有危害性质的躺平何以获得大众普遍意义上的共鸣,又怎会使人自愿加入躺平大军?躺平究竟意欲何为?这是必须回答且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是一场由自身发动的与自身的战争,只能借由倦怠感产生的自我厌倦来停止主体自身的内部暴力,其中蕴藏着极为重要的自我持存的否定性辨思。“倦怠的普罗米修斯”所隐含的“否定性”是理解躺平与内卷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韩炳哲.倦怠社会[M].王一力,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4-39.

[2] 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M].张荣昌,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300-323.

[3] 马中红.“躺平”:抵御深度异化的另类姿势[J].探索与争鸣,2021(12):54-62.

[4] 邹军,何镇辉.从学术走向公众:当代中国“内卷”概念及其话语变迁[J].现代传播,2023(8):39-48.

[5] 人生成功度=个人努力-系统内卷强度*丧:摸鱼摸累了的年轻人,正在信奉“躺平学”[EB/OL].虎嗅网,(2021-04-25)[2023-12-25]. http://www.taodudu.cc/news/show-5066794.html.

[6] 汉德克.彼得·汉德克经典作品合集[M].张世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434-1476,1472,1474.

[7] 大咸.“躺平大师”爆红后,我们走进了他的卧室……[EB/OL].最人物,(2021-06-01)[2023-12-25]. https://i.ifeng.com/c/86idAJdl8dz.

作者簡介:许倩倩(2000—),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内卷躺平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躺平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内卷不是便利贴,别在矫情中用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