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比较鉴赏研究

2024-03-28 13:23孙铭蔚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方绘画作品的价值和特点,可以为鉴赏画作提供合适的参考与帮助。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代表分别是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想要更好地比较和鉴赏中西方绘画,就要考虑到两种类型的绘画风格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来自不同时代和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作品所展现的特点。方法: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国画的写意内涵体现,探究西方油画的写实技法特色,对比中国国画和西方油画在审美取向、创作手法、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中西方绘画在构图和布置两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国画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与传递;西方油画则注重写实和真实性,在构图方面更加注重传递事物的客观事实,表达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在构图布置方面,中国国画和西方油画的差异性在于西方注重立体感,而中国国画多为平面化创作,表达形式和关注点也有明显差异。中国国画在布置构图时采用多种技巧,如虚实结合、墨色浓淡,利用对比度凸显作品的生动性;而西方油画则通过构图布置展现客观事物的本质。结论:观赏者在鉴赏中西方绘画时,不能局限于作品本身的题材、表达方式、绘画技巧、表达的主题思想等,而是要深入探究和挖掘作品蕴含的文化底蕴、所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等客观因素,而这也是造成中西方绘画作品表达差异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国国画;欧洲油画;比较鉴赏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03

0 引言

绘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更是实现文化交流和精神共鸣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东西方绘画都留存了各自文化和历史带来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最能代表和体现东西方绘画精髓的应该是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这两种绘画艺术在风格特点、艺术手法以及蕴含的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1 中国国画的写意内涵体现

中国国画创作极为注重写意。历来各国画创作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就是在写意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灵感,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二次创作,进而形成独特的气韵[1]。因此,气韵也被看作国画的灵魂。南齐谢赫的作画“六法”历来被各代画家推崇,首先就要求作品气韵生动。要想作品呈现出独有的气韵,就要在写意手法和绘画技巧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常用的创作手法是留白,山水画讲究的留白,指的是整个作品的画面不会全部铺满景物,而是保留部分空白。以《富春山居图》为例,整幅画作几乎有一半的画面没有放置景物,这种排版不仅能展现出山水相间的错乱景致,还可以让观赏者在赏画时体会到海天一色的大气与畅快。再如,著名的《千里江山图》《百骏图》等,也都以留白为创作手法,将作者与观赏者的感受相融,从而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

此外,在景物的层次处理方面,中国山水画并不像欧洲油画那样有严格的比例要求,作者通常将远处景物置于画面较高的地方,近处景物放置于较低处,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互相搭配,再加上中国国画特有的对水墨的运用手法,可以将整个画面渲染得更加虚无缥缈,给观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以宋代著名画家范宽的《溪行山旅图》为例,其是一幅水墨山水画,画面中的一处描绘的是一条两侧生长着树木的山间小道,周围山石树木耸立,鳞次栉比,两个旅者带着牲畜和货物在山间小路奔走,画面高处是山崖峭壁,崖顶山林茂密,一道瀑布顺着悬崖峭壁飞流直下。整个画面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利用了留白手法进行隔断。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国画中的寫意重点在于写。欣赏国画作品时可以发现,很多作品的题名并非“某人画”,而是“某人写”。对这个“写”的理解需要深入了解中国书法与绘画之间的联系。中国艺术讲究“书画同源”,其具有多层含义,其中之一就是绘画的表现都能被视作书法性表现[2]。绘画所使用的轮廓线和墨块都能被看作另类的书法线条。这些创作方式体现了画家的手法,是中国国画具备写实精神的重要基础。除了前文提到的不同技法外,中国山水画通常还会留有题跋,这是中国山水画的特色之一。题跋的内容大多表露了作者创作的缘由,或者引用的诗词典故[3]。中国国画具有不同类型的写意风格,考验着画师对各种绘画技法的理解和掌握,再加上画师本身的素养和对理想的追求,随着绘画的完成,技法、情感、态度等元素都会呈现在作品中,因此多数国画作品都承载着历史人文与家国情怀。观赏者能感受到这些作品蕴含的文化和情感,以及展现出的独特气韵。

2 欧洲油画的写实技法特色

相较于中国国画而言,欧洲油画追求的是对元素的写实和再现。这与时代背景有关,首先自文艺复兴开始,就有宗教改革、资本主义经济萌发以及自然科学开始发展,在这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欧洲油画的选题和创作都更加贴近写实主义,突出对人性和自然的崇拜与歌颂[4]。其次,欧洲油画创作不同于中国国画重留白,其多采用满铺手法,色彩运用也较为大胆。最后,创作内容各不相同。欧洲油画在比例和布局方面更加追求科学性,创作多采用明暗对比等手法,以丰富画面层次。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始,西方出现很多能够熟练运用此等创作手法的画家,如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在解剖学方面造诣颇深,深入了解和掌握了建筑与光影,由此能在绘画领域取得突出成就。19世纪,俄罗斯画家希施金偏爱创作森林主题的绘画,如《橡树林边》等,这些作品不仅真实记录了画家眼中的风景,更是通过静态写实手法将森林描绘得栩栩如生。俄罗斯风景画家列维坦也力求描绘出最真实的自然风景,并且会凸显个人情感,将忧郁的气质融入风景画作中,使观赏者在观赏画作时产生悲伤的情感。从这些西方大师的作品可以看出,欧洲油画注重将自然景物作为创作对象。

除了风景画之外,肖像画也能体现出欧洲油画的写实特点,甚至比风景画表现得更好。这类画作的特点是清晰展现人物特有的动作和表情。以名作《蒙娜丽莎》为例,蒙娜丽莎的微笑不仅让当时的观赏者沉醉其中,也让后来的观赏者为之倾倒。《教皇英诺森十世》刻画的人物更加细致入微,连教皇本人都对此赞叹有加。《夜巡》由著名画家伦勃朗创作,但伦勃朗并没有延续传统的肖像画风格,而是作了一幅展现特定人物的场景画:夜色朦胧,一群民兵聚集在气派的建筑门前,民兵姿态各有不同,能让观赏者真切感受到紧迫的氛围。整幅画作好像抓拍一样,定格了人物的动作,画家并没有进行静态描写,而是将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充满紧迫感和冲击力,为绘画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这幅作品在当时获得了认可和赞美,但也受到了许多批判,许多画作中的原型人物就自己的位置、神态、动作等向伦勃朗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虽然争议颇多,但毋庸置疑,这幅作品是欧洲写实主义油画发展的里程碑。

3 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的异同点

中西方绘画在构图方面有较大差异。中国国画注重对思想的表达,画家创作时也更加注重自身感受,作品更像是画家思想感情的载体,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布置整幅画上。欧洲油画更加关注客观真实性,注重对事物的真实表达,因此更注重对事物的选择[5]。

中国国画构图会采用多种技巧,如虚实结合、注重墨色浓淡等,利用对比凸显作品[6]。中国许多油画家借鉴西方油画的构图特点,使最终呈现出的作品拥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创作使用的颜料也有显著差异。中国国画的色彩使用经历了从浓墨重彩到淡雅水墨的转变,绘画时用到的颜料繁多,如石绿、石青等。不同颜料对塑造画面风格和氛围有不同的作用,素淡、清雅的颜料带给作品的是儒雅、轻灵的气韵和氛围。欧洲油画相较于中国国画来说,色彩更为丰富多彩,能带给观赏者较大的视觉冲击。一些中国油画画家在创作时将国画的色调融入其中,同时利用油画独有的色彩和手法,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例如,著名画家何多苓创作时常常选用灰色。在他看来,灰色具有浪漫沉稳的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能准确表达情感,还能带来更突出的视觉效果。

中国油画的发展经历了创作手法的融合,发展出具有中国韵味的流派,这些流派的作品在色彩表达方面又能够体现出画家对写意风格的重视,向观赏者传递宁静祥和的氛围和舒缓的情感。这正是中国国画与欧洲油画异同点最好的反映。

随着中国国画与欧洲油画风格的融合,欧洲油画画家在创作时也开始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联系起来,不再像传统油画那样只注重反映客观事物,而是更注重表达主观情感。与此同时,受到国画的熏陶和影响,一些中国油画画家在创作时也选择借助线条展现艺术氛围感,这不仅能使整幅画作具有缥缈虚幻的意境,还可以展现出现代艺术感。尽管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创作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写意和写实两方面有所偏倚,但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对此,应该相互借鉴创作经验,相互融合,共同推进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以中国国画中的工笔花鸟画为例,其特点就在于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如代表作品《写生珍禽图》。清朝宫廷画即注重运用写实手法,许多记录皇家活动的画作展现出中西方绘画技法的初步融合。

中國国画与欧洲油画使用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中国国画独有的工具包括笔、墨、纸、砚等,这些工具正适用于中国国画独有的写意风格,利用它们能创作出经典写意国画作品。欧洲油画的绘画工具通常有画布、油画刀以及各类颜料等,这些工具组合在一起,能使画面更具肌理感和厚重感。油彩能将客观事物的原貌塑造出来,并且其材质具有特殊性,所以油画作品能够长久保存。总之,中西方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差异使画家作画时选用的工具有所不同,而不同的作画工具创作出的画作风格也存在显著差异[7]。

4 结语

鉴赏中西方绘画作品时,观赏者不能拘泥于作品本身的题材、技法、表达的意义和情感等方面,而是要探究作品蕴含的文化底蕴、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气等客观因素。画家创作的目的不仅在于展现好看的画面,还在于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于特定历史背景、社会风气的反映。绘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时代发展的见证。

参考文献:

[1] 傅昊.写意花鸟画的坚守与应变[J].艺术评论,2016(3):28-29.

[2] 唐滨.“文人画”的当代价值与历史担当[J].艺术评论,2013(3):118-121.

[3] 马铁骊.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之差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4):35-39.

[4] 郑春泉.文艺复兴绘画图象表现与社会风尚的文化关系[J].艺术百家,2009(6):76-77.

[5] 许建康.“写”与“画”:中西绘画之异[J].美术观察,2006(2):103-104.

[6] 沈桂林.论中西绘画空间的虚实[J].美术观察,2012(5):59-60.

[7] 王昌德.浅谈中西绘画的文化选择与社会定位[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46-48.

作者简介:孙铭蔚(1999—),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