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万物之生》的创作阐述和生态美学分析

2024-03-28 13:46朱秀洁冯菊香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

朱秀洁 冯菊香

摘要:目的:文章以央视纪录片《万物之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蕴含的生态美学理念,以及其对现阶段生态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方法: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收集并整理国内外生态美学、生态审美、生态审美教育等相关理论,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角度分析纪录片《万物之生》的内容创作特性。结果:中国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建设逐渐完善,随着绿色文明的发展,生态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由“征服自然”向“亲近自然”再向“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纪录片《万物之生》从云南典型的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结论:一是生态美学将伦理主体从人类扩展到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主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和谐关系。二是生态审美教育的前提是认识到所有生命都存在于万物相互交融的生态系统之中,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社会实践与审美活动,重新投入生态系统的关系之美。三是纪录片《万物之生》以优美的画面引发人们的想象,激发人们的情感,让观众在声画语言的感染下产生生态意识;通过故事的编排传播生态知识、传达内涵意蕴,让观众在感受生物、生命与生活的共生性与家园意识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生态审美,最终获得生态审美教育。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审美教育;  《万物之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03

0 引言

20世纪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的快速增长,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致力于绿色高质量发展,进入了构建中国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时期。央视纪录片《万物之生》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为背景,从云南典型的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展现生态系统的关系之美,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1 生态美学与生态审美教育概述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传统工业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明显,包括工业烟尘对大气的污染、工业废物对水土的污染等,生态危机日益成为全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应运而生。

我国生态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西方理论资源引进,现正处于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时期。曾繁仁先生从当代存在论的高度界定生态美学,“是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状况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生态审美状态”,其认为生态美学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并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延伸到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1]。程相占先生认为生态美学即生态审美,将生态审美阐释为“以生态伦理为基础,借助于生态知识引发想象并激发情感,旨在克服人类审美偏好的新型审美方式与审美观”[2]。程相占先生对生态审美的阐释可以看作对生态美学的注解,生态美学是“生态地审美”,这是相对此前的非生态审美(即传统审美)而言的,它将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同样视为伦理主体,承认其独立与价值,主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和谐关系。

在传统审美中,“荒野”是无吸引力、不美观的,但在美国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看来,它是人类生命的源头。这一观点虽失之偏颇,但也警醒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催促着生態审美教育的推行,即“以生态美学观教育广大人民确立审美地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3]。那么如何进行生态审美教育?曾繁仁先生认为,生态审美教育的基本立足点是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当认识到所有生命包括人都生存于万物相互交融的生态系统之中,人类重新审视社会实践与审美活动,重新投入生态系统的关系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便指日可待。

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在此背景下,本文则侧重于研究纪录片《万物之生》蕴含的生态美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角度阐释生态美学及其生态审美教育意义。

2 《万物之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动植物、自然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纪录片《万物之生》突出多样与共生的核心主题,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系列故事。

第1集《多样》围绕地衣、高山植物和昆虫展开,以地衣生物学家、高山植物专家和日本昆虫学家的行动线为主视角,通过记录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展现自然界中不同生命的精彩故事。从地衣开始,陆地从荒芜变得繁荣,动植物继而生长,逐渐多样。接着影片聚焦高山植物和昆虫,它们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基因库,其生命力和生存智慧不因人类是否企及而改变。第3集《未知》揭示自然的奥秘,自然界的生物形态各异,万物之间的自然运转超乎人类的想象,为什么壶藓只生长在动物粪便上,百部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如何维持共生关系,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同时也不禁感慨生命的智慧。人类与万物一起共生于世间,已知或未知皆存于自然之道。第1集《多样》和第3集《未知》从云南典型的自然生态环境出发,用高技术的拍摄手段还原万物原本的模样,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这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4]。

在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是一个核心概念,其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天地与人类相互依存。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释了宇宙万物从同一个源头衍生而来的观念。因此,摒弃人与世界对立的传统审美,代之以人与世界统一的审美交融模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前提。第2集《野性》讲述了生活在雨林的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的温暖故事,从亚洲象走进田地“肇事”,到人与象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既有亚洲象检测员检测、救助野象的贡献,也有政府完善野生动物保护体系的支持,这使得使大象、人、自然的共生共存有了更多的可能。除了野象,纪录片中滇金丝猴与护林员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护林员余建华的职责是保障猴子们栖息环境的安全,30年来他见证了多个猴子王朝的更迭,虽然他希望每只猴子能够健康成长,但他也知道只有遵从自然的安排,猴群才拥有遗传多样性的可能。第2集《野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人类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没有高高在上地救助与干预,而是遵循自然和生态系统的运转规律,彰显了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

第4集《依存》将少数民族的生活与云南地域的生物、生命结合起来,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们在自然中获取资源的同时也在保护自然,采菌时对菌的把握能够让菌子不断繁衍,扎染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染色植物的种植,葫芦丝的制作促使人们探索不同的植物品种。人们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供奉自然,这便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3 《万物之生》中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物种,人类存在的社会整体与生态世界中的自然界一样,都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也必须与社会整体保持和谐[5]。纪录片《万物之生》突出了群体意识和民族认同性的生态审美要求,生动地讲述了云南少数民族保护家园的故事。

在文化层面上,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使得东方人注重群体意识,而西方人关注个体意识。第5集《家园》记录了藏族的热巴舞用信仰守护着自然家园,摩梭人的转山节用崇拜留住了山水家园,哈尼族的六月年用智慧构建了和谐家园,纳西族的火把节用薪火相传坚守着心灵家园。云南的少数民族以社会中的文化形式传承着他们对家园的信仰,体现了群体意识中的整体化、演绎化等特征,契合生态美学的要求。

生态美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美学”,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生态系统可以是整个地球、生物圈,也可以是一个族群、村寨,在人类社会这一群体中,可以理解为非个人中心主义。如《家园》中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在泸沽湖畔举行转山节。他们撒五谷、挂经幡,徒步转山转水,用最亲近自然的方式表达内心的虔诚与敬意。他们通过经幡从精神上与自然连接,将神山看作山、神、山上的万物囊括为一体的生态观念。他们对万物有灵的信仰在代际传承中约束着破坏自然的行为,而这种约束保护了自然中的动植物。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其同样认为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个整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人的行为和意识应该与整体和谐一致。

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概念,“总是跟具体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中的人相联系”。由此,仪平策教授提出“生态美学民族性”的概念,表明不同的生态环境会铸就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审美追求。《万物之生》聚焦云南,当地巨大的海拔落差和丰富的气候环境孕育了多样的生命。云南人在自然的启发下创造了多彩的生活,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生物多样性有着紧密联系。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与自然相依而生,用经验、智慧和想象力去看待自然的赠予并加以利用,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习俗。

此外,《万物之生》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例如,望天树是我国特有植物,同时也是我国最高的植物,《未知》中张文富和董金龙在云南驻扎8年有余,只为配合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开展望天树的科考活动;《多样》中日本昆虫学家中村彰宏为研究昆虫的多样性,在云南热带雨林驻扎8年之久。不论是中国欢迎世界学者前来科研,还是世界学者前来中国考察,都体现了生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的生态主题纪录片在追求生态美的同时,没有忽视民族性的特质,结合我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资源,记录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和谐生活,以及其对生态美的不同追求。

4 《万物之生》中人与自身的和谐

生态美学的核心追求是生态整体和谐,除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外,人自身内在的和谐也是生态整体和諧的重要组成部分[6]。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所以人内在的精神生态和谐,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和谐的重要保证。

第4集《依存》中的木拉者是基诺族农民,他们的生活原始朴素,蔬果虫鱼是他们的食材,竹子树叶是他们的碗筷,木拉者喜欢通过网络分享基诺族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小白是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白族人在与自然相处中发掘植物的色彩美,让白布变得清新亮丽,扎染传递的不仅仅是扎染技艺,更是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他们将人和自然看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自觉地、合理地实践自然、使用自然,在内在精神生态和谐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态审美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生态意识是传统审美转向生态审美的前提,在生态知识丰富后,人类审美偏好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人类加深对传统审美的审视、批判,最终实现生态审美。纪录片《万物之生》以优美的画面引发人们的想象,激发人们的情感,让观众在声画语言的感染下产生生态意识。除了生态意识,生态审美还需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引发人们的想象和好奇,《万物之生》通过故事的编排传播生态知识、传达内涵意蕴,让观众在感受生物、生命与生活的共生性与家园意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生态审美,最终使观众通过观看《万物之生》获得潜移默化的生态审美教育。

5 结语

在5集的《万物之生》中,一幅幅有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它没有程式化地赞美自然或者科普教育,而是以生态整体和谐观为主题,向观众展现云南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使观众通过情绪共鸣获得生态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11-16.

[2] 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J].天津社会科学,2013,5(5):120-125.

[3] 曾繁仁.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11-18.

[4] 刘忠波,金鑫.中国自然纪录片生态意识的生成、美学特质与传播功能[J].中国电视,2020(1):81-85.

[5] 冯菊香,罗婧婧.《人民日报》“双碳”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J].新闻知识,2022(12):20-25.

[6] 金鑫.生态美学视域下中国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24-30.

作者简介:朱秀洁(2003—),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冯菊香(1972—),女,安徽全椒人,硕士,教授,系本文的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社区传播、视觉传播、广播电视业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2023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二月兰的媒介记忆”成果,项目编号:202210298170H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
曾永成先生及其生态文艺学思想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电影《美人鱼》的生态美学思想
生态文明传播:广告中的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