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书法教育对硬笔的接受研究

2024-03-28 14:19赵琳王一斐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硬笔毛笔书法

赵琳 王一斐

摘要:目的:民国时期,人们认为毛笔是书写汉字的工具,也是书法艺术一体化的工具。文章探讨硬笔在促使民国小学书法教育由承担小学语文书写教育转变为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小学教育史料,归纳硬笔在民国小学教育中的接受过程,考察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的历史背景,讨论硬笔进入民国小学书法教育的过程及其影响。结果:硬笔进入民国小学书法教育,最初作为毛笔书写的过渡工具,率先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得到应用,此后渐渐取代毛笔成为小学语文书写工具。毛笔与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脱离联系,铅笔和钢笔承担起毛笔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写字的基本功能,毛笔则限于小学书法教育使用,促使小学书法教育进一步脱离小学语文书写。结论:硬笔的快速书写和便利性,比毛笔更适合小学语文课程和其他科目的汉字书写,可以说硬笔是现代小学教育体制选择的书写工具,符合现代小学教育的书写需要。民国小学教育对硬笔的普遍接受,促使小学书法教育与小学语文书写渐行渐远,也改变了民国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现代小学书法教育和小学语文书写的基础。

关键词:民国小学语文;书法;毛笔;硬笔

中图分类号:G623.2;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3

西方的铅笔和钢笔与中国的毛笔在材质和构造方面有较大差异。铅笔和钢笔自清末传入我国后,人们以笔毫和笔尖的软硬为区分标准,将铅笔和钢笔归为硬笔,将毛笔归为软笔。铅笔和钢笔价格较贵,清末民初生产力有限,铅笔和钢笔在小学教育中的使用有限,被视为社会少数人使用的较为昂贵的书写工具。毛笔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实现了汉字书写艺术一体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毛笔是清末民初小学教育的主要书写工具。民国小学书法教育对硬笔的接受较为被动且遭遇了一定的阻碍,最初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硬笔定为低年级写字的入门工具,作为向毛笔过渡的书写工具。书写便利的硬笔逐渐取代毛笔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书写工具,官方的禁令并没有阻止硬笔在小学的普及,反而促使小学书法教育脱离小学语文课堂书写,走向相对独立的艺术教育。

1 初始的有限接受

民国时期,书法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书法与说法、作法、写法相互联系,书法教育主要承担小学语文的识字和写字任务。民国中期,硬笔在小学逐渐普及,1932年,铅笔和钢笔正式进入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标志着民国官方层面对铅笔和钢笔的接受,可以作为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程使用毛笔和硬笔的一个分界点。依据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记载,结合当代学者苏全有的研究成果《论民国时期的拯救毛笔风潮》[1],可以推算出铅笔和钢笔最迟在1920年左右被小学生认可,1930年左右开始在小学大范围普及,硬笔取代毛笔成为小学生的主要书写工具,毛笔原本承担的小学语文识字和写字功能被硬笔取代,毛笔开始局限在小学书法课上使用。小学书法教育开始注重社会生活和职业的需求,其中硬笔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1932年小学国语课程大纲对书写工具的要求是“初学写字应用铅笔,以便操纵。至二年级,除铅笔字仍须练习外,开始注意毛笔字的训练。至五六年级得兼钢笔字的训练”[2]29。1936年的课程标准,各学年作业要领中要求“第一、二学年:简易熟悉的硬笔(铅笔或石笔)习写”[2]32。1948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年:1.执笔(硬笔)、运笔以及写字的姿势指导。2.简易熟字的笔顺教学以及习写(用硬笔)”[2]62。小学一、二年级书法课使用铅笔和石笔作为入门工具的硬笔书写,与国语课的读法、作法等内容相配合。1932年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級的五、六年级同时训练钢笔书写,而1936年、1941年、1948年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没有类似的课程要求。

铅笔、钢笔与毛笔相比,优势在于更为便捷、节省时间,适合小学生作为使用毛笔书写的过渡工具,“硬笔应用在书法上之优点,唯一的就是管理便当,不必磨墨润笔,时时可以练习。低年级儿童,对于运笔,经济纸张,保管用具,很是为难。其他训育上各种问题亦因使用硬笔,可省许多。儿童天性喜欢涂鸦,涂可以当作书写的初步练习,所以不但不应阻止,且应积极鼓励赞许。要达到这个目的,不得不用硬笔这工具”[3]29。铅笔和钢笔的便捷性、实用性显然更适合初学写字的小学生使用,硬笔比毛笔容易控制,书写体验性的差异不言而喻。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推动了铅笔和钢笔的普及应用,铅笔和钢笔进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过,民国教育部对于西方硬笔是有限度的接受,毛笔仍是小学书法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支撑书写工具,硬笔只是作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进入毛笔书写阶段的过渡书写工具,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应该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

2 普遍接受的客观阻碍

铅笔和钢笔在学校层面悄然取代了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毛笔。小学课堂中出现了课堂学习使用铅笔和钢笔、书法课使用毛笔并行的局面。规定小学低年级使用硬笔作为入门过渡,但实际上小学中高年级仍继续使用硬笔作为书写工具,学校是默许态度。硬笔的使用从小学生平日的课堂学习发展到学校考试,实现了小学教育层面的全过程普及。然而社会并不接受和认可这种发展,1936年苏州新阊小学家长反映小学生使用硬笔影响写字进步,不认同硬笔代替毛笔书写。硬笔普及的阻力主要来自民国官方对于硬笔在中小学校的行政禁止。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1938年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倡导书法学习的一则政令[4]。这则政令认为毛笔是与书法一体化的工具,强制学生使用国货毛笔,禁止使用钢笔和铅笔。民国时期小学书法教育在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国货运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第一,学校实用书写和社会实用书写的矛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书法教学目标是面向社会生活、职业的需求,小学课堂的书写实用需求被忽略。1936年,有人提出小学书法应该以社会毛笔实用为学习目标:“以上就事实而论,可以说明钢笔字在本国社会里的应用并不广,小学校里不必提倡,因此也不必训练。至于那少数部分的需要,小学校里可以不管,因为小学校设施的立场应该基于多数阶层的社会需要。”[5]硬笔成为小学生的主要书写工具,而毛笔是民国社会生活中使用的主要书写工具,这就出现了学校内使用硬笔,社会上使用毛笔的矛盾局面。当时有人称之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形成官方要求使用毛笔与小学实际使用硬笔的一虚一实窘境。

小学书法教育选取的书法字帖为毛笔字帖,硬笔作为舶来品,中国书法史上并没有对应的硬笔教材资源。民国时期,小学低年级的铅笔教学和高年级的钢笔教学也没有写字标准及写字教材,任由小学国语教师自行教授。没有硬笔写字教材,不同地区的小学硬笔教学杂乱无章,甚至被忽视。“课程标准小学国语教学要点第二十六条:‘动学写字,应用铅笔,以便操纵。至二年级,除铅笔字仍须练习外,开始注意毛笔字的训练,至五六年级得兼课钢笔字的训练。可见钢笔字的学习指导本在写字教学范围之内。然而一般教师,沿于旧习,一向只注重毛笔字的书写,铅笔字的练习已忽略指导,钢笔字更不必谈了。”[6]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对于书法教学有详细的指导,没有针对硬笔书写的内容。民国小学国语课程标准面向社会生活、职业的实用目标,深受社会书法观念影响,硬笔书写在小学书法课程中有实无名。

第二,硬笔书写不能形成书法艺术,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人们常说的书法是指毛笔的汉字书写艺术,对硬笔缺乏文化和艺术认同。受民国时期国货运动的影响,1934年赵欲仁、华寿封两人疾呼小学生使用国货毛笔,拒绝使用钢笔:“儿童应注意的一切日常用品,都要用国货,不要用外国货。譬如自来水笔,用起来很便利,而且又很美观。但是这许多自来水笔,都是外国货,所以我们不应图便利美观,而随便采用,仍然用国货的毛笔才行。”[7]两人明知钢笔要比毛笔便利,更适合小学生课堂使用,却呼吁排斥钢笔,可见拥护毛笔并非出自理性和小学教育客观需求。1934年,鲁公说:“我们知道,中国字和外国字,结构不同,写法也不同。自从大小篆变为隶草以后,写中国字非用毛笔不可。到了魏晋,正体书出,不特用毛笔,而毛笔的做法,更得要考究了。因为中国字,不仅如外国字之止具有符号的作用,而且具有美术的价值。所以写中国字,和写外国字的单调容易,绝对不同。”[8]人们站在传统文化立场,认为汉字应该使用毛笔书写,才能体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排斥硬笔书写。人们的传统书法观念将硬笔书写从书法艺术中排除,认为硬笔不能与毛笔相提并论,毛笔是创造书法艺术的唯一工具,西方硬笔则没有中国汉字书写的类似经验。从文字书写的角度来说,西方硬笔所对应的是西方文字书写,中国毛笔对应的是汉字书写,西方文字书写属于符号书写,毛笔书写汉字则成为艺术。

3 被动接受与改变

在便捷、实用的“自然选择”面前,硬笔在小学普及,成为小学生的主要书写工具。1941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出现使用硬笔的要求,推测应该与民国教育部1938年颁布的政令有关。民国教育部强制使用毛笔、禁止使用硬笔的政令发布之后,虽然见诸媒体,各种力量推波助澜,但学校层面的落实情况大打折扣,学生使用硬笔的情况并没有因为行政命令而真正有所改观。1943年,中国书学会成立时论及该问题:“继由潘公展先生致词,主今后应由中国书学会造成新风气,学校今后考试,应改用毛笔,先由教育部领导下之学校作起,后再推及一般社会。”[9]在1948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又出现了使用硬笔的要求,或许可以说明民国教育部改变了硬笔使用的态度,重新接纳和认可硬笔作为小学生的书写工具,毕竟行政命令在硬笔普及的时代潮流面前效力有限,形同具文。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是说法、读法、作法、写法等内容的综合教学,写字占用大量时间,从书写效率来说,硬笔的书写速度和便利性比毛笔更适合小学语文的文字书写。硬笔是现代小学教育体制选择的书写工具,更是小学生自然选择书写工具的结果。当时小学教育工作者也有着清晰的认识。1936年,苏州新阊小学通过毛笔、钢笔、铅笔在书写质量和速率的实验比较,认为“字的艺术,可以说比较专门的研究,无论社会上是如何重视,而小学教育,第一在养成学生将来生活的普遍技能,似乎不必深究,而且用铅笔钢笔写字,比较容易学习,这也是最适合于小学教育的”[10]。到了1948年,有人已经认为毛笔会阻碍社会生活的进步,硬笔更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朱智贤认为:“我们只要看现在钢笔的流行和毛笔的减少,那就可以说一个真实的语言:‘在将来写字的工作里,毛笔是必然废止的。”[3]29

4 结语

民国时期模仿西方学制,在学科设置上采取与西方相对应的学科,采用了中西融合的方式,一方面仿照西方写字课将书法融入小学语文,一方面又想传承国粹,保护毛笔,排斥硬笔,保持书法的文化认同感。民国中后期小学语文课程中硬笔取代毛笔,改变了建立小学书法课程标准的基础支撑书写工具,毛笔与小学语文课堂书写脱离联系。铅笔和钢笔取代毛笔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写字的基本功能,毛笔使用范围局限在小学书法课程,小学书法教育转向满足将来社会生活、职业实用需求,促使小学书法成为游离于小学语文课程的非独立课程,形成一套偏重艺术教育的小学书法课程标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硬笔取代毛笔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全有.论民国时期的拯救毛笔风潮[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5):126.

[2]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32,62.

[3] 朱智贤.小学写字教学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29.

[4] 教育部训令各级学校注重用毛笔习字[J].教育通讯(汉口),1938(8):2-3.

[5] 周象贤.杭州市政府训令:教字第二五○号[J].杭州市政府教育周刊,1934(170):240.

[6] 王志成.写字教材问题的检讨[J].小学教师,1940,2(3):419-422.

[7] 赵欲仁,华寿封.初等教育的几个实际问题[J].进修半月刊,1934(9):450.

[8] 鲁公.小学生习字问题[J].生力(南京),1934(13/14):37-40.

[9] 中国书学会成立[J].书学,1943(1):99-100.

[10] 新阊小学.书法研究报告[J].吴县教育,1936(1):3.

作者簡介:赵琳(1979—),男,山东泰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书法史论。

王一斐(1999—),女,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书法史论。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清末民国小学书法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YJC760164

猜你喜欢
硬笔毛笔书法
竹简和毛笔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硬笔小作
书法欣赏
硬笔楷书3500字
硬笔楷书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