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教授应用消渴安汤联合“一则八法”治疗消渴病临床观察

2024-03-30 07:49杨虎虎费亚茹
吉林中医药 2024年3期
关键词:八法糖化证候

薛 聪,陈 鼎,杨虎虎,费亚茹,南 征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消渴病是由体质因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年高劳倦、外感邪毒或药石所伤等多种致病因素所导致,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有甜味为典型症状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1]。南征教授师从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在消渴病的研究上颇为深入,继承发扬散膏为消渴之病位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消渴安汤”,临床上灵活应用此方有效降低了消渴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疾病的进展。此外,南征教授结合五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消渴安汤联合“一则八法”综合管控机制,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1 月-2023 年6 月期间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征教授工作室的2 219 例消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889 例,治疗组1 330例。对照组,男517 例,女372 例;年龄22 ~85 岁,平均年龄(51.20±13.00)岁;病程1 ~10 年,平均病程(2.30±1.68)年。治疗组,男761 例,女569 例,年龄21 ~95 岁,平均年龄(51.63±13.15)岁,病程1 ~10 年,平均病程(2.63±1.85)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伦理批准号:CCZYFYLL-SQ-2023 审字-313),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版)》[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3]以及南征教授临床诊疗经验,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兼瘀证、肝肾阴虚兼瘀证、脾肾阳虚兼瘀证、阴阳两虚兼瘀证。

1.3 治疗方法 2 组消渴病患者均以消渴安汤(生地黄、知母、葛根、黄连、玉竹、地骨皮、枸杞子、人参、丹参、黄芪、黄精、佩兰、厚朴)加减治疗,水煎服,每日1 剂,每次120 mL,每日3 次,饭后温服。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在消渴安汤基础上,对辨证为气阴两虚兼瘀证的可加玄参、石斛、天花粉、五味子、麦冬;肝肾阴虚兼瘀证的可加生地黄、枸杞子、麦冬、杜仲、桑寄生、天麻、钩藤、菊花;脾肾阳虚兼瘀证的可加肉桂、小茴香、茯苓、泽泻、车前子、薏苡仁;阴阳两虚兼瘀证的可加肉苁蓉、龟板胶、鹿角胶、紫河车、西洋参。治疗组则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联合“一则八法”综合管控,嘱患者从“吃、喝、拉、撒、睡、动、情”等方面时刻反省醒悟,改正自己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提高正气[4]。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比较2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GHb)的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5]。

1.5 疗效标准

1.5.1 西医疗效判定 参照《糖尿病中医辨证与疗效评价标准及其研究》[6]。显效: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或实际下降1(%);或空腹、餐后2 h 血糖正常,或较治疗前下降达到30%。有效: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实际下降值达0.5(%),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或空腹、餐后2 h 血糖下降,较治疗前下降达到15%,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糖化血红蛋白无下降,或升高,或实际下降值未达到有效标准;或空腹、餐后2 h 血糖无下降或升高,或下降较治疗前未达到有效标准。

1.5.2 中医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5]。疗效指数(n)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计算:n=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n≥9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n≥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n≥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n<30%。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2.2 2 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比较(± s) mmol/L

表2 2 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比较(± s)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PG治疗组 1 330 治疗前 8.63±2.33治疗后 6.00±0.92#△对照组 889 治疗前 8.65±2.50治疗后 6.20±1.30#

2.3 2 组治疗前后餐后2 h 血糖(PBG)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后餐后2 h 血糖(PBG)比较(± s) mmol/L

表3 2 组治疗前后餐后2 h 血糖(PBG)比较(± s)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BG治疗组 1 330 治疗前 17.40±1.47治疗后 7.70±2.26#△对照组 889 治疗前 17.40±1.48治疗后 8.60±2.77#

2.4 2 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 s) %

表4 2 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 s)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HbA1c治疗组 1 330 治疗前 8.40±3.16治疗后 5.34±1.45#△对照组 889 治疗前 8.50±3.22治疗后 5.40±1.68#

2.5 2 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5。

表5 2 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s) 分

表5 2 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证候积分治疗组 1 330 治疗前 12.00±1.75治疗后 4.00±2.69#△对照组 889 治疗前 12.00±1.77治疗后 5.00±3.01#

3 讨论

我国2 型糖尿病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病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7],患者基数大,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城乡和地域医疗发展水平不均衡,仍面临糖尿病管理的多重障碍[8]。中医学要在基层糖尿病防治中发挥作用,提高基层中医糖尿病防治和服务能力是当务之急[9]。对糖尿病病人实施糖尿病教育,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管理满意度,同时可以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10]。

南征根据多年临床诊疗经验总结性地提出消渴安汤联合“一则八法”综合管控治疗消渴病,立起沉疴,覆杯而愈。消渴安汤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活血化瘀为治法,用于治疗由气虚血瘀、阴虚燥热所致之消渴病。方中生地黄滋阴补肾,甘寒清热,《本草经疏》谓其“益阴血上品”;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胃、肾经,《本草纲目》谓其“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二药清肺滋肾,润燥泻火,共为君药。黄连入心泻火,《名医别录》谓其“止消渴”;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得配本草》谓其“除肺中伏火,泄肾虚热”;玉竹养阴润肺,生津止渴,《长沙药解》谓其“清肺金而润燥”,三药合用,擅退阴分之火,共为臣药。人参甘温益气,生津养血,《主治秘药》谓其“补元气,生津液”;黄芪补气升阳,《名医别录》谓其“益气,利阴气”,二药共奏大补元气之效;枸杞子专入肝肾,滋阴益精,《药性论》谓其“补益精,诸不足”,《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葛根生津止渴,《本草经集注》谓其“主治消渴”;厚朴破戾气,《本草经集注》谓其“温中、益气”;佩兰性平,《素问》奇病论谓其“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丹参味苦,性微寒,祛瘀生新,《玉楸药解》谓其“走及奔马,行血之良品也”,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令诸药气血贯通,上七药气阴平补,补而不滞,共为佐使药。总览全方,静中有动,清补并用,三消同治,效如桴鼓。

南征在临证中首要强调治病求本,病为本,工为标,故在消渴安汤之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一则八法”联合管控。“一则”即为诊治基本原则,辨证求因,审因治人,标本同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知标与本,用之不殆”,充分体现了审因求本之重要性。在临床诊疗中,患者之病情常错综复杂,极易出现失治误治,故而医者应审因论治,司外揣内,透过疾病之表象深掘其根本,即所谓“辨证求因”。《景岳全书》言:“病有标本者,本为病源,标为病之变”,可见治未病在中医治疗疾病中的重要地位。《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故圣人见肝脏之病变,当晓肝木易克脾土,故在遣方用药之时注意顾护中焦。所以临床治疗消渴病时,也应提早预防其并发症的出现,即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一则”是为医者之准绳,“八法”则为患者之必守。消渴病之发病与患者个人生活饮食习惯关系极为密切,《素问·奇病论》记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故而在诊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摄入,避免过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此外,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新陈代谢,但凡事过犹不及,过量运动反易耗伤气血,故而运动多以餐后散步为主。若患者体质虚弱不宜运动,则应多卧床休息,患者还应避风寒,保温暖,常休息,以此达到在生活中养生保健的作用。《内经》中提到:“心藏神”“心藏脉,脉舍神”“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可见“心”与“精神”之关系紧密,糖尿病患者大都伴有焦虑及恐惧心理,临床上对其多加疏导,引经据典使其对医者抱有高度信任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消除其“心病”,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教育患者从自身“吃、喝、拉、撒、睡、动、情”这七个方面对自己的致病因素有充分的认知与反省,从而改正不良习惯,并时刻反省、监督、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证实,应用消渴安汤同时联合“一则八法”综合管控机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消渴病患者通过调整个人生活作息及饮食结构,定期检测自身血糖等各项指标并积极记录心得日记,定期与医生进行沟通并改正个人问题,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消渴病诊疗过程中依从性的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为进一步认识及治疗消渴病提供了可靠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八法糖化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离心率求解策略八法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八法解决物理选择题,高考分数十拿九稳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米酒酿造的糖化条件优化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