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泓比玉 曾见长情

2024-04-02 12:04陈宇
中华瑰宝 2024年3期
关键词:脂砚斋张伯驹砚台

陈宇

爱国收藏家张伯驹曾收藏有两方名砚,一方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院,一方友情相赠于弟子。

爱国收藏家张伯驹平生痴于鉴藏,他所见、所藏的珍玩古物不胜枚举,其收藏尤以古代书画闻名于世。今故宫博物院藏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等珍贵文物都是张伯驹捐赠的。除了书画,张伯驹还收藏过一批文房珍品。其中,明代才女薛素素自用的脂砚和清代金梁梦月砚颇受张伯驹的喜爱,这两件佳品不仅陪张伯驹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同时还见证了他与弟子周笃文之间的师生长情。

明代脂砚

张伯驹自30岁起踏足收藏界,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雄厚的财力,所收藏的古物质量颇高。除书画外,张伯驹还藏有一批珍贵的文房器物。这批器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印章,这批印章多为象牙、寿山石等名贵材质,且为陈巨来、陈半丁等大师所刻;另一类是古砚,张伯驹收藏的古砚年代从唐至清,造型不一,品类丰富,其中最富有传奇性的莫过于明代脂砚。

脂砚是明代才女薛素素的自用砚。薛素素,字素卿,与柳如是齐名,诗、书、画、乐、骑射均能,颇有女侠风范。脂砚是文徵明的弟子、文学家王穉登为博得佳人芳心,特地请制砚名家制作的,乃晚明时期的私人订制。脂砚用料为广东肇庆所产的老坑端石,上有细密的暗色花纹,质地精良,摸上去如柔肌凝脂,温良细滑,可与良玉比肩。脂砚不大,宽约5厘米,长约6.3厘米,比成人手掌还要小一些,清秀可爱。

在砚的背面还刻有王穉登的一首题诗:“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余润拂兰芝。”王穉登尤擅诗词与书法。脂砚上的题诗诗风清丽秀雅,文采斐然;书法则雄浑大气,线条劲挺,好似浮海蛟龙,颇得王献之技法精髓;就篆刻来讲,如灯取影,定为高手所为。

砚制成之后,王穉登还特地为脂砚配了一个珊瑚红的漆盒。盒内刻有一仕女,头梳双髻,向外远眺,这是“明四家”之一仇英的女儿仇珠绘制的薛素素小像,在其左上方有四字篆文“红颜素心”,右下角还有一长方小印,印文为“杜陵内史”。盒的底部刻有款识“明万历癸酉姑苏吴万有造”,并以黄金填之,尽显贵气。

清康熙之前,此硯一直藏于薛氏后人手中。后来一位名叫余之儒的官吏为了讨好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花重金买下此砚并送给了后者。曹氏之后,一位自号为“脂砚斋”的传奇人物曾经使用过它,他还请人在砚台上刻下了“脂砚斋所珍之研其永保”的铭刻。

说起自号为“脂砚斋”的人,可能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但他对中国文学史作过很大的贡献。他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关系非凡,在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期间便已读过文稿,并留下了大量批注,为后世研究《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曹雪芹的生平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学者根据这些批注认为,“脂砚斋”很可能还参与过《红楼梦》的创作。

此后,这方脂砚在机缘巧合之下先后辗转于晚清名臣端方、四川金石学家黄笑芸、商人白坚甫之手,最后被张伯驹花重金买下。张伯驹深知此物的重要性,认为由国家保管最为妥当,便连同薛素素《墨兰图》一起捐赠给了当时的吉林省博物馆(今吉林省博物院)。

清代雅砚

除了脂砚,还有一方清代词人周之琦的自用砚也颇受张伯驹的珍爱。这方清砚名为“金梁梦月”,在张伯驹之后一直藏于民间私人手中。笔者有幸于京华见到了此方宝砚。

金梁梦月砚尺寸不大,宽约10厘米,长约13.3厘米,成人手掌大小,砚虽不大但颇有重量。藏家十分珍爱此砚,为其配了一个随形的砚盒。藏家在得到此砚之后并未将其束之高阁,而是继续使用,故使得这方砚台的包浆十分漂亮。

细观此砚,是由端石所制,石质细密紧实,如婴儿肌肤一样细滑。金梁梦月砚的正面刻有两枝古梅树干,一高一低,形成相互呼应之态。梅树枝干遒劲挺拔,数朵梅花点缀其上,有全开、半开和未开三种状态,文雅可爱。若细看,砚面中心有一圆形浅坑,此为经常使用所致。砚背后与砚面相呼应,亦刻有一束梅花,颇有“一枝墨梅出墙来”的妙趣。在砚的背面有两行行书,内容为“墨既醉而欢舞,花虽寒而不落”,寥寥几字颇见功力。砚的落款为“稚圭”,即清代词人周之琦。此外,砚背左下方还有阴刻印文“金梁梦月词人”。此方砚台除有局部磕碰及划痕外,整体保存完整,是一方传承有序的文人佳砚。

金梁梦月砚的主人是清代词人周之琦。除了专耕词坛的学者,鲜有人知其名。周之琦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人,为人聪慧,敏而好学,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考取进士,曾出任广西巡抚,享年81岁,颇为长寿。周之琦一生著作颇多,在诗词方面著有《金梁梦月词》《怀梦词》等书。周之琦的诗词情感细腻,常以日常生活、山水花卉为创作对象,取一小景娓娓道来,词风清雅,画面唯美,颇有五代词人李煜、宋代晏几道之风姿。

周之琦有一发妻沈氏,为人体贴善良,二人琴瑟和谐,恩爱有加。奈何情深缘浅,妻子沈氏早逝,周之琦悲痛万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写了多篇诗词以纪念爱妻。“民国四公子”张伯驹自30岁开始学词,尤其喜爱清丽婉约一派,周之琦的词与张伯驹的审美取向恰好契合。在感情方面,张伯驹也是忠贞不渝,与爱人潘素相知相守,共度一生。从诗词到感情,二人都有着相似的观念和经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张伯驹对这方砚台情有独钟了。

金梁梦月砚陪伴周之琦度过了数十载的光阴,之后依然藏于周氏后人手中。在晚清至民国时期,金梁梦月砚长期隐匿于民间,后来被张伯驹于北京琉璃厂古玩店购得。

1963年,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展览,明代脂砚赫然在列。其时,一位名叫周笃文的年轻人十分欣赏这方传奇的砚台,他了解到此砚是张伯驹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的,并且如李白《上阳台帖》等国宝也是张伯驹捐赠给国家的,心生崇敬之感,由此萌生了拜访张伯驹的想法。1971年,周笃文于后海张家见到了张伯驹本人。见面之后,二人从诗词到鉴藏畅聊了很久,十分投缘,渐成师生关系。

张伯驹在晚年体力渐衰,出行不便,生活琐事都是周笃文一手操办,张伯驹对此十分感动。为感谢平日周笃文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是为了纪念这段真挚的师生情谊,张伯驹将清代词人周之琦的自用砚金梁梦月送给了他。张伯驹送此砚,是因为周之琦与周笃文同姓,同时二人都对诗词都有着很深的研究。此后,周笃文一直将金梁梦月砚珍藏在自己身边。

猜你喜欢
脂砚斋张伯驹砚台
张伯驹老照片一组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翰墨飘香的砚台
墨锭和砚台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点评中“犯”概念的探讨
听爷爷讲砚台的故事(二)
红楼茶馆·脂砚斋